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乡

第三节 乡



 

  福兴乡

  福兴乡政府所在地为唐老马窝棚。民国初年,唐氏农民饲养一匹老马在此耕田,直至民国
十二年开始建屯,故而得名唐老马窝棚,后改为瑞兴堡。

  位于全县东部边陲,距县城4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37分,东经 125度37分。乡境东邻
肇东县,北界肇州县,西域薄荷台乡,南与三站乡相连。总面积 10 963平方公里。居民3 554
户,人口18 372,其中:男9 462,女8 910。全乡设11个村,管辖44个自然屯。

  全乡地势较高,福兴大岗子是全县最高点,海拔 178米(大连)。本区降雨量较多,一般平
均在400至500毫米。经济以农业为主,1983年耕地面积为100 660亩,总播种面积 82 579亩,
粮、豆、薯播种面积70 149亩,产量 2 123万斤,为全县主要产粮区。福兴是全县贫水区,地
下水埋藏较深,近年国家拨款打改水深井,部份村屯安装上自来水,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福
兴是全县使用沼气最早的乡村,1976年部分村屯开始利用沼气做饭、照明、取暖、打米。

  主要公路两条,南至三站乡,北达肇州县朝阳乡。

  福兴乡的永兴村后赵家屯,有辽金时代的文化遗址。

  福兴乡原属三站乡,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改小乡制,成立福兴乡。1958年政社合一,成
立人民公社与三站乡合并,1961年又重新划出,成立福兴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福兴乡。乡政
府所在地设有乡属各机关和中学、小学、广播站、医院文卫设施。街内有供销社、饭店、理发
馆等。

   福兴乡所属村屯表



  三站乡

  三站原称鄂尔多图,蒙古语“有宝的地方”,原系望海屯古城中的打宝故事而得名。清雍
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开辟由茂兴至呼兰的军道,额设六个边台中依次为第三台,取名鄂多尔
图台,又称三台站,逐称三站至今。

  三站乡位于全县东部,地理座标北纬45度34分,东经 125度37分,距县城43公里,乡境北
接福兴乡,西邻薄荷台乡,东与肇东县为界,西南以松花江主航线与双城为界,南以松花江主
航道与吉林省扶余县为界,总面积181.82平方公里。居民5 496户,人口28 526,其中男14 574,
女13 952。汉族和蒙古族居多。全乡设16个村,管辖33个自然屯。全乡地势南部较低,多沼泽
地和江湾泡泊。北部稍高多漫岗地和岗地平原,此地是第四纪形成的平原,1973年在三站的岗
坡下挖掘出土万年前更新世时期的猛犸象化石(现存省博物馆)。

  三站乡是全县粮食主要产区,有耕地面积115 942亩,已播种面积达 90 980亩,其中粮、
豆、薯播种面积为79 956亩,年总产量达 2 310万斤。1958年沿江修建一座大型抽水排灌站,
排灌流量为2立方/秒,增强了抗灾能力,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1958年曾获得国务院的嘉奖。

  解放前工业稀少,仅有铁匠炉、木匠铺、小手工业作坊。建国后逐渐发展,现有机械化和
半机械化工厂,乡属工业年总产值85万元。

  三站交通发达水陆两便。三站码头,上航至肇源、大安,下航到哈尔滨,每日都有客货船
只经过。公路东至哈尔滨,西至县城,北至肇东、肇州。

  三站是我县东部较大乡,是历代乡级政府所在地,建国后为第四区,1956年改小乡制时改
称三站乡,1958年政社合一时,改为三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三站乡。全乡各项事业发展很
快,现有中心医院、中学、小学、影院、文化站、书店、广播站、邮局等设施。乡境南部有辽
金时代的望海屯古城遗址,东有著名建筑哈拉乎雪大庙,解放初已拆毁。

   三站乡所晨村屯表



  薄荷台乡

  薄荷台,蒙古语“牤牛或角力”的意思,实为角力场。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庆山第二
次放荒后,这里开始有人耕垦土地定居,现为薄荷台乡政府所在地。

  薄荷台位于全县东部,地理座标北纬45度33分,东经 125度25分,距县城27公里。乡境东
邻三站乡,北界肇州县,西与裕民乡、二站乡相连,南隔松花江与吉林省扶余县为界,面积167.39
平方公里。居民4 125户,人口21 055,其中男10 699,女 10 356。全乡设10个村,管辖34个
自然屯。境北部地势较高,有起伏的漫岗;南部为江湾低洼地带,多沼泽、泡泊、河川。水域
面积为39 814亩,盛产江渔。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92 749亩,总播种面积69 199亩,其中粮、
豆、薯播种面积55 575亩,总产量为 1 294万斤。1958年在松花江左岸葫芦系村,修建一座两
用排灌站,排灌能力流量=3立米/秒,促进了本区农业发展。

  薄荷台水陆交通俱备,主要公路东至三站乡,西至二站乡。水路松花江左岸有薄荷台航运
站,上游客货轮船至肇源码头,下游达哈尔滨码头。

  薄荷台乡解放后1946年初为花尔区。1946年末整划建制,又与二站区合并。1951年从二站
重新划分出来,成立薄荷台区。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改小乡制为薄荷台乡。1958年政社合一,
改称薄荷台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薄荷台乡,设有乡属各机关和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站、
医院等文卫设施。街内两侧排列着供销社、个体商店、旅馆、饭店、手工业作坊、理发馆等。

   薄荷台乡所属村屯表



  二站乡

  二站原称察布奇尔,蒙古语为大岗子平整陡立象刀削一样。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开辟
茂兴至呼兰的军道,额设六个边台中依次为第二台,名称察布奇尔台,亦称二台站,遂称二站
至今。

  二站位于全县东部,地理座标北纬45度31分,东经 125度17分。距县城18公里,东邻薄荷
台乡, 北接裕民乡,西连兴安乡,南与吉林省扶余县隔江相望,面积 169.38平方公里。居民
4 879户,人口24 861,其中男12 585,女12 276。全乡设 11个村,管辖34个自然屯。地势南
部属于江湾地多沼泽、泡泊、小溪,北部为岗地平原,地势较好,土地肥沃,是全县主要产粮
区。耕地面积87 000亩,1983年播种面积为67 270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55 575亩,总
产量为2 686万斤。养殖业亦较发达,年养猪达7 506头。乡镇工业仍以手工业为主,主要有铁、
木、焰花、加工等工厂,以焰花厂为最大,年产值达80万元。乡直工业总产值为90万元。二站
过去盛产火硝闻名全省。近几年在二站南岗下坡发现埋藏地下大量河流石和建筑工程砂颇有开
采价值。本乡交通方便,公路东至薄荷台乡,西至县城,北达裕民乡。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在二站设“肇州巡防局”,1906年改为肇州厅并迁往肇源城。
以后二站历代为乡级政府所在地。建国后为第三区,1956年改小乡制为二站乡,1958年政社合
一时为二站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二站乡。现有邮电局、广播站、乡属各机关、中学、小学、
中心医院、文化站、电影院等设施,街内商业有供销社、个体商店、饭店、旅馆、理发馆、农
贸市场等。二站成为全乡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二站乡新发村聚宝山屯东南坝外半华里,修建一座烈士陵墓,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十
二支队,1940年进入平原地带抗击日寇在敖木台战役中英勇牺牲44位烈士之墓。

   二站乡所属村屯表



  裕民乡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二次开放蒙荒后,到这里耕垦农民日渐增多,便开始自然形成
村屯。本屯农户较多,又居附近垦荒窝堡的中间,故得名大腰窝堡,现为裕民乡政府所在地。

  裕民乡位于全县东北部,地理座标北纬45度32分,东经 125度16分,距县城16公里。东邻
薄荷台乡,南界二站乡,西与和平乡、兴安乡相邻,北与肇州县为邻,面积111.57平方公里。
居民2 727户,人口13 407,其中男6 802,女6 605。全乡设8个村,管辖28个自然屯。全境大
部份为岗地平原,西部有少数低洼地。经济以农林为主,耕地面积达 50 978亩,产粮1 126万
斤。建国后林业发展很快,全乡植树造林15 187亩。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收
到了显著效果。1966年被评为省的林业先进单位。乡属工业有油粉厂、砖厂、农修厂。1983年
乡属工业总产值为 111万元。1981年海丰村打了全县第一口防病改水深井,并安装了自来水。

  交通以公路为主,南至二站乡,西达县城,北通肇州。

  裕民乡建国后属二站区管辖。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成立裕民乡,1958年政社合一,合并
于二站人民公社,1961年又重新划出成立裕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裕民乡,乡政府所在地设
有乡属各机关和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站、医院等设施。东西街道两侧有供销社、个体商
店、工厂、手工业作坊、饭馆、理发馆等。

   裕民乡所属村屯表



  和平乡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二次放荒后,耕垦农民日渐增多,在定点建屯时,垦荒者何氏
(绰号何八瞎子)为察普起屯的郝永奎(地主)在此建种地窝堡时而得名何家窝堡,现为乡政府所
在地。

  和平乡位全县中部,地理座标北纬45度34分,东经125度06分。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公里。
乡境东邻裕民乡,南接兴安乡,北界肇州县,西与永利乡、头台乡相连,面积 171.3平方公里。
居民3 294户,人口16 828,其中男8 650,女8 178,全乡设8个村,管辖33个自然屯。地势大
部平坦,从立德村往西北绵延至木头西北村有起伏弯曲的小岭。在东北部的草原上有低洼处,
出现大面积终年积水的泡子,名日大白水,是全县重点芦苇产区。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
地90 426亩。1983总播种面积62 000亩,粮、豆、薯播种面积47 104亩,总产量为 1 403万斤。
农村副业以饲养牲畜和采集野药、种植药材等为主。因距县城很近,不通班车,故有不便之感。

  和平乡最早的木头西北村,原称莫格登锡伯,又作穆丹锡伯。清朝初年这里曾居住过为朝
廷充当鳇鱼差的锡伯族人,也是最早来我境内的锡伯人居住地。

  和平乡建国后属第二区(城郊)管辖。1956年改小乡制时以何家窝堡的何字谐音加以政治色
彩而取名和平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称和平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和平乡。乡政府所在地虽
距县城很近但乡属各机关、学校、文化站、广播站、医院、商店及服务行业等亦较齐全。

   和平乡所属村屯表



  附:立功村由来

  1947年9月9日旗政府财粮科会计彭佐卿因重大贪污案发,畏罪潜逃,欧力马村长白云卿与
支书于海发,回村途中恰遇彭仓惶逃窜,二人向其索取路条,彭说无有并佯称“姓李”,直呼
其名后彭惊恐跪地,取两千万元东北币相贿求饶。二人将其押解送县,路经察普起屯彭挣脱跳
入土井中寻死,于海发随即跳下拯救,白招呼屯中人打捞,最后将彭送县归案,此为一功。

  当年冬土地改革时,欧力马屯日伪满时期的路警长被群众捕获,路是姬兴洲的叛军中营长
董惠春的连襟,要他交待出董的下落即予从宽,路说董匿居于哈尔滨。村自卫队长裴景春和两
名自卫队员在哈尔滨公安局协助下,将董捕获。在董家搜枪时,又巧遇曾在我县作案的一麻脸
匪徒,一并擒缉归案。旗人民政府为嘉奖欧力马村连立二功,赠一木匾,上书“立功村”。

  富强乡

  富强乡政府所在地腰地房子,为辽金时代古城的遗址。据考证,为辽、金两代郭尔罗斯猛
安治所。金代贞祐二年(1214年)成吉思汗命哈布图哈萨尔征契丹地中此城发生重大战争,至今
留下另人难解的地下军事甬道。清朝末年开放蒙荒后,居住古龙(古鲁)的站人富户到这里耕垦
土地,设置地房子以便于季节性耕种。先后有古鲁地房子、有树地房子、陈家地房子、陈凤亭
地房子之名。后来由于周围都有地房子设置,因而得名腰地房子,此后逐步发展为定居村屯。
解放后曾一度改称新村。

  富强乡位于全县的西北部,距县城8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53分,东经124度08 分。乡
境东邻义顺乡,南接古龙乡,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界,西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
面积101.4平方公里。居民1 868户,人口9 237,其中男4 787,女 4 450。民族以蒙古族、汉
族居多。全乡设 8个村,管辖15个自然屯。全境多为高岗、漫岭,西部是低洼地平原,靠嫩江
一带有洼地,沼泽、泡泊和河川。由于富强乡沿江自古产鳇鱼、故嫩江主航道中心的夹芯子岛
旧有鳇鱼岛之称。富强乡土质肥沃,适宜农耕。耕地面积达77 925亩,1983年播种面积为45 295
亩,总产1 557万斤,亩产达416斤,是全县农业单位的高产区。1956年立陡山大堤修建后,土
地从此免受水害。1967年在立陡山大堤上修建一座抽水站,抽水流量 1.27立米/秒,给发展水
田,抗旱创造了条件。

  交通以公路为主,北达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庆华乡,西邻义顺乡,南至古龙乡。

  富强乡原属古龙乡管辖,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改小乡制,建置富强乡。1958年政社合一
成立人民公社,又合并于古龙公社。1962年从古龙公社划出成立富强公社。1984年改称富强乡。
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乡属各机关、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站、医院等。村内有供销社、个体
商店、饭店、理发馆等设施。

   富强乡所属村屯表



  古龙乡

  古龙原称古鲁,亦兀鲁、胡鲁,满语“高埠”的意思。古龙是最古老的驿站,据《辽史》
记载:重熙十五年(1044年)“正月……辛末(初八日),猎兀鲁馆岗。”这是目前查得有关古龙
的最早文献记载。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设通往爱辉驿路第一批驿站时在此设古鲁
站。乾隆年间改名为古楼站。1912年民国成立后,经肇州县议会议决改古楼为古鲁乡。伪康德
二年(1935)建古鲁区。解放后仍为区政府,1956年划小乡制时改为繁荣乡,1958年改为古龙人
民公社,1984年改称古龙乡。

  古龙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77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45度50分,东经124度12 分。乡境
东邻义顺乡,北界富强乡,南与新站镇、肇源农场接壤,西临嫩江与吉林省镇赉县为界,总面
积310.4平方公里。居民2 699户,人口24 520,其中男12 312,女12 208。民族以蒙汉为主,
全乡设11个村,管辖22个自然屯。

  全境多为高岗漫岭,西部为低地平原,靠嫩江地带多泡泊、河川。水面宽广,水域达98 571
亩,盛产江鱼。全乡经济以农为主,现有耕地110 093亩,1983年总产量为3 200万斤,单产最
高可达340斤。1956年在立陡山建筑大堤后全境有 25 509亩耕田不受洪水灾害。1976年在立陡
山大堤上修筑古龙灌区排灌两用站,排灌能力流量=1.5立米/秒,给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
件。

  古龙是人类活动较早地区,发现有大量遗存,从出土文物的蚌器、石器、骨器考证,在青
铜时期以前在这里的人类活动已经出现了高度文明。近年来青铜时期的文物和辽金时期的文物
出土很多。西南得根发现了辽金时代的古城遗址。清朝古龙街内始有关帝庙等较大建筑。

  古龙街内设有乡属机关、学校、医院、文化站、广播站和商店服务行业。

   古龙乡所属村屯表



  义顺蒙古族乡

  义顺起源于义顺祜德村名,蒙古语“九个小子”的意思。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时定革志村
为乡政府所在地至今。革志·原名“格萨尔”。来源于藏传文化。传说一位蒙古人未经任何人
传授,一梦醒来能讲述全部格萨尔王的故事,由此而得其名。

  义顺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4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45度48分,东经124度25 分。乡
境东邻大兴乡,南接新站镇、浩德乡,西界古龙乡,北与大庆市毗邻。面积269.36平方公里,
居民3 111户,人口16 430,其中男8 407,女 8 023。全乡设10个村,管辖34个自然屯。地势
平坦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西北略低,有大面积泡泊。南部引嫩工程从乡境北部狼坨子始修,经
由乡境东部,工程竣工后,全乡大面积土地受益,水面扩大到65 075亩,不但改善了局部气候
干燥,而且便利农田灌溉,促进了农牧渔业的发展。 本乡是全县重点畜牧区,有草原124 175
亩,现存栏数大牲畜为3 186头,羊7 277只。现有耕地91 835亩,1983年总播种面积60 765亩,
总产量为1 360万斤。

  公路东至浩德乡,西达古龙乡;通让铁路从本乡南北穿过,便利了本乡对外交通,1966年
在革志村修建革志车站。

  义顺乡全境有丰富古代文化遗存,东北有新石器时期的狼坨子遗址,东部有青铜器时代白
金宝类型的小北山遗址等。

  义顺乡过去大部分属于大官区管辖,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成立义顺蒙古族乡。1958年政
社合一,改称蒙古族自治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义顺蒙古族乡,设有乡属各机关和中学、小学、
文化站、广播站、医院等文卫设施,街内有供销社、个体商店、饭店、旅馆、理发馆等。黑龙
江省在乡境内建有第一监狱(矿山机械厂)。

   义顺蒙古族乡所属村屯表



  浩德蒙古族乡

  浩德,旧称浩尔气,本名呼勒沁。原为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东移在
“收复三卫夷属”中,将所俘获的女真人的呼勒沁部落集体安置于此而得名。

  清朝初年,在东浩德居住台吉(蒙古族)穆古多顺,西浩德居住台吉那老爷,由于不和睦,
经常大动干戈,后经多方努力终于握手言和,蒙古语“和好合作”之意为浩尔气,在语流音变
中二者出现巧合。解放后将浩尔气改为浩德,沿用至今。

  浩德位于全县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55度43分,东径124度30 分。乡境
东邻大兴乡,北域义顺乡,西界、南界新站镇,面积150.69平方公里。居民1 942户,人口10 192,
其中男5 231,女4 961。这里是蒙古族主要居住区。全乡设 7个村,管辖21个自然屯。全境地
势平坦,有广阔的草原,北部有明显的旧河道,旧河床南沿有莲花泡,早年盛产莲花;西部地
势稍低,有沼泽,乡政府附近是起伏的岗地。全乡畜牧业发达,有牧地 145 042亩,现在黄牛
存栏数达2 000头,羊9 000只,有耕地面积44 374亩,1983年播种38 952亩,总产量为 1 007
万斤,亩产为341斤。

  交通以公路为主,油渣路东至大兴乡,西达新站镇。主要土筑公路南至茂兴镇,北到义顺
乡。

  位于本乡十华里处的五间房屯,有辽金时代古城遗址。

  解放后浩德乡属于兴化区管辖,1956年并村划乡,成立浩德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政社合
一,改称浩德蒙古族自治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浩德蒙古族乡。乡政府所在地有乡属各机关、
中学和蒙古小学、广播站、文化站、医院、供销社、饭店、旅店理发馆和个体商店等。

    浩德蒙古族乡所属村屯表



  大兴乡

  大兴旧称汤家围子。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放蒙荒后,此地开始有人定居耕垦,民国
年间农民汤世先以赌博赢得土地成为地主后,因修筑防匪的土围子而得名。解放后一直为乡政
府所在地。

  大兴乡位于全县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40分,东经124度38 分。乡境
东邻头台乡,南界县畜牧场,西与浩德乡、义顺乡相连,北与大庆市接壤,面积 216.5平方公
里。居民2 489户,人口12 884,其中男6 680,女6 204。设8个村,管辖17个自然屯。地势平
坦,多草原,南部稍低,多为盐碱和碱泡地。本乡畜牧业发达,有牧地136,540亩。近年大牲
畜存栏数达2 816头,羊 8 297只。农业近年发展也很快,现有耕地 73 028亩,1983年产量为
1 381万斤。本乡特产盐碱为农民主要副业。

  交通方便,是全县西北部交通要道,油渣公路西至浩德乡,东达头台乡,南到茂兴镇,北
通大庆市。

  大兴前进村杈拉杆西三华里,有著名的杈拉杆二号遗址。据文物考证,是新石器时代较早
的遗存,属昂昂溪文化类型。火烧黑屯的庙址为藏传佛教传入后的最早寺院。

  大兴乡建国后为兴化区,1965年实行并村划乡,改小乡制,称大兴乡。1958年政社合一,
改为大兴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称大兴乡。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乡属各种机关和中学、小学、
文化站、广播站、医院、供销社、个体商店、饭店、理发馆及县属粮库和变电所等。

   大兴乡所属村屯表



  头台乡

  头台原称博尔济哈台,蒙古语“紫色的岗子”,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开辟茂兴至呼兰。
边台,建立六个台站中头台为第一台,故称头台,现为乡政府所在地。

  头台乡位于全县中部偏北,距县城2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40分,东经124度50 分,东
与永利乡、古恰乡、超等乡为邻,西至大兴乡、县畜牧场为界,北与肇州县接壤,面积288.89
平方公里。居民4 565户,人口23 759,其中男12 253,女 11 506,民族为汉族、蒙古族居多。
全乡设16个村,管辖36个自然屯。地势南低、北高,从南围子屯沿南坡至瓦房屯,南面是低地
平原,北面是岗地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多碱泡。境内有广阔的牧场,总牧地 230 910亩,畜
牧业和饲养业都很发达,近年大牲畜存栏数为5 026头,其中黄牛2 425头,羊15 048只,猪7 511
头。全乡生产仍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117 880亩,1983年总产量为1 877万斤,亩产平均为250
斤以上。乡属工业较好,有工厂5处,铁木社为最大,年产值35万元。乡属工厂总产值达 76万
元。

  头台是全县北部交通要道,油渣公路南至县城,西北通大兴乡,西南达茂兴镇。

  头台乡北部仁和堡屯东南有一座古城遗址。为金代雾松 (兀速)猛安治所。正隆五年(1160
年)其酋长耶律窝斡“先随撒八为乱,受其委署,后杀撤八遂有其众。”大定元年 (1161年)十
二月,称帝。一度动摇了金王朝政权。大定二年(1162年)二月“长泺之战”以后屡败,九月乱
平。大定十六年(1177年)徙余党于辽东后,此城成为“废城”。民国十六年(1927)头台东南角
的高岗上,建筑一座高达十五米多的魁星楼,在“文革”期间被拆毁。头台境内多庙宇,街内
有关帝庙、圣宗庙、妙莲庵和得古屯的福圣寺均为著名建筑,解放后均被拆毁。

  解放后为第五区,1956年小乡制时改头台乡。1958年政社合一时,改称头台人民公社,1984
年改称头台乡。头台街里有乡属各机关和中学、小学两处,广播站、文化站、医院、供销社、
个体商店、饭店、旅店、理发馆、工厂、手工业作坊、农贸市场等,街道整齐,市面繁荣。

   头台乡所属村屯表



  民意乡

  民意乡驻地原名公爷府,俗称公营子。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国后,在他晚年时将郭尔罗
斯部分封给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八世孙布木巴初驻榛子岭(今肇东县境),顺
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二日因军功被封为镇国公爵后便迁移此地大兴土木修建府衙。三百多年
来一直世袭在这里统治郭尔罗斯后旗的政治、经济、文化。1962年后为乡政府所在地。

  民意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31分,东经 124度28分,乡境东
邻超等乡,北与茂兴镇、新站镇相连,西部和南部以嫩江与吉林省大安县为界。面积132.97平
方公里。居民3 612户,人口18 790,其中男9 613人,女9 177人。蒙古、汉族居多。全乡设9
个村,管辖13个自然屯,民意乡地处嫩江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境东南部和西部属
于江弯洼地,坝外多河川,泡泊和沼泽地,北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有高岗和漫岭。水面宽广,
水域为15 392亩,鱼类繁多,水生植物丰富,捕鱼采集水生植物是当地农民主要副业。农耕地
面积为119 397亩,总播种面积为69 586亩,平均每亩单产420斤。1958年在建国村嫩江左岸,
修建一座民意灌溉站,灌溉能力流量=2立米/秒,给今后发展水稻创造了条件。

  主要公路从公营子到茂兴。通让铁路从境内北部通过,1966年建成建民车站。

  清朝初年,在大庙村修建一座宏伟壮观的衍福寺,为各寺庙之首称为旗庙,相传清朝第二
代皇帝皇太极曾到此祭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四日,康熙皇帝东巡中下榻于本庙区西
隅之行宫。1948年12月28日大庙毁于火灾,现在仅存的双塔和大影壁已经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
护单位。近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白金堡屯进行大量挖掘,经过考证已经定为典型的青
铜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并且命名为“白金宝文化”,这一发现对研究嫩江中、下游,松花江中
上游流域青铜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族属等有着重要意义。经考证,乡境的他什海古城为
辽代北府宰相萧思温所建的头下军州,俗称“皇后店”。戎马三军的萧太后(萧绰)出生于此。
重熙元年(1032年)二月,齐天皇后(萧菩萨哥)因冤案在这里被杀害而得名“他什耨斡么海”。
汉译为太子杀害皇太后的地方。乡境南部尚存金代始兴县城(莽海古城)和烽火台遗址。

  本乡原属茂兴乡管辖,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成立民意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又合并
于茂兴公社。1962年又划出成立民意公社,1984年改称民意乡。乡政府设在此地街内。有乡属
各机关和中学、小学、医院、文化站、广播站、供销社、个体商店、食杂店、饭店、旅社、理
发馆等。

    民意乡所属村屯表



  超等蒙古族乡

  超等,原出于超等村各,超等本名“搜登”,意为所在的岗子象马尾巴形状。清代鳇鱼差
驻地。乡政府所在地在新宿村。新宿,原译“新苏”,蒙古语“新建屯”之意。清末开放蒙荒
后,蒙古族逐渐西移,到本地集居从事放牧,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逐渐扩建成屯,成为今天农
牧发达的蒙古族乡政府所在地。

  超等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36分,东经 124度45分。乡境东邻
古恰乡,西界茂兴镇,北与头台乡和县畜牧场相接,南隔松花江与吉林省扶余县相望,面积247
平方公里。居民3 519户,人口17 893,其中男9 034。女 8 859。超等乡是我县蒙古族主要居
住地区之一,民国以来汉族人开始逐渐增多,他们共同建设这美好家园。现在全乡设11个村,
管辖37个自然屯。

  1946年初郭尔罗斯后旗民主政府成立后,全旗划出十个区的建制。超等区与茂兴区合并,
1956年建立蒙古族乡,1958年政社合一变为蒙古族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断。1983年 9月
23日正式恢复蒙古族公社,1984年改称超等蒙古族乡。

  超等乡地处松花江北岸,吐什吐以西地带为辽金时代的古战场遗址。水师营村址是清朝末
年为防止沙俄入侵,清朝政府曾在这里建水师,并设水师衙门以掌管水上军务。

  全乡地势比较平坦,北部有些小岗和大草原,南部沿江有泡泊和洼地,是天然牧场和粮豆
产区。建国后,农牧业兴旺发达,全乡有草原162 767亩,近年大牲畜存栏数已达5 565头,其
中黄牛为3 300头;羊15 730只;猪5 400头。耕地面积为75 114亩,平均亩产 285斤,1958年
成功灌区投入使用后,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现在超等蒙古族乡已经是我县农牧业重点发展地
区之一。

  乡政府所在地在建国后,各项事业发展很快,除乡设各机关外,中学、小学、民族文化站、
广播站、电影院、供销合作社、饭店、旅店、个体商店等文化设施和服务行业布满全村。乡工
业自1958年以后有所发展,近年工业总产值已达9万元。

    超等蒙古族乡所属村屯表



  古恰乡

  古恰,原称“卦尔察”。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东移在“收复三卫夷
属中,将所俘获的女真人卦尔察部落集体安置于此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水源充足,草原茂
盛,解放后农牧渔业齐头并进,已经成为我县闻名的渔米之乡。

  古恰乡位于县城以西1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13分,东经 124度52分,东邻永利乡,西
界超等乡,北接头台乡,南隔松花江与吉林省扶余县相望,面积181平方公里。居民3 315户,
人口17 000,其中男8 537,女 8 463。蒙、汉族居多。全乡设8个村,管辖22个自然屯。古恰
西南姜岗至老坎子和东部黄土崖子地势较高,其余皆为平川地带。坝里多良田、草原,坝外有
田地、草原、沼泽、泡泊、牛轭湖、河川等。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鱼米和小叶章、芡实
等自然资源。现有耕地49 5411亩,实播种面积46 821亩.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36 620亩,
1983年产量为1 454万斤,平均亩产400斤以上,是全县单产量较高地区。

  古恰乡南靠松花江,上水至嫩江,下水达肇源。公路西至超等乡,东到永利乡。

  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改为小乡制时,确定古恰为胜利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政社合一成
立人民公社,将永利、胜利合并为水利人民公社。1964年调整后将水利人民公社,又划分成永
利、胜利两个人民公社,1984改称古恰乡。今日古恰设有乡属各机关、中学、小学、医院,街
内有供销社、个体商店、理发馆、饭店、旅馆等设施。

  古恰水利工程量为全县各乡镇之冠,松花江防洪大堤从这里通过,“黄土崖子江段裁弯取
直工程”1968年竣工后,在工程南段裁弯取直段,挖成的新江道(新开江)长4 800米,宽200米,
深7米。北段黄土崖子段石头护坡4 100米。原来的旧江道变成了长15公里弯形的人工新月湖,
已经成为本乡最大的蓄水库和渔业产区。1958年在松花江左岸,胜利草站东南,修建一座古恰
排灌站,可灌溉2 700亩耕地,给发展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古恰境内的嘎尔图和灰台两地,在清朝都有相当规模的喇嘛寺庙,在老坎子南岸有西喇嘛
洞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古恰乡所属村屯表



  水利乡

  永利乡原于永利村,永利之名原出于清代,是由蒙台台吉孟克里属地而得名。1960年迁居
八家河。八家河村原为朱常明亮子旧址,清代因有八家股份而得名八家河(村)。八家河又称长
泡子,辽金时代称“长泺”。金代正隆五年(1160年)境内发生契丹反征兵之乱。大定二年(1162
年)二月,在进剿耶律窝斡之乱中发生著名的“长泺之战”。

  永利乡原为县境内东西交通要道,民国四年(1915)由县知事孙元中奏请在今拦河大堤北约
300米处的亮子的旧址上修筑境内第一座桥梁,即“肇州第一桥”。

  永利乡距县城西10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5度32分,东经 124度56分,乡境东邻兴安乡,北
域头台乡,西界古恰乡,南隔松花江和吉林省扶余县相望,面积91.17平方公里。居民3 017户,
人口14 598,其中男7 419,女7 179。全乡设 7个村,管辖23个自然屯。地势坝内大部平坦,
中部有小漫岗。坝外低洼,多沼泽、泡泊。经济以农渔业为主,耕地面积46 000亩,播种面积
37 000亩,1983年总产量达 1 079万斤。1952年肇源丰产经验中,孟克里村为丰产点,谷子垧
产高达40多石,小麦垧产7 500斤。境内的江河、泡泊总水域面积9 226亩,鱼产丰富,也是当
地的主要产业。交通以土筑公路为主,东至县城,西达古恰乡。

  永利乡解放后属于城区管辖。1949年属于第二区(城郊),1956年实行并村划乡,改为小乡
制,成立永利乡。1958年政社合一,与胜利乡合并为水利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永利公社。1964
年全县重新调整将水利公社分为永利、胜利两个公社。1984年改称永利乡。乡政府所在地设有
乡属机关和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站、医院等文卫设施。村内有供销社、理发馆、饭店等。

   永利乡所属村屯表



  兴安乡

  兴安乡境域在民国及伪满时期都属于一区管辖,1946年郭尔罗斯后旗人民政府成立后,属
于城区辖。1949年各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当时将城区划分两区,第一区(肇源镇)、第二区
(城郊),第二区人民政府设在县城大东门里。1972年迁入北门外新址。1982年改称兴安公社,
1984年改称兴安乡。

  兴安乡辖县城周围区域,北界和平乡,东邻二站乡,西与永利接壤,南隔松花江与吉林省
扶余县翘首相望,面积152.4平方公里。居民3 846户,人口18 866,其中男9 473,女9 393。
全乡设11个村,管辖33个自然屯。全境域除四方山土丘外,地势平坦,均属江湾平川地带。坝
里多为良田,坝外有洼地、草原、泡泊和小溪。江沿有较高的沙丘。

  本乡以农业为主,耕地80 678亩,播种面积为51 676亩,1983年产量 1 078万斤。1958年
以来中心灌溉总干渠道横穿境内,中心渠道布满全乡田野,对本乡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都
十分有利,乡办工业较少,仅两处工厂,产值为21万元。

  因本乡位于县城周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北至头台乡,东北至裕民乡,东至二站乡,
西至永利乡,南有松花江水路航运。

   兴安乡所属村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