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一、宁安镇
宁安镇是全县的首镇。西接宁西乡,北据范家乡,东、南与江东、江南两乡隔江相望。总
面积为31.1平方公里。
全镇有4个街道办事处,25个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分布在14个自然屯。人口54 888
人,其中:农业人口11 000余人。全镇汉族占80.9%;其余为满族、朝鲜族、回族等。
全镇有耕地33 072亩,其中蔬菜耕作面积占 75%,尤以大蒜、白菜著称,是黑龙江省主要
蔬菜产区之一,每年提供商品蔬菜7 000多万斤。除供当地消费外,还大量销往省内外。
宁安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共宁安县委员会、宁安县人民政府和各机关、
团体、工厂、商店、学校的所在地。
宁安镇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城,至今已有 320年的历史。古迹很多,城西鸡陵山下的
清代大石桥是我省唯一的单曲石拱桥,建于清天聪八年(1634年),至今已有 350余年历史,是
清代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和京师的要道。桥下北侧有一“泼雪泉”,泉水清澈甘甜,现为全
镇饮用和工业用水水源地。清真寺在旧城东南侧,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雍正六年扩建,
至同治年问形成现在规模,今保存完好。
宁安镇平面略图
宁安人民政府编制一九八五年四月
宁安镇的革命历史很长,早在“五四”运动后,以我国早期中共党员马骏为首的一批宁安
籍革命者即回到家乡,在宁安城开辟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派周
保中等到宁安领导抗日活动,宁安镇成为抗日活动中心。中共宁安县委在这里组织抗日联军,
在全县进行了百余次战斗,有许多革命志士曾在此为国捐躯。
二、渤海镇
渤海镇位于县城东南的渤海平原中心,距县城35公里。东靠城东乡及东京城镇,南临杏山
乡,西接沙兰乡,北与三陵乡隔江相望。总面积145.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设在渤海镇。
渤海镇是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公元755年文王大钦茂将国都从“旧国”(今
敦化县城) 迁此,直至公元926年渤海国灭亡。前后在此建都171年。渤海国灭亡后改为东丹国,
渤海上京改为天福城,二年后又南迁,全城毁于大火,后荒芜。
清代渤海镇为东京城屯,民国为东京城镇,伪满为东京城保,后为东京城街,1946年 8月
12日改名为世环镇。1947年 5月成立镜泊县,县政府设在世环镇,1948年8月6日撤销镜泊县,
世环镇划为宁安县第七区,1956年11月20日世环镇又改名为东京城镇,1958年 9月成立东京城
镇人民公社,1961年改名为渤海人民公社,1984年4 月15日改为渤海镇人民政府。
全镇有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分布在 1个镇和22个自然屯。总
人口23 977人,其中汉族占62%,朝鲜族占28%,满族占8.9%,其它民族(多为回族)占1.1%。总
人口中有24%居住在城镇。
全镇地处渤海平原(盆地),牡丹江流贯全境,江西沿是玄武岩溶流形成的石岗区,江东岸
是农田区。水利资源丰富,在阿堡村附近有自流灌溉渠 1处、电力抽水站3处、灌区长1.5万公
尺。本地气温较高,无霜期在130—135天左右,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全镇耕地72 898亩,其中
旱田占61.3%,水田占38.7%。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谷子、小麦、高粱和少部分杂粮。平均
亩产 391斤。镇内附近有部分菜田。经济作物有土烟、烤烟、大蒜等。西部地区有人工林近千
亩,石岗熔岩区有草原近3 000亩,建有 1处牧业基地。全镇渔业较发达,除国家1处红鳟鱼场
和1处电栏栅养鱼场外,还有镇办电栏栅养鱼场9处,养鱼水面2 660亩。还有1处珍珠养殖场。
渤海镇是全县水稻主要产区之一,响水村的响水大米国内闻名。著名的红鳟鱼种就产在镇
内的红鳟鱼养殖试验场。
工业方面,除国营农机修造厂、电机厂外,还有镇办铸造厂、油粉厂、家具厂、砖厂、综
合厂、自来水厂、工程队、水电站等22个镇属企业。
全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19所、幼儿园 3所。有医院1处、村卫生所22处,文化站、书店、
广播站、电影院各1处。
镇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代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遗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兴隆寺,
寺内保存有渤海国的珍贵遗物石灯幢和大石佛。镇西南20公里处就是闻名的镜泊湖瀑布。渤海
镇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旅游胜地。
三、东京城镇
东京城镇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牡图线的东京城火车站。面积7.63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东京城镇只有几家农户,俗称东大洼子,伪满大同 2年(1933年)修筑图佳铁路,
始建东京城火车站,才形成一条小街,隶于东京城区公署(今渤海镇)所辖,俗称八街,1946年
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管辖,1961年从东京城镇(今渤海镇)人民公社分出,成立东京城人民公社,
1980年9月改为东京城镇人民政府。
全镇辖3个村民委员会(菜农),2 个街道办事处,16个居民委员会,共3 924户,16 696人。
镇内设有银行办事处、粮库、运输站、百货商店、五金、医药、烟酒批发零售商店和饮食服务
行业以及中、小学等47个企事业单位。省市驻在单位有东京城林业局、东京城林业机械厂、东
京城林业技工校、东京城火车站以及镜泊湖水产养殖场、镜泊湖果树场、镜泊湖发电厂、镜泊
湖旅游局等单位。
金镇有耕地6 959亩,部分耕地种粮食作物供自食外,其余耕地均为菜地。
镇办企业主要以饮食、旅店、被服等服务业为主,年产值42万余元。镇内还设置了集市、
农贸两个市场,市场经济甚是繁华。
东京城镇地处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门户,又是镜泊湖旅游区的活动中心,今已成
为宁安县西部地区的一大重镇。
四、沙兰镇
沙兰镇位于宁安县西部边缘,距县城50公里,东西长约90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2 015
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沙兰镇。
沙兰镇是一个古老的乡镇。明代为撒刺卫(转称沙兰),清初为沙岭站后改沙兰站 (宁古塔
通往吉林官道上的驿站), 民国为沙兰镇,伪满为沙兰镇保。1945年11月划归宁安县第三自治
区(渤海镇)管辖,1948年8月划为宁安县第六区,1956年5月改为沙兰中心乡,1958年 9月成立
沙兰人民公社。1985年5月20日设沙兰镇人民政府。
全镇19个村民委员会分住23个自然屯,4 996户,21 917人。汉族占95%,其余为满族、朝
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境内有省、地、县直属驻在单位20个。
全镇有耕地近11万亩,各种拖拉机 172混合台,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
梁和杂粮,是宁安县主要产粮区之一。1983年粮食亩产量由解放初期的130斤上升到249斤。
全镇属张广才岭东坡余脉,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海拔1 300米,东部低处350米,山岗
沟谷交错构成波浪式地形。西部山区多是黑钙土,东部开发较早的丘陵区(农业区)多自浆土、
黄沙土。无霜期110—125天,平均降雨在600毫米左右,西部山区寒冷。
本地属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产木材、木耳、蘑菇、松籽和人参、黄芪等。西部森林由国
家林业部门专门经营。著名的火山口森林(也称地下森林)在镇政府西50公里山区。全镇有待垦
地 5万余亩,西部有苇塘。境内有尔站河、石头河、沙兰河、木其河,水量均不大。还有小北
湖,镜泊湖、转心湖等水利资源。上述自然条件为发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良好条件。
木耳、果树、蜂、蚕、鱼、牛、羊、鹿、奶牛、药材等种植业、养殖业和山产品采集业比较发
达。
镇有制油厂、砖厂、铁木厂、农机厂、小修厂、被服厂、挂面厂。还有饭店、旅店、修表、
刻字、冷食等服务业。各村均有小型农具修理和粮米加工车间。
本地有通往东京城、宁安和小北湖林场的公路和公共汽车,西南部还有东京城林业局通往
尔站地区各林场的运材专用公路。各村有乡路接主要公路。
全镇有中学1处,农业职业中学7处,小学16所;有卫生院 1处,村卫生所17处;有广播站、
文化站、电影放映队。
西部小北湖地区有火山口数处,并有茂密的森林。火山口的下部有玄武岩熔洞数处。小北
湖除产鱼外,还有莲花。近年来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境内历史古迹很多,有羊草沟渤海墓葬群,俗称“高力庙子”的渤海贵族墓,渤海和金代
的西营城子、金代东营城子、尔站古城等遗址。
沙兰镇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斗争的活动地区,在这里有许多革命烈士为国捐
躯。
五、石岩镇
石岩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石头车站,东靠卧龙乡,北接兰岗乡,西邻平安乡,南与国
营宁安农场接壤。南半部是丘陵区,北半部是平岗区,总面积381.28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石
头站。镇所在地原名都木赫(满语“渡口”)。1934年修建牡图铁路时设火车站,因站址多石故
取名“石头站”。1946年冬,石头站驻军十七团三营叛变,将宁安县第二土改工作团副团长杨
思严杀害,当地人民为纪念革命烈士,1956年 5月,建乡时改为石岩中心乡,1958年成立石岩
人民公社。1984年6月28日,改为石岩镇人民政府。
全镇下辖12个村,20个自然屯。4 210户,18 054人。其中汉族占 87.5%,满族占11.8%,
回、蒙、朝鲜等民族占0.9%。
大部镇区在宁安平岗南端,无霜期 125~130天,积温2 450—3 100℃之间,降雨量为450
~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6~4.8℃之间,适于发展农业。
全镇有农耕地77 400亩,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高粱和杂粮等。经济作物
多为甜菜。粮食平均亩产由1957年的110市斤上升到1983年的376市斤,总产2 366万余斤。1975
年修成卧龙河水库,汇水面积123平方公里,库容995万公方,干渠总长24公里。有 5个抽水站,
一个蓄水池,灌溉面积达51 000亩。有集体造人工林2 000 亩、羊3 220只、鹿709只、蜂 760
箱、黄牛1 665头。种植人参44 222平方米、黄芪42亩、酒花 200亩、果树1 050亩,放木耳10
万段,柞蚕49把。有养鱼水面311亩。
镇办企业有农机厂、综合厂、油米厂、碳化硅厂、打井队、基建队、车队等。年总产值147
万余元。
镇有中学1所,农职业初中1个班,小学11所,设有地区医院 1处,村卫生所11处,还有文
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
六、海浪镇
海浪镇位于县城西20公里,北与海林县接壤,东邻宁西乡,西接三陵乡,南与平安、兴华
两乡为邻,总面积256.74平方公里。有2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屯。镇人民政府设在海浪村。
海浪镇原属依兰保,1945年划归宁安县第一自治区,1948年12月划归宁安县第五区,1955
年改为海浪区,1956年改为海浪中心乡,1958年9月改为海浪人民公社,1984年5月20日改为海
浪镇人民政府。
全镇地处丘陵区,北部靠海林交界处的三瞪眼山海拔 542公尺,有两道丘陵东西贯穿,小
海浪河从镇境西部东流,到海浪屯东向南流入牡丹江。河南侧有10个南北走向的岗梁 (俗称梁
子) 自海浪屯起为头道梁子,依次向西排到十道梁子。1958年开始在九道梁子附近建一座水库,
数年后完成,库容1 130万公方。
全镇有农耕地 123 004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谷子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平
均亩产不到200斤,1983年上升到 304斤,总产可达3 141万斤。是宁安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经
济作物主要是甜菜,至1985年末已扩大到9 000多亩,有果树4万株,人工林 1万余亩,奶牛、
羊、蜂、黄牛均有发展。
本镇境内矿产资源有褐煤(蓄量不大),年产 2万吨,只供本镇自用。有白垩土,沸石矿。
镇办企业有油粉厂、砖厂、农机修配厂、综合厂、煤矿、自垩土矿、沸石矿等。
全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24所,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5处,还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放
映队等。
七、范家乡
范家乡位于县城北侧,北、东隔牡丹江水和牡丹江市郊区温春、东和两乡相望,西邻宁西
乡,南与宁安镇接壤,西北与海林县交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张家屯。总面积为133.13平方公
里。
范家乡原归宁安城区管辖,1956年 5月建立范家乡,1958年1月合并子宁安镇,同年9月属
宁安镇人民公社,1965年10月从宁安镇人民公社划出成立范家人民公社。1984年 4月10日设范
家乡人民政府。
全乡有22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屯,17 604人。其中汉族占 84%,其余为满族和朝鲜族。
本乡西北部是丘陵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境内腰龙河自西向东到腰龙口流入牡丹江,总长
9公里。东部临牡丹江岸。
全乡有耕地65 997亩,西部属白浆土,东部为冲积砂壤土。全年无霜期130~135天,粮食
以玉米、小麦、谷子、大豆、高粱为主,东部牡丹江沿岸种植少量水稻,粮食平均亩产由解放
初期的210斤上升到1983年的 335斤。总产达1 727万斤。经济作物有甜菜、白瓜籽等。有人工
林12 000亩,果树 472亩,养柞蚕74把。有养鱼池5处,水面687亩。此外还有蜂、羊、鹿、药
材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全乡有宜林荒山、荒地2.4万亩。
西北部的黄旗沟、葡萄沟一带蕴藏大量的石灰岩。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砖厂、白灰一厂、白灰二厂、纸袋厂等。
全乡现有中学2所、小学18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3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
乡境内的长江村有清初以前的觉罗城遗址,曾出土过原始社会、渤海以及明清时代的遗物。
据考,此城早于今宁安县城,是和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的先祖有关。腰龙口子村附近还有原始社
会和渤海时代的建筑遗地。
八、江南乡
江南乡位于宁安县城南牡丹江南岸,北和东北与江东乡接壤,南邻卧龙乡,西接兰岗乡。
全乡为半山区。伪满时属于宁安县第二区,1945年划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管辖,1956年成立农
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 4月15日改为江南乡,乡人民政府设在张家屯。
全乡总面积358.38平方公里,28个村民委员会分布在21个自然屯。全乡有 5 161户、22 593人,
其中汉族占63.4%,朝鲜族占21.29%,满族占15%,余为其他民族。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有嘎斯河、小石头河,总流长30公里,沿乡西侧交界有蛤蟆河,
北有牡丹江,东部山区有大面积天然林,由国家专设林业机构经营。村屯附近有天然次生林400
亩,人工林(包括国营)37 000亩,分布在烧锅屯西山、嘎斯屯西山和马家屯东山,另有荒山45 000
亩,是发展林业的基地。
现有耕地78 52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1983年总产达2 642万余斤,平均亩产445斤。
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大豆和部分杂粮,其中水稻面积占 20%,主要分布
在蛤蟆河东岸平原地带。境内有大唐水库、红旗洞引水工程和六孔河闸工程,可灌溉水田18 000
亩。新建有抽水泵站1处,可旱灌1 500亩。为了保护农田,修建了15华里长的蛤蟆河和牡丹江
防洪堤。
多种经营方面,有15个村集体营造人工林 2万余亩,已有部分间伐利用。7个村养鹿250只。
有9处养鱼池,水面共达1 100亩。有12处养参点。有17亩其它药材地。果树1 900亩。有蜂1 700
箱,羊536只,黄牛2 530头。
乡办企业有机械厂、砖厂、木工厂、挂面厂、制油厂、维修服务部和基建队等。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22所,幼儿园 9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6处,有文化站、广
播站、电影放映队。
江南乡是满族、朝鲜族人口较多的乡,两个民族的人口占全乡人口的36.29%,是全县唯一
的民族自治乡。
九、江东乡
江东乡位于宁安镇江东,东至老爷岭顶与穆棱县接壤,南与江南乡交界,西隔牡丹江水与
宁安镇相望,北至花脸沟和牡丹江市相邻。全乡地处老爷岭西坡,花脸沟、缸窑沟自东向西伸
展,自然形成两道川地,东半部属山区,西半部为半山区。全乡总面积为239.78平方公里。乡
政府设在缸窑村。
中华民国时期,散居在缸窑沟、花脸沟的农户分别归宁安县治本乡和宁康乡管辖,伪满时
归江南张家村管辖,1945年11月划归宁安县第一自治区,1948年划归宁安县第三区,1956年成
立缸窑乡,1958年 9月缸窑、江南两乡合并成江南人民公社,1962年单独建立江东人民公社,
1984年4月15日改名为江东乡。
全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14个自然屯,1 667户,7 313人。有汉、满、朝、回等民族,其
中汉族占72%,朝鲜族占18.5%。满族多是清代原住民,朝鲜族是解放后开发川地种植水田时迁
入的。
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玉米、高粱、小麦、谷子、水稻等。现有耕地25 386亩,
1983年粮食总产924.6万斤,平均亩产502斤,粮食单产比解放初期上升 35%。耕地多在川地和
山下缓坡,草地多在河边和沟旁。
全乡20度以上坡地多为林地,东部山区为国有林,由国家林场经营,现有集体人工林8 000
亩,天然次生疏林1 700亩,宜林荒山荒地19 000亩。
全乡均属山区,很适于发展多种经营。解放前这里就是放山、采集、狩猎、挖药等副业基
地;解放后又发展了木耳、药材、果树和蜂蜜、羊、鱼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簸箕掌村的黄烟是
远近闻名的土特产。
乡办工业有木工厂、机械厂、综合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2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2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
江东乡地处老爷岭山区,伪满时是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地区,抗联五军一师李荆璞部的平
日坡(天桥岭)、五道沟等密营就在东山里,并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战斗。
十、宁西乡
宁西乡位于县城西10公里,东临宁安镇和范家乡,南与兰岗、平安两乡相接,西接海浪乡,
北与海林县为邻。总面积141.11平方公里。
宁西乡原属宁安县第五区,后改海浪公社。由于社型较大,1962年 5月,将原海浪公社东
半部划为三林公社,1968年改名为宁西人民公社。1984年 4月15日改名为宁西乡。乡人民政府
设在宁西村。
全乡共有18个村民委员会,22个自然屯。境内有国营三林林场一处,施业区面积36平方公
里。全乡人口为14 183人,汉族占80.4%,满族占18.9%,其余为朝鲜族和回族。
本乡地处丘陵山地,北部多山,多丘陵,南部多山地、盆地。东北部的大山与海林县交界,
海拔600公尺,南侧有老黑山,海拔500公尺。境内有小海浪河(下游),经北山村和小牡丹村注
入牡丹江。境内还有岔路河、三林河。
自1958年以来,全乡修建了长胜、三林、庆城 3座小型水库和盘岭、兰山、红村、大生、
岔路等5处小型塘坝。大牡丹、小牡丹、大依兰、宁西、江富等村屯,兴建抽水站8处,在抗御
自然灾害,保证农作物的稳产中,发挥了较明显的效益。
全乡有耕地75 813亩,多属白浆土。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30~135天。粮食以玉米、小麦、
谷子、大豆、高粱为主,沿江平原地有少量水稻,至1983年,粮食亩产由合作化初期的 204斤
上升到377斤,总产达到了2 256万斤。经济作物有甜菜、烤烟、白瓜籽等。此外还有集体所有
人工林1.5万亩,国有人工林4万亩,次生林7 295亩(其中国有6 400亩),集体经济林 (果树、
蚕场)3 000亩。荒山荒地1万亩。
乡办企业有农机修造厂、制瓦厂、白灰厂、综合厂、酱菜厂等。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8所,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8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
队。
本乡东北部镇北村东山,蕴藏大量石灰石,现已开采。
十一、兰岗乡
兰岗乡位于县城南 9公里的平岗上,东与江南乡为邻,南与卧龙乡和石岩镇接壤,西接平
安乡,北靠宁西乡和宁安镇。总面积 73.97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兰岗村。牡图铁路和鹤(岗)
大(连)公路贯穿全境。
兰岗乡原是几户农家小屯,1934年修筑牡图铁路时在这里修建兰岗站,1939年设立兰岗乡,
1945年划归宁安县第二自治区,1955年成立兰岗区,1956年改称兰岗乡,1958年改为兰岗人民
公社,1983年9月改为兰岗乡。辖13个村,13个自然屯,全乡共有3 027户,12 821人。其中汉
族占77.58%,满族14.3%,朝鲜族8%,其他民族0.12%。是以农业为主的乡。
全乡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利条件优越,便于灌溉,现有耕地 5 998亩,主要作物有玉
米、小麦、水稻、大豆、谷子和一些杂粮。粮食平均单产解放初期为160斤,1983年上升到405
斤。
本地气候温和,无霜期 135天左右,适宜大田作物生长。但由于西北高出牡丹江河床,形
成秃岗迎风面,春季受风害较重。为了战胜风害,全乡从1974年开始有计划地营造人工农田防
护林,现已造防护带67条,总长 12.16公里。修建抽水站10处,打机井11眼,扩大水浇地面积
近 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全乡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90台,其中小型占60%,加上
配套农机具,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脱谷、粮谷加工等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多种经营方面,集体造林6 000亩,栽果树280亩。13个养鱼点的养鱼水面606亩。有羊1 104
只,奶牛8头、蜂220箱、黄牛884头。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7.7%。
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砂石场、砖厂、油厂、运输队等,各村都有小型农机维修厂和粮米加
工厂。
现有乡办中学1处、小学12所,有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2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
影放映队。
十二、平安乡
平安乡位于县城西南牡丹江畔。西界兴华乡,北邻海浪镇,东北与宁西乡相接,东临兰岗
乡,南接石岩镇,总面积80.37平方公里。
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这里即有部落,旧名七间房。伪满时将各屯并成8个集团部落,1945
年归宁安县第二自治区管辖,1956年成立平安乡,1962年成立平安公社,1984年 4月25日改为
平安乡,乡政府设在平安村。
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分布在13个自然屯,2 172户,9 771人,其中汉族占73.96%,满族占
21.76%,朝鲜族占4.1%,其他民族占0.18%。
本乡地跨牡丹江两岸,西岸是西高东低的漫岗区,东岸是冲积平原,是以农业为主的乡。
在总面积中,农田占61.7%,宜林荒山荒地和林地占29%,江、河、水库、池泡占5.3%,村屯道
路占4%。本地处于宁安盆地南部,气温比其他地方略高,无霜期125—135天,平均气温3—5℃。
1月份平均气温-18.8℃,7月份平均气温22.1℃,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解放后,机耕面积逐年增加,农田已扩大到58 335亩。建成乐园水库1座,有4处抽水站,
可灌田 2万多亩。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小麦、高梁、大豆、水稻和少量杂粮。1983年总产
1 361万斤。平均单产317斤,比解放初提高 4倍。经济作物主要以甜菜为主。在多种经营生产
方面,有果树403亩(1.2万株),人工林2 652亩,养鱼水面266亩,还饲养一些羊和黄牛等。
乡办企业从1970年开始发展,现有农机、粮油加工、制砖、制瓦、木材综合加工等厂,各
村都建有小型农机具维修车间和粮米加工厂。
现有中学1所,小学13所,有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1处,文化站1处。
十三、卧龙乡
卧龙乡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东与穆棱县接壤,南靠吉林省汪清县,西临石岩镇,北与
江南、兰岗两乡为邻。全乡总面积1 247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卧龙屯。
解放前,卧龙乡归宁安县第二区卧龙保管辖,解放后划归宁安县第四区,1962年成立兴隆
人民公社,1984年4月13日恢复卧龙乡建制。全乡辖18个村(含1个乡农场),共有3 573户、16 081
人,其中汉族占59.3%,朝鲜族占27.1%,满族占13%,其他民族占0.6%。辖区除6个国家林场
(所)外,还有牡丹江军马场九连、国营宁安农场一队、县良种场和县桦树川水库等单位。
全乡东、南是老爷岭山脉,海拔 300公尺(蛤蟆河下游)。这一带属山地和丘陵,深山区有
大面积国有森林,由东京城林业局三道河子、桦树、奋斗、红旗、英山等 5个林场(所)经营。
丘陵区国有天然次生林由县林业局兴隆林场经营。村屯附近宜林荒山荒地(包括部分散生林)和
集体人工林由各村经营。耕地多分布在村屯附近川地、平地和缓坡地,有 3万亩草地分布在沿
河两岸和沟塘附近。东南山区较北部气温平均低2—3℃。年降水量500—600毫米之间,山区较
多。
现有耕地面积61 478亩。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谷子、大豆、高梁为主,产少部分
杂粮。到1983年,粮食总产由1963年的85万斤增加到1 968万斤,平均亩产398斤。水田面积扩
大到 1万亩,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境内的桦树川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库。全乡鱼、羊、鹿、
蜂、奶牛和木耳、人参等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山产品采集等发展较快。
乡办工业有砖厂、木器厂、农机修配厂、综合厂、油厂等,各村均有小型农机具修配厂和
粮米加工厂。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4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7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
卧龙乡是宁安县抗日根据地之一。从1932年起,中共宁安县委即在卧龙河建立党支部、反
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卧龙河的抗日群众不仅为抗日部队送弹药,做军
衣,送情报,送给养,还和抗日联军一起共同战斗,在石头站、卧龙河、芦家屯、团山子、葡
萄沟等地与日军展开了30多次战斗,破坏与打击了日伪军对卧龙河地区的统治活动。
十四、兴华乡
兴华乡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南隔牡丹江与城东乡和渤海镇相望,东接平安,宁西乡,北
邻海浪镇,西接三陵乡。全乡处于丘陵区,总面积72.41平方公里。乡所在地兴华村。
兴华村原名范家屯。解放前归渤海保和七间房村管辖,1945年划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1948
年划归宁安县第四区,1956年4月成立兴华乡,1958年9月,并入东京城镇(渤海)人民公社,1966
年1月单独成立兴华人民公社,1984年4月17日恢复兴华乡建制。
全乡11个村,共1 329户,5 953人,其中汉族占86%,满族占14%。
全乡地处丘陵地带,只有中部帽山略高(海拔 446.9米)。清代宁古塔通往吉林的官道从乡
中间东西穿过,故开发较早。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现有耕地32 288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大豆、谷子、高粱。经济作物有白瓜籽、烤烟等。乡内有红旗水库,库容 2万公方。沿
牡丹江岸有一处小型抽水站,总受益面积2 000余亩。
乡办企业有面粉加工厂、挂面厂、制油厂等,各村都有简易农具维修厂和小型粮米加工厂。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1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1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
十五、城东乡
城东乡位于东京城镇周围,渤海平原东端,东靠石岩镇,南邻马河、杏山乡,西接渤海镇,
北隔牡丹江与兴华乡相望。马莲河从南向北至三道亮子注入牡丹江。全乡总面积168.12平方公
里。乡政府设在平顶山西侧的中马莲河村。
城东乡原属东京城镇,1966年划出,因地处东京城镇东侧而定名城东人民公社,1984年 4
月13日改为城东乡。
全乡辖19个村分布在17个自然屯,共4 216户,18 743人。汉族占68.75%,朝鲜族占24.76%,
满族占6.3%,其他民族占0.19%。全乡以农为主。
全乡以马莲河为界,河东多丘陵,以林业、副业生产为主,河西属冲积平原,以农为主。
此地农田开发较早,因有牡丹江和马莲河的优越水利资源,水田比重较大。在69 364亩耕地中,
水田面积有18 300亩,占26.38%,是县内水稻产区之一。其它作物以玉米、小麦、谷子、大豆、
高粱为主,兼种少数杂粮。经济作物主要以甜菜为主,现有蚕场9 660亩,人工林6 000余亩。
还有2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乡有光明水库等7处养鱼场,养鱼水面1 119亩。
乡办工业有综合、木器、制油、制砖、白灰、沙石等厂。
全乡现有中学8所,小学16所,村卫生所19处,还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
城东乡境内的东康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社会遗址。据考古发掘确定为1600年前挹娄
人的村落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尤为珍贵的是在平顶山下出土了肃慎人“楛矢石弩”的石箭簇
和桦皮器。另在下马莲河北的牡丹江上,有唐代渤海国时期留下的七空桥和清代“黑妃娘娘”
家的三道亮子遗址。
十六、马河乡
马莲河位于县城西南45公里,南隔老松岭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北与城东、杏山、石岩等
乡镇为邻,西接镜泊乡。全乡地势南高北低,属老爷岭余脉,牡图铁路纵贯南北。全乡总面积
592.24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马莲河火车站。
清顺治八年(1651年)以后,马莲河一带散居着一些农户,清中期已形成15个村落。伪满时
日伪强行归屯并村,将马莲河一带村屯并成 5个集团部落。1945年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管辖,
1948年8月划为宁安县第八区,1956年改为马莲河中心乡,1961 年成立马河人民公社,1984年
4月15日恢复马河乡。
全乡22个村分驻19个自然屯,有3 860户,17 708人,汉族占86.9%,朝鲜族占9.4%,满、
回族等占3.7%。全乡以农业为主兼营多种经营。
本乡地处山区、半山区,南高(海拔800公尺)北低,平均海拔500公尺。境内有一川四沟、
五条河。马莲河发源于老松岭,自南向北贯穿全境,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川,向东西延伸四
条沟。全乡19个自然屯有13个屯分布在川中牡图铁路线上,其余分布在 4条山沟。全乡森林覆
盖面积达 35%,北部山地主要为天然次生林,以柞树为主,南部高山区为松、杨、桦等针阔混
交林,沟塘有水曲柳等树种。全乡近5万亩耕地,有90%分布在一川四沟。南部山区气温比北部
丘陵区低,作物生长一般晚半月左右。其中乡所在地以北,属小区平原气候,其余属山区冷凉
气候。除森林和山产品外,四道河子附近还贮藏石灰石。
由于地处山区,解放前这里人烟稀少,农业不发达。敌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在老松岭、
鹿道、四道河子、红光等地掠夺和破坏了大量森林资源。除马莲河、金坑、斗沟子等村建村较
早外,四道河子、红光、跃进等村均为1943年日伪强迫移民开拓时建村。1961年时只有 7 000
多人,24 000万亩土地,亩产只有 100多斤。1985年全乡农业人口17 000人,耕地面积49 000
亩,粮食亩产提高到376斤,总产达1 359万斤。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水
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土豆、白瓜籽等。本地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山产土特产品较多,
多种经营生产较发达,山产盛产蘑菇、木耳、松籽、榛子、白柳条、蕨菜、猴头等;多种经营
生产主要有养鹿、养蜂和栽植果树、药材,山产品采购额年达100万元。
乡办工业有农机厂、白灰厂、建筑工程队等。
全乡现有中学2所,小学21所,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0处,还有广播站、电影放映队。
马莲河是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地区,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陈翰章、李范五、李荆璞都曾
在这一带活动。
1945年解放后,牡丹江军区四团政委邹世环率队在这一带剿匪,作战时牺牲在马河西山脚
下。
十七、三陵乡
三陵乡位于县城西南,渤海镇北和牡丹江北岸,东邻兴华乡,西接沙兰镇,南隔牡丹江与
渤海镇相望,北与海浪镇接壤。全乡处于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三岗两川,两川向西
有崴子河,东有东沟河。总面积133.43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三陵村。
解放前,三陵乡归沙兰镇管辖,1945年划为宁安县第三自治区,1948年划归宁安县第六区,
1956年划归八家乡,1958年并入沙兰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三陵人民公社,1984年 4月15日改
为三陵乡。
全乡辖14个村,13个自然屯,3 120户,14 084人。汉族占总人口的87.78%,满族占 6.8%,
朝鲜族占5.42%。
全乡土质大部分为白浆土。解放初期,大部分农户为粮牧兼营,随着生产发展,逐渐重视
农田基本建设,现已在连家和爬犁两村建小型水库,常年蓄水20万公方,因库位较低,灌溉面
积不大。1976年开始在三陵屯北岗上修一座有三台配套机组(每台 225千瓦、扬程60公尺)的电
力抽水站和一个7万立方米的蓄水池,灌溉约5 000余亩。由于部分工程未配套,尚未发挥设计
效益。
以农业为主,全乡有农耕地 7.3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南部沿江一
带朝鲜族村种植2 000余亩水稻。到1983年粮食亩产已由1964年的 160斤增长到276斤。全乡盛
产烤烟,种植面积达3 000亩。此外还种植部分果树和人工林。
乡办工业有农机厂、油米厂、砖厂、建筑工程队等,各村均有简易农具修配车间和小型粮
米加工厂。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4所,乡卫生院1处,乡卫生所13处,还有广播站、电影放映队。
三陵屯西的东西崴子村和三陵南均有原始社会遗址。屯东侧还有渤海国的王族墓葬遗址,
曾出渤海遗物。
十八、杏山乡
杏山乡地处县城西南45公里的镜泊湖北端。南临镜泊湖,西靠镜泊湖,北接渤海镇和城东
乡,总面积360.75平方公里。乡所在地为杏山村。
解放前,杏山乡归渤海保和阿堡村公所管辖。解放后划归宁安县第七区,1958年划归东京
城镇人民公社,1965年成立杏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15日改为杏山乡。
全乡17个行政村,分布在18个自然屯,共3 132户,14 337人。汉族占92.2%,其余为满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
乡内南部森林资源由国家林业部门经营。乡北半部是农业区,除 4万亩农田外,还有宜林
荒山荒地和草原。北部盆地比南部高山气温稍高,无霜期120—130天。
全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兼种少量水稻、杂粮。近年修建了白
花水库和13华里干渠,引水到北部蓄水池,干旱时,贮水量很少。靠近山区的几个村,除种植
粮食作物外,还从事养鹿和种植木耳、药材等生产。江湖两岸还有从事渔业生产的村屯。
乡办企业有砖厂、木器厂、电焊维修厂、油粉厂、砂石场、渔场、工程队等。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6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7处,还有广播站、电影放映队。
境内驻省、市单位有东京城林业局镜泊湖水运场、苇子沟森林经营所、湖北森林经营所、
镜泊湖工人疗养院、镜泊湖果树场、镜泊山庄、镜泊湖发电厂等企事业单位和镜泊湖一些旅游
服务单位。
境内古迹遗址较多。北湖头一带已发现有瀑布(张家亮)、杏花屯酒家等原始社会遗址,还
有渤海、辽金时期的城子后山城遗址,渤海时期的上屯古城和窑址,渤海时期的白花甸建筑遗
址等。
十九、镜泊乡
镜泊乡位于县城西南边缘,距县城 100公里的镜泊湖南端,是黑龙江省最南部的一个乡。
西南与吉林省汪清、敦化两县交界,西北靠沙兰镇,北临杏山、马河两乡。总面积 1 418平方
公里。乡所在地为镜泊村。
民国时期,镜泊湖南山区划为宁安县第九区镜泊湖保,伪满康德 6年(1939年)改为镜泊湖
行政村,1945年11月划归宁安县第三自治区,1948年 8月划为宁安县第九区,1956年改为镜泊
中心乡,1958年成立镜泊人民公社,1984年4月15日改为镜泊乡。
全乡地处深山区,四周环山多林,沟塘河川两岸有少许平地,可谓“九山半水半分田”,
气候冷凉,无霜期约115—120天。
解放前镜泊湖沿岸居民多以捕渔、狩猎、伐木、烧炭和采集山产品兼事少量农耕为生。伪
满时期日伪为了切断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强迫散居的农民归并成 6个集团部落。解放后至
1956年已增加到11个村屯,5 000余人。现已发展到23个村,27个自然屯,共3 931户,17 425
人。
乡内驻在省、市单位有东京城林业局的 5个林场、省林业科学院江山娇实验林场、省镜泊
湖水产养殖场和县属部分企事业单位。
全乡现有耕地 6万亩,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土烟、白瓜籽
等。多种经营产品和山产品有木耳、药材、林产品、牛、羊、鹿、鱼、蜂等。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30所,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7处,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
放映队。
镜泊乡古迹很多,有莺哥岭、南湖头、松音沟、珍珠门等原始社会肃慎人的村落遗址,湖
西沿有渤海时期的城墙砬子和湖东岸八面井的渤海边城遗址,此外还有西湖岫子、南湖头、小
沙滩等多处古城遗址和二十四块石渤海建筑址。
镜泊湖一带山高林密,日伪统治时期是抗日联军的活动基地,全乡有 6处抗联密营遗址和
著名的墙缝战役址。抗联著名将领周保中、陈翰章、李延禄、李荆璞都曾战斗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