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站人
第二章 站人
驿站的站丁及其家属,习惯上称为“站人”。我县站人多是汉族,极少数是苗族。现在各
台站中尚有站丁后代居住,但因设站的时间与站丁来源不同,各条驿道站人的情况也不一样。
这些站人绝大多数是被平定的“三藩”部卒。其中,大多是山东、辽宁、河北、河南人,跟随
吴三桂南下到了云南;也有少数是云南和贵州人。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辽东边将。清兵入关时,他们
先后投降清军并立军功。四边大定后于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立这三个叛将为王。吴三桂封为
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精忠为靖南王,镇守福建。作
为清朝控制南方边境地区的藩篱,故称为“三藩”。他们取得地盘后,不甘心受清政府约束,
密谋联合推翻满清统治,经过十余年的养兵蓄锐,酿成边患。
1673年康熙皇帝得知三藩有叛乱之心,便下令撤藩,吴三桂便在云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
马大元帅”。于是年11月首先发动叛乱,接着尚可喜、耿精忠二藩也相继举兵。数月间吴藩便
占领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六省。
清政府立即派兵平叛,并下令处死住在北京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娶公主为妻的“额附”)、
孙吴世霖,表示对吴三桂叛乱不妥协的决心。同时发布诏书,分化其反叛联盟。尚、耿相继投
降后,清兵不久控制了广西、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省。吴三桂于康熙十八年(1678)在湖
南衡阳即皇帝位,国号周,建元昭武。不久,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藩继位。康熙二十年清军
攻下昆明,吴世藩自杀,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被平息。其部下有的逃散,有的降俘。降俘的士
兵及其家属,一些被发配到东北盛京,吉林地区的边台、驿站充当台丁和站丁,据《奉天通志》
记载:“台丁、站丁云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兵部拨往边台、驿站,
充当苦差”。又“度边台、驿站等项旗人”系“清除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 884户,分布
边台守边挑壕,驿站传递文书”。雅克萨之战时又部分地从盛京、吉林地区迁到黑龙江省各驿
站充当站丁。
站丁的另一来源,据满文档案记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起,由京师部督捕衙门押送
至黑龙江的“犯人”,有鲍五、张文玉、邢回水等 223人。据《黑龙江志稿》统计:“康熙年
间,命盗重犯,减等发往黑龙江,分别当差为奴,至数千人”。据了解各站小门姓氏者多属于
此类。
设驿之初,男多女少,站丁配偶艰难。对此,清政府曾命站官调查过。康熙二十九年(1690)
三月二十三日,茂兴驿站官关木保在致黑龙江将军呈文中称:“茂兴站现有无妻男丁 2名,古
鲁站有无妻男丁 9名,塔拉哈站有无妻男丁12名,多乃站有无妻男丁12名,汤托站有无妻男丁
6名,特穆德赫站有无妻男丁5名,卜奎站有无妻男丁9名,塔哈尔站有无妻男丁7名,宁年站有
无妻男丁13名,共有无妻男丁75名”。对这些无妻男丁,清政府曾拟发配的孤身女子匹配之,
但因发配的孤身女子甚少,加上男女年岁不相当,很难解决男丁无妻问题。经户部研究后,提
出一个买妻的办法,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上奏皇帝:“道等查得黑龙江所属十九驿,
共有无妻男丁177人;宁古塔所属25驿,共有无妻男丁205人。曾拟将刑部督捕衙门发配之孤身
女子配给,然现发配之女子甚少,而此项驿丁皆为官差,不可无妻,故以每个女子折银30两计,
共11 460两,将此咨行黑龙江、宁古塔将军等,着其派员由盛京户部如数支领,分给无妻男丁
买妻。要彼此买娶不得,则咨行报部,由道部陆续买得发给彼处”。康熙皇帝阅后批示:“依
议,钦此”。于是站丁配偶事得以解决。“但经询问,茂兴等九驿站(宁年以南至茂兴各站)的
八十余名无妻男丁中,则有半数愿支现银,半数愿等娶送来之女子。因为这些无妻男丁,有50
岁至60岁者。年龄不等,即是由部买女子送来,年岁亦不完全相龄,故以一半给银,一半以年
岁相当之女妻之”。
清朝对站丁及其后代规定三不准:一、不准当官。站丁最大的出息只能在本站当个笔贴式,
或者当个领催;二、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茂兴站有位七十多岁的张志强老人,其祖辈来驿站时
被编入汉镶蓝旗。老人叔伯三爷练就一身好武艺,枪法也打得准。光绪年间他曾进入考场,中
了试举,后来发现他是站人,便取消了试举资格;三、不准离开驿站百里。站丁被划地为牢,
不经允许不准离开站地,越百里者即为“叛逃”,违者杀罪。尽管这样,逃跑者亦屡屡发生。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初六日,驿站官杜尔岱呈文将军、副都统:“根据黑尔根站笔帖式达里布呈
称:查得,其驿站领催隋振国告称:驿丁佟贵于康熙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告假,去盛京叔父
佟科宣处取盘缠,至今尚未归,想必已逃等情”。又据塔哈尔驿站领催刘子伟呈称:“其驿站
驿丁刘逐英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往吉林乌拉行商至今未归来,想必已逃等情,请
将该人记入逃人档,为此呈文”。直到光绪末年废除驿站,设立文报局时,站人才摆脱驿站的
三不准控制还籍于民。
站丁不仅徭役繁重,而且生活也非常贫苦。他们不挣薪饷,开始时只发给少量口粮,以后
口粮也不发了,主要靠役使官发的耕牛,在指定的驿站周围方圆八里之内的土地上,开荒种地,
自给自足。对这种开荒耕种,站人称之为“开荒占草”、“站丁地”。不纳租。初立站时,有
些驿站的站丁是挖洞而居,俗称“地窨子”,后来逐渐盖上房子。站丁除了轮番去递送公文、
押送罪犯、迎送官员和运送武器弹药、军粮、货物外,没有多少时间从事自己的田间劳动。因
而开荒种地和家内日常的一切劳动主要由妇女来担当。她们不仅忙于田间,而且要围着锅台、
井台、磨台、碾台转,特别是夏秋季要整天挽起裤腿,光着脚板在田里干活。她们世代不缠足
但穿戴整洁、讲究、头发梳得光亮美观。站丁长期被分割居住在相距很远的各个驿站的范围内。
清初禁止满汉、蒙汉通婚,所以同一站或邻近站的站人通婚世代相沿,有姐妹两人嫁到一家做
妯娌的,彼此间却成了世世代代的姻戚(姑表戚)。站人一般不与外来汉人通婚,到光绪三十四
年(1908)站人还籍于民后,逐渐开始打破了这种陈规,解放后革除近亲通婚的弊病。
充军发配到这些驿站的站丁,人口日增,由当初设站的几户或二十几户,发展成了今天数
千和万余人口的乡镇。我县境内的六处台站都是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站人在这里人口比重都
比较大。据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茂兴站八千多人口中站人约六千,占人口四分之三。姓氏
有张、王、李、赵、姜、葛、杨、邱八姓,张姓居多;新站有人口一万二千多,站人约六千,
占总人口二分之一。姓氏有刘、王、陈、李、汤、施、许、阎八姓,刘姓居多;古鲁站有人口
三千多,站人约千余,占人口三分之一。姓氏有尚、刘、陈、张四姓,尚姓居多;头台站有人
口四千三百多,站人占一半。姓氏有张、王、杨、葛、李五姓,杨姓居多;二站有人口四千多,
站人约占五分之一。姓氏有张、李、尚、唐、范五姓,张姓居多;三站建站时只有九名站丁,
其中五名有家室,四名单身,现在已发展到五千多,站人千余,约占人口四分之一。姓氏有韩、
尚、唐、张四姓,韩姓居多。据八十多岁的韩兆全(光绪二十八年生人)老人说,他刚记事这里
居住都是站人,只百余户,现已上千户,他小时在站房门前曾亲眼看见过“骑马跑文书”的情
景,值班站丁穿着“号坎”在站房前等着,文书来到,“千爷”在传递单上签字后,值班站丁
接过文件袋,立即飞身上马,抽上几鞭子就一溜烟不见了。老人的伯父韩德祥当过三站的“千
爷”,三站和附近的村屯都归他管,由于办事公平,当地群众送给他一块“公正廉明”的匾额。
站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各个站点,受到严格约束,过着贫苦的生活和受蒙古人的薰染,从而
形成和保留着特有的生活习惯。
清光绪末年,清政府废除驿站设立文报局,站人还籍于民。光绪三十二年(1906)站人实际
使用土地开始升科,肯定了各站的土地私有制。从此站人务农、经商、为官、当兵均不受任何
限制。本地区除蒙古人贵族外,汉人地主、资本家、小业主多为站人。建国后站人的职业更多,
从事国家行政、军、警、工业、农业、商业、渔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各业均有之,对本
地各项建设都发挥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