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习俗
住 宅 “四合院,口袋房,剐字炕,隔扇墙,烟囱出在地面上”和
“窗户纸糊在外”等是齐齐哈尔满族民间居室的建筑特点。住房坐北朝南,多在南
面中间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富裕人家有东西厢房,配以门房,构成
四合院。房内对门一间为堂屋,设厨灶,灶烟道通西内室火坑。内室南、北、西三
面建卍字炕(又称“转圈炕”)。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
不住人。南、北两炕以南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睡北炕。炕梢置衣柜,柜上叠放
被褥。屋外西墙头砌有烟囱,圆柱形,距房2尺左右,独立筑起。齐齐哈尔城北关满族
住宅最多,砖瓦结构,四合院大门内置影壁墙。市郊住宅一般是土坯泥草结构。居室
均有南、西窗,少数开北窗,木制花格窗棂,上扇可开合,窗纸糊在窗棂外,多用高
丽纸,纸上淋油,以防雨雪。满族人家炕上摆长方形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有
的人家院内设有碾房和仓库。
饮 食 齐齐哈尔满族民间以面为主食,称面制品为饽饽,有萨其玛、绿豆糕、
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苏叶饼、牛舌饼、九罗饼、打糕、炸糕等,制作精美,
粘、甜、凉是其独特风味,故有“满点汉菜”之称。满族人日常爱吃小米饭、黄米饭、
粘高粱米饭、高粱米水饭、小豆甜粥、杏仁粥等。夏天喜欢吃酸汤子(又名酸楂子),
用玉米浸泡发酵磨成水面制成,微酸爽口。另一有满族特点的主食是稷子米饭,如加
上红豆做成稷子米红豆饭,再泡上鲫鱼汤,味美异常。黄米拉拉粘豆包、粘火勺是满
族人在农忙季节最佳食品。荞面饴铬、荞面饺子、荞面饼、荞面条及刀切面更受满族
人喜爱。满族民间菜肴以猪、羊肉为主,白肉血肠、烤乳猪、烧仔猪、烤全羊是满族
名菜。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羊肉、猪肉、山禽野兽肉,均可入锅,配以酸菜、粉丝、
虾仁,鲜嫩可口,味道醇厚。满族人爱吃大酱,尤喜食大酱腌制的小菜。也喜欢饮酒,
来宾朋好友或过年节都要拿出陈年烧酒、黄酒、清酒或醴酒、松苓酒等畅饮,以示友
情和庆贺。旧时,在满族农村,男女老少都吸烟,“十七八的姑娘叨烟袋”是满族民
间吸烟风俗的写照,现今此习俗已消失。
头 饰 清代,满族男人留辫发,即把前额到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
发编成一长辫垂于脑后或盘在头顶。解放前,在齐齐哈尔满族聚居村屯的少数老年人
尚留有长辫发。
满族妇女的发式多样。姑娘梳长辫子,到结婚时,才“开脸上头”,开始结臀;
成年妇女平时梳旗髻(旗臀,为绾全发于头顶盘一圆臀。脑后盘的圆髻谓“汉髻”)。
有事出门或年节喜庆日,妇女改梳“两把头” (也称“旗头”、 “把儿头”、
“一字头”。其发式是,绾全发于颅顶,用绳束住,再分两缕,缠臀,脑后余发梳
成燕尾式)。至今,满族村屯老年妇女仍梳“旗髻”。
服 饰 满族旗袍,是深受满族男女老少欢迎的服饰。男人着大衫、长袍,更爱
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长袍圆领,右大襟扣绊,衣袖较窄,有斗
圆形夹袖,又称“马蹄袖”。马褂有大褂襟、对褂襟、琵琶褂襟多种形式。妇女所穿
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等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一种叫“大挽袖”旗袍,把
花绣在袖子里,穿时把袖口挽起,更加美观。至民国时,满族妇女喜穿直领、右开襟、
宽腰身、两侧开叉的长、短袖旗袍。后来,女式旗袍又由宽腰身直筒式变成紧身曲线
型款式。清末,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演化为闻名于世的女式服装。满族还盛行
穿坎肩,有一种“巴图鲁”(勇士)坎肩,很受八旗子弟的喜欢,后来有加两袖的,故
又称“鹰膀”,穿起来显得英武。冬季狩猎时,男子穿套裤(满语叫渥李阿力),式样如
同裤子去掉上半部分。女子有的也穿套裤,在膝部有图案。套裤,扎腿带着毡窝,是
满族人冬季时兴装束。满族男女老幼,均有戴兜肚的习俗,现今满族村屯的青少年、
幼儿在夏秋仍爱赤背戴兜肚。满族人帽式繁多,有耳朵帽、四喜帽(又称“四块瓦”帽)、
毡帽、黑狐大帽、尖缨貂帽、缀缨皮帽等。妇女所戴帽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是“扇形冠”
(俗称“旗头),形如扇子,上缀花饰,与旗袍相衬,更显端庄典雅。平民妇女在年节
或结婚时方可戴此帽。民国时起,满族男女服式逐渐与汉族趋同。
满族村屯男子冬季穿一种用牛皮或猪皮缝制的靰鞡,穿时内靰鞡草,轻便暖和,
适于狞猎、跑冰。至今,仍有一些满族农民穿用。满族男子还喜欢穿“双脸鞋”,鞋
面用布制成,用双道皮条缝在鞋面上,鞋尖突出到鞋底之外,形似小船。清代,在穿
鞋上规定:官员穿方头鞋,平民穿尖头鞋,兵丁武士穿薄底快靴。男子出远门喜欢穿
革靴,又称“趟突马”,样式类似轨靴,但靴腰高,冬天内衬毡袜,轻便暖和。清代
满族妇女穿鞋分为“寸底鞋”和“高底鞋”。“寸底鞋”高寸许,前后微缺;“高底鞋”
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方形,年轻妇女穿此鞋走起路来轻盈娴雅。
婚 嫁 清初,满族曾实行“满汉不通婚”、“婚必两姓,同是旗人”、“婚必异姓,
以别氏族”的特殊习俗。清中后期,满汉逐步开始通婚。男女青年没有婚姻自由,婚
嫁有一定程序。子女成年后,由男女方父母出面议婚,或请媒人说合,转交双方“门
户贴”,写明旗佐、生辰八字、姓氏三代等,俗称“问名”。男女八字合者定婚。相亲
(也叫“相门户”)时,留饮即为议妥,然后男方家以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方家,俗称
“过小礼”。这天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并装烟倒茶以示敬意。男方家要给倒茶
钱,称为“斟盅”。由男方选定聚亲日子,媒人传给女方家,叫“送喜日子”。男方在
结婚前几天,择吉日将聘礼送至女方家,称“过大礼”。纳聘日,男方家长偕其子至
女方家拜见岳父母,俗称“磕头”,岳父母赏给钱、针绣等物,并将男方聘礼陈列在
供桌上,双方亲翁跪于案前酌洒,相互交递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
将男方送的彩布给女儿裁剪衣服,叫“开剪”。这一天,女改辫发为盘臀,叫“练习”。
迎娶前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嫁妆,称“过箱柜”。娶亲时,一般操办二天。第一天
为“响棚”,要动鼓乐、搭灶劈柴等。第二天为“晾轿”,将轿或车装点好,摆于大门
东。其它仪杖摆于大门西,鼓乐在门外不停吹奏。第三天为吉日,男方新郎领队迎亲。
去时人数为单,归时人数为双。新娘到男家后,面朝吉方下轿(车),新郎持马鞭对空
猛抽三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与新郎在天地桌前向北三叩头,谓“拜天地”。
对拜后,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入青布帐静坐,称“坐帐”,也叫”坐福。中午,
行合婚礼,院内设神桌,供奉神猪哈力巴肉一方,新郎面南跪下,左首一人单膝跪地,
手托碟(内装酒三盅),用满语高声念“哈力巴经”,大意为“选择吉日良辰,迎来新娘
庆贺新婚”。婚宴毕,娘家人辞归,新郎向每人敬三杯酒,为“上马杯”,客饮后乘马
急驰,显示满族善骑射的特色。新娘人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红布,其后
与娶亲婆、送亲婆围桌而坐,新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一人领唱喜歌“拉空
齐”,众人击拍以“空齐”二字相和,曲调欢快,多即兴编祝福词。次日,新郎、新
娘同拜祖先、父母及尊长亲属,谓“分大小”。另有“回门”、“住对月”等习俗。解
放后,许多旧规陋俗已革除。
丧 葬 满族先人实行天葬、火葬、水葬。清代,满族仍沿袭火葬习俗。人死后
“七七内必殡,火化而葬”。后来,满、汉族渐渐融合,在葬俗上也改用棺木土葬。
一般满族人家,当病人临终之际,家人将西墙上供奉的祖宗匣、祭器等移于他屋或用
红布蒙上。家人将其洗净头面、手足,换穿寿衣。在西屋沿炕搭木板床,称“太平床”,
床的高度以年龄而定,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儿童最低。将死者头西脚东抬
置床上。待其咽气后,先行“含殓”仪式,即死者口含银或铜币,胸口放—面镜子。
用细绳缚两踝骨,称“拌脚丝”(人棺时取下)。枕布枕,称“鸡呜枕”。手中塞一面制
小棒,称“打狗棒”。人殓前,众亲友晚上守灵,终夜不睡,至殓后方散。停灵期间,
妻女在灵前哭唱悼念。以上诸项为“小殓”。将死者人殓为“大殓”。在棺材内垫柴草
灰、黄土、烧纸等物。棺材停放于院西侧长凳上。灵柩前设五供桌,挂白布帐,众亲
友前来祭奠。丧主家上香、供饭、烧纸、哭灵等仪式,均在灵柩前进行。大殓后,亲
属换穿丧服。出殓(又叫出堂)时,死者家中成年男子面对棺材倒退而出大门,女子
抱罐前引,棺后行。棺材上扛时,男子跪下奠酒举
哀。葬时,先祭土地神。死者家人跪坑前,死者头向北、脚朝南。第一锹土由死者
家主祭人亲填。填土后杵打结实,上起坟包,然后祭奠。如死者是15岁以下未婚男
女,以束身木匣装殓,葬而无坟。亡者百日为重大祭日,称“百日祭”。此外,每年
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及除夕,都要进行墓祭。清明扫墓进行插“佛托”仪式 (即
柳枝插上苞米蕊子,上帖五彩纸,插在坟上,以此寄托哀思);中元节、供食品,铲
坟头杂草,取土填坟;下元节,在墓前烧纸钱及纸制衣服,意为送“寒衣”;除夕晚
上,沤年纸,烧包袱,此俗至今流行。
节 日 满族节日风情独特。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俗称“拉拉粥”)。
粥用糯米、黄米、小米、小豆、栗子等煮成,或用红枣、核桃仁等制成人、狮形状
人锅同煮。合家聚食,并以此供佛和果树。
春节前夕,家家忙做粘豆包、包冻饺子等。至今,在满族村屯还流传,“腊月二
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大划拉(扫尘,刷墙);二十五,烧年纸;二十六,
剁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而发(做白而馒头,用作供品);二十九,烀
香篓(一种用养面、肉等做的食物);三十走油;初一叩头”等民谣。除夕,户户挂
年画,贴春联、挂签、棚花、窗花、地铺黄沙。在住宅前正中或东南处竖灯笼杆,
顶端扎树枝或红色小旗。年三十下午,祭祀祖先,叫“除夕祭祖”。祭祖毕,全家人
吃团圆饭。此刻,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父母、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晚上,祖先、
天神、灶王爷等前面通宵点燃蜡烛,灯笼杆上悬挂红灯,以期吉祥如意,人寿年丰。
室内外一片光明,以示未来的日子兴旺发达。男主人在大门外十字路口放一大堆年
纸,由年长者把酒洒于燃烧的年纸上,俗称“烧包袱,沤年纸”。夜晚,全家老少要
“守岁”,表示常年精力旺盛,万事如意。半夜子时吃饺子,还在饺子内暗放几枚铜
钱,预示吃到的人可终岁大吉。吃饺子前“接神”,人们把房门全敞开,院内摆桌子
供饺子,摆香烛。孩子们打着灯笼,点着鞭炮和蜡烛,在烛光和鞭炮声中将“喜神”
迎入门来。初一早晨星落日出前,一家之主要向东南走百步去接财神。早饭后,晚
辈再次给长辈叩头请安(亦称“打千”)。初三,套车向东方行,称为出行。初五(也
称“破五”),开始用米面做饭。初七是小孩节,十七是青年人节,二十七是老人节,
这三天称“人日”,都吃面条,预祝健康长寿。正月十四晚上,“格格”们聚在一起,
请“瓜篱姑姑”给人们占卜。入夜家家红灯高悬,秧歌队手提各种灯笼扭起来,锣
鼓喧天,鞭炮齐鸣。
正月十五晚上,有“送灯”习俗,晚辈长子到祖坟去送灯。灯有玉米面做的金
灯、白面做的银灯、荞面做的铁灯。还有“脱晦气”习俗,男女青年到河面或井台
冰上倒地翻滚,预祝全年不腰痛,不腿疼。并将冰块带回来孝敬老人。大龄未婚青
年回家后,父母故意让其摇动荤油坛,称为“动大荤”(意为早日结婚成家)。
正月二十五,为仓节,亦称祭仓节,流行于郊区满族聚居村屯。家家在仓房的
一个米箱上,供一盆稷子米红豆饭,上插6支竹筷子,意为马驮粮到家。
二月初二,谓“龙抬头”,长者天不亮就起来,用双手抬小辈的头,口念:“龙
抬头了,龙抬头了”,表示这一年办事顺利。还有“领龙”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
旁一直撒至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内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除吃粽子和煮鸡蛋外,母亲给小孩缝制香荷包,
缀在衣襟、肩头上,以示吉利。用五彩线缚于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脖上,谓“长命
缕”。用苇或秫桔、麦杆小段和五色布圆片串成“龙尾”,挂在孩子胸前。清晨,男女
老少聚集在江河边洗眼、洗脸、洗头,或用草上露水洗眼、洗脸、洗头,意为一年不
生疮,不闹眼病。家家屋檐房门都插上新采的菖蒲、艾蒿,悬挂彩色纸葫芦,以避瘟
疫。
六月二十四,是关公生日。满族认为关公是清朝的护国神,倍加尊崇,家家供奉
关公像,此日要祭关公老爷。在关公庙前摆放香案、供品,进行祭祀活动。
七月初七,为七夕乞巧节。正午,男人在院中放‘碗水,让男孩往水碗里投花针,
看水影,以此推断男孩的职业。晚卜.妇女在院内供瓜果,祭祀织女星,并让女孩在
月光下用七条彩线穿针,叫做“乞巧”。这一日,妇女忌纳鞋底、绣花。
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去院内摆瓜果、月饼祭月,并焚香礼拜,庆贺丰收。
九月九,重阳节,也叫女儿节,满族在这一天有登高习俗。
十月十三,是定族名“满洲”日,又称“颁金节”,是满族新年,要举行庆祝活
动。
礼仪与禁忌 满族人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也有“三纲五常”的封
建道德观念。
满族礼节较多,晚辈对至亲长辈、结婚认亲等用叩头礼;男性晚辈对长辈用“打
千”(跪半膝请安)礼,妇女相见时行“拉拉”(手拉手)礼,同辈妇女平日相见用右手抚
额、点头为拜的“抚鬓”礼,妇女对长辈行“鞑子”礼(俗称“道万福”),新媳妇敬
给公婆及长辈一只装满烟叶的旱烟袋称“装烟”礼。平日来客,亦装烟示敬。老夫妻
久别重逢时行“顶头”礼(即老妇用头顶住老头胸,老头用手抚摸老伴后脑勺),至亲
久别相见行“抱见”礼(即彼此抱腰接面)。老年妇女拜祭神位时用“大礼”(三叩九拜),
家祭中男子向祖宗行“参礼”(即向祖宗跪下行三点头礼)。满族好客尊客,若有客人
来,请到上房西屋热情款待,晚辈执壶站于长辈与客人两侧。邻里相处,有难必帮,
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满族也讲究平日家庭生活中的礼节。儿媳妇对公婆装烟一日3次,晚上睡觉前要
到公婆屋里装烟倒茶,待婆婆发话后才可离去。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还要
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小辈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大小,也要坐旁座。长辈进屋,
晚辈要站起来,女儿、儿媳要主动迎接。长辈在家饮酒,儿媳必须服侍,待长辈喝完
吃完后,方能另备桌用餐。满族还有重小姑习俗,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
于旁。
满族人禁杀狗,禁吃狗肉,禁穿戴狗皮衣帽。其他民族的人到满族人家串门办事,
要将其所戴狗皮帽等放在门外东窗台上。满族人以西为大,不准坐西炕。妇女生小孩
忌门一个月。妇女忌跨锅台,不准从男人身上或帽上跨过。春节期间忌讳有:年三十
晚上小孩外出必结伴,走路不得左顾右盼,父母不喊小孩小名;初一不准往外倒水和
灰土,初一到初三不洗头、不洗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