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路
第二节 水路
一、航 线
绥化地区境内自辽代开始就有水路交通。每逢夏秋季节依江顺河利用简陋的独木船进行互
相联系。运送采集的山货和猎物。
金代,开辟了肇州至胡里改(今依兰县城郊)水路通道。全程约750余里。
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了海西东水路城站,开辟了由中原通往奴儿干都司 (于黑龙江
下游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 的水路。经由绥化地区境内的肇源县茂兴镇、肇源镇、肇东市
西八里乡南部、涝州镇,直奔黑龙江下游抵奴儿干都司治所。明朝官员往返奴儿干都司多走此
路。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沙俄资本家伊萨耶夫·得里金的客船“好好船”号,开始
行驶在肇州、马克图、新城、哈尔滨之间,每10日往返一次。这是绥化地区境内最早的营业性
载客通航。
民国元年(1912年)后,境内航运事业渐兴,西南部松花江、嫩江两江流经境内航线 582公
里,每年4月5日至11月15日为通航期。中部有呼兰河航线285公里,每年有4个月通航期。
建国初期,航运事业发展很快。以肇源县为境内水路运输中心。60年代以来,随着公路、
铁路事业的发展,水路航线逐渐减少。1990年,全区有水路营运航线 2条,一条是松嫩两江航
线,一条是呼兰河航线。
松嫩两江航线 上游,肇源至江桥,全航程 315公里。经由肇源至古恰14公里,至大联合
16公里,至马克图21公里,至大庙14公里,至大赉28公里,至二段15公里,至月亮泡28公里,
至长胜泡35公里,至石人沟20公里,至来德口面18公里,至五家坎子33公里。至太和村16公里,
至半拉山14公里,至乌拉哈达27公里,至江桥16公里。
下游。肇源至哈尔滨,全航程196公里。经由肇源至大孤家子17公里,至达户8公里,至长
春岭21公里,至薄荷台15公里,至二龙泡10公里,至三站14公里,至三家窝棚18公里,至新开
口13公里,至永胜19公里,至哈尔滨61公里。
呼兰河航线 今兰西县航运公司,营运兰西至呼兰河口水上货物运输。兰西河口码头至呼
兰河口全长 113公里,兰西河口码头至小榆树25公里,至呼兰63公里,至呼兰河口25公里,从
呼兰河口进入松花江。
二、渡 口
辽代皇帝每年春季到本区境内的肇源等地进行“春捺钵”(狩猎、游玩),在陆路通行必须
涉江河而过的地方设立渡口,由军士管护。
明代,撒叉河卫(今吉林省扶余县西北三岔河口附近)开辟了对肇州的水路运输,故肇州设
置了稳定的渡口。
清朝,境内河流沿岸人口密集地或交通要冲, 都设有渡口或码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九月, 沙俄资本家伊萨耶夫·得里金的客船“好好船”开始航行肇源至哈尔滨的江段上,
肇源设立客运码头。次年,三面临河的望奎设立了通江埠码头,成为海伦府通往哈尔滨、兰西、
呼兰等地的水路要冲。
民国期间,据《东北黑龙江》记载,本区有码头、渡口百余处,主要有兰西县码头、肇源
县西码头、望奎县通江埠码头、青冈县黑嘴子埠头、肇东县涝洲船口、绥化县善家船口、绥棱
县上集船口等。全区有大小船只350余艘。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封锁的需要,极力发展铁路和修筑公路,
在境内沿河筑坝,以致河泥淤积,河道变窄。加之不断新增桥梁,使渡口和码头越来越少。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方便群众,在公路不发达区域,保留了一些渡口和
码头,如绥化、望奎间的埠头船口,兰西的西河口渡口,庆安北的冷家船口等,由当地交通部
门配备较大船只,设置专人摆渡过往行人和车辆。这些渡口现已被桥梁建设所逐步替代。
80年代后,全区仅有肇源县松花江渡口,距县城4公里,与203国道相接。1981年由县航运
公司制造木质机动船1只,能载运解放牌汽车3台。
1983年末,肇源县政府决定,为了公路和渡口实行统一管理,将渡口移交县公路站管理。
为适应国道枢纽的需要,省公路局拨给一艘60吨位、6135型柴油机双体铁质机船,一次能载解
放牌汽车10台,南北往返运行一次约 4小时,每天两个往返,为吉林省扶余县和肇源县的往来
创造了方便的交通条件,也为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前往沈阳减少170公里的绕行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