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革命烈士传1

第一章 革命烈士

第一节 革命烈士传1


 
  

   冷 云

  冷云(1915—1938),女,原名郑志民,乳名郑香芝。1915年(民国 4年)出生于桦川县悦来
镇一个农民家里。10岁那年,到悦来镇北门里初等小学念书。她学习很努力,每次考试都名列
前茅。

  1931年(民国20年)春,16岁的冷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班。冷云入女师
不到半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偌大的东三省很快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桦
川中学、桦川女师等校的进步师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以街头演出、撒传单、搞
募捐、抵制日货等方式抗议日军的野蛮侵略。冷云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怀着满腔义愤,向居民
们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1933年,桦川中学和女师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冷云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各种
抗日活动,经过党组织的长期培养和考验,冷云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1934年光荣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伪满康德 2年),冷云从女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悦来镇南门里国民优级小学当
教师,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当时,佳木斯地下党组织在悦来镇建立一个悦来小学党支部,支部
书记马成林,党员有郑志民(冷云)、高明石、范素杰、宋淑贤。冷云在这个党支部里年龄最小,
工作最活跃。她教学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冷云从不体罚学生,学生淘气了,她总
是耐心地讲道理,启发学生明是非,想大事,不犯错误,学生们都说郑老师好,愿意和郑老师
接近。

  冷云讲课时,经常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讲中国人不能给外国
人当亡国奴的道理。因此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非常仇视,想方设法地打击日军。

  一天,一队日本兵在警察署院里训练,几个小学生把砖头子扔进院内,当即把一个日本兵
打昏过去。日本军官哇哇乱叫,几个日本兵拼命的往门外跑抓人。当他们跑到墙外时,学生们
已经无影无踪。但日本军官断定这是小学生们干的,到学校去抓人。冷云他们党支部,鼓动学
生统一口径,拒不承认。最后,日本军官拿不着真凭实据,只好不了了之。

  冷云在学校还非常注意做教师的思想工作,通过谈心,读革命书籍,把他们引导到抗日的
道路上来。青年教师吉乃臣,平时对现实不满,对日军仇视,冷云就和他接近,经常向他讲抗
日道理,使他进步很快,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冷云还经常利用茶余饭后,乘父老乡亲闲唠之机,向乡亲们介绍日军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使乡亲们对日军更加气愤。

  1936年,冷云决定到抗日前线去参加战斗。取得党组织同意后,在一个细雨连绵的夏季夜
晚,冷云和吉乃臣,离开家乡悦来镇,参加了抗联五军。

  到部队后,将名字改叫冷云,在五军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她工作勤奋,对人热情,不
但耐心教战士们学文化,还帮战士们缝洗衣服,战士们都亲切的叫她“老大姐”。

  1938年 7月,冷云随部队西征。在西征时,冷云参加了妇女团任指导员。她们和其他团的
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在战斗时她们发挥战斗员的作用,在打下敌人的村
镇时发挥宣传员的作用,在平时战斗、行军间歇中又发挥服务员的作用。

  8月,五军西征部队到达五常县境内。 在五常山区活动时暴露了目标,多次遭到敌人的围
攻,战斗异常激烈,队伍损失很大。五军一师突出重围后,决定返回牡丹江沿岸,寻找五军军
部汇报西征情况,进行休整。妇女团的同志在西征和返回路上,伤亡很大,部队来到牡丹江支
流乌斯浑河岸时,全团只剩下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八名同志了。她们怀着满腔义愤,随大部队
坚持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

  10月上旬的天气,夜间很凉,晚上他们露宿在河边的柞木岗山下。为了取暖,沿着乌斯浑
河岸点起了十来堆篝火。篝火暴露了目标,引来了敌人。第二天拂晓,队伍整装待发,准备渡
河。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部队领导命令会游水的金石峰参谋带着 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他们来
到了河边,金参谋下水试探深浅,游到了对岸。突然,队伍的周围枪声大作,队伍被昨晚埋伏
在附近的敌军包围,一场恶战开始了。

  枪响后,冷云发现大队要向柞木岗山上撤退的意图后,毅然下令:“同志们,快,向敌人
开火,把敌人引过来,让大队突围!”

  敌人发现河边有人射击,马上组织一部分人调转枪口,向冷云她们打来。大队指挥员明白
冷云他们的意图,但意识到她们的危险后,又带领部队向敌人冲去,想通过猛攻把冷云她们带
出来。敌众我寡,形势危急,冷云指挥 7名女同志一连喊了三次话:“同志们!冲出去!保住
手中枪,抗日到底!”冷云她们下定了“让大队冲出去,我们牺牲也值得”的决心。大队听到
了他们的喊声,指挥员同志想再作一次努力,但冲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为了保存力量,继续抗
日,大队指挥员忍痛下令,向西山柞木岗的密林里撤去。

  敌人追不上大部队,就嚎叫着从正面向冷云她们包抄过来。冷云指挥 7名女同志沉着应战,
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为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为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认可与江水长存,也
不落在敌人手里。她们抛出最后三颗手榴弹后,就手挽着手,掺扶着负伤的战友,向乌斯浑河
深处走去。在敌人重炮轰击下, 8名女英雄淹没在激浪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冷云年
仅23岁。

  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载入中国现代革命史册,冷云烈士的家乡悦来镇,为了纪念这位巾帼
英雄,把她生前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命名为冷云村和冷云小学。


   赵 敬 夫

  赵敬夫(1916—1940),原名白长岭。1916年出生于桦川县悦来镇一个小商人家里。1926年
入悦来镇南门里初等小学读书。他喜爱文学,多次代表全县学生登台讲演。他感情深沉,富有
表情,使在座的县长都竖指称好。敬夫酷爱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很少玩耍,经常一人在屋里学
习。他生活节俭,经常从父亲给他的零花钱里节省一部分,偷偷买书。在他的书柜里珍藏着鲁
迅、柔石的著作,还有《三国演义》、《水浒》、《唐诗》等好多书籍。这些书籍对敬夫涉猎
历史知识、培养文学才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书中那些揭露社会黑暗、唤醒人民革命的诗篇,
那些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动人事迹,都给少年的敬夫留下了很深印象。

  1930年,敬夫考入桦川中学,校址在佳木斯。在这里他结识了地下党员唐瑶圃和进步教师
张耕野。他发现张耕野是个富有正义感的教员,很愿意和他接近,经常向张老师请教问题。张
老师也经常借一些进步书籍给他看,启发他的阶级觉悟。在张老师的培养下,敬夫思想上的门
窗被打开了,他决心投到中国革命事业中去。

  他积极参加唐瑶圃、张耕野组织的各种抗日活动,经常和进步同学一起到街头巷尾去讲演,
宣传抗日主张,和同学们一起排练节目,演出宣传。

  1935年(伪满康德 2年),敬夫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经张耕野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不久担任了党支部宣传委员。这年夏天,敬夫因打了亲日的教员而被开除学籍。党组织把
他派到中共依兰县委,担任县委委员,负责共青团工作。他经常奔走于县委与基层组织之间,
上传下达,部署检查工作。敬夫工作非常努力,团的工作十分活跃,一大批进步青年迅速成长
起来,许多青年学生毕业后参加了抗日队伍。

  1937年初,因依兰县委的活动被敌人发现,敬夫被迫转移到佳木斯高级师范读书,继续从
事地下工作。

  10月,北满省委决定在海伦一带建立上江特委,委派赵敬夫和另外两个同志完成此项工作。
敬夫他们到了海伦,恰遇抗联三军张光迪师长的部队。当时张师长正率五师七十三团二百余人
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活动。敬夫异常兴奋,他一边寻找海伦地下县委,一边协助部队做些工作。
后来因海伦县委被敌人破坏,敬夫没有接上关系。

  “男儿志在疆场”,这是敬夫的宿愿。从海伦回来向省委汇报后,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要
求参加抗联。1938年7月,组织上批准了赵敬夫的申请,他被分配到三军五师任宣传科长。他
随三军五师姜福荣的远征先遣队,向海伦通北远征。远征路上,他经常率领小部队,利用夜问
突破封锁线,深入村屯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向群众说明抗日联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赢得了群众
的同情和支持,使我军兵源多次得到补充,军需给养基本得到保证。

  远征路上,敬夫同志十分活跃,他经常协助姜福荣同志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腊月的天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战士们都穿着单薄的衣裳,有时晚间又要睡在冰冷的雪地里,当寒冷和饥
饿侵袭着每个战士的时候,敬夫就出现在战士们中间,给战士们讲故事、唱歌,活跃部队空气。
还写了一首《远征歌》鼓舞战士们的士气。原文是:

   万里长征,

   山路重重。

   热血奔腾,

   那怕山路崎岖峥嵘。

   纵饥寒交迫,

   虽雨雪狂风,

   我同志,

   慷慨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

   奋斗!

   冲锋!

   为革命,尽流血,

   事业成,变为光明。

  1939年(伪满康德6年)5月,抗联三军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将三军缩编为三个师。三师
七十三团改编为八团,姜福荣任团长,赵敬夫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决定姜福荣、赵敬夫率领三
军八团,配合王钧的六军十二团,在克山以北、讷河以东嫩江东南的平原地区坚持游击活动。

  一天,部队从讷河县南部一个屯子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翌日拂晓先头部队八团到达克
山、克东、拜泉三县交叉的勤俭区,驻进了张信屯,十二团宿营在相距二华里的东屯。没料到
这次行动被敌人发现。敌人以两个混成派的兵力,不停的追击。我军刚刚宿营,早饭还没烧好,
敌人便从西南包围了张信屯,占领了场院,情况十分危急。团长姜福荣当机立断,指挥部队突
围。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我方兵力无法展开,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部队伤亡很大。姜福荣组
织部队再次发起冲锋时,突然被一颗子弹打中,当即牺牲。八团只剩下二十儿名战士。在这关
键时刻,敬夫挺身而出,大声喊道:“同志们,团长牺牲了,团部还在,大家听我的。”战士
们立即振作起来。敬夫决定选择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东北面做为突破口,他一面组织几个战士,
接二连三轮番向敌人进攻,一面动员屯子里的群众,帮助部队扒墙,伺机突围,给八团全体战
士增添了勇气。于是敬夫集中兵力于屯子东北面,再次向敌人发起冲锋。王钧也率队来到,在
外面掩护八团突围,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突破口打开了,我军突围取得了胜利。

  同年12月,敬夫担任三军三师代理政治部主任。此后他驰骋在黑嫩平原。

  1940年(伪满康德 7年)春,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艰苦阶段。为有力地打击敌人,李兆麟
代表北满省委决定将所属部队整编为三、六、九、十二支队。决定王明贵任三支队队长,赵敬
夫任政治委员,王钧任参谋长。他们率领部队转战于讷河、嫩江、德都一带。

  4月初,三支队袭击嫩江东四站的警察署和自卫团。4月下旬,部队到达嫩江东的沐河屯,
这里驻扎着伪军董连科的山林警察队。王明贵、敬夫在一个夜间偷袭了这个警察所。缴获一挺
轻机枪、几十枝大枪和许多子弹。战斗结束后,部队返回朝阳山。

  7月 14日,部队迅速打开嫩江县东的科洛站,俘虏伪军十余名,缴获一台油印机和大批纸
张。当时我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和张兰生正在朝阳山里办一个短期训练班,学习用品十分困难。
支队决定送赵敬夫进山学习,并把油印机送到总指挥部。

  7月下旬,王明贵率小股部队由科洛河往南行进, 掩护敬夫从小道进山。但是敬夫的行动,
被伺机报复的沐河警察大队长董连科发现。他率领讨伐队进山“讨伐”。这个土匪出身的家伙,
非常狡猾,常出没在这一带,地形很熟。他顺着脚印一直跟踪到朝阳山里,以多于我方几倍的
兵力,从三面包围了我三路军总指挥部,以密集的火力向我军扫射。我军奋起反抗,敬夫率领
总指挥部的教导队四十多人一连打退敌人数次冲锋。三挺机枪不停地扫射,压得敌人抬不起头
来,无法接近我军阵地一步。敞夫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突围。
李兆麟在敬夫的护送下离开阵地。敬夫返回阵地后,又指挥战士们分批撤退。敬夫和一个姓李
的战士负责掩护。一个战士走到他跟前,要求代替他担负掩护任务时,他说:“你们快走……”,
一句话没说完便中弹牺牲,年仅24岁。

  解放后,敬夫家乡悦来镇用烈士名字把烈士出生地命名为敬夫村,以资永远纪念。


   唐 瑶 圃

  唐瑶圃(1907—1939),原名唐吉昆,又名唐九英,化名姚新一。1907年农历七月初七出生
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15年进本村私塾读书。

  1921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这所学校,有几位信仰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具有爱国
思想的教师,常以古今名人名言和民族英雄事迹教育学生。唐瑶圃深受影响,渐渐萌发了朴素
的爱国主义思想。

  唐瑶圃在吉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又于1925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的初中
教员专修班文科。1927年,唐瑶圃以优异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
教。1928年8月考入吉林大学。1929年暑假,他只身投往北平。

  唐瑶圃到北平后,住进了北平的吉林同乡会,并在他们帮助下,进入私立弘达学院读书。
在这里,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关有维(魏拯民)等同学一起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组织。在
党的培养教育下,唐瑶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斗争中,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认清了共产
党就是希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积极靠近党组织,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
项任务,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同年下半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 7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唐瑶圃辍学回到吉林老家。经桦川中学学监刘文翰
介绍,他被佳木斯桦川中学聘为英文教员。同年 8月,他携家来到佳木斯,住进了在吉林师范
学校读书时的老同学、桦川中学教师张耕野的对面屋。从张耕野的言谈中,唐瑶圃看到了他强
烈的爱国热情和渴望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便经常和他谈心,向他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
理,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思想进步很快,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唐瑶同以桦川
中学为阵地,团结张耕野等进步师生,秘密开展党的活动。

  1931年 “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激起了各界人民的无比愤慨。在
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唐瑶圃组织桦川中学的进步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他带领张耕野,迅速把全校二百多名学生组织起来,并联合女师、西南门里小学等校,冲破桦
川县公署的阻挠, 一同走出校门,上街示威游行。师生们手举写有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还我河山”等标语的各色小旗,浩浩荡荡地涌进县公署院内,示威请愿,反对政府的不抵抗
政策。然后带领游行队伍走遍佳木斯的主要街巷,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唐瑶圃还把进步青年分成许多小组,到社会上讲演,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时,还与张
耕野一起,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排练了一些生动活泼的节目,进行抗日宣传。并借演出之
机,开展募捐活动,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这支文艺宣传队,不仅活跃在街头巷尾,而
且还登上了佳木斯戏院的舞台。唐瑶圃编导的话剧《红楼梦》,和他代演员演唱的“葬花词”,
深受群众的喜爱。每次演出后,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捐献钱物。唐瑶圃还领导当地群众,抵制日
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1932年寒假期间,为做好反侵略的武装斗争准备,唐瑶圃同张耕野组织桦川中学的爱国师
生,拜见了义勇军将领丁超、李杜,要求武装城市工人和学生,共同抗日卫国。但由于条件所
限,没能实现,唐瑶圃带领学生返回佳木斯。

  同年5月 1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佳木斯,城内各中小学被迫关闭,校园内变成了侵略者
的兵营。桦川中学校舍被二旅司令部占用,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日军进城后不久,伪桦川县公
署决定:“……所有各校应领经费一律停止。”由于没有经费,6月 10日前后,各校被迫停课。
8月2日,伪县长唐纯礼又决定,从7月1日起,教职员一律减支半薪。

  侵略者的罪行,使教育界的师生纷纷起来反抗。唐瑶圃抓住这一时机,四处奔走,动员各
校进步师生奔赴抗日战场。佳木斯女师、西门外小学等校部分师生,先后投往天星队、牛广珍
队、宋竹梅队等抗日队伍。唐瑶圃同张耕野一起,把全家老小送到江北农村居住,然后带着桦
川中学的进步学生,以赵敬夫为向导,去农村寻找抗日队伍。在桦川县太平镇,他们遇到李杜
属下的一个营,他们便留在这个营。但这支队伍成员思想复杂,后来内部竟发生了叛乱,使唐
瑶圃十分失望。他同张耕野带着学生离开了这个营,准备继续寻找李杜部队。但由于敌人封锁
严密,交通不便,使他们无法活动,只好返回佳木斯。唐瑶圃建立武装的设想,再次未能实现。

  1932年,唐瑶圃在佳木斯亲自培养和发展了第一名共产党员张耕野,在佳木斯的土地上播
下了第一颗火种,为佳木斯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唐瑶圃为躲避敌人的注意,离开了佳木斯。以中学教员身份先后到长春、延吉、
安东(丹东)等地活动。

  1934年 8月,唐瑶圃到依兰县立中学任国文、英语教员,并担任第六班班主任工作。他以
教师的公开职业为掩护,以县立中学为基地,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利用上国语课的机会,
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号召学生起来,同黑暗势力斗争。

  在依兰工作期间,唐瑶圃继续同张耕野保持联系,指导佳木斯桦川中学党组织的工作。19
34年夏,他秘密来到佳木斯,宣布正式成立以张耕野为首的桦川中学党支部,使桦川中学党组
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党领导佳木斯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

  1934年秋,共产党员舒满贵、李大丕(季青)等先后来到依兰。唐瑶圃紧紧团结这些同志,
在依兰县广泛开展党的工作。同年冬,唐瑶圃派舒满贵与中共勃利县委联系,在依兰县立中学
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并建立了第一个团支部。

  党、团支部建立后,唐瑶圃带领大家,深入到学校、工厂、渔民区,在学生、工人、渔民
中秘密宣讲党、团知识以及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前途。先后在县立中学、电灯厂、长途电话局及
渔民中间发展了高升山、杨孝(杨超时)等9名党员。

  1935年秋,党的工作范围已深入到街道、农村及敌伪机关内部。分别在县立中学男生班、
女生班、渔民区、伪军区、电灯厂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共依兰
镇区委成立,唐瑶圃任区委书记。

  1936年 5月,依兰县委(城市)正式成立,隶属中共吉东特委领导。唐瑶圃任县委书记,机
关设在依兰县立中学。为了保证县委机关的安全,以免引起敌人的注意,唐瑶圃分别在自己家
和郎德颐家、李大丕宿舍、西小桥“环球药房”设立了联络点。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及接待上级
领导、抗联干部和地下联络员都在“环球药房”进行。

  1936年 5月,唐瑶圃利用伪三江省公署教师考试之机来到佳木斯,召开了桦川中学党组织
负责人会议。他在会上阐明了革命斗争形势,进行了工作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统
一行动,并将桦川中学党支部改为中共佳木斯区委,隶属中共依兰县委领导。

  1936年 7月,中共道北特委成立,中共依兰县委隶属道北特委领导。唐瑶圃找到了上级党
组织,更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由于党的活动广泛开展,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加紧对抗日力
量的围剿和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城。 9月,唐瑶圃为保存革命力量,向上级党组织请示,要
求改选中共依兰县委,推选高升山为县委书记,工作重点转移到宏克力、二道河子等农村一带。
得到批准后,上级党组织决定将唐瑶圃、李大丕等人调往抗联部队工作。12月 5日,唐瑶圃接
到省委通知,未来得及与妻子儿女告别,便匆匆离开依兰,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6年12月 5日深夜,唐瑶圃化名为姚新一,随交通员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跋涉,在汤旺
河沟里密林深处找到上级党组织,等候分配工作。不久,省委负责同志找到他,决定派他到地
方开辟工作。唐瑶圃服从组织分配,于1937年 2月来到方正县。后又经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安
排,于3月转到吉东地区。4月,中共吉东省委开始设立秘书处,决定由唐瑶圃负责领导秘书处
的工作。唐瑶圃带领秘书处的几位同志来到牡丹江西岸的三道通沟里,选择地址,修建房舍,
然后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后,他被任命为吉东省委秘书长,不仅领导整个秘书处的工作,
而且还主持省委机关的日常工作,担任《救国时报》和《前哨》的主编工作。他常常夜以继日
地工作。一方面审定稿件、撰写文章;另一方面,还要接待各地交通联络人员和党组织的负责
人。

  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环境更加险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东北
抗日武装力量的围剿。1938年,抗联活动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抗联第二路军转战到牡丹江一
带。敌人更加疯狂地对这个地区进行“大讨伐”,省委秘书处遭到严重破坏。

  唐瑶圃按省委指示,率秘书处的全体同志,把重要文件和印刷器材埋藏起来,加入到抗联
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队伍中,坚守于刁翎地区,顽强地抗击敌人。

  1939年 2月,唐瑶圃奉吉东省委之命,率胥杰、朴正熙、金永南、孙绍堂、梁铭生、李洪
秀等十余人的小分队,向方正县境内的喀上喀地区转移,埋藏省委文件和省委秘书处的印刷器
材。他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经三天三夜的行军,到达了指定地点,迅速完成了各项任
务。然后,他们立即返回总部,途经莲花泡时,遭到敌人袭击。敌人依仗人多势众,蜂涌而上。
唐瑶圃临危不惧,率小分队十几名战士英勇奋战。最后,他头部中弹,与小分队人员全部壮烈
牺牲。唐瑶圃时年32岁。

  革命先躯唐瑶圃,在开创桦川中学的革命事业中,点燃了桦川县和佳木斯的革命之火,他
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活在桦川县和佳木斯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