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利第一节 工程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扶持、指导、组织社队和广
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地兴修防洪、治涝、蓄水、灌溉及水土保持工程。从1949年至1980年,国
家拨给甘南县的水利投资总额为4262.32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763.6万元;群众在水利
建设上投放劳力和自筹资金达2436.4万元,完成总土石方量达1273万立方米。
一、堤防建设
嫩江堤防位于嫩江右岸,北起东阳镇解放村南、南至巨宝乡排洪闸与齐齐哈尔市郊区交界,
堤防总长17.4公里(包括回水堤2.8公里),经由东阳、巨宝两个乡镇,保护农田14万亩、村
屯44个、人口2.1万。嫩江堤防始建于1946年,修建了几处挡水坝。1948年,当地政府组织民
众在嫩江右岸筑堤防洪。由于坝身比较低、质量差,未能达到防洪标准。1954年,对原建堤坝
加高培厚。完成土方2万立方米,顶宽达2米、坝高2米。1955年汛期洪水未过坝(只差10厘米)。
1980年县水利勘测设计队对嫩江堤防进行了复测设计。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50年一遇校核,高
于1969年洪水位1.5米定计划线。从1981年开始施工,到1985年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达到设计
堤顶高程,起点165.55米、末端堤顶高程161.70米、顶宽3米、边坡1∶2 ,堤防平均高2.4米。
嫩江堤防建筑物有巨宝排洪闸,需要维修。阻水建筑物有公路l 条(甘南至富裕),位于河道
中部,水位拥高0.8至1.2米,受其影响回水长达8公里。
诺敏河堤防诺敏河右岸堤防北起查哈阳乡南部靠山屯,经由黎明、宏光、平阳镇、建国村
至永利村东,全长28.92公里。保护农田面积34万亩,村屯80个、人口7.6 万。诺敏河发源于
大兴安岭南坡,坡度大、流速急,对河道冲刷严重,洪水时主河道易于改道。民国20年(1931)
9月21日,甘南设治局为防水害,曾与布西设治局协商筑堤事由(互发咨函文书)。伪大同元年
(1932年),河水出槽,农田被淹。当地地主栾旭主持修建了右岸防水民堤,堤距平查(平阳
至查哈阳)公路800 米,对附进农田起到了防洪作用。1952年洪水冲毁民堤。1953年,县政府
抽调民工600人,修坝30天,投工1.8万个,从蘑菇浅至平阳造纸厂,修堤长6.5公里。1954年5
月,对此段堤防进行加高培厚。1957年洪水第二次冲毁宏光三队东堤段,迫使堤防后退。1958
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对诺敏河堤防再次加高培厚,沿老坝北起查哈阳乡的靠山屯、南至平阳
镇的永利三队,全长27.5公里。平均高度达2.5米、顶宽3米。1969年洪水与坝齐平,未成水患。
1970年,县政府调动2000民工,加固堤防。1974年甘南县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成《关
于治理平阳镇附近诺敏河险段工程的协议》,1983年5月,国家松(花江)辽(河)委员会、黑
龙江省水利厅、嫩江地区行署,共同到现场考察,决定采用裁弯导流方案(到1985年未动工)
进行治理。1984年,洪水冲毁堤防第四险段(宏光三队东),毁堤长130米。平阳镇政府组织
第三次后退筑堤,修坝长550米;出动推土机13台,2000民工抢修两天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
确保安全渡汛。堤防距查平公路仅172米,与建堤初相比,河道西移630米。
阿伦河堤防伪康德12年(1945)日本人监工、征集劳工600人,修建阿伦河右岸堤坝。当
时修坝标准为高4.5尺、上宽6尺,从金界壕至土城子南兴十五屯,全长9.6公里。1956年,甘
南县、齐齐哈尔市、音河农场等单位,曾先后在阿伦河中下游右岸移入新村,开垦水旱田。当
年因河水泛滥成灾,造成人畜、房屋、农田损失严重。甘南县、齐市、音河农场决定联合修筑
阿伦河右岸堤防。1956年6月5日至20日进行堤防勘测。由于缺少施测横断条件,历史参考资料
很少,洪水流量计算困难,当时按1956年洪水为防御标准,确定堤坝顶宽2米、迎水坡1∶2,背
水坡1∶1.5;通过自然沟子处,增加为顶宽3 米、两侧坡里为1∶2,迎水面用筏坯彻面,背水
面由堤顶往下1米筑宽3米后戗。为排除内部积水,在通过干沟处设排水涵洞1座。修堤总土方
32.8万立米。齐市分配堤段部分由自己出工(17.3万立方米);音河农场堤段部分(15.5万立
米),由甘南、农场、齐市三家按5∶6∶7比例分配。1957年春,完成了阿伦河右岸堤防筑坝任
务。到1985年,右岸堤防未出现险情。
阿伦河左岸堤防北起金界壕、南至敖宝山大闸,总长20.6公里。平均堤高1米、顶宽O.8米。
左岸堤防始建于伪康德8年(1941),当时修建渠首闸到敖宝山一段,长11.3公里。1952年,当
地乡政府动员群众,开始接堤,从金界壕至渠首闸,长9.3公里。1956年县农建团出动3000民工。
对阿伦河左岸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全长达14.81公里,渠首闸北堤高1.5米、南高1米、上宽1米、
边坡1∶1.5,完成土方2.91万立米。到1985年,左岸堤防有两处险工:一处在东兴一队东南长
100米,因河道坍岸、水流冲刷堤脚。另一处在双胜村西,防洪堤串水沟长300米。成险原因:防
洪堤段接近串水沟、堤段薄弱,现有堤段未达到防洪标准。
音河堤防音河左岸堤防设计,北起两半屯、南至甘双边界(甘南、双河农场),堤防长21
公里。1976年音河公社为了保护河滩地,于左岸修筑临时围堤,长10.3公里,完成土方1.75万
立米。1983年省水利厅批复了甘音公路至双河农场界长15.3公里的音河左岸堤防第一期工程。
开工于1983年4月20日、竣工于10月初。完成土方30.8万立米。国家补助投资为18.7万元。
音河右岸堤防,北起音河灌区渠首闸,沿主干渠左堤向南0.9公里,在县城北向东,经甘
南镇东郊、宏建乡东部、长山乡东部至向阳村与齐市郊堤防相接。全长33.7公里,城防段10公
里堤高2.5米、堤顶宽3米;以下堤高1至1.2米。伪大同元年(1932年)春夏之交,连降暴雨,
音河出现洪峰泛滥成灾。是年,在甘南城西北、音河河道右岸,根据地形修筑水堤6处72丈、
坝高3尺、上口宽2尺。伪康德10年(1943年)伪县政府抽民夫400人,由甘南村王连城负责,
共修坝45天。从甘南村北山根至张明屯,堤长10公里,平均堤高1.5米,上口宽2米,用扁担拍
坡。1944年对此堤进行了加高培厚。1949年9月续建音河右岸堤防工程,从张明屯至齐市边界,
动员民众1200人,修筑堤防23公里。1965年,加高培厚城防堤段,西起用水主干、东至甘音路
南。标准是从主干至甘平路段将原堤上口2米增宽为5米,甘平路至甘音路段增宽为4米。完成
土方3.75万立米。1972年为了治理柴油机厂北堤防第一险段,动员城内职工对此段进行整修加
固。1979年,甘南县、双河农场协商,共同开发河滩地,从宏建乡富胜村开始改线12公里,将
原堤距l200米缩小为600米。由双河农场施工。现有堤高1米,未达到设计标准。改线后可垦滩
地1.6万亩,多保护面积3.1万亩。
大水泉子堤防大水泉子(右)堤防北起山弯屯南、南至郭家店东,堤防长8.2公里,顶宽3
米、高度为1至1.5米。此堤防始建于伪康德5年(1938年)。1968年,长山乡水利民兵连加固南
段长2公里。1973年四方山水库蓄水调洪,此堤防对下游地区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长岭沟堤防北起西五撮北山根、南至丁家大岗北。全长11公里。始建于伪康德5年(1938
年)。1964年县水利机队,对长岭沟北段河道进行整治,由建华桥至北山根距原堤50至100 米
开河筑堤,长度为4公里,土方4万立米。1964年7月由县、社组织水利会战,在太清屯南拐弯处
切断,向南开河筑堤1.1公里;1965年7月再次延长开河筑堤1.3公里至哈拉海军马场界。两次开
河共完成土方2.5万立米,挖河宽4米、河深0.8至1米;筑右侧堤防顶宽1至1.5米,堤高1至1.5米。
从此,长岭沟水比较通畅南泄,在双城村东南汇入大水泉子排水。
二、治涝工程
宝长涝区是甘南县的最大涝区。东部与东阳镇、巨宝乡接界,南部和西部延伸到阿伦河左
岸,北部至甘平公路。涝区总面积48.9万亩,占全县受涝面积的50.9%;其中易涝面积39.5万
亩,占易涝面积的70%。宝长涝区包括宝山乡南部、长吉岗乡、兴隆乡东南部。区内共有村屯
58个、2.6万人口(农业人口2.3万)、耕地15.11万亩、草原29.05万亩。区内有人工总干河
道2 条。都属半截子工程,没有接入承泄河道;区内共有干支渠22条、桥涵工程185处,完成
国家投资78.8万元。1957年8月,对涝区进行了勘测设计,制订了除涝工程建设方案。1957年
12月20日至1958年4月13日共127天,完成长一干、长二干、长三干及一条支渠,总长5.8万米、
土方13万立米;建大小桥涵17座。用工8.9万个,国家补助投资18.1万余元。1959年,宝山乡
在涝区内挖了两条排水。即:西大泉眼排水,全长6.5公里,河宽4至5米,深度1至1.2米;东
部万水河子排水,由甘平公路起至兴塔南,长3.5公里,河宽3至4米,深0.8至1米,将万水河
子来水引入三合排水。1968年,县水利部门调整、修订宝长涝区治理规划,在宝山乡南部和长
吉岗乡境内,新建、整修排水渠道70条,总长318.5公里,完成土方107.7 万立米。经过本期
治理,涝区河网工程基本成型。1971年,由于查哈阳农场在西三合建畜牧场,宝山乡组织人力
将万水河子、龙谊水库泄水、太平山灌区排水改道向南引入宝山二排干,经外贸种牛场(今长
吉岗农场)泄入涝区南部。但没有接入泄水河道。1976年7月22日至8月20日,县里组织各公社
(乡)水利专业人员到宝长涝区进行排涝河渠整修、清淤和加密河网。完成大小河渠33条、总
长65公里、总土方17万立米。
宝长涝区工程经过多年建设,排涝河渠基本成型,但因工程设计标准低、排水不畅、管理
不善,涝灾仍有发生。1977年长吉岗公社50%的农田被淹绝产。涝区内拉排水沟38万米,后因
使用管理不利,大部分排水沟被平掉了。1981年县水利部门作出宝长涝区整顿设计。重新编排
河渠序号。设计总干渠2条、干渠6条、支渠67条,其中新增设支渠17条;新增桥涵67处。1982
年冬延长一总干12.6公里。北由长吉岗鱼场东起,南至牛尾巴沟南入阿伦河。开河宽3.5 米、
深0.7至米。采用人工爆破施工,使用炸药28吨,国家投资10万元。到1985年,宝长涝区已治
理(除涝)面积18万亩,占本涝区易涝面积的45%。
东巨涝区位于甘南县东南部,西部与宝长涝区相连,北部是查哈阳农场。以三合排水为界。
涝区包括东阳镇西部的民主、东发、东胜、联合、星火、团民村,巨宝乡的民众、公议、立志、
新建村及甘南县种畜场。涝区总面积23.9万亩,占全县涝区面积的24.8%;其中易涝面积17.2
万亩。1957年,县内组织人力,进行东巨涝区治理。由西三合起经巨九进入长吉岗排水拉排水
沟1条、全长16公里,河宽1至3米、河深1米,土方量5.6万立米。1977年受涝严重,东阳公社组
织全社人民挖沟排水,完成主要排水沟4条,由西北向东南排入黄蒿沟,合计长达38公里。田间
排水河80余条。1980年后由于降雨偏少,涝灾较轻,田间排水被风水淤积和平掉的达一半以上。
到1985年,主要排水沟道由于失修、缺乏管理,已降低了使用效果。同时,由于东巨涝区总体
设计尚不完整,达不到根治标准,水灾时有发生,有待进一步治理。
长山西南涝区位于甘南县长山乡西南部,东以长岭沟左堤为界,南到哈拉海军马场三连、
十连,西靠中兴乡,北接四方山村、丰收村、迎新村。涝区总面积23.3万亩,占全县涝区面积
的24.3%。涝区内有12个村屯、5861口人。伪康德5年(1938年)在长岭沟左侧修筑长8公里
的防洪堤,将大小长岭沟水截向西南;同时修筑大水泉子右堤,将长岭沟水和大水泉子水合到
一处,在双城村东汇流泄入哈拉海甸子。1964年建五方山排水干渠,北起常家街、西跃进村经
长六、长五到哈拉海军马场南,全长6.8公里、河宽4至6米,边坡1∶1.5,河深1至1.6米,完成
土方6.1万立米。主要是排引北部坡(客)水。1965年建五方山排水干渠桥4座。是年秋建2条支
渠,共完成土方4.2万立米。同时建支渠桥2座。1968年由长山公社水利专业队将五方山排水干
渠续建1.3公里,接入哈拉海西排干。长山西南涝区尚需全面规划,加密河网,根治内涝。
三、蓄水工程
音河水库是甘南县的大型水库,坝址位于甘南县城北4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660公里,最
大坝高20米,坝顶长度1715米,坝顶宽8米,高程209.7米,校核水位204.55米,兴利水位202.60
米,校核防洪总库容1.47亿立米,兴利总库容1.19亿立米,特大库防洪总库容2.26亿立米,相
应水位207.3 米。是一座防洪、灌溉、养鱼、发电综合利用的水库。
1957年12月,县委书记徐敬亭带领副书记张弘弼等人察看音河、四方山、西大泉眼等地方。
农历12月30日下午3点钟,召开县科(局)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修建音河水库问题。会后坐
马车到音河水库坝址处查看坝基土质情况,决定修建音河水库。1958年农历正月初六嫩江地区
水利队工程师张质彬来甘南指导工程修建工作。县组建了音河水库修建指挥部,张弘弼为总指
挥、张质彬为副总指挥。下设5个科负责勘测设计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958年3月末实上人数
已达3000人,4月7日举行开工典礼,正式动土修库。8月中旬闸门安装完毕,水库合拢蓄水。
1959年开始在音河灌区种水稻1.42万亩。1959年底,水库坝高已达到15米,滤水坝完成550米。
1960年县委决定抽民工2500人,续修未完工程。到1963年5月,近期工程基本结束。坝高达到18
米,已完成土石方185万立米。溢洪道开挖宽度35米,基本保证了水库安全运行。1976年3月二
期续建工程开始。由黑龙江水利设计院设计,甘南县与省水利二处共同施工,到1985年全部工
程接近完工。水库最大水面2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米,最大坝高20米。水库主体工程有进水
闸、溢洪道、水电站、平交堰鱼场、鱼池等工程组成。库区种植白杨、松、柳、丁香,库内有
草、鲢、鲫、鲤等鱼类。音河水库,同时也是甘南县理想的游览区。
四方山水库坝址在长山乡四方山村和丰收村之间大水泉子河上,土坝南头为四方山,北头
是丘陵漫岗。控制流域面积323平方公里。库区水面在中兴、宏建、长山3个乡交界处,两面环
山。主要来水西北方向大水泉子和西面同利方向河沟。坝址处土层较厚,南面2.83米、北面1.5
米。土质为河套冲积土,透水性中等,坝轴线长1170米。库面宽阔,属于山容水库。以四方山
命名为四方山水库。
四方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当时由于“全面大跃进”,县内水利工程滩子大、铺点多,四
方山水库开工3个月,因人力、物力不足而被迫停建。水库下游7万亩耕地水、旱灾害没有解除;
3万亩河弯地积水不消,不能开发垦植。1969年,长山公社动员全社人民修建四方山水库。1971
年修建临时木椿放水闸,在闸南留有100米长柳石临时溢道,水库开始蓄水。1972年按小型(I)
规模设计,确定最大库容995 万立米。1973年县水利部门批准修放水闸,两孔闸带桥,闸孔1.8
×1.8 米×2,桥长6米、宽5米,闸坝顶高程定为180.2 米。到1973年末完成土坝石方工程量13
万立米,坝顶高程达到180米,正常蓄水量650万立米,最大可达l500万立米。1976年至1978年,
县水利部门对四方山水库进行两次复查设计,经过特大洪水复核,提出初步设计成果为50年一
遇标准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标准洪水校核;兴利总库容l924万立米,校核总库容3160万立米;
坝顶高程183.4 米,最大坝高9.1米,坝顶宽6米,坝长1170米。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其中水
田2500亩。到1985年,坝顶高程达181米,迎水面护坡高度达180.1 米,累计完成土方21.5万立
米,护坡石方8100立米。溢洪道由水利专业队开挖施工,平均挖深12米、平均开宽14米、底部
宽8至10米、长度400米,完成开挖石方量6.8万立米。四方山水库仍属未完工程,需二期工程续
建。
小型(I)水库县内有小型(I)水库7 座。双丰、友谊两座基本完工。先进、大岗、建设、
全胜、新发五座小型(I)水库均属半截子工程,土坝高度不够,闸门、溢洪道不完整;灌溉效
益低,没有防洪调节能力,属不安全工程。
小型(Ⅱ)水库县内小型(Ⅱ)水库有:富国、灯塔、民生大队、民生二队、胜利、同利6
座。这些水库土坝高度不够,工程不配套,效益低,均属不安全水库。
小型水库工程情况表
塘坝到1985年,县内小型塘坝有中四、太平大队、太平二队、永利、团结、冯家屯、小水
泉子、新发六队、灯塔二队、民生六队、美满、四明、靠河、核心、双胜、双龙16处。这些小
塘坝蓄水量少,有的只有1至2万立米水,多数为抗旱坐水种拉水的水源;有的近于干涸;灌溉、
养殖效益很低。
四、灌溉工程
兴隆灌区位于甘南县中北部,阿伦河左岸,兴隆乡境内。灌区范围包括兴隆乡的兴鲜、库
宝、东兴、奋斗4个村,总人口为5373人。区内净水面灌溉面积1.5万亩。灌区为有坝引水(阿
伦河),自流灌溉;阿伦河枯水期水量不足,打井补水。伪康德6年(1939年)兴建灌区主干渠
道,在左翼修支渠2条,建造渠首进水闸,在主干和用水支渠上修跌水6处。伪康德7年(1940年),
修南北坝1处;渠首进水闸竣工,规格是5孔1×1.1米,正常引水流量4.84立米/秒,最大可达6
立米/秒。右翼建成冲砂闸和拦水坝,坝系堆石坝、坝长55米、顶宽3米、平均高度为2.5米。
1950年,对拦河坝进行整修,标准为坝顶高程188.3 米,顶宽3米,迎水坡1∶2 、背水坡1∶5.1950
至1965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000至7000亩左右,1956年达15000亩。1959年以来,由于阿伦河两
岸植被破坏严重,河道淤积日甚。1960年出现大水(流量为800立米/秒),灌区渠首阿伦河上
游河道移位,整个灌区枯水。1965年为解决灌区用水,在该河段上修木石拦水坝一处;1969年
大水。该坝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4月修主干分水闸,流量3立米/秒,闸为2孔、孔径1.5×1.8
米;1971年9月至1983年,相继发生河流改道,在渠首进水闸以上550米和850米两处柳石坝被水
冲毁,形成两条各为30米宽的新河槽。改道后的河床比原用水干线低1米,造成灌区内无水灌溉。
1985年,市、县水利部门联合勘察,对灌区渠首和主河道治理作出了整顿设计。1985年6月3日,
开始旌工。6台机车对渠首以上1公里以内的淤砂进行清理,到12日完成砂方1.6万立米,国家投
资1.3万元。是年在渠首上游建截流砌石坝2处,同时,对渠首消力池、冲砂闸进行了整修。是年,
水稻种植面积为4000亩。
兴隆灌区构造物工程情况表
音河灌区位于甘南县县城南,音河下游右岸和左岸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音河灌区分为南、
东北两个灌区,南部为一灌区,位于甘南县城南,西起丘陵岗脚,东至音河右岸堤防,北达甘
南镇南一支干,南邻八里岗子与齐市、哈拉海军马场接址。包括甘南镇、宏建、长山一镇两乡
的部分村屯。东北部为二灌区,位于音河下游左岸,北起丘陵岗脚,南至音河左岸堤防,西至
甘平公路,东达音河乡。包括县良种场、音河乡的一部分。整个音河灌区内共计20个大队(场)、
120个小队、农业人口2.1万人,已耕地20万亩。灌区由音河水库自流引水灌溉,灌区总面积为
34万亩,工程控制面积25万亩,灌溉面积19.6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田15.8万亩)。属于
大型灌区。
音河一灌区,始建于1958年秋,至1959年春完成用水主干一条,从音河水库下节制闸开始,
南至长山乡华家街,全长21.44公里,设计流量15立米/秒、加大达18立米/秒。1960年修坡
地排水,位于用水主干西侧丘陵脚下,经万发大桥北汇入用水主干。1962年修红旗排水长9.5
公里,将上游积水泄入排水主干。1963年,水利部门在晓光三队东三支上开副干一条,使各支
渠向东延伸于主干排水镶接,缓和了水源不足、水淹地的情况。1967年从老七排向南修3 公里
在八里岗东出口的排水,但下游为齐齐哈尔市郊区,未达成协议,排水仍无出路。1970年,县
委决定从老七排水与主干排水交叉处,将原南道改为东南走向的主干排水尾河,河长2.7公里,
排入老音河。到1970年间,一灌区上游的12条支排业已形成,汇入主干排水。另设置独立3条支
排,将水泄向哈拉海军马场排水主干。
音河二灌区,自1960年在原音河河道筑坝引水,1961年开始种植水稻,原称幸福灌区。1965
年修了一段引水渠道,将原灌区干线与一灌区渠首接通,并在1970年修建了进水闸、2孔、流量
1.38立米/秒。同时将幸福灌区改名为音河二灌区。现有工程:主干1条,长3.4公里;支渠两
条,一支长为5.1公里,过量0.43立米/秒;二支长8.23公里,过量0.86立米/秒;有构造物6
座。二灌区排水为大岗排水,将灌区内及坡地排水送入音河河道。
截止1985年,整个音河灌区完成用水干渠2条、用水支渠14条、副干一条,全长139.1公
里。排水主干1条、坡排1条、支排18条,全长134.5公里。总构造物369 座,其中桥、涵、闸
76座。灌区和田间工程土方达405.5万立米。机电井335眼。全部工程总用工量277.12万个工日,
其中技工6.5万个;投入主要材料:水泥6659吨、钢材235.9吨、木材3419.1立米。总投资
792.73万元。
工程效益表(水稻)
单位:市亩、市斤
1964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旱田灌溉效益也不大。主要问题:(一)音河水库
工程未按远景规模实现,水源无保证;(二)灌区工程不配套,排水渠系不健全,能灌不能排,
缺少控制性建筑物;(三)管理不善,用水浪费,使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恶化;(四)渠系破
坏严重,用水主干渠原设计流量为15立米/秒,现状只能通过6.7立米/秒。
音河灌区渠系构造物工程情况表
音河灌区用水干、支渠土方量、流量表
太平山灌区原称宝山灌区,系查哈阳灌区(省属国营农场)的一部分,位于甘南县宝山乡
境内东北部,灌区西起丘陵岗地脚下,东接查哈阳农场四干线(原三干线),北达大围子屯,
南邻聚宝山屯南5 公里、与查哈阳农场三分场十七连相接壤。区内包括合胜、太平山、兴塔村
(1958年时),后又扩大灌区范围,纳入三合、一心、富海、宝山4个村的部分土地,人口6000
余人。灌区处于查哈阳灌区下游,水源由查哈阳总干渠供给,渠首建于查哈阳总干线末端,为
自流引水灌溉。太平山灌区总面积5.28万亩,工程控制面积达4.05万亩,其中,水田2.06万亩、
可净灌1.65万亩;旱田面积1.59万亩。属中型灌区。
灌区于1958年兴修了一些用、排水工程,1959年正式种植水稻。1964年,共计完成干渠1
条、支渠7条、渠首闸1座。1977年,又兴修了多处构造物和排灌渠系。到1985年,完成主干渠
道1条长17.8公里,渠底宽度2.5至6米;设计支渠16条长34.8公里,实际完成14条29.8公里;设
计支排7条14.7公里,实际完成5条长9.7公里;原设计灌区内的干、支、斗、毛渠539条328.61
公里,实际完成279条183.38公里;原设计土方量763万立米,实际完成547万立米。完成灌区构
造物有节制闸3座、支渠进水闸6座、桥10座、渡槽4处、倒洪吸2处、涵洞2处。到1985年国家总
共投资19.08万元。太平山灌区多年来利用效益不大、产量不稳,主要问题是:(一)用水渠淤
积,用排水工程不配套,有的地块只能灌不能排。有的地方排水不畅;(二)缺少构造物工程,
尤其是桥、涵工程较少,影响通行、影响通水;(三)灌区排水经三合排入黄蒿沟,1976年三
合排水在查哈阳农场境内被平掉3.5公里,堵死排水出路,灌区下游遭受水灾,1983、1984年雨
季,兴塔、一心村地面积水1米,太平山、富民村积水成泡。
查平灌区是查哈阳(农场)灌区的一部分,始建于日伪时期,位于甘南县东北部,东始诺
敏河、西到查哈阳农场界,北起农场总干渠、南到平阳镇北。其现状为1952年建的平阳灌区和
1958年的黎明灌区合并而成。包括查哈阳乡的曙光、黎明村和平阳镇的宏光村,共计22个屯、
5173口人。灌区用水由查哈阳(农场)灌区总干渠一干和东方红干渠自流引水灌溉。枯水期可
采地下水补水灌。灌区总面积5.11万亩,工程控制面积4.59万亩,灌溉面积4.35万亩,其中水
田2.5万亩。属中型灌区。
查平灌区从1959年至1980年间,工程和灌溉效益有一定发展,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引
用水源是查农一干渠(查哈阳农场管辖),枯水期须与农场共同执行(67)1号文件规定分水
比例,否则用水没有保障;二是工程管理不善,渠道破坏严重;三是渠系不配套,排水系统未
形成,能灌不能排。鉴于上述问题和当地群众发展水田的要求,县水利部门于1981年至1982年,
根据“结合工程现状、利用原有渠系,进行调整、配套工程设施”的原则,对灌区进行了实地
勘测。编制了“查平灌区初步设计”。重点整顿修复用水干渠4条,即曙光、黎明、跃进、宏光
干渠。即曙光干渠:起一干渠节制闸东侧150米处,向南经曙光渡槽,到一干渠西侧,一直折向
正南,全长4公里。布置支渠5条,间距500至600米。支渠总长10.7公里,控制面积1.29万亩,
水流量1.3立米/秒。跃进干渠:在黎明与曙光交界处,从查哈阳农场一干渠西分出,向西南1
公里后拐向正南,全长4公里。布置支渠7条,间距为500至600米,支渠总长13公里,控制面积
1.32万亩,水流量1.7立米/秒。黎明干渠:始黎明五屯南一干跌水桥北西侧分出,向西1公里
折而向南,全条3公里,布置支渠3 条,间距为500至600米。支渠总长2.7公里,控制面积0.63
万亩,水流量0.4立米/秒。宏光干渠:在一千西侧分水,白干渠渠首向西拐正南,全长1.7公
里,布置支渠4条,间距500至600米,支渠总长7.8公里,控制面积1.1万亩,水流量1.52立
米/秒。整修灌区排水干渠2 条:排水总干渠全长13.4公里,布置排水支渠15条,总长32公里。
排水一干渠长为6.6公里,布置排水支渠3条,总长为2.7公里。排水插入查哈阳灌区胜利排水,
汇经中央排水入嫩江。到1985年灌区工程完成总土方量56.9万立米。其中:用、排水干、支斗
渠土方量为21.96万立米;田间工程土方量33.8万立米;建筑物桥、坝、涵、闸140座(处);
大中斗渠、农闸门707座(条),土方1.14万立米。总用工21.4万工日。主要材料:水泥846.5
吨、钢材67.5吨、木材70立方米。总投资100.43万元。
查平灌区构造物工程现状表
东阳灌区位于甘南县东部,查哈阳(农场)灌区下游,北接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团
五十五团,东临嫩江,西以甘南县宝长涝区排水- 干渠为界。包括东阳、巨宝两个公社的原反
修、跃进、民利3 处自流灌区;行政区域范围为:东阳的民主、东发、旭生、东生、东阳、联
合、团民、星火、民利、同盟、良种场、解放大队和巨宝的金坑、新民、新华、巨宝、民众、
金星等共计18个大队,灌区总面积达35.3万亩;净灌溉面积达14.8万亩,其中东阳公社11万亩
(包括水田L 5 万亩),巨宝公社3.8 万亩(水田0.8 万亩)。1957年,东阳公社开辟民利灌
区,在查哈阳灌区中央排干、四跌水上游1 公里处建柳条坝引水灌溉。灌区内修建干渠2 条、
长4 公里,‘支渠3 条、总长10公里,灌溉农田2 万亩。1958年东阳、巨宝两个公社开辟跃进
灌区,在查哈阳灌区黄蒿沟排水上建柳条坝引水灌溉。灌区内修干渠1 条、长2l公里,支渠11
条、总长45公里,灌溉农田6.3 万亩(其中水田2.3 万亩),即东阳公社2.5 万亩(水田1.5
万亩),巨宝公社3. 8万亩(水田0.8 万亩)。1969年,东阳公社开辟反修灌区,引用查哈阳
灌区四干线的水。灌区内修干渠1 条、长14公里,支渠3 条、总长2l公里,灌溉农田7 万亩。
东阳灌区,多年来效益不高,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问题:(一)民利灌区的引
水柳条坝系临时建筑物,多年失修已废弃,所以民利灌区停灌;(二)跃进灌区,由于利用查
哈阳灌区(查哈阳农场)黄蒿沟排水,供水不足。特别是1971年原五师五十团在黄蒿沟上修建
了8 孔、净宽16米的引黄闸1 座,将黄蒿沟在三合排水以上的排水量全部堵截,跃进灌区无水
可灌;(三)反修灌区系引用查哈阳灌区四干线的水,由于水源不足,按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字
[67]第1 号文件精神,只分配给跃进灌区3 万亩灌溉面积水量,而反修灌区可灌农田为7 万亩,
按分配的水量满足不了灌溉需要;(四)整个东阳灌区工程不配套,渠首及渠系建筑不坚固、
不健全,区内灌水不足,排水不畅。1974年,嫩江地区水利局勘测设计队,对东阳灌区进行了
勘测,对灌区进行了分析,编制了灌区的整顿设计。到1985年东阳灌区仍为未完工程,有待整
顿续建、完善。
五、机电井建设
甘南县从1965年开始打井,当年只有12眼,1974年全县铺开,最多的一年为1976年,打井
471 眼。到1985年累计打井数为3238眼(含历年报废井1313眼)。这些井分为灌溉井、坐水种
井、饮水井和改水井4 类。井型及结构:改水井和无水源深井,井管均为铸铁管、井深一般在
150 至180 米,水层20至30米,成井率在85%以上。坐水种井,井孔多为水泥管和石砌、井深
在10至20米左右,水层6 至7 米,成井率100 %。灌溉井,井孔有石棉管、铁管对口抽、石砌、
水泥等4 种,井深分8 至15米、30至50米2 种,水层深4 至6 米,成井率95%以上。自1965年
起至1985年末,国家投资总额为790 万元;群众自筹为333 万元。自1965年建井以来,共报废
机电井1313眼。县内饮水井从1973年开始兴建,到1985年共建成49眼,解决了49个村屯、24149
人、26730 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改水井共建成47眼,安装自来水59处,解决了59个村屯的改
水问题。1985年,经对机电井普查,全县核定配套、可修、更新补充设备能使用的各类机电井
1925眼,年提出地下水1.2 亿立米(不含各家各户压式吃水井)。
机电井工程现状:到1985年。在l 925 眼机电井中,深井96眼,配套井为1274眼,占总数
的66.2%。在1 925 眼总数中,完好井为83l 眼、占43.2%;可修井443 眼、占23%,其中设
备带病383 眼、井孔带病7 眼、井孔设备均带病53眼;需更新补充设备井557 眼,占29%;报
废井94眼,占4.9 %。 .
配套设备现状:到1985年,全县机电井配套设备均有损坏、报废、丢失、变卖等现象。全
县配套柴油机1065台,其中:完好的659 台、占62%。可修的85台、占8 %,报废的247 台、
占2 3 %,丢失变卖的74台、占7 %。配套电动机276 台,其中:完好的218 台、占82%,可
修的27台、占10%,报废的17台、6.5 %,丢失变卖的14台、占5 %。配套水泵1341台,其中:
完好的90 7台、占68%,可修的88台、占6.6 %,报废的236 台、占17.6%,丢失变卖的110
台、占8 %。配套低压线路47.3公里,其中:完好的29.5公里、占62.4%,毁坏的17.8公里、
占37.6%。配套配电线路21公里,其中:完好的18.8公里、占89.3%,毁坏的2.2公里、占10.7%。
机电井工程效益现状:到1985年,有机电井1925眼,有效灌溉面积为10.5万亩、坐水种面
积50万亩;解决人畜饮水42144 人、牲畜47040 头(其中改水井20310 人、牲畜26730 头)。
机电井管理现状:1985年,全县12个乡镇、621 个自然屯,有1 205 眼井建立了不同形式
的责任制,占机电井总数的62.6%。其中:井随地走井地双包的6 眼、占0.3 %(旱田井);
专户包井计时收费的162 眼、占8.4 %(旱田井63眼、改水井41眼、人畜饮水井30眼、坐水种
井28眼);作价归户的413 眼、占21.5%(旱田井303 眼、菜田井96眼、坐水种井14眼);设
备统管季节性出租的624 眼、占32.4%(旱田井486 眼、改水井4 眼、人畜饮水井17眼、坐水
种井112 眼、其它井5 眼)。未落实责任制的626 眼、占32.5%(旱田井527 眼、饮水井2 眼、
坐水种井97眼),这些井多数为井孔完好,设备报废、丢失的,需更新补充设备的井。另有报
废井94眼、占4.9 %。
历年机电井建设情况
单位:万元
注:此表井数(眼)合计中含机井数。
机电井历年效益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