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望奎县概况

第五节 望奎县概况




  望奎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南以呼兰河与绥化市为界,西隔通肯河与青冈相望,西南隔呼
兰河与兰西县为邻,北与海伦市接壤。境内无山脉,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为167米。
土地面积2299平方公里。

  望奎县境域,清初为“皇室围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始准开放,为通肯荒段,俗称
苏拉荒,因划“井”字出放,也称“井字荒”。民国5年(1916年)设望奎设治局,民国7年(1918
年)改为望奎县,从海伦拨地13万余垧归望奎县管辖。195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绥化专员
公署,望奎归其所辖至今。

  望奎县旧称“双龙镇”,是因为望奎镇位于头道乌龙沟、二道乌龙沟中间而得名。又称
“大五井子”,是清朝放井子荒而得名。“望奎”地名的由来,是指遥望“卜奎”的意思。
“卜奎”是齐齐哈尔的旧称,放荒之初,此地人烟稀少,站在这里向北可以望见卜奎,故取名
望奎。

  全县行政区划,设6个镇,13个乡,195个村,有655个自然屯。10189,1户(见表2—7)。
望奎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散居、杂居的县份。1990年全县人口为459164人,其中,
城镇人口为216930人.占人口总数的47.2%;农村人口155775人,占人口总数的33.9%,其余
是非农业和未落户的人口。有汉、满、回、藏、苗、瑶、蒙古、朝鲜、侗、壮、达斡尔、锡伯
等民族。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3%。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气温变化显著。其特点是春季降雨量小,
多大风,易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多早霜,冬季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2.2℃
左右,年降水量492毫米,无霜期127天。

  1990年全县有耕地21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左右。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适宜种植粮
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
有烤烟、甜菜、亚麻、向日葵等。

  水资源,有位于边境的3条河流:东为克音河,境内河界长度42公里,流域面积为120平方
公里;西为通肯河,境内河界长50公里,流域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南为呼兰河,境内河界
长50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这3条河流均系松花江水系。境内有3条乌龙沟横贯东西,有
泉眼108处。

  土壤,黑土区占土壤面积的58.6%,黑钙土面积占4.0%,草甸土面积占33.0%,沼泽土面积
占1.0%。肥沃的土壤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望奎县自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贫穷落后的面貌得
到改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望奎县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稳定
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农业生产方面,坚持旱涝兼治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共修河堤防
总长度为115公里,水库4座,扬水站3处。电水井1025眼,有效灌溉面积149900亩。

  改变了过去的畜力、手工农具为主的生产条件,从50年代兴起农机事业,到1990年全县农
业机械总动力达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08台,小型拖拉机2875台,农机利用率不断提高,
机耕面积达1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

  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1990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93063吨。比1949年增长65.5%。在不放松粮食生
产的同时,从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产品产量大幅度
增长。1990年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75663亩,比1949年增长9.3倍。主要经济作物烟叶种植面积
105338亩,产量11350吨;甜菜种植面积106267亩,产量74531吨。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1990年大牲畜存栏41348头,其中,马14161匹,
黄牛28583头。奶牛2285头,驴746头,骡573头。还有山羊1744只,绵羊31500只,生猪
171254头。

  现有可利用养鱼水面3.4万亩,已利用2.8万亩,鱼种场1处,人工养鱼点25个。

  造林绿化不断发展,1990年造林面积达到684899亩,森林覆被率达19.7%。人造防护林有
很大发展,已成为全国先进县,受到国家、省、地有关部门奖励。

  在工业生产方面,解放前,仅有十几家小手工业作坊和一家私营“永发成”制粉厂。新中
国成立后,本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全县的工业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发展。现已形
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制糖、制酒、糖果、乳品、食品加工以及汽车配件、机修、印刷、纺织、
木器制造、造纸、建筑材料、烟叶复烤等工业体系。到1990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150家。比1949
年增长8.9倍;年创工业总产值16970万元,比1949年增长63.9倍。现已有棉布、沙糖、糖果、
淀粉、皮帽、皮鞋、软椅、防寒毡、汽车配件等18种产品销往省内外。

  全县有食品制造企业51个,有日处理能力700吨、年产食糖5000吨的中型糖厂1座。年产
糖果1200吨,产值超百万元的糖果制造企业1家,其主要产品橙汁、西瓜风味糖果分别达到部
优、省优产品标准。县制粉厂“耕牛牌”面粉畅销省内外,受到好评。县制酒厂的“玉兰汾牌”
瓶酒在省内享有盛誉,列为省优质产品。南山泉饮料厂的泉水饮料很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随着烟叶生产基地县的建立,烟叶生产量大量增加,县烟叶复烤厂年创利税311万元,被
列为全国烟草行业的定点生产企业。

  现有纺织企业2家,纺纱、棉布、棉纺、麻纺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年产棉布191万米。
县纺织厂的麻棉混纺交织布远销国外。此外,建材、造纸、木器等工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网络。1990
年全县有零售网点2617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201.4万元,比1949年增长46.3倍。农副
产品收购额达15940.5万元,比1949年增长32.7倍。外贸出口以黄牛、大豆、玉米、向日葵、
白瓜籽等农副产品为主,1990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414.4万元。

  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有绥望、海望、青望、四(四方台)望等4条主要公路干线,全是油渣
路面,总长100公里。境内公路28条,全长389公里。桥梁59座,804延长米。县级公路基本实现
线型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函永久化、路树林荫化、养路机械化。1990年公路客运完成35539
千人公里,公路货运完成71003千吨公里。

  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县有19个邮电局、所,邮路总长2488公里,电话线路274.8公
里,境外长途有线线路17条,长途载波电路15条,通往全国各地。县城内电话实现了自动化。

  基本建设事业发展很快。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1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699万
元。1984年以来国家拨款建筑住宅面积2900平方米。县城自来水管道19.9公里,建成150吨水
塔1座,500吨、300吨储池各1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乡(镇)的规划和
建设。

  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1988年统计,通过鉴定地科
技成果36项,已被应用的33项,应用率已达到91.7%,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有9项。科技成果的
应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1988年增加产值2363万元,增加利税126万元。

  教育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31所。其中,初中28所,完全中
学3所,在校生21844人,专任教师1826人;小学203所,在校生52023人,专任教师3711人。
此外,还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聋哑学校、电视大学各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1%。学前教育遍及城乡,全县有幼儿园(班)349所。

  在文化事业方面,全县现有电影院、影剧院4个,电影管理站19个,各类电影放映队84个;
专业艺术团体2个,业余艺术团体3个,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各1处;有线
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各1座。

  在卫生事业方面,改变了建国初缺医少药的局面,到1990年全县拥有各种医疗机构24个,
村级卫生所199个,医疗床位465张,卫生技术人员923人,在医疗技术上基本达到“小病不出
村,重病不出乡,疑难病症不出县”。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发挥了重要
作用。

  全县体育设施、场所大量增加,70年代初建筑1座占地9950平方米的体育场;1983年增设
1座面积为2000平方米,造价75万元,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体育馆;1987年又建1座具有一定
规模的游泳池。1988年等级运动员已达135名,等级裁判员60人,专职教练5人。群众性体育活
动活跃,锻炼达到《国家体育标准》的47850人。1988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体育先进县。

  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
工人数达到21375人,工资总额达2968.2万元,平均工资为1465元。城镇集体所制职工11025
人,工资总额为987.7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57元。城乡储蓄存款7999万元。此外,城镇待业
人员安置、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其他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望奎县的乡镇一览表
  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