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属三江平原第五区。地理座标为北纬45°57′至46°37′,东经129°55′至131°16′。县界东与双鸭山市、宝清县毗邻,南以倭肯河为界与勃利县相望,西与依兰县相接,北与佳木斯市、桦川县接壤。
县域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3公里,总面积为4 412平方公里。其中省、市农牧场面积为1 130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由东向西逐渐倾斜,东部山脉纵横,地势颇高;中部丘陵漫岗,绵亘起伏;西南部低缓,平原洼地交错。县属面积3 2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4%。在县属面积中,耕地186.7万亩,占38%;林地129.8万亩,占27%;牧地4.2万亩,占0.9%;荒地18万亩,占3.7%;荒山47万亩,占9.6%;水域13.7万亩,占2.8%;建设用地34.4万亩,占 7%;园田地0.9万亩,占0.2%;其它占地(包括洪泛地37.7万亩)53.697亩,占10.8%。
桦南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7℃,无霜期120天至135天。全年日照时数2 34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42毫米,多集中在夏末,常发生春早秋涝。
全县总人口为 424 348人,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锡伯族、黎族、苗族、土家族、赫哲族、彝族、达斡尔族等13个民族。
桦南属半山区,东部、北部群山起伏,山体两侧几乎均被天然次生林覆盖;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各国营林场周围的低山丘陵。境内有11条河流,各河系纵横交错,由东向西、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全县,年平均径流量为6.18亿立方米。
桦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固体燃料、黑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已经开采的有褐煤、黄金、石灰石、大理石等十几种。矿藏尤以黄金为最,分布在东部的驼腰子、石头河,北部的孟家岗、明义,西部的桦南镇、民主等乡镇。石头河金矿是国家的主要矿区之一。森林及各种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全县木材蓄积量达 292万立方米;可利用的山产品达 120余种。特产有猴头、木耳、人参、蘑菇、毛榛子、山核桃等。桦南县还是稀有珍贵动物东北虎的存留地,境内的七星砬子是东北虎的自然保护区。
(二)
据从县城西南大架山发现的古城址证明,早在明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清代一直归属依兰管辖。民国前期桦南北部和东部归属桦川县,西部和南部归属依兰县。1946年 6月10日,桦南设治建县,因地处桦川县南部,故称桦南县。县政府设在湖南营(现桦南镇),下设 3区16乡。1947年3月,曾于桦南、依兰两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依东县;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原划出的土龙山,金沙、五道岗三个区仍归属桦南县。1956年 2月,撒销桦南县,并入桦川县。1964年桦川与桦南分县,恢复桦南县至今。
据资料记载,境内驼腰子金矿在清朝开采以后,各族人民移入桦南地区,开垦荒原,兴办工商业,商贾云集,人丁渐次兴旺。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统治,在经济上实行疯狂掠夺,境内人民饱受欺压奴役,生活极为悲惨。1945年解放后,人民见到了天日,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克服了重重困难,重建家园。建国三十多年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桦南县的经济、文化事业空前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今日,桦南全境划分为 5个镇14个乡,共有282个村,389个自然屯。县内人口以汉族为最多,与满族、朝鲜族等13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建社会主义新桦南。
(三)
桦南,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早在1896年驼腰子金矿工人与官兵合作,在倭肯河两岸浴血奋战,沉重打击入侵掠夺黄金的沙俄军队,赶走了侵略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的14年中,桦南人民的抗敌救国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前赴后继。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1932年,中共汤原县委即派人在境内的土龙山、八虎力等地展开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点燃了抗日烽火。1933年6月,以祁宝堂为首的驼腰子金矿工人,打死了7名守矿的日本兵,举行暴动,建立了境内第一个群众自发的抗日武装“明山队”,后在党的领导下,先后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和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一直顽强地同日本侵略者坚持战斗,为东北抗日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1934年 3月,在谢文东(后叛变投敌)、景振清等人组织领导下,建起了一支农民抗日武装,在土龙山、五道岗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同年3月9日,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土龙山农民暴动,袭击了土龙山伪警察署,解除了伪警的武装。次日,又伏击了日伪军一部,打死了日本关东军第10师团63联队长饭塚朝吾大佐和几十名日伪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土龙山农民暴动,是中国抗日斗争史上,第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也是农民群众有组织地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这支队伍在暴动后,很快发展到 3 000多人,后被我党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游击于桦川、富锦、勃利、七台河、宝清等地,推动了这一带农民抗日运动。
1938年“三·一五”大检举后,地下党组织遭到了破坏,但一部分党员继续在白色恐怖下坚持与敌人作斗争,秘密地为抗联队伍运送了大批物资,为抗联队伍搜集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有力地支援了抗联队伍的抗日斗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桦南人民不屈不挠,纷纷起来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谱写出一曲曲高亢的战歌,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多次同敌人血战中,景振清、曹子恒、王奎一、祁致中、金根、金正国、刘曙华等抗日武装的著名领导人先后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5年 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桦南人民获得了解放。但是,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国民党员和境内土匪又乘机兴风作浪。在此紧要关头,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后方根据地,开辟桦南地区,以陈郁、陈刚为首的共产党干部从延安等地来到桦南。他们依靠群众,发动组织群众,很快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946年 6月10日成立了桦南县,建起了人民自己的政府。桦南县成立初期,以土匪头子谢文东、孙荣久等为首的大股土匪,活动十分猖獗,他们袭击苏联红军,并在湖南营(桦南镇)三进三出,与我部军队激战。境内的特务、汉奸等敌伪残余势力也乘机搞破坏、暗杀活动。对土匪和中央军的骚扰,桦南军民主动出击,协助人民军队进行清剿。至1946年 9月14日,全部收缴全县各区保安队、自卫团等地主汉奸武装,并配合合江军区完成了剿匪任务。
在开展剿匪斗争的同时,中共桦南县委和人民政府还带领全县人民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1946年 6月,全县从反奸清算入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斗争。在土改运动中,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曾来桦南视察,指导工作,使运动步步深入。历经一年多时间,消灭了地主土匪武装,打倒了地主阶级的势力,农民实现了土地还家。至1947年冬,桦南全县有59 885人,分得土地46 184垧,人均分地0.77垧,同时还分得大牲畜、房屋和粮食。从此,劳动人民真正翻了身,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剥削制度。
桦南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了保卫新的政权,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以最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了解放战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出现母送儿、妻送郎参军上前方和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的热潮。1947年全县有1 150人分别参加主力部队和县大队,1 800人参加了基干民兵。1948年春参军支前更加踊跃热烈,参加我军开赴前线4 727人,出战勤民 12 000人、担架队3 600人,支援粮食100万斤、服装鞋帽13 000套、各种武器 4 170件,捐款83 000元,还提供了大批其它物资。在解放战争时期,桦南有数以千计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优秀儿女,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在对敌斗争中,勇往直前,奋不顾身,舍己为公,献出了宝贵生命。
1950年抗美援朝,桦南同样掀起了参军参战热潮,同年11月,就有 1 065名青年报名参军,并出动90副担架、 570名民工,赴朝参战。在战争中,许多青年经受了考验,立功受奖。更有一批优秀儿女为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斗争,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这些英雄以不朽的业绩,建立了历史永存的丰碑,鼓舞激励着桦南人民永远前进。
(四)
桦南,在1945年解放前经历了民国、伪满两个时期。民国时期,境内的土地几乎均被少数地主垄断,穷苦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少数土地,大半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过着受削剥受压迫的租佃生活。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武装移民于境内, 强占了大量土地,强征劳动力,大收“出荷粮”,迫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不断改变,为了建设一个新桦南,桦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优越的自然条件被充分利用,使本县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显著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水利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10座,塘坝16处,设计总库容量为18 062.1亿立方米。最大的向阳灌区有排灌渠道447条,长724公里,构造物 351座。在沿河易涝地区共修防洪堤184.56公里,完成土方133.24万立方米,保护农田16.7万亩。1984年被省评为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桦南,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巩固和完善合同制和合作经济制,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985年农业生产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下,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5 187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6倍;粮豆薯总产量达 42 486万斤,比建国初期增长近20倍,交售商品粮15 000万斤。此外,甜菜、烤烟及其它经济作物也有较大的增长。林牧副渔各业发展迅速。1985年森林总蓄积量为292万立方米,比建国初期增长2倍多;与建国初期比,马发展到19 564匹,增长1.17倍;牛发展到19 259头,增长1.3倍;猪发展到86 258头,增长2.75倍;羊发展到69 101只,增长2.76倍;禽类发展到80万只,增长6倍。渔业放养水面 12 615亩,更是建国前无法比拟的。
地方工业也有了明显发展。建国初期,境内只有十几处私营作坊,工业中从业人员仅有200余人,产值 200万元。此外尚有50余户个体手工业。当时工业生产只能加工油、酒、米、面,生产锄、镐、刀、镰。现在已形成了以国营为主体、集体工业为辅的采金、煤炭、电力、机械、粮食、食品、酿酒、建材、陶瓷、纺织等多门类的工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工业生产上,改革了计划管理体制,坚持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方针,认真贯彻了国务院关于给企业松绑放权的有关改革规定,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大搞开发引进、联营联合、联营联销和技术协作,使经济由封锁型向开放型转化。改革使企业出现了生机,1983年,地方工业一举摘掉了连续16年亏损的帽子。198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54个,工业总产值实现5 7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27.3%,比建国初期增长20多倍。主要产品有黄金、原煤,水泥、红砖、石灰石、白酒、果酒、柞蚕丝、丝织品、锦砖、塑料制品,日用陶瓷、水暖件、铁木农具等。其中锦砖和柞蚕丝每年都有一定数量销售国外。桦南果酒厂生产的山葡萄酒,受到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好评,被黑龙江评为省优质产品。工业技术改革不断出现新成果,1985年丝绸厂开展天蚕丝缫丝工艺研究,取得成功,生产出天蚕丝98公斤,换取外汇62万多元,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牌奖。
在第一、第二产业增长的前提下,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在加速发展,个体工商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桦南县交通邮电事业较为发达。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牡佳铁路在境内线路里程68公里,通过三镇一乡。此外尚有桦阳地方铁路33.5公里,森工林业专用铁路 191公里。县内地方公路547.9公里,好路率达90%,客货运输极为方便。县城通往各地公路15条,每天均有班车直通各乡镇,基本达到了县与乡、乡与乡之间通公共汽车。县内备有长途电话线路14条,邮路总长度1910公里,电报电话可通国内各地。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日趋繁盛,特别是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供销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个体商业、集市贸易、工业自销并存的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少环节、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市场。出现了市场物资丰富、购销活跃、繁荣兴旺的大好形势。1985年城乡商业网点达400多个,从业人员达3 000多人,社会商品零售额12 304.2万元,出口产品总额 4 019.5万元。自1980年以来,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以17.8%的递增率向前发展。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成就也很突出。1949年全县只有中学2所,小学139所,教师共 269人,学生11 226人;1985年发展到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02所,教职员6 416人,在校学生81 334人,电大、高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从无到有。全县普及了初中教育。建国以来,向各地输送了大中专学生 1 800余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文化设施也不断增加,县内有文化馆、图书馆、广播局、电视台、电影院、评剧团和新华书店等,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科学技术工作也有很大进展。1985年县内有教育、农业、农机、林业、水产等研究所 5所,共有科技人员 195人。70年代推广应用“优选法”、“统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先后两次亲临桦南考察、讲学;在植保方面,1974年获全省科学大会三等奖;80年代,林业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务院奖励;砂金矿体试验和天蚕丝缫丝工艺科研攻关取得突破;开展了大豆大面积丰产综合技术应用试验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示范推广;节柴改灶技术推广工作,居全省之首,成为全国先进县份之一。
1985年全县共有各种医疗机构100个,医务人员 1 516人,床位681个,分别比建国初期增加 9倍、18倍和21倍。在农村普及了卫生医疗网,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基本改变。由于认真落实了防疫、保健、除害灭病等措施,经常性开展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的防治及爱国卫生运动,使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数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地方病防治工作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卫生防疫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城乡体育事业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体育设施数量、种类逐年增加,特别是田径运动开展广泛,成绩突出,1985年被黑龙江省体委命名为“田径之乡”。
建国30多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与解放前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特别是1980年以来,农业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责任制,改善了生产关系,农村有了显著变化。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达430元,比1930年提高30%。尤其可喜的是出现了大批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有些农民住上了楼房,看上了彩电,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城乡人民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兴旺。
(五)
桦南县建治时间较短,但发展变化甚大,今非昔比。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当潜力和有利条件。首先,经过30多年来的大力建设,工农业生产已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技术装备具有一定规模。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大多数农田高产稳产。工业门类也较齐全,冶炼、化工、纺织、陶瓷、建材、林业、矿业、轻工等生产领域,都具有一定基础,有的产品以独特风格打入国际市场。其次是有得天独厚的林业和矿产资源。孟家岗林场是桦南的“绿色银行”。东部、北部地下蕴藏着的大量黄金,是桦南的“金库”。此外,煤炭、石灰石、石英石、水磨石、火山灰、粘土、长石砂岩、铁、绿柱石、大理岩等,开发前景广阔。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深入贯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定会使桦南经济加快发展。再次,桦南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孟家岗地处半山区,境内山走龙蛇,峰峦叠翠,林海茫茫、松针蔽日;向阳山水库碧波荡漾,水天辽阔,山水相依,幽雅宜人;七星砬子,峰岭跌宕,怪石嶙峋,奇峻险要,上多参天古木,山中风光绮丽,且有抗联独立师后方基地和兵工厂的遗址。此三地各有洞天,是消暑度假、探幽览胜和瞻仰革命遗址的好地方,实在可辟为旅游风景区,使之夏具有江南秀气,冬独占北国风光,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之所需,又能增加国民经济之收入。此外,桦南劳动力众多,又有一支不断发展的科技队伍,加之交通十分方便,有利于加强横向联系,促使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以最省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通路线扩大再生产,繁荣桦南经济。
桦南,除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外,也有不利因素和劣势在束缚着桦南的经济发展。
首先,工农业关系摆得不尽合理,农业经济占优势。长期以来,把工业当副业抓,因而比例失调,使工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其次,桦南虽有引以自豪的富饶矿产资源,但许多资源优势并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同时,缺少资金,缺乏人材,制约了桦南经济发展。再次,由于农业用地开发较早,大半肥力退化,加之常遇低温冷害和旱涝影响,产量不稳。
上述劣势也已经被桦南各级领导所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桦南所具备的优势,改变劣势,势在必行。展望未来,桦南人民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把家乡建设成一个更繁荣、更富庶的社会主义新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