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国简介
附录
一、渤海国简介
渤海,是唐代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隶属于唐王朝。
(一)历史沿革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用了 7年时间,于武德七年(624年)完成
了对内地的统一以后,便着手开拓和统一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边疆广大地区。当时,居住在东
北的民族除靺鞨外,还有汉族、室韦、契丹、奚和高丽等。唐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靺鞨、
室韦、契丹、奚族、高丽等,先后臣附唐中央政权。七世纪末,即渤海国建立前,唐朝已在东
北绝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统治机构,其政治势力、统治范围远达今黑龙江以北
(至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唐朝把松漠、饶乐等地统归营卅都
督管辖。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成为唐朝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东北地区民族矛盾尖锐起来。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爆发了契丹和唐朝的战争。这次战争是由
唐朝地方长官、营州都督赵文翔的骄横和错误措施引起契丹族的不满而爆发的。当时的松漠都
督契丹人李尽忠和内兄孙万荣,联合起兵攻破营州杀死赵文翔,开始武装反唐。武则天调集大
军平息了这次战乱。参加李尽忠反唐的,除契丹人外,还有粟末首领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武
则天为平息战乱,竭力拉拢和争取靺鞨族人,明令赦免他们,并且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
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乞四比羽拒绝受封。唐军先斩乞四比羽,再击乞乞仲象。这时乞乞
仲象已死,其子大祚荣率残部逃遁。唐军穷追,越天门岭,逼近大祚荣。由于东突厥对内地侵
扰,唐军不得不收兵。
大祚荣利用这一时机,子武则天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自立为震国王,建立震国政权。
都城设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史称“旧国”。
震国建立时,大祚荣联络收抚分散的粟末、白山、伯咄等靺鞨人,壮大了自己,扩大了控
制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 705年),唐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震国招慰。大祚荣接受了唐帝
国的招慰。随即派次子大门艺入侍唐廷,表示臣服。从此,震国正式成为唐帝国管辖下的地方
政权。
唐玄宗开元元年 (公元713年),唐以大祚荣所辖地区为忽汗州,任命鸿胪卿崔忻为“敕持
节宣劳靺鞨使”,前往震国都城“旧国”,代表唐政府册命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左骁卫大将
军、渤海郡王。大祚荣从此废弃靺鞨旧号,改称“渤海”。
唐玄宗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大祚荣死亡,谥为高王。唐玄宗派左监门率上柱国吴思谦
摄鸿胪卿持节充使,赴渤海吊祭,并抚立大祚荣嫡子、挹娄郡王大武艺嗣位为左骁卿大将军、
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渤海进入第二代王大武艺统治时期。大
武艺在位的18年间,几乎年年遣使入长安朝觐,有时一次多达百数十人。据统计,他先后
派人朝唐23次。在其遣唐人员中,有大武艺的3个儿子和5个弟弟。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大武艺病故,谥为武王。大武艺死后,渤海政务由王子
大钦茂主持。公元 738年,唐廷派内侍段守简抵渤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
忽汗州都督,这是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受封后,立即派人到长安求写《唐礼》和《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
等政治历史文献。大钦茂在位的57年中,49次派人到唐朝朝贡、贺正、留学,反映了他学习汉
族文化、传播汉族文化的迫切心情。
在大钦茂治理渤海的重大事务中,王都的选择、营建一直居重要地位。公元 755年左右,
大钦茂建造上京龙泉府(今县内渤海镇古城址),并予天宝十四年(公元 750年)迁都于此。公元
785——794年,又营建并迁都于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
唐德宗真元十年(公元 794年),大钦茂去世,谥为文王。文王族弟大元义,乘大钦茂长子
大宏临早死,夺取了王权。几个月后,文王子孙利用大元义因猜忌、暴虐引起众怒的有利时机,
杀死大元义,共推大华玙为王,大华筠是大宏临的儿子,文王的孙子,他一掌大权就果断决定
把王都迁回上京龙泉府。
公元795年,大华窍死后,文王孙大嵩磷(在位时问为795——809年)、大嵩磷子大元瑜(在
位时间为公元810——812年)、元瑜弟大言义(在位时间为公元813——817 年)、言义弟大明忠
(在位时间为公元818年),相继受唐册封袭位。从文王薨至明忠去世传六世,历时仅25年。
公元 819年,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四世孙大仁秀被拥立嗣位。大仁秀掌权后,继续加强同
内地、同中央的联系,被唐廷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他
接受唐廷管辖,执臣礼甚恭。在他统治时期,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年)外,每年都遣
使朝唐,有时一年二次。他不断扩展境宇,把政区划分为5京,15府,62州。
公元830年,大仁秀去世,谥为宣王,其孙大彝震于公元831年受唐册封嗣位。大彝震多次
遣使、派留学生朝唐、学习,与唐廷往来十分频繁,他和大仁秀统治时期,是渤海鼎盛时期。
唐玄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大彝震去世,弟大虔晃于公元858年受唐册封嗣位,在位15年
于公元871年去世。大虔晃后渤海王位又传三世,即第十三世大玄锡 (在位时间为公元872——
893年)、十四世大玮瑎(在位时间为公元894——906年)十五世大诬馔(在位时间为公元907——
926年)。大玄锡统治时期是渤海从繁荣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至末王大诬误时,更是江河日下。
这时契丹已经强大,同渤海的冲突已经达到顶点,公元 925年,契丹组成强大军队进攻渤海。
公元926年,拔上京龙泉府,历时229年的渤海政权,至此覆灭。
(二)疆域
渤海的疆域,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公元698——755年),是以现在吉林省敦化县为中心,西接契丹,东南至日本海,南
以泥河与新罗为界,方圆有 1 000多公里。“圣历中,自立为震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
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越熹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两千里。”①后期(公元756
——926年),渤海历经大祚荣联络收抚分散的粟末、白山、伯咄等靺鞨人壮大自己,发展军事
实力,不断扩大控制区。大武艺大力推行武力扩张,对邻部落多次发动战争,进一步扩大了控
制区。到大仁秀时,对海北诸部不断进行征讨,又大大扩展了统治区域,渤海疆域已基本固定:
“地直营卅东二千里南北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地方五千里。”②这时的渤海四
境所至,南与新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为界,西南以泊沟口(今大浦西河口)转西以长岭府之
边境(今开原以北)与唐为界,西接契丹,北至黑水靺鞨,东迄日本海,包括今吉林省的绝大部
分,黑龙江省大部,辽宁省的一部分,朝鲜半岛北部近 5个道和苏联沿海州等广大地区,幅员
5 000余里。
(三)统治机构和军事制度
渤海王国的国家机器是仿唐王朝而建立起来的。渤海国王总揽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王
日可毒夫,面对王称圣主、笺表呼基下,王命为教,说明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协助国王执掌
中央最高权力的机关是政堂省、宣诏省、中台省,统称“三省”。
政堂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是管理国家政务的最高机关,司行政、司法之权,典领其
下各司。凡是军国要政都由政堂省审议、批准,作出决定,再批授各部执行。它的最高官员是
大内相,相当于唐朝的尚书令,即宰相,由一人担任。大内相的职位在宣诏、中台二省的长官
之上,是“三省”之长。大内相以下设有左、右司政官,相当于唐朝的左、右仆射。
宣诏省,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是负责对政堂省所做出的军国要政进行审核及执行。它的
长官是左相,相当于唐朝的侍中。左相以下官员有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等。这和唐
朝的郎中、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官相近。
中台省,相当于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的行政庶务机构,执行王国的一切政令法律,也就
是执行政堂、宣诏二省的各项决定。它的长官是右相,相当于唐朝的中书令,其下有右平章事、
内史、诏诰舍人等,同唐朝的中书令以下的侍郎、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相近。
渤海国的地方统治机构的府、州、县的建置,府有都督,州有刺史,县有县丞。
①《旧唐书》。②《新唐书·渤海传》。
渤海国的军事制度,也是仿效唐朝的卫府制建立起来的。共有10卫(或12卫)。即左右猛贲
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各卫的最高统帅是大将军、将军各一名统帅
各卫军队。
渤海的军队数字,历史文献记载的不多。在其建国初期有“胜兵十万”。①在大仁秀时期,
由于扩展疆土的需要,他的军队扩大到20万人以上。大彝震时期是渤海的鼎盛时期,他的军队
已由原先的10卫,又增加左右神策军2卫,全军共发展到12卫,计有120司。至于各卫、司的兵
额和各府、州、县的军额,均无籍可考。
(四)交通
“渤海有交通五道,唐居其二,契丹、新罗、日本各居其一”。②“龙原东南濒海,日本
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绿,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③
1、营州道
营州道是渤海由陆路营州取道辽东城,通往长安的交通路线。这条路线,自肃宗上元二年
(公元761年),营州被契丹攻陷而中断。
营州位于大凌河旁,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地居西冲。从营州到长安有驿道相连接,其主要
驿站有营州、幽州(今北京市)、晋阳(今太原)、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县境),而到达长安 (今陕
西省西安市),再把由营州到渤海上京龙泉府这一段驿站连接起来就是“营州道”。 营州并不
是这条路线的终点,而是中转驿站。
由营州至渤海上京龙泉府这一段路程,“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
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故汉襄平城也……至都护府东北经古牟盖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
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④按今地名,即由营州沿河向东,抵燕郡 (今辽宁省义
县),南行汝罗守捉(义县东南七里河附近),从此折向东,渡辽水 (今辽河),抵安东都护府治
所辽东城 (汉朝称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此去东北向,经盖牟古城(今辽宁省沈阳市南陈
向屯附近,此城位于抚顺浑河北岸),沿浑发河流域的渤海长岭府(今吉林省海龙县、华甸县一
带)东北渡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经奥娄河 (今牡丹江上游)至渤海“旧都”(敦化县敖东城),
再从这里沿牡丹江北行300里至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
2、朝贡道
朝贡道是渤海由陆路转水运,涉渤海抵山东半岛登州,转驿道通向唐朝京师长安的一条重
要交通路线。渤海贡使多由此道向唐朝进贡往来,经鸭绿江口出海取道长安,史书称“鸭绿朝
贡道”。
3、日本道
①《旧唐书》。②《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四地理考。
③《新唐书》。④《新唐书·地理志》。
历史材料和考古材料互相印证,日本道的陆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条,都是从渤海都城经由
东京龙原府到达港口。
公元668年到公元755年,“旧国”时期所经路线为前期路线。是从敖东城出发,向东翻越
哈尔巴岭的余脉,沿布尔哈通河进入延吉,再由延吉向东,经过城子山山城、河龙古城,沿图
们江进入珲春达到龙原府,然后由龙原府到日本海的港口。
公元 755年迁都上京后,出使日本的路线应为后期路线,即从上京出发,溯马莲河南下,
越过哈尔巴岭,进入狭长的嗄呀河谷,经过春阳、天桥岭、大兴沟、汪清、石砚,到达图们,
向东沿图们江进入珲春。这条古路今为铁路和公路所沿用。
4、新罗道
“渤海南京南海府之南境与新罗相接”,①“其中途或经南海府”②。“自新罗井泉郡至
栅城府三十九驿”。③栅城府即龙原府,南海府在龙原府与新罗中途。渤海与新罗往来交通,
南段是39驿,加上北段就是全程(北段路线为日本道前期路线)。
5、契丹道
“契丹在渤海之西,与扶余府接壤。由渤海上京以至契丹,必经扶余,故以为契丹道。”
④“其道路之所经,大抵由渤海上京,经今之嵩岭(张广才岭),而至扶余府,再由今怀德、梨
树、辽源、通辽等地以达于契丹之临潢(今林东县)。此可以意定者也。”⑤
扶余在渤海时称扶余府,和契丹相接,渤海在“海东盛国”时,契丹也逐渐强大,渤海为
了加强对契丹的防御,屯劲兵于扶余。辽太祖攻打渤海,先攻占扶余府,而后进攻龙州城,说
明扶余是渤海军事重镇,是契丹道必经之地。
(五)农业
从文献资料来看,渤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粟、麦、襟、豆、稻等,也种植了葵。如“…
…靺鞨土多粟麦襟”⑥,“栅城之豉”⑦,“卢城之稻”⑧,“菜则有葵”⑨。
“栅城之豉”是说东京龙原府以盛产大豆闻名。在县内大牡丹、东康等原始社会遗址中也
发现过碳化豆类颗粒,说明靺鞨人栽培豆类作物已很普遍。“卢城之稻”是指今延边明月沟出
产的稻子,从县内牛场村附近发现的渤海时期水渠遗址和渤海镇附近发现的渤海时期的分水堤、
渠干道和退水沟遗址证明,今渤海镇周围也有了水稻的种植。
渤海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表现在比较广泛的使用铁制农业生产工具上。据上
京龙泉府遗址和吉林地区的渤海遗址以及渤海率宾府(东宁县大城子)遗址附近的绥芬河流域出
土的文物证明,渤海时期使用的农具已经有了铁制的犁、铧、镰、镞等。
①②③④⑤《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四地理考。
⑥《新唐书·北传狄》。
⑦⑧《新唐书·渤海传》。
⑨《魏书·勿吉列传》卷100。
(六)畜牧、渔猎业
畜牧业与渔猎业在渤海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它的产品在朝贡和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
比例。
猪是渤海的主要家畜饲养业,从其祖先肃慎起就以养猪而名载史册。“郧颉之豕”,①闻
名于中原。
养马也在靺鞨人家畜饲养业中占重要地位,“率宾之马”,②就是因为对外贸易出口和朝
贡而得名。唐朝在青州、淄州“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③。
渤海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捕获的有虎、豹、熊、羊、貂、兔、鹰等,他们认为较珍贵的是
“太白山之兔”④和“扶余之鹿”⑤。
靺鞨人认为白兔是野生动物中的珍品,而太白山上的兔为最佳,因此常用之朝贡。太白山
即长白山。“辽东山阔草壮,鹿得以繁息,其茸角胳,血力精足,入药自为上品。”⑥鹿肉又
是野味中的佳品,所以渤海山中之鹿也是名贵动物。
渤海的水产捕捞,有远近闻名的“湄沌湖之鲫”⑦,有乌苏里江的乾文鱼(大马哈),有东
海的海豹、鲸鲵鱼,还有南海产的昆布(海菜)等。晒盐、捕参也是水产捕捞的内容,“盐州居
民,妇女在家务农,男子则到沿海一带捕参、采海带、晒盐”⑧。
(七)手工业
渤海国已经掌握了选矿、采掘、冶炼、锻铸等工业技术。中京显德府素以产铁著称,号称
“位城之铁”⑨铁力府的广州也以产铁而闻名。从渤海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制盔、铠
甲、护面、铁门枢、刀、锅、烙铁、剪刀等工具看,铁器加工业是比较发达的。还有富州以产
银著名,铜州以产铜著称,并浮海远往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售。
渤海的丝棉制品也很闻名,有“显州之布”⑩、“沃州之棉”⑾、“龙州之细”⑿,还有
“鱼牙纳”⒀、“朝霞纳”⒁等,还以交聘商品远销国外。
皮张加工也载于史书,“渤海人能制靴。玄锡六年,聘日本使杨中远愧暗模靴。末王十九
年,使臣裴璎贡靴于后唐是也。此靴盖为革制。”⒂
此外,还有陶器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陶器有砖、瓦、缸、罐、盆、碗等;工艺美术品有
玉笛、玛瑙柜、玳瑁环、银器、器皿等。文献载:“渤海贡玛瑙柜、紫瓷盆。玛瑙柜方三尺,
深色茜,所制工巧无比。紫瓷盆,容量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寸余,举之则若鸿。”①
①、②,④、⑤、⑦、⑨、⑩、⑾、⑿、⒀、⒁、⒂《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志。
③《旧唐书·渤海传》
⑥《吉林外纪》
⑧《珲春的渤海道迹与日本道》
(八)商业和对外贸易
渤海建国之初,就向唐廷奏请“就市交易”②。此后,渤海同唐朝每年进行一次或两次贸
易活动。
渤海和唐朝的经济交往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渤海使臣贡献方物,唐朝回礼赐物;二是直接
进行商品贸易。渤海国朝唐贡品和通过贸易向内地输出的商品有虎皮、豹皮、貂鼠皮、熊皮、
马、海东青、人参、片黄、麝香、紫瓷盆、玳瑁环、玛瑙器等。唐朝所赐和中原与渤海交换的
商品主要有帛、绢、绵、金银器、锦、绦、粟等。唐廷为了方便商业贸易,在青州设渤海馆,
以接待使臣和进行交易的载货船舶。马市在渤海和唐朝的商业贸易中,占很重要地位。李正已
在山东割据时,“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③。
渤海在对日本贸易活动中,最初是互相礼节性的赠送,逐步发展到有目的的官方“回易”、
“交关”,以及更广泛的民间“市场”。
(九)文化、教育、科学
粟末靺鞨迁居营州期间,就接触了中原文化,大量学习唐朝的政治、法规、哲学、科学、
教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创造出他们本民族的、具有汉、唐色彩的渤海文化。
史册记载:“有文字、礼乐、官府制度”④,“有渤海乐,以渤海教坊兼习”⑤,“有文
化礼乐”⑥,“其王数遣诸生诣宗师大学,习识古今制度”⑦,“渤海人岁时聚会作乐,舞号
日踏锤”⑧,“大简之,渤海人,画工松石小景”⑨。
近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大量渤海文物,特别是贞惠、贞孝公主墓及其墓文的发现,证明
渤海时期的文化比较发达,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贞孝公主墓碑》的碑考是一篇典型的盛唐时
期的墓铭文字,正面镌刻汉字志文,共18行、728 个字。字体为规范化的唐代楷书;志文采用
传统的骈俪体,系遵唐代习见的碑文格式,是一篇很有文学素养的汉文学佳作。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瓦文,汉字占 80%,其余是押记、符号之类。瓦文中还有些属
于汉字的反体或异写字。清代张贲《白云集》中记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一块残碑,上刻
“下瞰台城,儒生盛于东观”10字,全是汉文,字划庄楷,认定是国学残碑。事实证明,渤海
始终没有创制本民族文字。
①《杜阳杂编》卷下。②《册府元龟》。
③《旧唐书·渤海传》。
④⑤⑥《金史》。
⑦《文献通考》。
⑧《渤海国志长编》。⑨《画史会要》。
渤海士大夫多擅长文艺,出现了不少能赋善诗的文人。其中著名的有高元裕、王孝廉、释
仁真、释真素、杨泰师等。他们摹仿唐诗,作诗唱和,酬酢往来,蔚然成风。有些诗人,如杨
泰师,其诗并不亚于内地同类作品,可见当时渤海文学的发达。渤海人留下来的20多篇文学作
品,完全是汉中的文风。如渤海人高元裕,在唐朝文宗开成年间,曾在唐朝翰林院当过学士,
后任吏部尚书,他用汉字写诗,如:“中丞为国拔贤才,寒俊欣蓬藻鉴开”就是他写的诗中佳
句。
渤海出使唐朝或日本的使臣,大多数人都能同该地的儒士名流赋诗唱和。如:唐朝著名诗
人温廷筠赠给渤海王子的诗写道:
疆里虽重海,诗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留中华。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渤海和唐朝“诗车本一家”,同时也表明了渤海王子在“归故国”时,
也作了“佳句”,留在“中华”。
渤海出使日本的使者,如王孝廉、杨丞庆、裴颈等,他们的一部分诗作,至今还存在日本
史籍中。
渤海人接受和学习中原书法也有一定的成就。敦化六顶山出土的《贞惠公主墓碑》上的碑
文,大有唐朝金石文作之风。此外,文王大钦茂,康王大嵩磷也都是善文、善书的国王,他们
不仅使用汉字,还学习中国的传统书法。
渤海的美术在文献上记载不多。只有《画史会要》中记载:“大简之,渤海人,画工松石
小景”。无疑,大简之的“松石小景”,是中国画的画法。
贞孝公主墓给我们提供了渤海绘画艺术的宝贵实物。在贞孝公主墓墓道东、西两壁和墓室
的东、西、北三壁上,发现彩绘壁画人物共12人,用“铁线描”技法,壁画绘制步骤是先以墨
线画出轮廓,然后涂染朱、红、赭、青、绿、黑、白等色颜料,最后用墨笔勾勒完成。线条遒
劲娴熟,色泽凝重绚丽,形象生动丰腴,颇具盛唐时期人物画作的神韵风采。
渤海的工艺有突出成就。如“玛瑙柜”、“紫金盒”和“玳瑁环”等都是颇受国外日本人
赞赏的高级美术工艺品。更为突出的是:渤海的各种佛象造型艺术,工艺技巧水平很高,也受
到中原和日本的欢迎。
渤海的舞蹈和音乐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靺鞨人的舞蹈勇武多力,曾因“曲折多战斗之容”
①,而受到隋文帝的非议。渤海亡后,被迫移居契丹本土柳河馆一带的渤海族还是照常跳着传
统的“踏锤舞”,即“当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善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
旋婉转,号日踏锤”。②这种舞蹈是一种较原始的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
①《隋书·东夷靺鞨传》。②《契丹国志》卷24。
史书所载的“渤海乐”,曾远传朝鲜、日本,并成为后世金朝宫廷音乐的一种。日本也把
渤海乐列为宫廷音乐之一。日本《舞乐要录》上载:“在举行各种节会时,常奏舞《新靺鞨》
或奏《渤海乐》”。日本还曾派内雄等留学生到渤海学习音乐舞蹈。
渤海国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设文籍院以储图书。设胄子监以教诸子弟。胄子监是渤
海国的最高学府,参加学习的子弟读从唐朝带回的经书,读完后其中优秀者还送往唐朝深造。
公元 833年,渤海“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随宝英请付上都学问。
先遣学生三人事业稍成,请归本国,许之”①。公元837年3月,“渤海国随贺正王子大明俊并
入朝学生共十六人”②。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制度,而且还抄写了一部分重要的
汉文典籍归国。公元 782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
秋》,许之”③。
渤海的许多贵族和官吏,都是由唐朝太学专门培养出来的。如大门艺、李居正、杨承庆、
裴馥等,他们都是长期住在长安城,专门学习儒学著作和中原历朝制度及各种法规。有的因为
精通汉文经典而取得学位头衔,如乌昭度和大光赞父子,都是唐朝的进士。
渤海的科学也有一定成就,这首先表现在航海方面。渤海于八世纪末就能利用季风进行航
海,航海家们“昼则观日、夜则观星”。这比中原九世纪以后利用季风航海早些时间,这是对
中国海上交通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巨大的贡献。其次表现在使用历法上,渤海从唐朝学来了新历
法后,又把新历法传入日本,这对当时的日本帮助很大,日本改用《长庆宣明历经》达 800年
之久。从贞惠、贞孝两公主墓碑碑文中出现的渤海纪年推算,再次证明唐代渤海与内地确实使
用同一历法,即《长庆宣明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