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鉴工作
史志鉴工作
【地方志“十一五”概述】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方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
作条例》,扎实推进二轮修志、创新年鉴编纂机制、提升网馆效用,为党政领导、经济建设和
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加强依法修志进程。2006年 5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后,全
区地方志系统认真贯彻实施,将研究制定《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作为
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相继起草《大兴安岭地区贯彻〈地方志
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大兴安岭地区志书编纂质量标准》、《大兴安岭地区志书出版印刷
规范》、《大兴安岭地区志书年鉴编纂行文规范》等文件。2009年,完成地、县两级地方志机
构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 扎实推进二轮修志工作。《大兴安岭地区志》共设 50篇(含附录)
258章2400余节 386万字,其中,30篇经审查修改组审阅,15篇基本完成初稿,5篇完成初稿的
70%左右。大兴安岭地区所属 12个县区局及农工商联合公司、古莲河煤矿全面启动第二轮修志
工作,占规划总数100%。2006年以来,《农工商联合公司志》、《韩家园林业局志》、《新林
区续志》、《漠河县续志》、《阿木尔林业局续志》、《加格达奇区续志》六部志书陆续出版
发行,出书率43%。 《呼玛县通志》、《古莲河煤矿志》正在进行二稿修改。《加格达奇林业
局志》、《十八站林业局志》已完成初稿。《图强林业局志》、《松岭区通志》、《呼中区志》、
《塔河县志》在编写中。完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志》大兴安岭地区部分的编写。利用现有地
情资料,完成《大兴安岭基本历史脉络》编写。创新年鉴编纂机制。2006年以来,创新《大兴
安岭年鉴》版式设计,提高编纂质量,缩短出版周期。由印刷单位提供版面设计,改为自行设
计版面,年鉴印刷出版时间由5至6个月,缩至 1个月左右。2007年,实现彩版、文字版面自行
设计。2008年,将版式从二栏式改为三栏式,节约30个版面。按照图文并茂原则,配随文图片
270个。出书时间比上年提前1个月。2010年,基本达到当年编写当年出书的目标,文字差错率
由万分之三降到十万分之三。连续10多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中国林业年鉴》、《黑龙江年
鉴》供稿任务。提升网馆效用。至2010年末,全区已建起地、县、乡三级方志馆17个,其中,
地级1个,县级15个,乡级1个。总面积500多平方米,藏书 16 000多册。地区方志馆藏书9000
余册,收集、复印档案资料320余卷、2万余份,收集照片近 4万幅。全区网络化建设有新发展,
地本级6部志书、11部年鉴、2部地情书、13部县区局志书共约2700余万字3892个彩版录入中国
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开通使用黑龙江省在线修志系统。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
教化”功能,为全区各地、各部门及社会各届提供服务。
0000225;[/$$p]
在社区建立方志文化专柜,捐赠地情书(地志办 提 供)
【综 述】 2010年,全区地方志系统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质量为中心,
以二轮修志为重点,确保全区地方志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完成《大兴安岭地区志》30篇初稿的
梳理和校改;审定出版《阿木尔林业局志》(1988~2009年)、《加格达奇区志》(1990~2005);
出版《大兴安岭年鉴》2010卷;审阅县区局志稿2部200万字。按时完成《黑龙江年鉴》、《中
国林业年鉴》供稿任务。以中国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史志鉴编纂通讯》等为载体,加
大地方志工作宣传力度,推动地情书开发利用。年内,志书、年鉴在领导决策、招商引资、文
化事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利用现有地情资料,组织完成《大兴安岭基本历史脉络》编
写,分五个部分记述大兴安岭发展基本状况,为领导决策及各届人士了解大兴安岭提供参考及
依据。编辑《大兴安岭史志鉴编纂与研究》(第六集),设会议文稿、编纂指南、篇目设计、概
述样本、文献选编五个栏目。
【收看《方志中国》纪录片】 11月16日至25日,全区地方志系统组织收看在中央电视台
第 4频道播出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方
志中国》。《方志中国》以中国特有的方志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介绍中国方志文化的历
史与现状,彰显方志文化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达到宣传方志工作、弘扬方志文化
的目的。
【省地方志工作检查组到大兴安岭检查】 11月29日至12月 1日,由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
指导处处长娄福恩带领的省地方志工作检查组一行 4人到大兴安岭,对全区二轮修志工作进行
检查。大兴安岭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振中做二轮修志工作情况汇报。检查组对大兴安岭地
区二轮修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地方志工作定位,编修乡镇志、村志、部门志等,培养后
续人才,加强年鉴编写及管理力度,组织地方简史编写,加强方志馆建设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检查组一行到漠河县、阿木尔林业局检查指导地方志工作。
【修志工作】 用样板推进二轮修志。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采取“由点及
面,树立样板”措施,突出大兴安岭地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特色,重点主抓一县一区一局志书
编纂。2010年,完成漠河县、加格达奇区、阿木尔林业局第二轮修志。至年底,已有《农工商
联合公司志》、《韩家园林业局志》、《新林区志》、《漠河县志》、《阿木尔林业局志》、
《加格达奇区志》6部志书出版发行,出书率43%。
【业务指导】 为确保《阿木尔林业局志》(1991~2009)在建局40周年之际及时出版,地
区地方志办公室由13名编辑组成推进组到阿木尔林业局集中工作24天,经4个月审评,于8月份
出版发行。集中2个月对《加格达奇区志》(1990~2005)进行终审,于12月出版发行。审阅《古
莲河煤矿志》,对篇目重新进行调整,进入二稿撰写阶段。采取以会代评、评稿代训、面对面
指导、“单兵”教练等形式,培训续志人员40余人次。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对《阿木尔林业局志》
作版式、封面设计。年内,审阅县区局志稿2部 200万字。其中,审阅《加格达奇区志》120余
万字、《阿木尔林业局志》80余万字。
【年鉴编纂】 《大兴安岭年鉴》2010卷,设25个栏目165个分目,刊载 1868个条目,收
录单位160多个,配随文图片 200余幅,110万字。8月完成文字部分,9月总纂,10月完成彩版,
11月进厂印刷,比2009年提前 1个月,实现当年编写当年出书预期目标。完成《中国林业年鉴》、
《黑龙江年鉴》供稿任务。
【《漠河县志》(1991~2005)出版发行】 《漠河县志》(1991~2005)于2002年启动,历
时七年,八易其稿。全书真实记述漠河县自然、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
业发展变化,采用图文并茂形式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漠河由一个林区小城发展成为一座旅游名城
的历程,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全志设24篇95章356节 7条专记,115万字。在全区第二轮
县级志书出版中,首次增加英文内容,首次采用文中插图,首次采用篇首图片形式,反映“神
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地域特点。6月,漠河县举办《漠河县志》(1991~2005)首发式。
【《阿木尔林业局志(1988~2009)出版发行】 8月, 《阿木尔林业局志》(1988~2009)
出版发行。该志于2004年7月启动,历时六年,设7篇33章 114节,84万字。真实记述阿木尔22
年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展变化轨迹,全面展示阿木尔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加格达奇区志》(1990~2005)出版发行】 12月,《加格达奇区志》(1990~2005)出
版发行。该志于2003年4月启动,历时八年完成编写,用18篇68章285节 116万字的文字记述加
格达奇16年间的建设发展史,全面展示“繁荣、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加格达奇,再现
加格达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获奖情况】 11月9日, 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振中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授予全国
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1月10日,国家林业局授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中国林业年鉴》
组织奖,授予单增庆、刘振中突出贡献奖。11月15日,《大兴安岭年鉴》(2009)在全国地方志
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获三等奖。12月,大兴安岭地区地方志办公室、漠河县地方志办公室、
加格达奇区地方志办公室获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刘振中、王艳、张羽、刘艳玲、高树
源5人获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12月,在地区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
《大兴安岭年鉴》(2008)获一等奖。
(王 艳 供 稿)
【党史研究“十一五”概述】 “十一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大兴安
岭党史年鉴》五部,主要收录上年全区经济发展情况、地委重要文件、领导讲话摘要、全区组
织机构、领导名录、逝世人物和大事记等内容,累计 225万字。地委党史研究室与地委宣传部
合作征编知青回忆文集《难忘的岁月》,主要收录浙江、上海等地知青回忆文章61篇30余万字,
图片65幅。完成《组织史资料》(第五卷)编纂工作。《组织史资料》每五年续编一次,第五卷
(2004~2008)由地委组织部牵头,地委党史研究室承担编写工作,全书28万字,主要采取文字
叙述、领导名录和图表相结合方法进行编纂。主要收录范围为县处级以上机关及部分企事业单
位领导成员名录,国家、省下派挂职县处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不在收录范围内。完
成《大兴安岭改革开放30年》编写出版工作,全书由序言、图片展示、文字记录、大事简介、
后记等部分组成,收录文章96篇80万字,图片 260幅。完成《中共大兴安岭地方史》(纲目)编
写工作,本地区党史一卷本主要任务是编写 《中共呼玛县革命斗争史》(因为1949年以前全区
仅呼玛县有党的早期活动), 本书由呼玛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完成,经地委党史研究室、呼玛
县委、县政府审查合格,全书近15万字,属于内部发行书籍。完成《大兴安岭革命遗址》普查,
全区确定有5处革命遗址,7处其他遗址。其中,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5个,重
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个,纪念设施4个。列为市级文件保护单位1个,县级保护单位2个,
未定8个;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未定9个。
【落实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和地区“两会”部署,结合实际,
制定《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当前大兴安岭
党史研究工作重点,为推动地委“大党建”工作格局协调发展提供资政育人和服务发展史料支
持。
【《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历史》编写】 自2009年省委党史研究室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党史
二卷编写研讨会以来,党史委将地编本编写任务分解成三部分,编写工作本着“边征集资料,
边完善编写提纲,边撰写专题”工作方法,聘请退休老同志参与编写工作。年内完成资料征集,
书稿完成三分之二。县区党史编研进展顺利,新林、呼玛、加格达奇初稿审阅工作完成,塔河、
漠河、松岭、呼中正在编写修改之中。
【2010年《大兴安岭党史年鉴》出版】 2010年《大兴安岭党史年鉴》于11月出版,全书
47万字,主要收录2009年全区经济发展情况、地委重要文件、领导讲话摘要、全区组织机构、
领导名录、逝世人物和大事记等内容,详实记载大兴安岭党政班子组织和带领全区各级党员干
部职工群众在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戮力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共大兴安岭党史人物传》书稿征集】 为弘扬“大兴安岭精神”,激励当代林业干
部职工服务发展、爱岗敬业、勇争先锋、争先创优,编写《中共大兴安岭党史人物传》。下发
《关于征集中共大兴安岭党史人物传的通知》,挖掘“大兴安岭精神”原型人物感人事迹。完
成《中共大兴安岭党史人物传》(第一卷)书稿征集工作,收录已故副地级以上领导干部、著名
烈士、英模等28位人物事迹约25万字。
【《大兴安岭革命遗址》普查】 为深入挖掘和全面保护大兴安岭革命遗址, 4月至9月,
党史委组织人员到全区各地对《大兴安岭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行指导验收,严格审核县区党
史部门提交革命遗址成果。通过普查,全区确定5处革命遗址,7处其他遗址。在12个革命遗址
中,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5个,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3个,纪念设施
4个;列为市级文件保护单位1个,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未定8个;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未定9个。
【标准化建设】 加强党史工作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将考核
内容划分为“编纂工作、基层指导工作、政治工作和事务工作”四项内容,分别占考核总分60
分(单项)、 5分(单项)、20分、15分。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将党史编纂工作业务分为四个考核标
准,个人年度编纂得分按承担编纂工作难易程度(难易程度由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确定)、工作量
(按撰写字数或章节)、工作量系数(以编纂每项工作量20万字为标准,每±2万字分值在原基础
上±10%)和完成质量情况(好、较好、一般和不能完成四个档次)考核。使各科室和工作人员明
确工作任务和标准,解决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工作推着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一个
样问题。
【社科成果申报】 协助地区社科联完成社科成果评奖申报组织和初评工作,全区党史系
统申报论文和专著21项,其中,专著2项,论文(调研报告)19项,申报一等奖7项,二等奖 9项,
三等奖5项。
【党史学会资金管理】 强化党史学会资金管理,按照民政部关于各学会、协会组织普遍
开展“小金库”清查工作部署,进行检查清理,党史学会没有出现私设“小金库”问题。
(裴艳武 供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