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克山县

克山县


克山县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东与克东县相接,南与拜泉县相邻,西连依安
县,北隔讷谟尔河与讷河县相望。地理位置北纬47°50′~48°33′,东经125
°10′~126°8′。全县总面积3 172平方公里。
克山县境内,商、周时期为秽貊族活动之地;秦、汉时属玄菟郡辖境,隋、
唐划入室韦部辖地,辽、金为蒲峪路治所近畿,元初为铁木哥斡赤斤封地,后属
蒲峪路屯田万户府,明初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福余卫所辖,永乐年间为苏
温河卫和纳木河卫分治,清初属黑龙江将军下辖之齐齐哈尔副都统领地,清末归
东布特哈旗管辖,后转属讷河厅。1915年,设克山县,隶属龙江道。1929年,升
为一等县。1945年11月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克山县划为黑龙江省直辖县。1955
年初,划归嫩江地区专署。1960年4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翌年,复归嫩江地区专
署。1985年1月,又划为齐齐哈尔市辖县。
克山县辖5镇12个乡,235个村,702个自然屯。9个县属国营农林牧场,
省属国营农场,11个驻军农场。
1985年,全县人口47.3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9人。有汉、满、回、蒙
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布依、锡伯、柯尔克孜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占全县总人口的2%。农业人口38.5万人,占总人口的81.4%。
全县地形东北部较高,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西南部偏低,波状起伏,漫川
漫岗,多宽长坳谷;南北各为乌裕尔河及讷谟尔河条带阶地及河漫滩。地貌类型
分为:丘陵状山前倾斜平原、缓岗(岗阜)状山前倾斜平原、波状山前倾斜平原、
一级阶地、高漫滩、低漫滩、截锥状火山丘等7种。其中丘陵地占80%,平原占
14%,洼地占6%。境内平均海拔高度236.9米,最高点381.7米,最低点198.7
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明显。冬季漫长,干燥严寒;夏
季短促,高温多雨;春季多风,少雨干旱;秋季降温急骤,霜冻较早。全年有5
个月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日数为133天,年平
均气温1.1℃ ;平均年无霜期121天;平均年降水量555.5毫米;平均年日照为
2 692.6小时,平均年积温2410.9℃;年平均风速3.1米/秒,盛行西北风。
常有大风、干旱、冰雹或早霜等灾害天气。
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讷漠尔河、乌裕尔河、润津河、鳌龙沟和宽沟子等5
条主要河流,均屑嫩江水系。流域总长207公里,流域面积4595平方公里。中小
型水库14座,塘坝62个。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总量4.11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44
亿立方米。全县有自然林和人工林面积7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7%,主要
树种有柞、杨、松、柳、椴、榆、黄菠萝等30余种;野生动物主要有狐狸、狼、
狍子、貉、兔等,植物有水稗草、小叶樟、乌拉草、羊草等;山产品有蘑菇、蕨
菜、苕条、柳条等;药材有人参、玉竹、防风、柴胡、桔梗、党参、鹿茸、鹿胎
等100多种。
克山开发仅百年有余,自清代康熙年间屯田戍边,直至清末才实行放荒招垦。
民国年间,土地刚刚得以开发,日本侵略者又实行“殖民开拓”。人民群众受尽
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开发不久的山河,转瞬一片凋零、满目疮痍。然而,克
山人民富有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开垦荒原,治理河山,经过几代人继往开
来的不懈努力,使这片塞外荒原变成鱼米之乡。特别是在反对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
的岁月里,克山人民英勇不屈、百折不挠,涌现出大批革命先驱、志士仁人,
为开发克山、建设克山和保卫克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15年,县内
商民因反抗当局强征“垧捐”、“特别捐”而罢市,43人闯入官衙,呼吁免
捐。同年,农业受灾减产,农户苦不堪言,而收捐员携警收缴税捐,激怒月
亮泡、得提河等地灾民,约二三百人聚会请愿。县知事薛翘如无奈牌示:“所
请各捐暂准免收”。“九一八”事变后,县内人民组织起大刀会、红枪会等
抗日组织,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日军侵占克山后,爱国军人南廷芳、吴天
石等东北军诸部以及具有民族气节的绿林人物,纷纷揭竿而起,袭击敌军营
地,扒毁铁路、公路,痛歼筑路日军,袭扰、焚烧各乡镇警察机构,攻陷克
山县城,捣毁监狱,释放难民,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特别是1939年以后,境
内秘密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地下联络点,成立抗日救国会和青年救国军,散发
《告北满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道路》等传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
主张,侦察敌情,传递消息,充当向导,清除汉奸,惩治特务,配合抗日联
军,取得闻名东北、震慑敌胆的夜袭克山之战的胜利,重创日本侵略者的嚣
张气焰。一些群众在敌人实施保甲并村,进行疯狂大搜捕的形势下,仍然冒
着生命危险,避开日伪特务的监视,为抗联部队运送给养,掩护、转移、护
理伤病员等。克山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历经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是反
压迫、反侵略的浪潮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有一
大批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5年后,全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为建立人民政权,
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历程做出努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
全县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组建担架队、民工战勤队,奔赴前线,涌现出大
批的战勤模范、战斗英雄和国际主义战士,并有438名优秀青壮年献出了宝贵
生命。后方的人民群众积极制做军鞋,晾晒干菜,争送军粮,为支援前线、
保家卫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
内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重整河山,历经曲折坎坷的征途,克服来自各
方面的干扰,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克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彻底改变了昔日经济封
闭、自给自足的落后面貌,成为以农业为主,农工商一体化的新型县,成为
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外贸兴旺,农、副、工、商全面发展的富裕之乡。从
1949年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5 538万元增加到32 308万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增长4.92倍,平均每年递增5.06%。农业总产值由5 127万元增
加到23 400万元,增长3.54倍,平均每年递增4.29%;工业总产值由411万
元增加到8908万元,增长22.07倍,平均每年递增9.1%;国民收入由3 552
万元增加到20 620万元,增长4.81倍,平均每年递增5%。是齐齐哈尔市经
济比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克山县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
年计划时期,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迅速恢复了在殖民统治下遭到严重破
坏的国民经济,而且胜利地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任务,开展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取得较好成果。1958年的“大跃进
”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加上自然灾害和
国际上的原因,造成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积累和消费、工
业和农业等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年冬,开始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国
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文化大革
命”的冲击,县内经济遭到挫折和损失,但是在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的斗
争和努力下,减少了损失,取得各项事业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
增6.7%。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很快恢复,但由于没有足够估计到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急于向四个现代化前进,因此,1978年县内又制
定一个生产指标过高,建设规模过大的十年规划纲要,把本来已经过大的基本
建设规模又扩大了,加重了财政经济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开
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有很大改变,县内经济开
始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村到城镇
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并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尤其
大办乡镇工业,注重搞活流通,使全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1.6%。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48 773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的5 758万元增长7.47倍。人均国民收入436元。
克山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同时又是油料、麻类和其它经济作物
的综合农业区。土地改革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条件差,
耕作技术落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低,1936年平均亩产
量,小麦为50公斤,大豆为60公斤,谷子为74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
合作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肥料,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和增
加农机具,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专业户、重
点户和各种生产联合体,调整产业结构,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林、
牧、副、渔等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向着较
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新中国成立36年中,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9.5亿公
斤,平均每年上交8 200万公斤,最高年上交1.82亿公斤。1985年上交1.25
亿公斤,商品率达到43.4%,比经济体制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40.4%,创历
史最好水平。县内是小麦、大豆、马铃薯的重点产区,还盛产亚麻、甜菜、葵
花籽等经济作物。1985年,粮、豆、薯平均亩产179公斤,总产量3.1亿公斤,
比1949年增长77.1%。小麦总产达1.6亿公斤;大豆质量尤佳,年总产达8
万吨,年均外贸出口4.1万吨;马铃薯品种优良,年总产达10万吨。在黑龙江
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小麦研究所和马铃薯研究所的扶持下,县内培育、推广良种
得天独厚,成为小麦、大豆、马铃薯的重点良种生产基地县。同时又是农业机
械化重点县,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 747台,小型拖拉机2613台,各类配套
农具5 627台(件)。全县机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8%,机械收获面积达76%
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试点经验得到中央和省地领导及有关部
门的赞赏。林业生产有新的突破,扭转了过去“光腚屯、光杆路、光板田”的局
面。到1985年,全县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造林面积78.5万亩,实
现全县农田林网化,村屯、路旁全绿化,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县。畜牧业亦有新
发展,1985年,生猪存栏9.7万头,平均每个农户1.3头;奶牛存栏1 799头,比
1949年增长59倍;有家禽81.7万只,羊2.4万只。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牛、
马、驴等役畜呈下降趋势,但是奶牛等有所增长。整个农业经济开始走上有计划
发展的商品经济轨道。
县内工业发端较早。清光绪末年即创办了油、酒、米及农、牧具手工作坊。
东北沦陷时期,官、私兴办的各类工业企业初具规模。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生产
发展迅速。到80年代已形成以亚麻加工、食品生产为支柱,以机械、建材、纺织、
粮油加工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有省、市属企业11家,县营工业17个行业151
家,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县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为7 665万元;职工总数达1.4
万人,占全县职工总数的38.6%;年创利税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1985年,工
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7.4%上升到24.4%,在齐齐哈尔
市11个县中占领先地位。主要骨干企业有亚麻原料厂、啤酒厂、白酒厂、医药原
料厂、水泥厂、农机厂、电机厂、乳品厂、造纸厂、皮革厂、食品厂等。主要产
品有80余种,其中34种产品分别评为省、市优质产品。
县内交通、通讯较为便利。齐北铁路横穿县境,联结哈尔滨、齐齐哈尔;乡
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联结省、市和邻县的交通网。公路通车里程1 715
公里,客运通车里程1 065公里。1985年,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达l 043万吨公里,
客运周转量达4746万人公里。全县有邮电局、所X处,服务点381处,邮路总长度
449公里;电话机总容量1 142户,县城电话实现自动拨号;邮电业务总量达76.6
万元。境内由北安和富拉尔基两大电厂供电,电源充足,拥有高、低压输电线路2
305.6公里。全县乡镇村屯全部通电。
县内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现有各类商业网点2 784个,其中国营商店142个,
供销合作社236个,集体所有制网点189个,农村代购代销点79个,个体商户2108
个。198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0 932万元,比1949年的607万元增长33.5
倍,城乡农贸市场成交额在100万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5.4倍;外贸出口额在2 500
万元左右,是商品粮、亚麻絮及其它农副产品出口重点县之一。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均有很大发展。克山素以师范教育著称
全省。民国时期,即在县立高级小学校中设立师范班;东北沦陷时期设有“国立
师道”,为省内最著名的培养师资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克山萌芽学校,
60、70年代的克山师范、嫩江地区师范(萌芽)学校以及进入80年代的克山师范专
科学校,先后为各地培养和输送了1.4万余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1985年,全
县有各类学校309所,教师总数5 800人,在校学生12.2万人。其中省属大专学校
1所,省重点高中1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24所,技术学校1所,小
学27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7.4%,初中教育基本普及,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均
取得可喜成果。科学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1985年,有科研和农业科普推广机
构20个,各类职称的科技人员1 865名。近年取得科技新成果76项。其中剥
麻机、锥体罐、农机清洗机、卵石渗罐等科研项目受到市级奖励;小麦万
亩攻关试验和大豆万亩丰产综合技术试验受到省级奖励。文化事业蓬勃兴
起,各种文化设施较为齐备。到1985年,有文化馆、站18个,图书馆、室
84个,影剧院4个,电影放映队187个,广播站18个,电视转播台1个,实现
村村通广播。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涌现出一批写作、书法、绘画、雕塑、
音乐、摄影等方面的人才,创作了大批诗歌、小说、曲艺、版画、油画、
国画、泥塑等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参加省级以上展出的有135部
(篇、幅),有些作品闻名国内外。卫生医疗事业发展速度更快,1985年,
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47个,其中医院20个,门诊部(所)21个,疗养所、卫
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专科防治站(所)6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 047
人,平均每万人有23.3名医务人员;病床796张,平均每万人拥有16.9张
床位。医疗水平和防治疾病、地方病的能力显著提高,急型“克山病”基
本控制。计划生育和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6
%0左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县内的体育事业蓬勃兴起。位于县
城西北角的体育中心,占地面积4.65万平方米。其规模和设施,在齐齐哈
尔市11个县中居首位,在全省县级体育设施中也名列前茅。体育竞技水平
不断提高,在全国运动会』:曾有5人次创、破全国记录或获得冠军;在省
运动会上有4人获第1名,4人获第2名;肋年代,打破省纪录5项,获金牌3
枚、铜牌1枚;70—80年代初,在嫩江地区运动会上曾5次获团体总分第1名,
26人次获单项竞赛第1名。1985年,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届运动会上,克山获
奖牌14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4枚,并获精神文明代表队奖。近
年为高、中等学校和省军区体工队以及县内外有关部门输送体育人才40余
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县职工队伍逐年扩大,
青年劳动就业问题基本解决。1985年末,职工人数达36 528人,比1978年
增长20.9%;职工人均年工资为837.17元,比1978年的582.37元增长43.2
%;农村人均纯收入400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1978
年提高93.2%。储蓄存款额达6257万元,比1978年增长7.2倍。自行车、
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已经普及,彩电、洗衣机、冰箱、电风扇、电饭
锅等家用电器和其它高档消费晶拥有量正在急剧增加。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农村的厢房、马架房早已被宽敞明亮的正房所取代,砖瓦、砖木结构住房
日益增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2
平方米。城镇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农村有以个村屯引水到户,受益人口
16.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4%,居全市各县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