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学校选介

学校选介




齐齐哈尔市回民小学校 齐齐哈尔市回民小学校前身是黑龙江省清真私立初等小学堂,建
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校址在清真寺北礼义胡同7号。马六舟为第一任校长。由于清真寺
开回民教育先河,博得社会赞誉,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上奏清廷,光绪皇帝特赐“急公好义”匾
额一方,以示褒扬。招收2个教学班,学生60人。

1917年,学校迁至清真寺东侧,有10个教学班,学生181人,教职员12人。1931年,增设
簿记、日语课程,还成立了“童子军”。1938年3月1日,学校改归市办,校名为市立清真回民
小学校。

1946年,清真回民小学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初级小学校,平庆林任校长。1947年,因校舍
多年失修,并入荣富小学。1952年9月,在屠宰场旧址重建齐齐哈尔市回民小学。有6个教学班,
学生300多人,教职工13人。同年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来齐,特为学校义演,为该校
购置6个教室需用的学生桌椅等设备。1957年,韩俊刚任校长。1958年,市人民政府为该校翻建
590平方米新校舍。1982年,国家拨专款78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为3100平方米,设计先进的教
学楼。

学校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设有电教室、自然试验室、教学仪器
室、体育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教师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校办工厂有帆布厂、化工厂、
拔丝厂等,每年上缴利润4万余元。1985年,该校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83人,其中回族
学生275人,占学生总数35%。教职工35人,其中回族9人,占教职工总数25.7%。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升学率、优秀率获全区第一名;1983年升学率、合格
率获全市第一名。自1982年起,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以及市少数民族教学工
作优秀单位,市电教一类学校,市改善办学条件标兵学校,市科技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被
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命名为文明校。

齐齐哈尔市民族师范学校 齐齐哈尔市民族师范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
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省内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赫哲6个民族地区
培养小学师资任务,校址在建华区中华西路。

1928年,由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和设在齐齐哈尔市负责达
斡尔族事务的蒙族办事处集资,建立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图门满得呼。招生对
象是邻近齐齐哈尔市的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古族、满族子弟。设初师、高孝初小3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150人,教师20人。

东北沦陷后,蒙旗私立师范学校一度停课。1936年,设在奉天(沈阳)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
迁至齐齐哈尔市,与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合并,改为兴安师范学校,1938年8月,学校迁
至扎兰屯,改为兴安东省师范学校,阿成嘎任校长。1945年学校停办。

1946年8月,嫩江省政府决定在齐齐哈尔市复建蒙古师范学校,校名为嫩江省立蒙古师范
学校(校址在今市二中),沃文德任校长。设简师班和初师班,在校学生140人,教师9人,1948
年,嫩江省立蒙古师范学校在全省各市、县、旗招生。金海如任校长。1950年春,该校迁至今
朝鲜中学校址。在校学生268人,教职工22人。1952年,在朝鲜中学西侧新建教学楼。1953年12
月,改为齐齐哈尔民族初级师范学校。1956年,改为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1980年,在齐齐哈
尔市民族中学附设师范班。1984年春,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立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1985
年,在校学生198人,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

党和政府一向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该校领导和教师多次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2年,以政务院副秘书长彭泽民为团长的中
央访问团到该校访问。1952年后,国家先后拨专款为该校修建了两座教学楼、一幢实验楼和二
幢宿舍楼。学校占地面积4.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自建校至1985年,该校为全省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赫哲等少数民
族培养了大批师资,被誉为培养民族教育人才的摇篮。

齐齐哈尔市朝鲜中学 齐齐哈尔市朝鲜中学为市重点中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朝
鲜族完全中学,校址在建华区中华西路。1948年4月,在甘南县查哈阳兴农村建立,李明春任
校长,设1个教学班,学生43人,教师2人。学生来源于齐齐哈尔市、嫩江、黑河、大兴安岭地
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盟及吉林省白城等地的朝鲜族小学毕业生。建校初期,贯彻
教育为新民主主义政治、为朝鲜战争、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同年7月,学校从甘南县迁至齐齐
哈尔市二区新华村。1952年1月,由省政府接管,改为黑龙江省立齐齐哈尔朝鲜中学,隶属黑
龙江省教育厅。1954年,学校迁至现校址。1958年,学校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60年,
在校学生700多人,教职工73人。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
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前,高考升学率达57%,在全省朝
鲜族中学中名列前茅。1964年,学校毕业生金旭参加全国高考,在全部用汉语答卷情况下成绩
获全省理科第2名。学校输送了获得世界速滑锦标赛3000米冠军的罗致焕和全国早期速滑健将
李太权等7名优秀运动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撤销,改为市第二十七中学,致使几百名朝鲜族学生辍学。
1973年9月,恢复齐齐哈尔市朝鲜中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落实民族政
策,学校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先后修建了实验楼、学生食堂及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五层教
学楼,总占地面积2.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33平方米。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化
教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学生阅览室、教师资料室等。

1985年,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2人。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开设朝语、
汉语、数学、日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动物、植物、生理卫生课程均用本民族语文进
行教学。

学校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方针,建有蓄电池装配厂和方便冷面厂,1978~1985年,
为学校提供利润30多万元。1982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是1956年齐齐哈尔民族初级师范学校停办后成
立的,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多民族中学,省首批重点中学,校址在建华区中华西路。

1957年,在校学生604人,其中初中生549人,高中生55人。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5
人。1958年,“大跃进”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64年,在校
学生发展到820人,其中初中生610人,高中生210人。教职工增至76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

“文化大革命”中,教学仪器、图书、文体器材被劫一空。1969年秋,按“备战、就近入
学”的精神,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全部返乡。民族中学停办,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二十六中学,
变成普通中学。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原民族中学教师提出恢复民族中学的要求,得到上级领导的
重视。1979年7月7日,正式恢复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招收省内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
伦春、柯尔克孜、赫哲等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1985年,在校学生533人,有教职工144人,其
中专任教师77人。

学校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设有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
食堂、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和实验楼,有物理实验仪器2200余件,化学实验仪器50余件,物
理标本200余件,图书馆藏书1.2万册,体育器材100余件,文娱器材50余件,民族服装40套。

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第一个大学生是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输送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学校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局面。1982年,被评为市级“五讲四美”先进单位;1983年,被评为
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4年,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市高中教学质
量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