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
拜泉县
拜泉县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松嫩平原北边缘。东以通肯河为界与拇伦
县、北安市相望,南接明水县,西与依安县毗邻,北连克山、克东县。地理位置北
纬47°20′~47°55′,东经125°30′~126°31′。全县面积3 599平方公里。距
齐齐哈尔市区185公里。
拜泉县辖境在商、周、秦时属秽貊之地,汉代属北扶余之一部,魏晋南北朝属室
韦,附朝属南室韦,唐朝属山北室韦之地,辽代属契丹地,金代属蒲峪路所辖,元
代屈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铁木格斡赤斤封地,明代属奴儿干都司福余卫,清代属依
克明安旗辖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设拜泉县。至1944年,先后归龙江省、海
伦直属厅、龙江道、北安省管辖。1945年11月16日,拜泉县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4
月,属黑龙江省竹辖。1956午,归属嫩江地区。1960年4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
1961年10月,复归嫩江地区。1985年1月,拜泉县又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拜泉县辖4个镇19个乡,290个村,1 358个自然屯,2个良种场,3个畜牧场,2
个林场,1个苗圃。
1985年,全县人口56.8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58人。其中,农业人口43.7
万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苗、壮等10个民族。少数民
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3%。
由于小兴安岭余脉伸入境内,形成北部和东部的低丘漫岗区。地势东高西低,海
拔高度260~280米,最高达海拔325.5米。主要河流通肯河、双阳河、润津河多为
时令河,水源缺少。全县位于亚寒带,属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冬冷干
燥,春旱风大,夏短多雨,秋季早霜,四季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0.9℃;最冷月
(1月)平均气温-22.8℃,极端最低气温-3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5℃,
极端最高气温37.8℃。年平均降水量569.4毫米,6~8月份降水量占80%,全年无
霜期平均122天,日照2 570.5小时。
全县耕地面积365万亩,林地面积66.9万亩,牧地面积18.16万亩,水域面积3
万亩,荒地、滩地、沟壑面积19万亩。可养殖水面2.7万亩,年产水产品132吨。境
内土壤有黑土、黑钙十、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等5个土类30个土种,以黑土为主。
适宜种植小麦、大豆。木材蓄积量达359万立方米,人工林以杨树、落叶松最多,白
皮柳次之,还有榆树、水曲柳、黄菠罗、樟子松等,天然林主要树种为蒙古柞、白
桦、山杨、椴树等。东部与南部的林中,有狍子、貉、狐狸、獾、兔、山鸡等野生
动物。矿产资源有可供制陶生产的优质黄粘土,还有可作天然建筑涂料的红土,县
的中部与北部地下储藏着石英砂。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1932年,拜泉县城失陷。日本侵
略者对拜泉人民在政治上残酷统治.经济上疯狂掠夺。全县人民在马占山抗日思想
和行动的影响下,先后组织厂“红枪会”、“黄枪会”、“大刀会”等抗日爱国武
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联军在该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拜泉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斗争中,涌现出车平起、陈久思等抗日爱国志士。1945
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拜泉县解放。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
发图强,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汗水建设美好家园。昔日蓬蒿无际的荒原,变
成了万顷良田;昔日僻壤,出现星罗棋布的村庄。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参军参
战9 1R人,出动95台车辆和216名车夫,并有1 271人组成担架队,转战在解放
全国的战场上。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958名青壮年参军参战,由l 037人组成
的担架队伍,驰骋在朝鲜战场上。在解放战争中和朝鲜战场上,有631名优秀
儿女壮烈牺牲。
境内百里漫岗起伏的丘陵和平川的油黑沃土,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黑
龙江省重点产粮区之一。历史上有“拉不败的拜泉县”之说和“四大谷仓”之
一的美称,1973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拜泉以盛产大豆而
闻名全国,故又有:“大豆之乡”的美称,所产大豆远销日本和东南亚。1958
年,被誉为全国先进农业县,曾荣获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奖状。1980
年,葵花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1949~1985年,农
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比例为78.8%,年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向国家
交售商品粮31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行了
调整,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调动r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31 934万
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 934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75%。1985年粮豆亩
产IQ公斤,比1981年的粮豆亩产118公斤增加了22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35
亿公斤。经济作物以亚麻、甜菜、向日葵为主。亚麻总产量629万公斤,甜菜
总产量1.3亿公斤,葵花籽总产量达4 800万公斤。全县生猪存栏13.3万头,
户均1头猪;大牲畜存栏7.2万头,其中奶牛0.24万头,产奶量3 715吨。全
县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7 290台,机耕面积22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6
%。全县总灌溉面积4.3万亩。
工业、交通、邮电、电力、城乡建设发展较快。建县初期,只有简单的木
匠铺、铁匠炉等手工业作坊。解放后,由于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全县地
方工业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36年来,相继建立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
建材、电力、印刷、皮革、五金等国营工业企业。1985年,全县拥有125个工
业企业,职工8 858人,固定资产原值5 724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 000万元。
28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年总产值7 900万元。县制粉厂有51年的历史,是黑龙
江省著名的制粉厂之一,产品销往哈尔滨市、大兴安岭地区及齐齐哈尔市各县。
冶金轴瓦厂生产的酚醛树脂布轴瓦,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评为部
优产品。五金薄铁厂生产的双向弹簧合叶,填补了省内空白。公路交通运输,
是嫩江地区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全省著名的哈黑公路南北贯通其间,通往邻县
与县内各乡镇的公路形成网络,四通八达,全县通车里程564公里。1985年末,
有县级公路205.7公里。其中渣油路面127公里,砂石路面78公里。1949~1985
年,共修桥梁55座,长达858.9延长米,修涵洞59道。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
1985年末,有客车40台,有货车356台,客运181.93万人次,货运量3 184.36
万吨公里。县邮电局属干线邮政网路有9条;电信网路,县邮局至乡镇有实线线路
18条,乡(镇)与乡(镇)之间有实线线路9条,全县有电信载波电路14条。邮路干线总
长430公里。全县有35千伏输电线路99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 670公里,低压线路
1 524公里;变电所6处;有279个村、1 910个屯通电,农村年用电量2054万度。新
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建设有了新发展,城镇市容逐渐焕然一新。近几年,新建的30多
座楼房,新颖壮观;县城的建筑面积逐年扩大,职工住宅逐年增多;老街道正在逐步
得到改造;县城内的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1985年,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360万元。
铺设自来水管道60多公里,日供水能力3 200吨。
商业经营,1949年,有私营商业600余户,从业人数700余人,分散在30多个行业
之中。1946年,建立了拜泉县第一个国营商业企业——拜泉县贸易局。到1985年,
国营商业遍布全县,从业人员达2 302人。商品零售总额13 682万元,是1949年商品
纯销售额16.27万元的841倍;实现利润34万元,是1949年实现利润9.8万元的3.47
倍。全县有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548个,个体商业网点1 456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商
业网点33个。出口商品以大豆、芸豆、玉米、亚麻、豆粕、黄牛、蜂蜜、白瓜籽为
主,每年外贸出口额800~l 000万元。
财政金融工作,在积极开辟财源,大力组织税收,节约费用支出,管理货币与资
金方面作出了贡献。1985年,地方财政收入1 800.4万元,是1949年财政收入63.3
万元的28.44倍;工商税收656.8万元,农业税收886.2万元。
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文化艺术是全县人民一向追求
并渴望得到的精神食粮,传统的民间文艺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诸如“讲瞎话”
(故事)、唱蹦蹦戏(二人转)、民歌、评戏、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在县内流行极广。
解放后,为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设立文化馆、图书馆、书店、电影院、
剧院和广播站等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工作日趋完善,内容更加丰富。至1985年末,
群众创作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文艺作品32篇(首),一些曲艺和歌由在省电台播出;
参加省以上美术展览的作品3幅。全县有电影院7座,有16毫米放映机的放映队59个,
有8.75毫米放映机的放映队215个,有评剧团1个,影剧院1座,地方戏剧团1个,民
间艺术剧院1座。发行图书127.2万册,图书借阅量12.3万人次。广播网线总长6097
公里,接通广播的有291个村,l 572个屯,有电视转播站1处,92米高的电视接收无
线塔l座,50瓦电视差转机l台,投影电视机1台,1 00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微波
收发信机3台,有电视机4 531台。设治建县至1985年,拜泉县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由
缓慢发展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到1985年,全县共有小学516所,学生81 868人;中学
27所,学生21 659人;电大工作站1处。还有农机校、技工学校、卫生学校各l所,
聋哑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新中国成立36年来,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迅速,
至1985年末,有卫生机构33个,病床床位786张,卫生技术人员417人。从50年代开
始,逐步建立科研机构,壮大科技队伍,开展科研活动。至1985年末,完成科研项
目265项,获得经济效益9 093.8万元;有科技人员1 330人,其中中级职称157人。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事业,建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
展。1958年以来,为省和地区输送了20名运动员。
1985年末,全县职工3.36万人,人年平均工资76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元。城
镇居民储蓄额2 9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