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路、航空第一节 国有铁路 一、铁路概况
境内国有铁路是图(门)佳(木斯)铁路,即牡(丹江)佳(佳木斯)线,由南至北贯通县城东部。境内有477公里至541公里820米,全长为64.82公里。设有 6个车站,从南至北的次序是:阎家站、湖南营站、桦南站、八虎力站、孟家岗站、黑背站。其中,桦南站为三等站,其余均为四等站。按业务性质分:2个客运站,4个客货站。此外还有养路、桥梁、电务、通信、信号、给水、电力、房产、公安等29个铁路系统单位。
境内共有站线25条,14 877.5延长线,专用线 12条,10 665.6延长米;钢铁桥梁 12座,74.86延长米,涵洞68处,887 735延长米。
各站区办公房舍总建筑面积3 198平方米,住宅55栋,257户,总建筑面积 7 250平方米。候车室1 084平方米,仓库2 616平方米。
现有铁路正式职工483名,集体工人395名,退休工人172名。
客货流量:装车数14 316车,货物发送吨数587 245吨,货车静载重41吨,卸车数4 118车,货物到达吨数210 018吨,货车停留时间17.6小时,旅客乘车人数1 024 414人,旅客下车人数1 020 311人。1985年运输总收入120.5万元。
二、解放前铁路状况
图佳铁路林口——佳木斯间从1934年12月30日动工修建,1936年12月10日竣工通车,1937年1月15日试运营业,1937年7月1日正式营业。
日本侵略者凭借这条铁路大肆掠夺我国的物质资源,地产大豆、鹤岗煤和小兴安岭的木材,经图门过境源源运往日本国。作为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工具的图佳铁路,在大量掠夺我国资源的同时,一方面向千振(现桦南镇)弥荣(现孟家岗镇)移民,发展殖民地;另一方面利用铁路优势,对我抗日联军进行疯狂扫荡和围剿,镇压我抗日民众。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军运列车大量增加,商运列车相对减少。
由于这条铁路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重要,日伪最高领导层,对它十分重视。1938年5月27日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雍仁亲王秩父宫殿下曾坐火车到千振“视察”。1939年8月23日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北满地方巡狩到弥荣下车。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严密控制铁路,在各站均设有警护队,1943年改为警护分团,分团长全部是日本人担任,每个分团的人数为12人左右。阎家和弥荣车站还驻有日本守备部队,大部分车站的站长、工区工长由日本人担任。车站站舍的窗户上装有钢板防护装置,并设有炮台。
日军急于使这条铁路投入运营,因此施工匆忙,设备十分简陋,职工的工作条件非常低劣,境内的6个车站,6个养路工区,2个电务工区,2个给水所,2个国际交行、6个警护分团,近300名职工,仅有500平方米的站舍(包括候车室80平方米),200多平方米的仓库, 1 200多平方米的住宅,各站多是两三条站线,最多的站是四条线。
1938年,在千振站八虎力河大桥北509公里700米处修建一条沙石线,全长1 800 米,主要供修建千振飞机场用的沙石,机场建成后,于1943年拆除。
1940年3月1日,建成的千振飞机专用线,是当时境内唯一的专用线,两条线全长计1 286.81米。通信信号设备:各站全部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联锁箱锁, 6台调度电话,50台手摇磁石电话,12架进站信号机,12架出站信号机, 4架远方信号机(现名预告信号),道岔25组。信号及道岔标志除千振、弥荣站使用电灯外,其他各站全部使用油灯,夜间,转辙手(搬道员)每次接发到车都要爬到 8.5米高的信号机顶上,把点燃的信号灯挂上去,列车过去之后,再把灯摘下来,特别是刮风天气,搬道员更是提心吊胆,一但灯被风刮灭,就会发生消灯停车事故,每天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灯具进行擦拭和清扫,驿长(站长)检查灯具时,戴着白手套去摸,稍有一点烟灰,就要挨耳光。被称之为“苦力”的养路工人和装卸工人的工作条件更是艰苦,完全是笨重体力劳动,并经常挨日本工长(头)的打骂,微薄的工薪,难以养家糊口,到伪满后期,只能靠配给的橡子面过活。
列车对数:旅客列车3对,其中2对由鹤岗始发分别达朝鲜的清津和罗津, 1对佳木斯始发到达勃利,货物列车平均5对。
货运量:年货物发送量2万多吨,到达量8万多吨。
客运量,旅客乘车人数4万人左右。
三、解放后铁路的恢复与发展
解放初期,铁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铁路设备受到严重的破坏,不断受到土匪的骚扰和袭击,但是,广大铁路职工刚从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充满胜利的喜悦与欢乐,虽然无处领取工资,仍然坚持上班,以高度主人翁责任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顾土匪的骚扰、袭击,忍饥挨饿,艰苦创业,日夜坚守岗位,保护着铁路的一钉一木。
国民党千方百计插手铁路,妄图控制铁路交通线,于1945年10月、11月分别在阎家、千振、弥荣车站建立了国民党组织,其成员1946年在共产党的强大压力下,纷纷潜逃。
1946年春,在佳木斯成立了合江铁路局,1946年 7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总局, 铁路开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恢复工作,当时没有工资,每个职工每月只发给130斤高粱米。
当时各站的信号机、灯具、导线和闭塞机等全部被破坏,为了恢复铁路通车,铁路职工各处收集和献纳铁路器材,收集和献出了大量的电线、铁线、钢材和钢轨配件等。在党的领导下,经全体职工的积极努力,1946年10月份恢复通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广大职工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先后有21名职工奔赴朝鲜前线。
朝鲜战争结束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铁路的运量不断上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年货运量不到3万吨,旅客乘车人数5万人。列车对数:混合列车1对,货物列车3对。1954年以后客货运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1959年,年货物发送吨数达到50万吨,旅客乘车人数50万人。列车对数:旅客列车2对,货物列车8对。1965年又上升到45万吨,旅客乘车人数60万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铁路运输受到严重的干扰,乘车不买票,设备遭受破坏,许多厂矿停产闹革命,到1968年货运量下降30多万吨,旅客乘车人数不满30万人。
1957年3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中共中央9号文件) 之后,铁路形势迅速好转,1975年的货物发送吨数达57万吨,旅客乘车人数达83万人。
1979年境内铁路枕木已全部更换为水泥枕本,40公斤10米长的钢轨全部更换为43公斤25米长钢轨。
闭塞方式。1946年恢复通车初期,由于设备遭受破坏,使用通话闭塞法,1951年改为电气路牌闭塞,1967年改为半自动闭塞。
信号装置。1966年以前全部为臂板联锁箱联锁,1966年桦南站改为半自动灯电锁器联锁,1970年孟家岗站改为半自动色灯电锁器连锁,阎家、湖南营、黑背为电动臂板联锁器联锁,八虎力为臂板联锁器联锁。
照明方式。1956年以前全部使用油灯。1956年以后,首先是桦南、孟家岗恢复电灯,其他各站也陆续安装电灯。
四、各站区的历史与现状
(一)阎家站
建站时间:1935年建站,1937年1月15日试运营业,1937年7月1日正式营业。
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为486公里265米处,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486公里858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湖南营站,相距11公里;下行进站信号机设于485公里930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倭肯站,相距11公里300米。
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等级为四等站。
营业范围:办理旅客、行李、包裹发送和到达。货运只办理整车货物发送和到达,自1985年7月1日起停止办理零担货物发送和到达。
货运量:年均装车570车,货物发送吨数26 000吨,卸车150车,货车静载重469 吨,旅客乘车人数22万人,运营收入56.5万元。
站线3条,总延长米2074米,道岔4组,进站信号机2架,出站信号机4架,半自动臂板电锁器联锁。
办公房舍总建筑面积215平方米,候车室 152平方米,货物仓库188平方米,旅客站台 2座2 048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2 080平方米。职工住宅6栋24户,建筑面积 574平方米,居住面积274平方米。
地区职工总数45人,其中车务21人,工务17人,集体工人7人,退休工人12名。
1941年于图佳线480公里处出岔建沙石场专用线一条,全长1 900米,属倭肯站管理,并建石场养路工区。1973年划阎家站管理,并建立信号所。1985年末拆除专用线,撤销信号所及养路工区。
(二)湖南营站
建站时间:1943年4月1日建站,原名东宫站,1948年改名湖南营站,1955年8月1日撤销车站,保留中间工区,同年11月15日恢复车站。
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为497公里284米,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497公里813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桦南站,相距6公里600米,下行进站号机设于496公里890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阎家站,相距11公里。
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运站,等级四等站,1984年9月1日停止办理零担货物发送和到达。
货运量:发送零担货物100吨,到达零担55吨(1979~1983年平均数),旅客乘车人数15 000人,运营收入3万元。
站线2条,总延长米1 352米,道岔2组,进站信号机 2架,出站信号机4架,预告信号机一架,电动臂板电锁器联锁,64D半自动闭塞。
办公房舍建筑面积142平方米,候车室150平方米,仓库24平方米,职工住宅 6栋26户,建筑面积761平方米,居住面积444平方米,旅客站台97平方米。
职工总数39人,其中车务20人,工务15人,学校2人,集体2人,退休职工7人。
(三)桦南站
1935年建站,1937年1月15日试运营业,1937年7月1日正式营业,原始千振(日语“七虎力”之意),1948年改为桦南站,1958年改为桦川站,1968年4月1日改为桦南站。
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503公里904米,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 504公里 618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湖南营站,相距5公里663米;下行进站信号机设于 903公里 431米为站界,相邻站为八虎力站,相距11公里600米。
按技术特征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车站等级为三等站。
车站设备:进站信号机2架,出站信号机8架,预告信号机2架,道岔 26组。64D 型半自动闭塞,色灯电锁器联锁,站线10条,总延长6 347.5米,货物线1条366米,吊车线 1条218.5米,16吨龙门起重机1台,货物仓库 4座,总面积1 490平方米,货物站台 2座 728平方米,旅客候车室521平方米,转运室104平方米,货运办公室247平方米,行李房253平方米。专用线 8条,总延长7 347.5米。桦阳地方铁路于站内7号道岔出岔,全长33公里501米,内设 3个车站,5个工区。
客运量:年均旅客乘车53万人,发送行李包裹26 355件,到达行李包裹40 268件。
货运量:年均货物发送吨数53万吨,货物到达吨数29万吨,装车数11 500车,卸车数5 900车,零担发送5 000吨,零担到达6 600吨。
运营收入1 000万元。
建站初期,车站附近仅有几户人家,周围是一片荒原,车站设备仅有站舍104平方米(包括候车室18.9平方米),木板铁皮货物仓库1座,建筑面积106.93平方米,使用面积101.23平方米。
站线3条,总延长2 311米,货物线1条352.12米,货物站台1座,旅客站台 2座,进站信号机2架,出站信号机2架,遭岔6组,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联锁箱联锁。
给水设备有容量50立方米塔1座,利用北大河(八虎力河)水源,供机车用水。
通信设备:各站电话和工区、警护团电话均使用手摇式五枚磁石电话,闸楼使用手摇式三枚磁石电话,调度使用选别器电话。车站设有收发电报设备,设电报员 2名。线路钢轨采用鞍山昭和制钢所制造的40B10米长钢轨。
住宅区为防御抗日武装力量的袭击,建有周长200米,高2.5米的砖院墙,四角建有炮台、铁大门,院内住宅3栋4户,建筑面积195平方米,居住面积91平方米,工区1栋 142平方米;院外南侧住宅4栋15户,建筑面积331平方米,居住面积 197平方米,日本人住在院内,中国人住在院外。
客运量:旅客乘车人数15 000人左右。
货运量:年装车300多车,货物发送量1万吨,主要品类是大豆、大米等。卸车 2 500多车,到达吨数7万多吨,主要是木材、水泥、砂石等。
1940年3月1日建成千振飞机场专用线,并投入使用,一线长896米,二线长 390.81米,这是境内最早的专用线(解放后改为粮库专用线)。
地区除车站外,还有养路工区、电务工区、给水所、警护分团等。
1945年 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侵略者投降,日本籍的站长、工长和职工、家属撤离境内,最后撤离的日本人,各站统一乘一趟列车逃跑,从此桦南站脱离了日本人的统治,开始新生。
解放初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此时,国民党插手铁路,妄图控制车站的领导权,1945年11月,建立牡丹江地区铁路特别国民党部勃利区党部千振区分部,书记王树芬 (行政任站长、伪满时电报员),1946年8月,国民党区分部成员慑于共产党的威力,纷纷潜逃。
1946年 7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总局,1946年12月12日成立哈尔滨铁路局,下辖佳木斯办事处,桦南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恢复和建设。
1946年秋恢复通车,由于电气路牌设备遭受破坏不能使用,改用通活闭塞法,1951年恢复电气路牌闭塞。1967年5月改为集电半自动闭塞。
信号机、道岔标志的信号机和电线路,直道1952年才恢复使用电灯,1946年至1952年期间,则采用油灯。
1954年晋为三等站。1965年7月1日经铁道部批准实行承运前保管。1959年1月建成1号货物仓库,建筑面积1123平方米,使用面积99平方米。1968年9月建2号货物仓库,建筑面积 249平方米,使用面积221.19平方米。1974年12月建3号货物仓库,建筑面积 417.09平方米,使用面积380.67平方米。1979年建新1号货物仓库,建筑面积 305.55平方米,使用面积275.37平方米,1982年7月27日投入使用。1986年7月10日建4号货物仓库,建筑面积 506.92平方米,使用面积462.41平方米。
旅客候车室经19515年和1959年两次扩建,面积达521平方米,1971年建行李房 253平方米(包括行李仓库176平方米)。
1952年建货运室94平方米,1968年重新建货运室247平方米,门卫20平方米,1969年9月19日投入使用。
1964年建站长室125平方米,1973年建卫生所161平方米,给水所83平方米,1978年建养路工区办公室300平方米,桥梁工区300平方米,1979年建装卸队办公室及休息室 120平方米,电务工区217平方米,房产工区191平方米。
职工住宅几经扩建和改建,由伪满时的19户,526平方米,增加到5 427平方米,190户(其中楼房2幢,48户,2 434平方米)。各工区也有了较大发展,由佳木斯站所辖。
桦南养路领工区。解放后成立,管辖桦一、桦二、湖南营、八虎力、孟家岗 5个养路工区。
桦南原来只有一个养路工区(伪满时归弥荣监工员管辖),1985年4月1日划分为两个大工区,桦一工区20人,负责499~504公里的线路维修任务,桦二工区20人。负责504~510公里的线路维修任务。
桦南桥梁工区,成立于1951年。1983年3月 1日划分为两个工区,桦一工区, 18人,负责449~504公里的桥涵维修任务,管内钢桥5座,286.87延长米,混凝土桥 5座,44.86延长米,涵44处,741.76延长米。桦二工区12人,负责504~574公里的桥涵维修任务,管内有钢桥 9座,298.67延长米,混凝土桥3座,18.56延长米,涵32处384.83延长米。
桦南电务领工区,成立于1949年,管辖倭肯、桦南、孟家岗、长发屯4个通信工区和4个信号工区,1个电报所,负责大西~长发屯间12个车站,电话 94台,
桦南通信工区5人,负责桦南一阎家间各站的通信设备维修任务。
桦南信号工区6人,负责桦南一阎家间各站的信号设备的维修任务。
桦南电报所2人,负责大西一长发屯间的电报收发业务。
桦南电力工区,建于1973年,定员7人,负责大西—黑背间电力维修任务。
桦南房产工区,建于1979年,定员14人,负责大西—黑背间 9个站区的住宅、仓库、办公房舍的养护维修任务。
桦南卫生所,成立于1956年,开始只有1名医生兼所长,1名护士,1名药剂员,1名助产士和1名挂号员兼事务员。现在定员8名,增加2名医生和1名杂工,负责阎家一长发屯间各站区的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6月14日开展五小活动,增加X光设备和简单的化验。
桦南给水所,建于1935年,定员22人,负责机车供水任务,1935年建容量 50立方米水塔1座,利用八虎力河的水,泵上水塔,然后向机车上水。1975年建容量为200立方米的水塔和1眼120米深水井(后因缺水报废),1981年在煤炭公司附近打1眼 120米深水井。1985年又在水塔附近打1眼120米深水井。
桦南铁路学校,1977年建班,仅有代课教师 2名,学生十几名,受申家店铁路学校领导。1982年建校,现有教职员工14名,1~6年级六个班,学生254名,幼儿班1个63名。
桦南公安派出所,建于1948年,负责杏树一长发屯间治安保卫任务,1975年新建办公室130平方米,1979年以后,负责大西—黑背间治安保卫任务。
桦南铁路装卸队,伪满时称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俗称国际脚行),30多人,除工头有家属住在街里外,工人多数是单身汉,工头每天有专车(马车)接送上下班,公费报销车费。工人每天装卸木材、水泥、粮食,全是背、杠、抬、夹笨重体力劳动。解放后,改为装卸供应社,1955年后改为装卸作业分所,人数发展到60余人。1959年 2月10日撤消装卸作业分所,成立桦川县新兴乡装卸战斗连,由农村抽调77名社员,承担铁路装卸任务,在货场南侧建一栋162.75平方米草房,作为工人的休息室。1961年改为桦南镇装卸队,1964年转为大集体,改由桦南县工业二科领导。1980年1月1日恢复铁路装卸队,原由桦南县工业二科领导的装卸队24名装卸工,全部由铁路录用。现员35 名,队长1名,计工员1名,装卸工长3名,装卸工30名(其中女职工8名)。
1980年后站内集体单位也有了发展。桦南车站青年综合厂有职工191名(包括车务、电务、公安、给水、房产、卫生、装卸的家属子弟),其中包装箱板厂 52名,饭店17名,旅店22名,商店(寄存)6名,站台执勤5名,搬运10名,清扫包装3名,办公室5名,看货71名。
桦南工务青年综合厂,职工 178名(包括养路工区和桥梁工区的家属青年),其中雪糕厂23名,施工队40名。
联合运输是铁路、公路相衔接,产、供、运、销一条龙运输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开始出现在1956年,铁路建立服务组,实行取货上门,送货到家。1958年学习官亭、小坝和一面坡的经验,扩大了联运的范围,实行产、供、运、销、搬一条龙运输。1959年铁路家属队承办接取送达业务。1960年桦川站与桦川县交通部门联合成立一条龙运输办公室。1968年由桦南县交通科、交通运输管理站、桦南运输公司、桦南站、银行、地质队、商业等单位联合成立桦南县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办公室,实行“统一车辆、统一运输、统一收费、统一结算、统一指挥”五统一的一条龙运输。1969年12月,各单位陆续将人员撤回,铁公路联运办公室宣告解散。
(四)八虎力站
建站于1935年,1937年1月15日试运营业,1937年7月1日正式营业。
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为515公里218米。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514公里688米为站界,相邻站孟家岗站,相距10公里800米,下行进站信号机设于 514公里900米为站界,相邻站为桦南站,相距11公里300米。
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等级为四等站,1984年11月 1日起停办零担业务。
客运量:发送93 500人,到达92 000人。
行 李:发送360件,6 500公斤;到达350件,6 200公斤。
包 裹:发送650件,12 460公斤;到达700件,21 250公斤。
货运量:站内装车360车,18 000吨。
站内卸车:420车,28 200吨。
专用线装车:300车,15 000吨。
专用线卸车:330车,19 800吨。
零担发送:244吨,到达520吨。
车站设备:站线3条1 258延长米,专用线2条195米,道岔8组,进站信号机(臂板)2架,出站信号机(臂板)2架,电锁器连锁。货物仓库98平方米,站舍243平方米,候车室22平方米,旅客站台1 500平方米,住宅5栋19户595平方米,1983年建站舍482平方米。
地区职工总数54名,其中车务19名,工务17名,集体6名,退休职工12名。
(五)孟家岗站
1935年建站,初名永丰镇,1937年1月15日试运营业,1937年 7月1日正式营业时更名弥荣站(因车站附近日本建立一个弥荣村开拓团,故名“弥荣”为越来越繁荣之意),解放后改为孟家岗站。
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为526公里6.04米,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527公里 996米为站界,相邻站为黑背站,相距10公里580米,下行进站信号机设于525公里 438米为站界,相邻站为八虎力站,相距10公里800米。
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1985年 7月1日改为“零担仅办整装零担货物发到”),等级为四等站。
客运量:发送171 609人,到达175 424人。
行李:发送310件,6 980公斤;到达275件,5 800公斤。
包裹:发送5 020件,212 145公斤;到达4 475件,110 075公斤。
货运量:站内装车128车,6 408吨;站内卸车344车,17 028吨。专用线装车297车16 337吨。专用线卸车436车,22 231吨。
车站设备:站线4条,1 606延长米,专用线2条 1 899延长米,进站信号机(色灯)2架,出站信号机(色灯) 2架,预告信号机2架,道岔 7组,电锁器联锁,64D型半自动闭塞,旅客站台2座2 050平方米,货物站台2座225平方米,货物仓库 1座204平方米,站舍105平方米,候车室261平方米,电务工区95平方米,搬道房2处,21平方米。
职工住宅9栋46户,建筑面积1 453平方米,居住面积769平方米。
孟家岗联合站,1949年成立,管辖杏树~东佳木斯间各站,1950年末撤销。
孟家岗给水所,1935年建,1954年撤销。
孟家岗房产工区,1952年建,1954年撤销。
孟家岗桥梁工区、1957年3月建,同年10月撤销。
孟家岗电务领工区,1950年建,1956年撤销。
孟家岗电报所,1937年设置,1954年撤销。
孟家岗养路领工区,伪满时设监工处,有监工员 1人(日本人),管辖东宫以北各工区,解放后撤销,1951年设领工区,1955年撤销。
团结养路工区,在八虎力—孟家岗间,1952年设置,受孟家岗领工区领导,党团受孟家岗支部领导,1954年1月14日撤销。
孟家岗装卸队,伪满称“国际运输株式会社”,20余人。解放后改为装卸供应社 6人,以后又改为装卸队,1978年撤消。
1971年建孟家岗贮木场专用线,全长599米。
1972年建孟家岗铁矿专用线,全长1 300米。
地区职工94人,其中车站25人,通信工区4人,信号工区4人,养路工区17人,青年综合厂(集体)18人,退休职工26名。
(六)黑背站
1943年建站,同年4月1日开始。当时是会让站(五等站),不办理客货业务,客运为旅客乘降所,原名为青背站,解放前隶属弥荣车站管辖,解放后独立并改为黑背站,站中心位置在图佳线北部536公里50米,站线2条,道岔2组,进站信号机2架,出站信号机2架。1955年 8月1日撇消。
1985年4月1日重建黑背站,位置在图佳线北部,站中心里程 536公里20米,上行进站信号机设于536公里533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申家店站,相距10公里 330米,下行进站信号机设于535公里503米处为站界,相邻站为孟家岗站,相距10公里580米。
按技术性质为中心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运站,等级为四等站。
客运量:发送15 000人,到达14 000人。
站线2条1 300延长米,进站信号机 2架,出站信号机4架,预告信号机2架,电动臂板联锁器联锁,站舍305平方米,职工住宅2栋8户,建筑面积348平方米,使用面积212平方米。
职工总数38名,其中车站16名,养路工区17名,退休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