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教育 一、中等教育的发展
1945年 9月,本县在第一完全小学内仅设初中补习班,约有50名学生,共招两个班:一个
是教师专修班,招收初中毕业生20人;一个是普通班,招收高小毕业生60人。同年 6月改校名
为桦南县中学,教育科长黄游生兼校长,学生伙食实行供给制。
桦南县联合中学最初设在第一完小,附设初中补习班,校址在日本人家族宿舍,即现在一
完校址,1946年补习班改为“桦南县湖南营中学”, 6月正式改校名为“桦南县立中学”。当
时形势需要,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把教育“工作重心放在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上
面”,所以又把校名改为桦南县立师范学校,县长张力克兼校长。师范校设两个班,分速成班
与普通班,共80名学生,课程设置以政治课为主要内容,学习《近代史》、《论联合政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由县长张力克、校长黄游生、财政科长钟林老干部轮流讲课,学制不固定。
1947年8月速成班学生毕业,均分配了工作。1948年2月29日师范学校改为桦南县立联合中
学,张力克兼任校长,副校长由教育科长黄游生兼任。校址迁到原手榴弹工厂(即今二完)。县
决定扩大招生名额,分为5个班:工农班、民族班、艺术班、普通班、师范班,共计235人,学
生来源是招收工人、农民、社会知识青年和高小毕业生(朝鲜族编入民族班),去向是参军参战、
党校机关、教育战线,企事业单位仍根据革命需要,随时分配。
学校在二道沟建立一处农场,一套马车,种了40余垧地。
1948年,桦南县联合中学迁到孟家岗区,同年12月底,县组成干部大队进关,同时撤销。
1952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和两个师范班合校。1953年 5月,两个师范班毕业,毕业生由省统
一分配。同年招收初中一年4个班,共计 6个班,学生300人,从此,桦南县第一中学办起了。
1956年桦南县和桦川县合并,同年 7月份,招收两个高中班,这所学校即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57年,桦川县建立第二中学(孟家岗中学),1958年土龙、阎家、长发、驼腰子、梨树、三合
等乡(镇)相继建立了中学,同时新兴、柳毛河、二道沟三乡所属57个大队建立了农业中学。1960
年后县城内建立了二、三、四、五、六中学和一所农业技术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一所
朝鲜中学、明义农业中学。同时曙光农场、森工局、金矿局、石灰石矿、种马场,还有本县所
属林业局(孟家岗林场)等六个企业办起了6所中学,1979年县又办起一所电视广播大学。
本县1970年至1977年中等教育盲目发展,不考虑师资、设备、财力的不足,提出“小学不
出屯,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乡”的口号。不仅各乡(镇)都办起来完全中学,而且很多村屯陆
续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戴帽中学。1976年全县统计中学170所,由1975年33所一跃成为170
所。其中戴帽中学76所,完全中学24所,初级中学70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教育部门贯彻“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刀的方针,对盲目建立起来的小学附设初中班(戴帽中学)学校进行了认
真的调整,将76所戴帽中学,改为11所,24所完全中学改为10所。1984年又调整为 4所。同年
10月份完全中学为 4所(县城二所,乡镇二所),县办普通中学为24所,302个班(其中高中35个
班),在校生16 545人,其中高中2 031人,教师数1 174人,厂、矿、企业办学21所(完全中学
6所),149个班(其中高中36个班),在校生6 165人(其中高中生1 715人),教师数691人。农业
技术高中1所,6个班,317人,教师49人。职业高中1所,8个班,354人,教师24人。技工学校
1所,5个班,学生216人,教师29人。电大1所,3个班,学生280人,教师41人。共计大、中等
学校53处,473个班,学生23 970人,教师2 008人。
二、中等教育学制
1954年前为春季始业,1954年后为秋季始业。“文化大革命”前为六年制( 初中三年,高
中三年 ),“文化大革命”当中(1970年),县内中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原秋季始业改为春季
始业,中学为4年,初中2年,高中2年,中学阶段统称为六、七、八、九年。
1978年学制改为10年制,又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中学为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1983年,桦南县一中、二中高中改为3年制,其他中学高中仍为2年制,初中仍为3年制。
三、中学课程
1956年至1957年,曾一度分为汉语、文学两门,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
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音乐、美术、外语(英、日、俄语三种)等。
高中有代数、三角、立体几何、机械制图、语文、政治、人体解剖、达尔文主义、体育、
历史、地理、外语等课。
1951年前使用东北人民政府编写的教材,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
1966年至1976年文革10年间,“停课闹革命”。学校主要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等著作为
文科、政治教材,军体操、劳动实践课,也占很大比重。1971年后开始使用黑龙江省编制的教
材,交错使用天津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教材。1980年后,各中学普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试用本)。课程初中增添了生理、外语,其他课程和“文化大革命”前同。
高中有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代数、立体几何、体育,增加了外语、物理、化学,取
消了人体解剖、三角、机械制图。
1984年教育体制改革,将中等学校一律归乡(镇)管理(县城6所中学归县管理)。
桦南县中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续表
1985年各中学发展概况
续表
桦南境内1985年企事业办学中学发展情况
续表
四、典型中学简介
1.桦南县第一中学
第一中学是1953年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校址位于桦南镇街里中央街民主路西段路南。建
校初期只设6个教学班(初一4个班,初二2个班),教职员工20余人。翌年学校成立党支部。1956
年3月,这所中学改称为桦川县初级中学。同年 7月学校开设2个高中班,由初级中学晋为完全
中学。1958年列为合江地区重点学校。1964年桦南与桦川分县后改称为桦南县立第一中学。1980
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34所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并出席全省劳动模范奖模大会,颁
发了嘉奖令证书。1981年桦南一中经合江地区编委会批准并行文,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县处级单
位。
第一中学建校34年来,初中毕业生7 710人,高中毕业生2 997人,其中高中升入大专院校
的973人,还有185人升入中专学习,升学率占84%,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4 200人,升学率占
90%,高中考入大专院校的升学率居全区之首位。
校园面积为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为5 400平方米,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比较优越和完善。
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 5个实验室、三个仪器室、三个装备室,安装了通风、通水设备,
配备了自动窗帘,装备了价值 2万元的电教馆,配有成套的录音、录像、电影设备。扩建了学
校图书馆,藏书15 000册。学校建有18 000平方米的农业试验园地,内有一个塑料大棚,栽植
了340棵葡萄,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等有1 500平方米。为生物课教学及搞第二课堂教学,开创
了活动场所。师生自制教具 300套件以上,加强了演示实验教学和分组实验教学,使物理、化
学、生物单科实验率由1978年的70%提高到1984年的102%,及格率由1978年的60%提高到1984年
的98%,优秀率由1978年的5%提高到i984年的20%。校内设有电影机2台,彩电2台,录像机 1台,
录音机、幻灯若干台。教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桦南县第一中学几十年来在学校建设上发展较快,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和稳定,教学质量逐
年提高,校风校貌良好,其主要原因是:历届党政主要领导坚持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
智、体一起抓,坚持勤俭办学,办学方向明确;认真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注重调动广大
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依靠群策群力办学,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
乱时期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该校的党组织和领导也尽力保护了广大教师少受挫折和迫害。最后
对一些教师的多年来历史问题、家庭问题、社会关系等,都实事求是的做了结论,落实了政策,
有的还发展为中共党员,提拔重用。该校多年来班子团结,教师队伍稳定,积极性高,责任心
强,坚持对学校严格管理,该校列为全县、全地区及全省有良好校风、教学质量高、具有一定
特色的第一流中学之一。
截止1985年,桦南县第一中学计有高中14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生964人,教职员工 107
名。现有党员42名,占全校教职员工总数38%。该校还有生产基地1处,土地45垧,为学校积累
了一定财富。这所学校是全省重点校之一,居于全区首位,办的颇有特色。
2.桦南县第二中学
桦南二中位于桦南镇前进路北段东侧,建于1961年 8月,前身系桦南县第三小学。当时在
校内曾附设2个初中班,学生不足100人,1969年秋由第三小学分出,初中班单独建校,改为桦
南县第七中学(与县城、乡村统一排列),设 6个教学班,有学生300人,学制2年。1968年改为
桦南县五七中学,有8个教学班,学生 410人,教师18人。校内办有木工厂、瓦厂、铸造厂各1
处,并附有农场1处。1974年8月改为第二中学。初中设20个班,高中设6个班,有学生1 450人,
教师83人,1978年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学制由2年改为3年,全校共有32个班,
其中高中14个班,初中18个班,共有学生 1 800人,是桦南县中等学校班级最多的一个学校。
这所学校近3年来新建校舍2 500平方米,校园面积为80 000平方米,有校舍10栋,全面规
划一,校园,并修建了围墙、油漆路、甬路250平方米,总计校舍建筑面积为6 000平方米,学
校有办公室一栋,教室24个,实验室1栋,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生物实验室各 1个,电化教
室1个,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藏书2 000余册;植物园1处,菜地1处,约1垧地左右,另外有
校田地2处,占地10垧。校内有大小汽车各1台,大小食堂各1处,教师、学生住宿240人,还有
幼儿园、托儿所、校医室各 1处,基本实现了暖气化。校园种植松、柳、杨树等30 000余株,
品种达10余种。
第二中学校训为勤学、守纪、求实、向上,1978年以来,制定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校风,
概括为四个字:即“全、实、严、美”。
学校发展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继承、改造、创新、提高”。学校又制定了三年规划和长
远规划,打好四个翻身仗,即:校容校貌的翻身仗,校风校纪的翻身仗,财经收入的翻身仗和
教学质量的翻身仗。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如今年首届高三毕业生 234人,大专初试后,预选
合格113人,合格率是历年最高的。
1977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县的或教育系统的先进单位,已跨入合江地区普通中学的先进行
列。
3.桦南县第三中学
桦南县第三中学是1974年9月1日建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当时学校党支部书记李克达,校
长王福。初高中各四个教学班,学生446人,教职员工28名,学校只有一栋砖瓦结构校舍980平
方米。建校初期,党支部向全体师生发出建校号召:口号是:“树新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育新人”,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努力创建新的校园。
1975年学校先后办起了电机修理厂、翻砂厂和标准件厂,师生轮流下厂劳动,为学校积累
了大量资金。1977年又盖起一栋 980平方米的校舍,发展初、高中17个教学班,1978年接连又
建起两栋办公室 400平方米,其中东栋办公室是曙光水泥厂建的,同年和曙光水泥厂签订了合
资办学的合同。
1979年至1980年学校修建了1 000米的红砖围墙,修建了用钢筋焊的大花池 2个,小花池4
个,画廊2个,修建假山一座,苗圃一个,修了500平方米的水泥院面。
1981年暑假撤消了高中,改为初级中学,一、二、三年级18个教学班, 1 000多名学生,
89名教职员工。
十年来,第三中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主,德、智、体一起抓,教学质
量不断提高,从办学起到1981年止,初、高中3 539名毕业生,初中考入重点高中203名。1983
年被评为省的拥军拥属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奖励。
同年修建3个实验室,计450平方米。
3.孟家岗镇中学
孟家岗中学前身是桦川县立第二中学,是1956年建立起来的农村初级中学。当时有 8个班,
340名学生,教师15名。校址设在桦南县孟家岗镇东门外,建校当时没有校舍,学生在破庙里
授课。1957年校舍建成,搬进新校舍授课。这所学校办学方向面向农村,招生范围较大,北有
土龙山、五道岗、金沙、明义;南部有公心集、阎家、大八浪、石头河子、驼腰子、柳毛河、
森工局,北有桦川县建国、公胜、长发、西格木、大来、永安、黑通、横头山等各乡(镇)村小
学毕业生。
1958年至1966年,学校已发展成为14个教学班,在校生有600多人,住宿生占80%,教职员
工55人。为了加强第二中学政治思想工作,在该校建立了党支部。该校在校党支部领导下,经
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把学校办的很好,曾被合江地区命名为红旗学校。
该校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工厂、木器厂、木耳场、养鸡场、养
蜂场、养鹿场、造林场,现已树木成林。
学校设备较全,购置了上万册图书,显微镜45台,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应有尽有,学生自
做的教具500多件。十几年来,勤工俭学收入48 000元,自打桌凳400套,教师办公桌椅53套。
1957年第二中学改为孟家岗中学(1958年又改为桦川县第二中学)。1970年下放到公社办学,改
为孟家岗中学。1978年,组织上为了恢复该校的好传统,好学风,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充实了
力量,学校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980年又被地区树立为勤工俭学的先进单位。
这所学校应届学生毕业离校时,都集体为校做几件好事,留做纪念。
第一届毕业生栽了500多棵山丁子和海棠树。
第二届毕业生建筑了12间住房。
第三届毕业生修建了永久性的菜窖。
第四届毕业生栽了400余棵杏树和苹果树。
第五届毕业生盖了农场牛棚,移植了上百棵的玫瑰和紫丁香。
第六届毕业生栽了500余棵樟子松、垂柳和大叶杨。
1985年该校有高中4个班,初中14个班,在校高中生195名,初中生886名,教师53人。
4.土龙山镇中学
土龙山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始建于1968年 8月15日,建校当时没有校舍,县里拨款
30 000元,仅建700平方米的教室,因校舍不足,当地公社又调给敌伪时期遗留房子200平方米,
并从民户私产动员出8间草房,学校总面积为1 250平方米,基本满足学校当时的需要。同时公
社又从华兴大队调给 150亩土地作为校田地。校名为桦川县第三中学,招收初一、初二各两个
班,学生共有200多人。1959年7月正式成立党支部,有教职员工19名。
该校处于北部中心地区,招生范围有庆发、土龙、五道岗、三合、金沙、明义等 6个乡、
镇高小毕业生。1965年学校共有高中、初中19个班,学生1 054人。到1966年毕业生共有624人,
其中考入高中的、中等专业的326人,也有参加农业生产的和到机关、企事业部门工作的。
从1959年以来,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办了农场1处,养猪场1处,有 100多头猪,绵羊60多
只,同时还饲养了鸡和北京鸭。学校建有木工厂1处,自做桌凳、教具等;自有牛、马轮车2台,
搞生产运输,为学生和教职员工生活服务。
1978年开始,校内建有130平方米的物理、生化2个实验室;42平方米的两个仪器室;63平
方米的两个准备室和20平方米的药品室。各种教学仪器 960台(件),药品180 种,各种大型实
验器材27台,总价值2万余元,现有校办农场1处,土地20垧,平均每年纯收入6千余元。
1985年,该校有4个高中班, 8个初中班,在校生753人,教职员工50人,教师中有大专毕
业的 6名,中等专业文化程度的20名,党员11名。现在校舍面积为1900平方米,是县城北部较
大的中学。
5.二道沟乡中学
二道沟中学位于二道沟政府所在地(在乡政府北部),该校于1958年白手起家建立第一所农
业中学,初中设3个班,学生150名,教师6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东方红中学。
1969年改为二道沟中学,4个班160多名学生,教师18人。1972~1978年学校发展到 8个班,
学生415人,教师25人,1973年成立党支部。1984年该校初中12个班,学生646人,教职员工48
人。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该校考取大中专(包括师范) 学校的有102人,考入重点校的
119人,考入普通高中的和职业高中的]34人。几年来升学率一直保持在 35%。1983年升学率高
达67%,不但给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且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有用的人才。1980年以来有 30多名
学生当上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为万元户、专业户;有的当上了医生、畜牧技术员和农业技术员;
还有当上了乡、村干部。这个学校在农村初级中学中,办的较好,居于农村初级中学的首位。
五、事企业创办中学
本县事企业创办中学始于1960年。最早是曙光农场、桦南森工局,其他各单位均是1965年
至1985年陆续办起来的。截止1985年底,全县8个事企业单位共创办6处完全中学,曙光、森工
还各办职业高中1处;初级中学共办13处,总计办高、初中21处。高中36个班,初中113个班,
高中在校生1 715人,初中在校生4 050人。教师为691名。这些企业都普及了初中教育。
桦南境内1985年企事业中学情况
六、考试制度
中学的招考制度。1966年前,初、高中招生通过集中统考进行。1966年至1970年,国家高
等学校停止招生,小学毕业不经考试,全部进入中学。从1971年起,全国恢复学校招生,省给
招生指标由县考试,地区录取。当时强调政治表现和文化程度。1973年至1976年取消了考试,
指标落实到县,由公社推荐上大学,这个期间一部分德智体比较好的青年被推荐上大学,由于
存在不正之风,有的真正适合上大学的青年不能被推荐。
1974年恢复高考制度,由省统一命题,1978年后实行全国统考。
1981年,地区教育局统一命题,除“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取消考试外,各个时期均分平时
测验、期中考试、毕业考试三种。
1951年前采用百分制,1951年后采用5分制,1960年又恢复为百分制。
考试制度:入学、毕业、学期终了都实行考试,考试不合乎标准者,不能录取。
中等学校毕业考试不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小学六年级在校考试不合格者按留级处理。
期中考试3科不合格者,按降级处理;2科不合格者,再行补考;合格者可跟班,不合格者降级
处理。
平时考试或临时考试,经常有口试,但评定成绩时,不单独以考试分数为依据,参照平时
学习成绩。
本县第一中学在1980年被批准为省重点校后,高中招生面向全县,城、乡一个分数线,第
一中学主要招收城镇学生,同时招收少数农村学生。从1984年起,为了使土龙高中有比较好的
一点学生来源,现在除一中录取完后,三合、明义、五道岗、金沙、土龙、庆发等乡(镇)第二
志愿只许报考土龙中学,其它乡(镇)考生第二志愿报2个中学。
七、毕业生输送
本县中学建校较晚,建国后1953年仅在城内建设一所中学,1966年才招收高中 2个班,到
1959年才发展 6处中学。在人才输送上,高、初中毕业生从1959年~1985年,各中学升学数字
逐年综合填写,现将全县中学升学数字如下:
毕业生输送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