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医疗队伍

第四节 医疗队伍



  

  中医 中医进入我县历史较长,清朝后期境内已经有中医行医。光绪初年刘富随其父来境
内行医,宣统二年(1910)单曙勋(1861—1928)自山东来境内行医,从此中医渐多。其后中医还
有王润圃、陶聘清、岳瀛洲等人。伪满时期,虽有西医,但人数极少,还是以中医为主。1949
年,全县有中医158人。其中较有威望的有战予泽、任世德、窦广誉等。

  全县1952年建立个区卫生所,有19名医术较高的中医被吸收进来,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
生。同时,各区还建立2至5人的中医联合诊所35处。同年 5月,县城设立中医院,调入较有名
望的两名中医。1956年中医院撤消,中医纳入县医院,开设中医科。随着中医队伍的扩大和卫
生事业的发展,1979年10月,又在县城北门外修建两层楼的中医院。1983年底,县、乡两级医
疗机构的中医士以上的中医人员达118人,其中女医生为16人,还有中药师以上职称的7人。中
医、中药人员的来源有三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本县卫校培养的;家传或随师出徒的。

  建国三十多年来,县中医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已经取得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级)
职称的3人;主治医师14人;中医师33人;中医士68人。

  西医 伪满大同元年(1932)二月,王恩惠(字泽普)在肇源城内开设“泽普诊疗所”,为我
县西医之始。伪康德四年(1937)至伪康德十二年,日伪成立旗立病院,内有一名朝鲜人西医大
夫郑太永,日本医生(院长)小川太原郎。县城和茂兴个人开设的诊断和药房也有西医大夫。1946
年,西医解季哲和梁继光,分别在县城开设医院和诊所。1949年8月1日,由六人组成旗(县)卫
生院,西医郑文永和解季哲先后应聘,当时无床位。1950年才开设20张病床。同年,齐齐哈尔
医士学校、保定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先后分来我县两名西医医士和两名西医医师,进一步
加强了县医院内科和外科的实力,提高了医疗水平。1956年3月,我县又分来了 12名西医医士,
充实到各区卫生所,填补了各区西医的空白。此后,每年都有西医医士、护士、助产士、检验
士等分来我县。六十年代后,经常分配一些大学生。1965年后,大中专毕业生逐居优势。县医
院各科都有本科毕业大学生,护士队伍整齐,医技科室齐全,医疗水平较高。1966年底,已有
西医师52人,医士57人,设置病床 160张。1976年后,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增加,医疗工作逐渐
走向正规,西医队伍又进一步扩大。1983年底已有西医主治医师45人,医师47人,医士86人,
还有相当于主治医师的药师、护师、检验师五人,其他各类相当于医士的 122人,组成了专业
齐全的西医队伍。在职西医提高:①将中级医务人员送入高等医学院校深造;②选派医师(士)
去省级医院进修。

  1983年底,在三级医疗网中,有医务工作者1 234人,按人口平均每444人中有一名医生。
在公立医疗机构的563人,占45.7%;在农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为671人,占54.3%。

   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表



   1983年全县医务人员组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