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肇州县概况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县城肇州距省会哈尔滨120公里。东接肇东市,西连大庆市,
南与肇源县毗邻,北与安达市接壤。全县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72公里。面积为2392平方公
里。
肇州县是黑龙江省建置比较早的县份之一。清初属三蒙之地,为郭尔罗斯后旗地。后金天
命九年(1624年),归属清政府。清顺治五年(1648年)封其首领为札萨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设立肇州巡防局。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年6月6日),设置肇州直隶厅。民
国2年(1913年)改为肇州县,县城设在骆驼脖子(今肇源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东北
为三省,肇州县为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隶属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区专员公署所辖。1965年隶属
黑龙江省绥化专员公署管辖至今。
肇州之称,源于金代。肇州境地在辽代时为出河店,“出河店”原为满语“冰”的意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此地一举击败了辽兵,出河店大捷奠定了金的建国基础。金建国后,认
为这个地方是“祖宗肇兴”之地,因而将这里称为肇州。
肇州县行政区划为5个镇,12个乡,179个村民委员会,13399个村民小组,有713个自然
屯,80333户(见表2—11)。此外,还设1个农牧场,3个林场苗圃。全县居民总户数为8033
户,总人口为409918人,其中,男211507人,女198411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蒙
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
肇州县地处松嫩平原的中部。全境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东部略高,西部和南部较低,
海拔130米~228米。境内无山无河,大部是漫坡漫岗,其间分布有小型沼泽地块和较大面积的
低平草甸。土壤为黑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冬季较
长,气候寒冷干燥;夏季较短,温热多雨,降水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秋凉早霜。境内南
北温差不大,历年平均气温3.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为-36.8℃,最冷
是1月份,平均气温是-19.1℃;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是22.9℃。肇州物产丰富,野生动植
物种类繁多,地下埋藏着石油和天然气。
建国40多年来,肇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89716
万元,比1949年增长18.1倍。国民总收入达47551万元,比1949年增长11.7倍。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在改变生产条件上,发展了农机事业,1990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5万千瓦,大型
拖拉机640台,小型拖拉机3618台,大中小型配套农具1169台件。兴修了水利工程,全县有
灌溉工程设施3处,打机电井3157眼,修中型水库1座,有效灌溉面积6700亩,除涝26万亩,
治水土流失43700亩。从1971年开始推广使用化肥,并由单纯的施用磷肥,发展到氮、磷混合
施用,无机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推广使用“两杂”优良品种。1974年以来,采取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
以机械耕作为主体,实行翻、耙、松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垄作与平播相结合的栽培制,粮食、
油料、糖料相结合的“三、五、七”轮作制等一整套综合的耕作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产量有
了跨越式的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农村各类专业户、新经济联合体大量涌现。1990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4933万元,
人均收入872元,比1949年增长9.7倍。
肇州县的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以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1990年全县作物总播种面积
1843251亩,粮豆薯总面积为1482769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经济作物面积为274834
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蔬菜播种面积为3641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其他作物播
种面积为49233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1970年以前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亩产一直在100
公斤以下徘徊。1990年,粮食总产量576262吨,亩产达到402公斤。肇州已成为黑龙江省商品
粮基地县,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都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肇州县是半农半牧县,有辽阔的天然草场。1990年全县草原面积为103.7万亩,其中,可
利用88万亩。采取打井、修渠、人工种草、围建草库仑、改良草场等措施加强了草原建设。此
外,还通过引进多种饲料品种,扩大了饲料范围。再加认真贯彻了积极保护和大量繁殖,大发
展全改良,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等一系列政策,1990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数显著增加,已达
62297头,其中,黄牛22436头,奶牛4250头。此外,还有奶山羊1145只,绵羊107007只,
生猪137588头。牧业总产值达12228万元。
肇州县境内无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建国后,建立国营林场2处,国营苗圃2处(现1处),
乡办林场10处,村办苗圃48处,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从1952年开始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
1978年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重点县后,按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要求,进行了方田林
网化、公路绿化建设和营造薪炭林。1990年末全县有林面积526130亩,森林覆被率为16.2%。
副业生产,利用农闲时间采集药材,熬制土碱、土盐、土硝,编织秫秸席、苇席、扎刷帚、
苕帚等。现在,工、商、运、建、服等各业都竞相发展,1990年末副业总产值达322万元。渔
业生产,由自然捕涝转为人工养殖,全县养鱼水面达9000多亩,1990年渔业产值达354万元。
解放前肇州县的工业只是私营小作坊,规模小,产品单一。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
到1990年已有制糖、亚麻纺织、机械制造、磷肥、骨胶、啤酒、糖果、塑料制品、水泥、造纸、
米面加工等各类中小型企业132家,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5376万元,比1949年增长703倍。利税
超百万元的有一糖厂、二糖厂、造纸厂和啤酒厂等8家企业,焰花厂跨入全省明星企业行列。
从1981年以来,通过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创名优产品78个;有9种
产品达到或超过了有关部门和先进行业的标准;塑料编织袋、150搅抖机、铝铂衬纸、PHY—
H202平衡伐、节 日礼花弹、高级佳美酥糖等14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全液压钻机、梅花电光
鞭、五星啤酒、中华龙酒等4种产品,在省和国家评比中获奖;研制和开发新产品137个,有15
项填补了省和国家空白。
肇州县境内无铁路和水运,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全县公路四通八达,纵横成网。干线公
路均为油渣路面。公路总长度为395公里,油渣路面129公里。1990年末,全县公路货运完成
48002千吨公里,公路客运完成32561千人公里。
邮电事业有很大发展,电话线路、地下电缆、长话业务、电报业务、邮递网络都有大幅度
增长。全年业务总量近百万元,市话增容改造全部完成,2000门纵横制交换机已正式投入使
用。
1949年建国初,肇州全县有商业网点59个,饮食网点2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万元。经
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网点增多,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繁荣,
购销两旺。1990年全县有商业饮食服务网点2277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654.1万元,比
1949年增长146.5倍。
肇州县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出口潜力大,出口物资有亚麻原料制品、马、牛、羊、兔
冻肉,药材、白瓜籽和山野味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全县有出口产品的企业已达30多家,品种
达150多个。塑料制品、搅拌机、糖果、晶冰糖、骨胶、骨粉及脱胶骨块、窗纱等,远销美国、
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苏联、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农副产品收购额达
14486.7万元,出口商品收购额94.9万元。
建国40多年来,肇州县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县有文化馆、
图书馆、电影院、地方戏团、新华书店等设施。各乡镇普遍建立了文化站、电影放映队,有些
乡镇还建了影剧院和农民文化宫,大多数村还建了’文化室,少数村建了影剧院,广泛开展各
种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发展很显著,中学由1949年的1所,263人,发展到1990年22所,在校生20415人;
小学由1949年的157所,在校生15405人,发展到1990年195所,在校生44571人。教育质量不
断提高,1984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县。
人民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日益加强,已改变了旧社会缺医少药状况。1990年有县级医院2个,
中心医院5个,一般乡镇医院11个,企业卫生所14个,卫生技术人员336人,病床704张。
此外,科技、体育事业也有相应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1990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单位职
工23661人,工资总额达3417.7万元,平均工资为1478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8792人,
工资总额达117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72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9110万元。
肇州县的乡镇一览表
表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