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文化

文化


达斡尔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生产斗争中,达斡尔人创造了独具特
色的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其种类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
以及“乌钦”、“扎恩达勒”吉祥祝词、萨满祭词等,同时还创作了流传甚
广的民族歌舞。
民间文学 神话,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最广的有
《人类的起源》、《恩都日(人神)与满盖(魔鬼鬼)比武》、《德莫日根和齐
尼药哈托》等。这些神话以幻想来解释人类起源,体现厂达斡尔族先世们原
始的唯心观和朴素的唯物观。他们受萨满教的影响,坚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
灭,“恩都日”具有无穷的力量、盖世的技艺、超凡的智慧,能战胜一切恶
魔,以表现达斡尔人勇于战胜恶势力的刚强性格和坚强意志。
达斡尔族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包括民族源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氏族部落名称的来历,以及古人生活景况、文物古迹、谷种来历,有关
神佛和萨满来历。这些传说约产生于从父权制氏族社会至20世纪初叶之间。
民间盛行的传说,有《萨吉勒迪汗》、《齐三告状》、《巴尔达齐》、《博
穆博果尔》、《大马哈鱼游到库玛尔河口》、《雕楼来历》、《德布为和茂
都热》、《黄马和花狗还乡》、《嘎西讷洞》等。这些民间传说,运用虚构、
夸张、幻想及充满传奇色彩和理想化色彩的情节,表达达斡尔族人爱憎分明
的观点和立场。
传统故事,除大量的“莫日根” (猎手)故事外,还有《金光闪闪的儿
子》、《八个勇士》、《宝布和莎佳》、《罕力毛和鹿姑娘》、《巴列金的
悲叹》、《三个大力[:]、《阿勒坦托日其》、《擂鼓聘姑娘》、《阿日格
托和库其托》、《呵恶的伊安本》、《孤儿阿列布》、《奇怪的绿萝卜》等。
这些故事,有的歌颂英雄好汉们歼敌火魔的功绩,同情、支持善良者和弱小
者,使他们最终得到胜利和幸福;有的专门揭示生活矛盾,描写爱情,塑造
机智人物,讥讽贪婪无度、专横残暴之徒。在笑活故事中,有《爱吹牛的皇
帝》、《小女婿答岳父》、《比力气》、《白鹤偷马》等,多以自吹自擂的
帝王将相和贪得无厌的豪富巨贾为嘲笑对象,具有篇幅短小,诙谐辛辣的特
点。还有寓义深刻的儿童故事,如《老鼠为啥撅屁股》、《哥哥,你去哪啦》、
《珠维姐,你在做什么》、《楚奇克和冲古门克》等,向儿童传授有关生产、
生活、社会人情往来的基本知识,培养孩子智谋和顽强精神。还有很多动物
故事,渗透了达斡尔族先辈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点,既风趣幽默,又有深
刻的经验教训,富含哲理。
乌钦,是达斡尔族民歌中以吟诵体表现的一种叙事诗,吟诵起来音韵和
谐,富有节奏感。篇幅长者数十行或数百、数千行,短者几行、十几行。乌钦,
分为民间乌钦和文人乌钦两种。流传较广的有《伐木》、《捕鱼》、《兵营之歌》
、《寄给汉阳府丈夫的信》、《送夫从军辞》、《养女》、《伊犁流放记》、
《少郎与岱夫》、《巡察额尔古纳、格尔必齐河》、《母亲的教诲》、《酒》、
《戒气》等。影响较大的有《兵营之歌》和《少郎与岱夫》。前者叙述了清代
达斡尔族男子被朝廷强征入伍、终身服兵役所遭受的苦难;后者赞扬了少郎、
岱夫不畏强暴,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
达斡尔族谚语,凝聚着达斡尔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
经验,总结和传播做人的道德情操。如“只要诚实而行,坐牛车能赶上兔子”、
“好马在于缰,好汉在于志”、“即使夜幕罩大地,牛奶也是白色的”、
“藻好之水鱼儿多,性好之人朋友多”、“宁失骏马,勿食已言”、“软地使
马栽跟头,甜言使人跌跟头”等。
祝赞词,是由善于辞令的达斡尔族长者在婚宴喜庆的场合用于赞美的辞
令。结构上不拘于句式的整齐,而侧重于韵律,一气呵成,诗情洋溢。民间流
传的祝赞词有彩礼宴祝词、结婚宴祝词、骏马赞词、猎鹰赞词、乳牛赞词等。
达斡尔族先民们的祭神歌(亦称慰神歌),是萨满祭词,产生和形成于氏
族社会,是一种具有达斡尔族社会精神文化色彩、民间口头创作的宗教诗歌。
萨满祭词中,有封建迷信的部分,也有反映生产、生活真实情况和对人有教
益的箴铭。
民间歌舞 达斡尔人逢年过节,妇女们穿上节日服装,聚在较大的屋子里跳
起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哈库麦勒”,舞蹈多为模仿劳动、生活及动物的动作。
在野外,男人劳动或出远门赶着“勒勒车”,即兴高歌“扎恩达勒”,用具有
高腔山歌特色的民歌,即兴填词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民间歌舞,至今
仍在达斡尔族乡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