伊春市工商业联合会
伊春市工商业联合会
2010年,全市共开展培训26场/次,培训1 228人次。组织开展了浙商与伊春经济共
发展论坛。邀请浙江大学叶加申等四名著名教授学者,分别以《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和启
示》、《产业转型升级与招商项目融资》、《经济金融热点与招商实务》、《生态养生旅游》
为题作专题演讲。西钢集团董事长、市工商联主席苗青远荣获“2009黑龙江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特别成就奖”。升辉集团董事长、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晓辉当选全省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荣获全省道德模范诚实守信奖。新昊集团董事长、市工商联副主席赵德友被国
家林业部和全国工商联授予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市工商联常委黑龙江佳信建筑工程有限
责任公司董事长吴汉伟荣获第九届“伊春市十大杰出青年”。推荐上报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0个,
文明单位5个。推荐刘劲松为省联常委,郑秀贵为省联执委,并在省联九届四次执委会当选。推
荐市工商联常委、兴安岭森林产品展销中心董事长高山为工商联界别的市政协常委。
8月1日,伊春区工商联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慰问驻伊部队官兵,送去价值近万元的慰问品,
同时与驻伊官兵进行了军警民大联欢。市工商联共推荐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5个,军警民共
建共育先进个人5个。升辉集团为全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夜梦思大酒店董事长刘建华为全市双
拥工作先进个人。号召全市工商联系统职工及民营企业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全市有88户
民营企业参与捐款,民营企业累计捐款101.77万元。“8?16”爆炸发生后,大商集团伊春百货
大楼捐款30万元,升辉集团、新昊集团和万路集团各捐款10万元。
配合省联做好各项调研工作。按照省联的要求,深入基层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思想政治、
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将《伊春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党建工作情况》、《伊春市非公
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情况》及时上报。协助省联完成
了《上规模民营企业情况调研报告》、《关于开展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及相关工作情况调
查报告》、《2009年度民营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统计工作情况》及《2009年度新农村帮建工作情
况》等多个调研。发挥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为
伊春发展献计献策。全市工商界的代表共撰写建议、提案50余条。铁力市工商联界别的委员围
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撰写了20多条提案,立案率达80%。
《林都商界》杂志的创刊,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宣传平台,有助于更多的外地人了解
伊春,来伊春投资兴业。此杂志面向全国31个省市、黑龙江省13个地市级工商联及全市机关企
事业单位发行,共发行三期,累计发行15 000册。
在伊春的浙江籍人士近2000人,主要分布于房地产、建材、食品、森林食品、餐饮等行业。
9月5日,伊春市浙江商会成立,市委书记许兆君为浙江商会授牌,伊春鹿恩堂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总经理郑秀贵当选第一届会长。省联驻会主席、副主席、部分企业家兼职副主席、省总商会
副会长及十三市(地)工商联主席等近40人参加了省工商联在伊春举办的暑期读书交流学习班。
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参加了省联举办的“黑龙江省?全国知名企业家重要演讲会”、“资本市场
与中国经济转型演讲会”及在伊春举办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讲座,组织5名
民营企业家参加了“第二期浙江大学?黑龙江民营企业家、工商联干部高级研修班”。
共报送信息24条,“市工商联和上海市奉贤区工商联缔结友好商会”、“伊春市浙江商会
成立大会”等信息被伊春电视台、伊春日报、林城晚报采用。市工商联、林城晚报配合中央电
视台拍摄友好区恒泰牧业有限公司《雪山养野猪》节目,在中央10套百科探秘栏目黄金时段播
出。
向全市各县(市)、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
库》,要求各县(市)、区局做好数据的跟踪、统计上报工作。市工商联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5 000万元。嘉荫县工商联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位资金240万元,注册成立嘉正新型有限责任
公司。
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创新业、创大业、创强业”活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创新业、创大业、创强业”活动实施意见》,鼓励“百姓创新业,
能人创大业,老板创强业”。据统计,全市新增创业人数568人,新增企业546户,促进1 977人
就业。
与东方实业公司协商并达成协议,为全市会员企业提供灵活、便利、快捷的投、融资服务。
经市工商联推荐并经东方实业公司授信的市工商联副主席企业可当日投、融资100万元,市工商
联常委企业可当日投、融资50万元,市工商联执委企业可当日投、融资30万元,市工商联会员
企业可当日投、融资10万元。
与市就业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此次招聘周活动,共有11家用人
企业参与,提供了47个用工岗位,安排就业人数187人。招聘会现场仅伊春区就达成意向性用工
协议40余个。
(陈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