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发展状况 齐齐哈尔中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俄文学堂改办成黑水中学
堂(今东四小学校址)。翌年,黑水中学堂停办。成立全省中学堂。考选齐齐哈尔、呼兰、绥化、
巴彦高等小学学生、黑水中学堂预科班学生入学,共105名。教育宗旨为“施以较深的普通教育,
使其毕业后或从事于各项实业,或升入高等专门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在校生185名。
1912年,全省中学堂改称省立第一中学校,在校生105人。同年,共有60名学生毕业。翌
年,省立女子中学校成立,招学生47名。省立第一中学校毕业37人。1914年,蒙旗中学成立。
省立第一中学校毕业19人。至1919年,省城齐齐哈尔有中学3所,在校生共377名。省立第一中
学校毕业22人。1922年,中学教学纳入三民主义内容。1926年,省立女中并入省立女子师范学
校。1929年,中学校共毕业56人。1931年,私立华北中学(专收男生)和私立华北女子中学相继
成立。齐齐哈尔有中学校4所,在校生440名。
1931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强占齐齐哈尔,学校关闭,学生停学。1933年起,中学恢复,
在校生496名。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殖民主义教育,将日籍校长和教师派入各中学,推行所谓“
实务教育”、“劳动教育”,贬低文化知识教育。1935年,私立华北中学、私立华北女子中学、
省立第一中学分别改为私立龙江初级中学、私立女子初等中学、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两级中
学校。至1936年,两年共毕业245人。1938年,日伪当局实行“新学制”,将伪满龙江省立齐齐
哈尔两级中学校与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农业中学校合并为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第一国民高
等学校(农科),将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工业学校改为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第二国民高等学
校(工科),将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商业学校改为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第三国民高等学校,
将伪满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女子师范学校改成伪满龙江省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私立龙江女子初级
中学、私立龙江初级中学分别改为私立齐齐哈尔龙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私立齐齐哈尔龙江国
民高等学校。还有1所日本人创办的齐齐哈尔高等女子中学校,专收日本女生入学。1939~1940
年,全市中学校共毕业1201人。1941年,齐齐哈尔市有中学6所,学生1984名。至1945年初,全
市有中学7所,在校生2080名。
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齐齐哈尔市各中学均已停课。1946年1月,国民党统治期间,中
学复课。将伪满龙江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国民高等学校分别改为嫩江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工
业职业学校、第一商业职业学校,将伪满龙江省立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改为嫩江省立第一女子中
学,将师道学校改为嫩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将私立齐齐哈尔龙江国民高等学校、私立齐齐哈
尔国民高等学校分别改为华北女子中学、华北中学。
1946年4月,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对学生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全市各中学举行联合毕业
典礼,共有毕业生329人。同时,对伪满国民高等学校四年级学生补习一年后,发给修业证书。
同年8月,嫩江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工业职业学校、第一商业职业学校、华北中学、第一师范学
校的初级部合并为嫩江省立联合中学,嫩江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改为联合中学第二分校。联合中
学在校生1714名。1947年春,联合中学分为总校(今市二中校址)、第一分校(今市一中校址)、
第二分校(今市三中校址)。其中第一、二分校只招收初中生。同年7月,第一分校改称齐齐哈
尔第一中学,第二分校改称齐齐哈尔第二中学。1948年,联合中学总校改为嫩江省立第一师范
学校。朝鲜中学自甘南迁至齐齐哈尔。第二中学改为嫩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49年4月,东北
第三临时中学从天津市迁入齐齐哈尔市嫩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称省立齐
齐哈尔第三临时中学,后又恢复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月,齐齐哈尔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成立。至
同年9月,全市共有中学校3所,其中企业办中学校1所。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各学校在教学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采用五大教学原则、
五大教育环节和五级分制等。并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工作
方针,重点发展和办好高中,适当发展初中。相继建立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中学(后更名为黑龙江
省立实验中学)、市第三初级中学、市第四初级中学、市第五中学、市第七初级中学、市第八初
级中学。这一时期,因抗美援朝,从辽宁省迁入齐齐哈尔市大型工厂,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难
的问题,陆续成立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子弟中学、北满钢厂子弟学校、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子弟
中学。1954年,富拉尔基划归齐齐哈尔市,原龙江县初级中学改为市第六初级中学。1956年,
齐齐哈尔民族初级师范学校改为齐齐哈尔民族中学,市第六初级中学改为第六中学,齐齐哈尔
第一机床厂子弟中学划归市教育局管辖,更名为市第十中学,昂昂溪区建立市第十一初级中学。
1957年,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中学、和平机器制造厂中学、建华机械厂中学和黑龙江省农机厂
中学相继成立。车辆工厂中学始设高中班,市第十中学并人市第一中学。同年,全市共有20所
中学校,其中教育部门办13所,企业办7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4所。在校生16963人。
1958~1959年,“大跃进”中,中学骤增。市三中、五中、七中、八中设高中班,成为完
全中学。先后成立雅尔塞初级中学、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子弟初级中学、梅里斯公社“五七”
中学和青年农庄林场初级中学。1960年,齐齐哈尔铁路中学分为第一、第二中学,齐铁一中为
完全中学。同年,第一重型机器厂中学成立。1961年,大民初级中学单独设校。将1959年成立
的联合乡中学更名为黎明学校。1962~1965年,先后成立市第九初级中学、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市第十三初级中学、榆树屯初级中学、华安机械厂职工子弟中学、梅里斯中学(完全中学)、市
第十初级中学、市第十五初级中学、齐齐哈尔铁路局第三初级中学、建筑第六工程局子弟初级
中学。1963年,贯彻《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进行中学教学改革。1965年,黎明中学改称
市第十四中学。同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5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8所,企业办22所,集体办7
所。在校生4126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教育部门成立21所普通中学,企业新建43所普通中学。至1976年,
全市共有中学126所,其中含二年制高中班的中学105所,企业办中学57所。在校生猛增到
128944人。
1978年,成立齐齐哈尔九砖厂子弟中学、华安林场中学、梅里斯第二中学、华安机械厂第
三子弟中学、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五中学和第一机床厂第三子弟中学。梅里斯“五七”中学改为
梅里斯第一中学,市二十九中并入市二中,市二十六中、二十七中和二十八中恢复原来校名,
调整停办大部分小学“戴帽”初中班。市实验中学、民族中学、市一中等先后被批准为黑龙江
省重点中学,市朝鲜中学、市六中、和平机器厂五中等先后被批准为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同
年,全市共有中学114所,其中教育部门办58所,企业办56所。学校分布城区89所,农村25所。
由于校舍不足,有52所中学实行二部制授课。
1979~1985年,各学校执行新的普通中学教学计划,使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变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化,调整学校布局,进行教改试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市区相继成立市十中(原十中停办)、市二十九中、瑞廷乡二中、铁路七中、齐齐哈尔钢厂三中、
华安机械厂四中、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二中、林业机械厂中学、齐齐哈尔种畜场中学、共和乡
胜利初级中学和梅里斯乡初级中学。为了改变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将市十八中、二十二中、
三十八中、十六中、二十六中和铁路三中等中学改为职业学校。市实验中学、市民族中学、铁
路一中、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二中、第一重型机器厂三中和五中、梅里斯二中、建华机械厂二
中、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二中均成为高级中学。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三中并入该厂办二中,省
火电第三工程公司子弟学校由大庆迁入齐齐哈尔市。1985年,市教育局直属中学除市实验中学、
市一中、市八中3所省重点校外,均下放由所在区教育部门管辖。市区共有中学校110所,其中
高级中学9所,完全中学42所,初级中学59所。省市重点中学15所。全市教育部门或集体办普通
中学56所,其它部门办普通中学52所。在校生80832人。1954~1985年,市区初中毕业生506754
人,高中毕业生91526人。1977~1985年,市区中学校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15785人,占毕业生
总数的17.25%。
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普通中学一览表
单位:人
1953—1985年齐齐哈尔市区中学学生情况表
单位:人、%
学 制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按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齐齐哈尔中
学堂修业为5年。
1912年9月,按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校修业为4年。1922年,齐齐哈尔中
学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中学修业改为6年,其中初级3年,高级3年。1928
年,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暂行条例》,齐齐哈尔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修业3年。1937年,
根据伪满洲国公布的《学制要纲》,齐齐哈尔国民高等学校学制为4年。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1948年,按《东北地区中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初、高
两级中学学制各为3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高两级中
学,学制仍各为3年。完全中学学制为6年,1959~1964年,齐齐哈尔市第五中学进行五年制学
制改革实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无统一学制,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的指示,
齐齐哈尔市各中学实行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
1978~1980年,全市各中学实行三二制,即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起,按照教育部颁
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
修订意见的通知》精神,全市中学学制由5年改为6年。
教学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黑水中学堂设置国文、作文、讲经、算学、洋文、历
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博物、体操、修身课程,采用清廷统一编写的教科书,每日6课时。
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分文、实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
科,修身、算术、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为共修课。实科以外国语、算术、物理、
化学、博物为主科,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
为共修科。
1912年4月,齐齐哈尔中学教学课程设置为法学、经济、行政法、宪法、体操、修身、国
文、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理化。五年级甲、乙班课程略异,甲班特设国际法、刑法;乙
班另设三角、法制、图画、手工。中学教材仍沿用清廷旧本,但改正避讳用字,删掉尊崇清皇
及其官吏、军事制度的内容。1913年,中学所有教材均用教育部审定本,另外采用“教员口讲,
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弥补教材内容之缺。1914年,省立女子中学校开设修身、国文、英文、
历史、地理、数学、博物、手工、缝纫、乐歌、体操、图画和家事等科。1920年,齐齐哈尔初
级中学开设课程有社会(公民、历史、地理)、言文(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艺术(图画、
手工、音乐)、体育(生理卫生、体育)6科。高级中学必修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
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专修科目分两组,第一组有国文、心理学、逻辑学、社会
学、自然科学,第二组有三角、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制图、物理、化学、生理。1928年,
初级中学自然科分成动物、植物、物理、化学4科,外国文定为英语,国语又改称国文,手工改
为劳动,其它科目未变。高级中学增设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生物,另设军训课,其余课程未
变。使用的教科书为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条例》规定的审定本。
沦陷时期,1932~1937年基本沿用原课程设置,恢复经学和修身,减掉含三民主义内容的
公民课,另增设日语和实务课。1936年,齐齐哈尔中学校开始采用伪满文教部发行的初级中学
教材,并逐步全部使用伪满洲国的“国定本”。1938年,齐齐哈尔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
等学校的课程,按伪满民生部的规定,以工业为实业科目的学校,增加机械、土木、电气、纺
织、采矿等内容;以农业为实业科目的学校,增加农作物、园艺、土壤、肥料、农作物病虫害、
家畜卫生等内容;以商业为实业科目的学校,增加航海术、机械制图、海上气象等内容。女子
国民高等学校增设家事课,含裁剪、手工、烹饪、育儿等内容。国民高等学校各课程均采用伪
满图书株式会社出版的“国定”教科书,即《农业汛论》、《畜牧汛论》、《动植物》、《采
矿学通论》、《电气教材》、《机械工作法》、《土木建筑材料学》、《商事要项》、《日本
语读本》、《国史》、《本国地理》等20册。
齐齐哈尔市解放初,各中学校在沦陷时期设置的课程已不适用,新安排的课程亦不统一。
1945~1948年,各中学教学内容由任教教师根据当时政治形势临时编写。如地理增加“东北乡
村地理”,历史增加“封建教育流毒”,自然增加“东北农村概况”,数学增加“农村生活和
翻身农民土地统计”,国文另授“穷人教育到穷国教育”等内容。1948年10月,初中课程设置
按嫩江省第二届教育会议的规定执行。1949年末,国文改称语文,美术改称图画,自然科目分
成物理、化学、生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政治思想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分阶
段确定一个中心内容,如土地问题、内战问题、苏联问题等。
1953年,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初中开设18门课程,高中开设14门课程。
1949~1955年,齐齐哈尔市中学政治常识、汉语、文学、俄语、历史、地理科目采用东北人民
教育出版社编印的课本;算术、立体几何、生物科目采用根据苏联教材改编的课本;代数、平
面几何、平面三角、化学科目采用译自苏联的教材。1956年,齐齐哈尔市各中学的教学内容和
计划,依据《中学教学计划》略作调整。1957年起,政治改为社会主义教育,并增设生产劳动
课。1956~1957年。各中学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教材。1958年8月,精简历史、地理、物
理、生物教材的内容,汉语、文学两科合并成语文一科。
1956年齐齐哈尔市初、高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1963年秋起,各中学采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十二年制教科书。1964年,按黑龙江省教
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学课程的通知》的规定,执行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
学(全年教学9个月以上)教学计划。初中一年级开设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生物、地理、
体育、音乐、图画、手工;二年级增设物理、历史、生产知识,但不开设地理、图画、手工;
三年级增开化学,不开设音乐,余均同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开设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
物理、化学、体育;高中二年级增设生物,高中三年级课程与高中一年级相同。1965年8月,省
教育厅通知,初中二年级讲授生产队会计,初中三年只开平面几何,高中三年只开设平面
解析几何。教学时间不足9个月的农村初级中学如受师资条件限制,可将历史、地理、音乐、图
画的内容精简,改为讲座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废弃全国统编教材。设置学科和授课时数均大量削减,而且各学校
亦不相同。1969年11月,市革命委员会教育组统一规定开设数学、语文、政治、军体、外语,
天天读(读毛泽东主席的著作或最新指示)另行安排,革命文艺和外语可酌情安排。1971年起,
各中学采用黑龙江省和齐齐哈尔市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教材。1972年,中学试行四年制,各校执
行省文教局颁发的教学计划。1974~1977年,各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均用天津市编印的教材,
语文使用省编教材。
1978年2月,执行教育部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初中全年上政治
课和文化课(包括复习和考试)36周,高中34周。“兼学”(学工、学农、学军)初中6周,高中8
周。机动时间初、高中均为2周。在“兼学”中,全年学军1周左右。同年秋,开始使用全国十
年制统编教材。
1981年起,重点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非重点六年
中学也参照此计划执行。未过渡为六年制的重点中学和条件较好的中学执行《全日制五年制中
学教学计划》。重点中学全部学科采用全国六年制统编教材,一般中学大部分学科仍用全国五
年制教材。1984年,执行教育部关于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两种要求不同的教学纲要。市实验
中学、市一中、民族中学、齐铁一中、华安厂三中、市八中、市六中、第一重型机器厂五中执
行要求较高的教学纲要。1985年,各中学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全日制六年制教材。
1981年齐齐哈尔市区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注: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天按4节、高中每天按6节计算。
1981年齐齐哈尔市区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
重点中学简介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原名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初设2个教学班,有105名学生。1912年,改为黑龙江省中学
校。后又改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36年,改为龙江省齐齐哈尔两级中学。1938年1月,
改为省立齐齐哈尔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以农业为实业科,学制4年。
1946年4月,齐齐哈尔市解放,学校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8月,与其他中等学校合并
成立联合中学,分高中、初中两级,37个教学班,1714名中学生,73名教员。翌年3月,改为
联合中学第一分校。7月,又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1954年,成为完全中学。1961年,定为市重点学校。1980年,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1985
年,初中在校生244名,高中在校生849名。教职员工229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从当年起,
停止招收初中生,成为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36平方米。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2个,生物
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资料室、阅览室各1个。学校办有工厂、商
店、托儿所、食堂、淋浴室。另有运动场和球场各1个。
市第一中学建校以来,共毕业学生2.2万余名。1978~1985年,有974名高中毕业生考入高
等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占全部高中毕业生1582人的61.5%。1981~1985年,高考升学率名列
全市中学第一。同一时期,市第一中学学生获全国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1名,全国科技小论文比
赛省级一等奖1名,全国青年化学竞赛二等奖1名,全国俄语比赛二等奖1名,全国中学生哲学辩
证法小论文竞赛二等奖1名。
1958年,该校被评为全国10所“体育红旗学校”之一。50年代和60年代初,学生在冰上运
动中破9次全国纪录,获3次单项世界冠军。1982年,校办家用电器厂获国家计委、经委、财政
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称号。
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校。实验中学成立于1950年4月,原名为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中学(校
址在工人文化宫西侧)。学生350名。1951年,改名为黑龙江省高级中学(校址在今二中对面)。
1952年,改名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并迁入中华西路新建楼。1954年,改名为齐齐哈尔市实验
中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斥责为“培养修主义苗子的小宝塔”,易名为齐齐哈尔
市第二十八中学校。1978年恢复原名,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1981年停收初中学生,1982年
起成为高级中学。1985年,有高中教学班19个,在校生852人,有教职员工174人,其中有本科
或专科毕业学历的102人。
学校占地面积7.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教学楼面积8732平方米。有物理、
化学实验室和校医室各2个,生物实验室、电影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藏书2.1万册)、
资料室、阅览室各1个。
建校以来,初、高中毕业生近1.8万名。1952~1965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2500名。1960
年升学率近100%,1961~1965年为80~90%。1978~1985年,被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录
取1200名,为1985名毕业生的60.4%。
1960年,该校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100面红旗单位之一。1980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嘉
奖。1983年,被命名为黑龙江省冰球基点校。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
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创办于1949年5月,原名为齐齐哈尔铁路
职工子弟中学,有初中教学班7个,学生360余名。1950年,增设1个高中教学班,学生25名。
1955年,学校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后高中部定名为齐齐哈尔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1964年,
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设12个高中班。1982年,改为高级中学。1985年,有高中教学班18个,
学生864名。有教职员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
学校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580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8个,
教学仪器及图书比较齐全。
学校教学质量较高。1978~1985年,高中毕业生2190人,合格率超过90%,升学率平均在
60%以上。
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196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集体。1983年,获黑龙江省“五讲
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称号。1984、1985年,连续两次获哈尔滨铁路局“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