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革命烈士传4
第四节 革命烈士传4
阎 会 发
阎会发(1913—1938),出生于桦川县大来区达木库屯。自幼家境贫穷,只念二年私塾就辍
学在家种地。父亲去世后,家里有母亲、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共六口人,靠他和二弟给地主
扛活维持生活。生活的贫困,地主的奴役,日伪当局的压榨,激起他反抗的怒火,他决心选择
适当时机,投奔抗日队伍,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
1936年春天,汤原中心县委派小孔、小秦(女)到桦川县达木库组织抗日救国会,为汤原县
委搬迁做准备工作。小孔、小秦在穷苦农民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酝酿成立抗日救国会组
织。每次秘密集会,阎会发、阎会福都积极参加,很快成为积极分子。小孔、小秦见他俩出身
穷苦,憎恨日本侵略者,有民族正义感,就对他俩注重培养。抗日救国会成立后,叫阎会发负
责青年组织,阎会福负责儿童团组织。哥俩对救国会工作非常卖力气,捉汉奸,送情报,处处
走在前头。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不到半年时间,哥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9月 18日,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汤原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下江特委,特委组织设在
汤原县的南江通。小孔、小秦在达木库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后,回下江特委向组织汇报。下江特
委领导认为达木库远离敌人,有群众基础,安全,便于指挥五县一市的抗日斗争,于是决定将
特委机关由汤原县的南江通搬到桦川县的达木库。特委机关迁入后,主要在阎会发家办公。阎
会发、阎会福、阎会财给特委机关站岗、通信、筹集给养,母亲为特委人员做饭、缝补衣服,
全家全力以赴为特委机关的安全、生活服务。
1937年初,为加强抗日联军的领导力量,特委机关将阎会发、阎会福选送到抗联六军去工
作。阎会发被六军分配到十二团七连任副连长,在依兰、汤原,桦川三县交界一带活动。
阎会发在地方上负责青年抗日先锋队工作,经常带领青年队训练,熟悉战略战术。到部队
后,很快同老战士融为一体。做为副连长的职务,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需要有勇有谋,
阎会发二者兼而有之。每次作战,他总是指挥在前,冲锋在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1937年
3月七连决定攻打汤原县内利家小房伪警察所。 经侦察,发现伪警察所戒备很严,武器很强,
硬攻不易成功。七连经研究,决定智取。阎会发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计,将七连战士分作两部
分,一部分在利家小房屯外佯攻,阎会发带领二十几名战士化装成老百姓,混入屯内偷袭。计
划果然实现了,战斗一打响,阎会发和二十多名便衣战士迅速抢入警察所内,打死了所内的伪
警,缴获长、短枪70多枝。等电外的伪警返回来时,阎会发和战士们扛着战利品已经无影无踪,
伪警们胆颤心惊,火速向上级主子报惊。
同年5月3日,抗联六军十二团决定攻打汤原县伪军。面对众多的敌人,双方激战了一上午,
相持不下。中午,阎会发带十二连全体战士,迂迥到伪军的背后,趁其不备,打死了伪军23人,
缴获了29枝大枪。伪军前后受敌,狼狈地逃回县城,抗联取得了胜利。
1937年冬,敌人疯狂地对抗联进行封锁和“围剿”,形势非常紧张。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
锁,抗联六军与汤原地下党联系,决定叫阎会发到汤原县格金区委任区委书记工作,任务是为
抗联搜集情报和组织群众冲破敌人的封锁,对抗联进行物资支援。阎会发上任后,凭着以前开
展地下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地下党组织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六军领导交给的任务,受到了
好评。
1938年3月 15日,敌人突然进行了大搜捕,格金区委组织遭到了破坏,阎会发也被捕押进
伪吉林省高等监狱。阎会发被捕后,敌人将他母亲抓去押在大来岗佟家油坊炮台里。敌人利用
各种刑具威逼老人家交待儿子的同党,老人家致死不说。最后敌人无计可施,四十天后,将阎
母放回。
阎会发入狱后,敌人利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上大挂等各种刑法逼迫他交待地下党组织,
他认受皮肉受苦,致死也不说一句话。在坚贞不屈的英雄面前,敌人毫无办法,最后恶毒的将
阎会发绞死在监狱里,时年仅25岁。
柳 润 生
柳润生于解放战争期间任合江省农业厅厅长,在任期间,全心致力于桦川县星火水利灌溉
站的修复工作,很快投入生产。桦川人民永远纪念党的好干部柳润生同志。
柳润生(1898—1947),原名柳树堂,学名柳清庭,又名柳槐三,到延安后化名柳润生。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11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二区王家窝堡村。自幼家庭生活富裕,读书
至中学肄业。1929年(民国18年)从军受训 6个月,毕业后被推选为北平乡乡长兼县保安二队队
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东北各地人民,不甘心日寇侵略,纷纷奋起抗
日。柳润生热爱祖国,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联络当地驻军骑兵团一、二连连长刘忠良、
崔云凌及本县自卫团,共五百多人揭旗抗日,定名“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柳润生从家中拉
出四匹马、三枝枪,以供抗日。大家公推柳为队长,迅速发展抗日武装。1932年 (伪满大同元
年)2月与东北抗日将领李杜取得联系,改编为马占山率领之第三军李忠义部十三团,柳润生任
团长。5月,柳身先士卒攻安达等县城,负伤后退出海伦。6月遇马占山,改李忠义部为抗日义
勇军第三军,柳任三军第四支队队长,下辖三个骑兵团(后扩充到无个骑兵团)。柳率骑兵攻克
十几个县城后,因缺乏后援而转战热河省境。
同年11月,改编李忠义部为第八军,李为军长,柳仍为第四支队队长。1933年(伪满大同2
年)长城战役失利后,柳被编为挺进军刘翼飞部任一百一十团团长。同年5月,冯玉祥、方振武、
吉鸿昌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李忠义、柳润生、刘敬愚等率部加入
同盟军,李忠义任军长,柳任第一师师长,刘任第二师师长,统归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指挥。
当时在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中,有很多共产党派遣的干部,以吉鸿昌、柯庆施等同志为首,
领导策动抗日工作。1933年(伪满大同2年)4月,驻守察省张北县时,经宗侄柳国栋介绍于晓风、
刘一之等党员来队当文书。柳愿意靠近共产党,接受党的教育,成为党培养发展的对象。十六
军军长李忠义觉察到柳润生靠近共产党后,立即派其外甥李一虎到骑兵一师任参谋处长,监视
柳的行动。李一虎是国民党特务,专司破坏抗日武装。他唆使李忠义枪杀军参谋长古松年,欲
将一批进步青年军官调军部受训,企图一网打尽。共产党员张子和等同志为解救这批青年军官,
说服柳润生出面干预。柳润生以抗日为重,当即处决了李一虎,并与骑二师师长刘敬愚共同通
电李忠义破坏抗日阵线,脱离李忠义部。经冯玉祥电令,骑一师、二师改归十五军张允英指挥,
调驻张北。经此次事件后,党组织认为柳润生深明大义,能以抗日利益为重,真心拥护共产党,
抗日立场坚定,经张君平、于晓凤介绍,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8月底,冯玉祥被蒋介石所迫, 离开察抗日同盟军,善后事宜交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处理。
柳被迫接受二十九军改编,并设法将师内共产党员张君平、于晓凤、王一夫、张志城、张子和
等送走。柳被降为骑兵一团团长,从此与党组织失掉联系。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 8月,军长宋哲元以保送名义送柳润生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高教
班学习,实际是剥夺柳之兵权以安置其亲信。柳无奈,忍痛离开与自己相伴多年的抗日义勇军
官兵。翌年2月 1日在中央军校学习期间,受蒋介石令,集体加入国民党,当年7月毕业后即与
之断绝关系。
柳润生从军校毕业后,坚持回到二十九军。但宋哲元不但没重用他,反将他降为骑兵九师
二旅六团一营营长,驻守北平南苑。直到1936年第六团团长升迁,才将他提为该团团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二十九军首当其冲,
奋起抗战。柳润生率部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后奉调河南,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七十七军骑兵九
师第六团。不久,柳被提升为七十七军第二旅副旅长。
徐州突围后,柳患病去武汉就医,与东北抗日将领李杜相遇。经李杜介绍柳与周恩来相识
。后经叶剑英介绍,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见到董必武。历经五年的周折,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
党地方组织。在叶剑英介绍下,1939年1月到延安抗大东干队学习。
1940年6月,柳润生调陕北公学院教务处工作。1941年 1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调
中央情报部任军事研究室伪军科科长。1942年8月,调到晋、绥军区调查局任副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开辟东北根据地,党中央派一批干部到东北。柳润生是东北人,熟
悉家乡情况,随第一批干部到佳木斯工作。
当时佳木斯时局混乱,人心慌慌。合江省政府成立后,当即成立保安处,柳润生任处长。
他上任后,迅速组织一个保安大队昼夜巡逻,维持佳木斯秩序。
1946年 3月,柳润生被调到合江军区任副参谋长。为便于剿匪,打通佳木斯至双鸭山、佳
木斯至牡丹江的交通线,保卫佳木斯的安全,合江军区成立了四支队、五支队,柳润生任四支
队队长,何运洪任政委,下辖四个团。在方强司令员指挥下,先后到依兰、集贤、宝清、富锦、
勃利、绥滨、刁翎等地围剿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谢文东、李延会等大股土匪,战果显著。
1946年11月,他被调到合江省政府搞经济工作。先后任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实业
厅副厅长、农业厅厅长等职。他工作踏实、勤恳,身体力行,为解决农民生产畜力不足的困难,
他亲自到内蒙古买回大批马匹,分给翻身农民。任农业厅长后,全力抓生产建设,在修复桦川
县田禄乡水利灌溉站(现星火灌溉站)时,他做出了很大贡献。“八·一五”光复后,灌溉站的
水泵和大型机器有的被日寇破坏了,有的被拆卸运往哈尔滨,有的当废铁卖掉。他四处奔走,
交涉。在哈尔滨找回了部分机器,并订购了很多机器部件。他招聘许多能工巧匠,充分发挥其
作用;他带领工人日以继夜地干,很快将灌溉站修复使用。他还和副厅长何冰一起抓农业大生
产运动,冬季组织农民上山伐木、运材,解决生产自救。
长期戌马生活的波折和生产建设的劳累,使柳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影响。1947年11月,
他突然患病,病势较重。当时缺少高明的医务人员,组织上只好让一个私人医生给他治疗。哪
知这个医生和国民党人员有来往,在治疗期间,受国民党特务分子的唆使,趁行医之机,将柳
润生暗害。柳润生逝世时,年仅49岁。
中共合江省委为了纪念柳润生生前对桦川县田禄乡水利灌溉站修复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
按照他的遗嘱决定将他埋在水利灌溉站旁紧靠松花江的高地上,树碑纪念,定为革命烈士。1984
年,桦川县在县城悦来镇建立革命烈士陵园,特将他的尸骨移于烈士陵园,并立碑昭传。
新中国成立后,原合江省省长李延禄同志在《悼念革命烈士诗词》手稿中有悼念柳润生,
马识途的诗文,曰:“征战南北除敌寇,山河复旧遇跳梁。虽然未尽兴邦业,一世英杰永流芳。”
杨 明 学
杨明学(1947—1981),1947年8月 20日出生于桦川县二区会龙村。1962年小学毕业后,参
加农业生产劳动。196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侦察员、副班长、班长。1966年8月加
入共青团,1969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服役期间,参加过抗美援越战斗,在战场上荣立三
等功一次,平时曾多次受奖。1971年 2月转业到地方,在桦川县横头山公社任武装干事。1981
年3月17日下午2时30分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掩护两名民兵战士,英勇献身,时年35岁。
杨明学出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新中国的艰苦创业时期长大,繁重的农村劳动磨炼
了他,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陶冶了他的心灵。他从19岁参加工作那天起,就象老黄牛那样默
默地工作,不言不语,哪里艰苦,就悄悄地出现在那里。
1966年服役后,他到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斗,在战场上锻炼成长。
他转业到地方后,工作仍然踏踏实实。
1977午,在迎接县人武部会操比赛训练的最紧张时刻,明学的爱人要临产,别人都劝他请
几天假,好好护理一下爱人。但他一心扑在训练上,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他把爱人送到佳木
斯医院后,马上又回到了训练场。
一个初冬的夜晚,风大雨急,落地成冰,行走困难。明学正在家睡觉,突然一阵敲窗声把
他从梦中惊醒,来人告诉他:“日升大队的电话线断了,明早召开征购粮紧急会议,你去通知
一下。”明学一听,二话没说,迅速地穿上衣服,冒雨奔去了。风急雨大,天黑路滑,到日升
大队的十几里路上明学不知摔了多少跤,滚得满身泥水,成了“冰人”。送信回来后浑身湿透
了,脚也冻了。爱人边给他缓脚边嗔怪地说:“傻瓜,你又不是通信员,管的哪份通知!”他
憨厚地笑笑说:“都是革命工作,谁干都应该。”
明学工资较低,爱人又不上班,家庭生活水平不高,但他从不设法捞外快。有一次,有个
人想办个退伍证找明学帮忙,一连几次给他送东西,他一一按价付了钱。那人又给他送了15斤
大黄米,杨明学虽然收下了,紧接着就给那人拿去15斤大米。并向那人说:“应该办的事,啥
也不拿也一定给办。不应该办的事,拿多少东西也不能办。”
明学心里总是惦记着群众,把群众的疾苦放在自己心上。向阳堡大队李景和病重,明学连
夜买药给他送去;恒德大队民兵连长抓训练顾不上家里活,明学默默地帮他家夹园子里的障子;
社员刘子英孩子上学出现困难,明学就掏出兜里仅有的几元钱给他家孩子买文具;合乡大队李
淑兰儿子有病没钱治,明学回家取56元钱,借给了李淑兰给儿子治病。明学文化水平不高,不
会什么格言警句,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说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还不是让更多的人过
幸福日子,咱是共产党员,不能光顾自己。”
1981年3月17日,明学带领公社民兵进行实弹投掷训练。
轰!轰!手榴弹一颗颗地爆炸了,溅起的冰雪和泥土在空中乱飞。几天的训练,民兵们进
步很快。明学看到民兵们的好成绩也格外高兴。当第四十五颗手榴弹轮到十八岁的民兵王英明
投掷时,明学亲自拿起一颗手榴弹,反复给他讲明要领,嘱咐他要沉着大胆,要有敌情观念,
并替他拧开盖,把拉火环套在小王的手指上。但是,缺乏经验的小王仍然心情紧张,他吃力的
一甩,手榴弹不但没甩出去,反而顺着他的左肩落在脚下。望着嗤嗤冒烟的手榴弹,小王吓呆
了,木然地站在那里。离他不远处还有一个民兵。
三秒钟,手颗弹就要爆炸!不能迟疑,明学一跃而起,一面大声命令小王卧倒,一面去抓
手榴弹。小王卧倒了,明学刚把手榴弹抓到手,来不及了,刹那问一声巨响,一股浓烟冲天而
起,战友得救了,明学却倒在了血泊中。杨明学为了保护民兵们的安全,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
生命,年仅34岁。
为了表彰这位好党员、好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杨明学革命烈士称号。桦川县人民
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向杨明学烈士学习。杨明学同志的光辉事迹和英容将永远铭刻在全县人民心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