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县概况第一节 绥化市概况 绥化市,是绥化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东与庆安县毗邻,南隔泥河同呼兰、巴彦两县相望,
西南和兰西县接壤,西北与望奎县以诺敏、克音两河为界,北隔诺敏、克音两河与绥棱县、海
伦市为邻。
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四日(1885年11月20日),由呼兰厅析置绥化直隶厅,厅治设在北团林
子,为绥化建置开始,隶属呼兰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
厅升为绥化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府改县,民国3年(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
管理制,绥化县划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1956年3月5日国务院决定黑龙江省设立绥化、牡丹江2个专员公署,绥化县隶属绥化专员
公署。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绥化县,设立绥化市。
绥化原名为北团林子,绥化建置之始,在绥化南北线上有3个圆形林子,位于泥河南岸的
称南团林子,位于泥河北岸的称腰团林子,最北的称北团林子。改为“绥化”,是统治者为了
安抚此地,使百姓归服于王化。“绥”即“绥靖、安抚”,“化”为教化的意思。
绥化市土地总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773615口人,
其中,男390626口,女382989口。绥化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5%。还有满
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12个少数民族。
绥化市辖13个镇、13个乡,229个村194262户。市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24个管理区,203
个居民委,1511个村民组,930个自然屯(见表2—3)。
绥化市地形类似一只“靴子”,从西南至东北长115公里,自东南至西北宽40公里。境内
有平原、丘陵,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在132米~226米之间。
呼兰河自东向西,诺敏河自北向南,使全市地貌天然分成三大区域。北部丘陵高河漫滩区,占
全市总面积的12.4%。属小兴安岭的丘陵区,黑土层浅,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贫瘠,植物
稀少,粮食产量低。中部双河冲积平原区。在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占全市总面积的26.9%,
地势低洼,平缓开阔,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水源充足,是水稻区。南部川岗低河漫滩区,
占全市总面积的60.7%。北部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绥化市内的主要河流有呼兰河、诺敏河、克音河、泥河、泥尔根河、津河等6条,流经境
内总长319公里,总流量为49秒立方米。市内还有340多个泡塘星罗棋布。全市水面为8700亩,
可灌溉农田58万亩。绥化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春季干旱,夏季短热,秋
季早霜,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2.1℃,最低气温可达—41.8℃,最高气温可达38.3℃。年平
均降水量532毫米。年平均日照射时数为2800小时,无霜期128天左右。
绥化市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有耕地262万亩,土质肥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
肥力较高的耕地占88%左右,适宜种多种农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烤烟、亚麻等。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北部与绥棱接壤的坡丘地带主
要生长有地带性树种红松、落叶松和柞、椴、榆、桦、柳等阔叶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生产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科技建市,绥化市各项事业发展很快。1990年社
会总产值达到181768万元,比1949年增长18.5倍;工农业总产值128367万元,比1949年增长
136.7倍。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建国以来,绥化在改变生产条件方面主要
做了5项工作:一是在市北部坡丘区修水平梯田,横坡打垅,修地埂,并营造水土保持林,使
43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得到初步治理;二是在中部低平原区,对不宜种水田的沿河两岸沙
底草甸地块经过改造种上了旱田;三是对低洼易涝、丘陵坡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大
力发展种草种树,调解生态平衡;四是在沿河地带修防洪堤269.6公里,保护耕地38万亩,草
原15万亩,村屯136个。五是修了100多公里灌溉用的干、支渠道,打机井、电井2738眼。
农机事业从无到有,到199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26.7万千瓦,拥有各种农用机
械18494台,其中,链轨拖拉机534台,轮式拖拉机882台,小型拖拉机8044台。1990年农村
用电量达4844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3205吨。
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在境内呼兰河及其支流的沿岸低平原区扩大了水田面积。1990
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已达452335亩,占播种面积的17.3%;水稻总产量161250吨,占粮豆总
产量的27.5%,初步形成了秦家、双河、兴河等7个乡镇的水稻生产基地。在北部和西部平原区,
因地制宜扩大了甜菜种植面积。1990年全市甜菜播种面积达70207亩,总产量120516吨,全
市已形成了以红旗、长发等5个乡镇为中心的西片和以民吉、张维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北片两个
集中生产甜菜区,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的甜菜生产基地。绥化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每年播种
面积近50万亩,总产可达5万吨。绥化大豆品种优良,中外驰名。全市每年平均出口大豆近2万
吨。1990年烤烟种植面积已由1978年的15000亩,扩大到74605亩,总产量达到8872吨。随
着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1990年全市农村现价社会总产值达64728万元,农业国
民收入45923万元。
在工业生产方面,建国前,绥化只有几家简陋的粮油、制酒和木材加工等手工作坊,只能
生产简单的锅、锄、镰、铧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建国后,到1990年已经发展到有食品、烟
草、建材、机械、电子、纺织、化学、电力等26个行业,拥有284家各类工业企业,其中,中
央直属企业19家,省属企业13家,地属企业14家。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烟草、建材为重点的工
业生产格局,有些产品,如永安菜刀、大庆牌香烟等全国闻名,并远销国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绥化市的工业发展较快。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58120万元。全
民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年增长速度9%以上。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乡镇工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
能力。1990年乡办企业总产值达5143万元。
绥化镇距省城哈尔滨市125公里,是哈北铁路交通枢纽,是滨北、哈佳铁路的交汇点。绥
化火车站是滨北线上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沟通农村、城镇的交通网络。
公路客运班车可直达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及绥化地区绝大部分市县城。
1990年公路货运完成106394千吨公里,公路客运完成55263千人公里。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到1990年,全市邮路总长241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5000门。
长途业务电话电路193条,其中,有载话电路96条,微波87条,实线电路10条,电报电路15条。
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有大幅度增长。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2元,
比1978年增加527元。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10元,比1978年增加1047元,储蓄存款达
20503万元。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绥化市城乡市场和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商品货源日益增加。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0年全市有零售商业、饮食和服务业网点
5229个,全民所有制和供销合作社社会商品销售总额67166.3万元。
建国以来,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1990年全市有大中专、技工学校
7所,普通中学55所,农职业中学9所,小学266所。各类学校在校生13万多人。绥化市电视台,
不仅转播中央和省电台的节 目,并自办了新闻节 目及文艺节 目。全市有卫生医疗机构75个,医
院病床1891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98人。绥化市198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确
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情报合作中心。建国后绥化市平均每年举办乡镇以上运动会达
100次,参加运动员近10万人次。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8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和省命
名为体育先进市。
绥化市的乡镇一览表
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