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抗日战事

第二节 抗日战事




  一、马占山等人的抗日活动

  1931年 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公开入侵中国东北,
激怒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及爱国官军、 爱国志士, 东北各地很快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
(抗日义勇军、抗日救国军等)。到1933年4月,队伍已达30万之众。伪康德3年(1936年),中国
共产党统一了东北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义勇军、抗联与日伪军
浴血奋战14年,消灭日伪军20余万,牵制敌军数十万。抗日将士伤亡三四万人,上百名师以上
干部壮烈殉国。

  从1931年11月 4日拂晓,日伪军进攻嫩江桥战役打响。至19日,抗日将领马占山①率抗日
将士与日伪军浴血奋战16天,终因孤军无援,众寡悬殊等原因退出江桥阵地。

  注:①马占山,字秀芳,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吉林省怀德人,原东北军第三旅旅
长。1950年病逝于北京。

  11月20日,马占山、谢珂①率省军政两署官员及部队抵达克山县。11月22日,马占山、谢
珂召开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程志远、吴松林、苑崇谷、朴炳珊、徐宝珍、金奎壁等将领。
会上决定:程志远为骑兵总指挥,吴松林为副总指挥,驻克山;程旅的朱凤阳团、吴旅的王克
镇团驻泰安镇;苑崇谷为步兵总指挥,徐宝珍为副总指挥,驻拜泉。其他部队也都作了布防:
炮、工兵部队驻海伦;朴炳珊任海伦城警备司令。

  11月 23日,马占山、谢珂率省军政两署官员由克山抵达海伦,驻广信油坊(今海伦市人民
银行处)。省署委员民政厅长刘廷选、建设厅长马景桂、教育厅长郑林皋等100余名官员也先后
到达海伦。

  马占山到海伦后,电告北平(北京)当局:“占山率省军政两署人员迁驻海伦,部队分驻克
山、拜泉、海伦等地,敬待后命……”北平迟迟不回电。

  马占山、谢珂在海伦边待命边整顿政府新军,电令全省各县火速组建保卫团(大县300人,
小县100~250人),到12月,全省保安团已达6万余人。

  12月 5日,马占山、谢珂又以军事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名义电命:南廷方为克山、克东、
德都3县保卫团上校总队长;陆春薄为林甸、安达、依安、明水4县保卫团上校总队长;才洪猷
为呼兰、庆城、巴彦、兰西 4县保卫团上校总队长;马振东为拜泉县保卫团中校总队长。并命
各县将团丁调齐集中县城,由总队长统帅来省。武器装备省政府发拨一半,各县自筹一半。

  政府新军经过整顿和补充,编为 4个军:第一军军长邓文,第二军军长李海青,第三军军
长徐海亭,第四军军长才洪猷。

  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及在海伦整军抗日的行动,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和赞扬。著名教育家陶
行知在《敬赠马主席》一诗中写道:“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
十二金牌召不回。”12月23日,《滨江日报》报导:“兰西虽僻在东荒,民众敌忾同仇之心也
日形急烈,凡决心援马者,现已来邑附近,适兵及勇敢乡民七八千人,枪、马齐全,日夕操演,
刻正向马主席恳请缨。”

  东北和关内学生,纷纷来至海伦参加抗日。尽管马占山一再电告全国各地阻止学生前来,
但到12月 24日,来海伦报到的学生已达500余人。马占山命步兵总指挥苑崇谷组建学生团,宣
传抗日救国。

  肇东一带蒙古王公,对马占山孤军奋战极表钦佩,要求马占山收编蒙古精壮自成一军,在
肇东一带训练待命。

  马占山在海伦一面整军,一面屡通电南京国民政府速作决策,以救中华危亡,但得不到政
府的支持。

  日军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对马占山一面亲自致函拉拢,一面派汉奸韩云阶、赵仲红来往奔
走劝降。

  1932年2月5日,日军侵占了哈尔滨。马占山为保存军力,虚与日军周旋,2月6日,接受了
汉奸的游说,同意出席有马本人参加的东北“四巨头”会议。

  4月 7日,马占山迁黑龙江省政府至黑河。4月19日通电全国,再举抗日大旗,重新组建了
省军政两署,成立了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总司令部,马占山自任总司令。整编和补充了各部队
及十几股义勇军。其中有:兰西、望奎义勇军,司令李天德;绥化、庆城义勇军,司令李云集。

  注:①谢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徐水县,原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
1974年2月16日病逝于沈阳,终年82岁。

  4月 28日,邓文得知日军要从哈尔滨市北上进攻马占山的抗日救国军后防,便派李天德、
李云集率部袭击了呼海铁路局,将 100余辆军用列车全部劫持开往海伦,以备马占山调用,粉
碎了日伪军北进计划。

  邓文奉马占山之命,正指挥松浦战役,北路义勇军骑兵总指挥程志远挟众叛国投敌,袭击
义勇军后方海伦、拜泉等地,切断了邓文、才洪猷的后路。邓文回师北上击溃程志远的叛军。

  淞浦战役打响之际,马占山坐镇黑河,他一边指挥前方战事,一边调集各部,准备与日军
决一死战。

  5月 14日,马占山在黑河举行抗日出征阅兵誓师大会。众将士慷慨悲歌。呼声震天,誓死
共赴国难。

  5月 15日,马占山率卫队长杜海山(马占山内弟)及部下200余人,由黑河出发,5月28日抵
达海伦。5月30日,日军飞机6架,在海伦县城上空投弹50余枚,炸毁商号20余家、民房295间,
炸死14人,伤18人。

  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5月31日,马占山率部撤到海伦县城西三门解家屯(今永和乡经建村)。

  马占山将邓文、才洪猷、李世勋、吴松林等抗日将领召集到三门解家屯,听取了邓文关于
淞浦战役经过的汇报。邓文汇报说:我义勇军虽武器低劣、弹药不足,但抗击日军勇猛异常。
特别是绥化、庆城的义勇军司令李云集和兰西、望奎的义勇军司令李天德所率义勇军,手持大
刀、长矛,不惧日军炮火,奋勇杀敌。日军畏其英勇,称二李所率义勇军是“铁孩”。

  马占山听完邓文的汇报,指示抗日众将领,说:“今后抗日,主要是采取游击战术与敌周
旋,不死守、不攻坚、灵活机动,争取主动,以敏捷秘密手段袭击敌人。或扰乱,或破坏,或
断其交通联络,或劫其辎重,时时袭击,使日军不得安息。待敌人疲惫之时,集结兵力,歼灭
敌人。采取这种战术,须百折不挠、严守纪律,在与总指挥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各部可相机行
事,不必请示。”鉴于邓文抗日救国忠诚,作战顽强勇敢,任命邓文为新编第一军军长,李世
勋为参谋长,下属 7个旅。委任李云集为第三支队司令,李天德为第四支队司令,统归邓文指
挥。委任吴松林为新编第二军军长,指挥骑兵旅和才洪猷部。

  李海青在扶余获悉马占山再举抗日大旗,便留下八团团长韩福元部固守扶余县城。1932年
5月5日,李海青亲率主力万余将士北上。5月7日,李发表了“唯马主席是从”的宣言。然后从
长春岭附近北渡松花江,连克肇源、肇州等城镇。5月15日早3时许,李海青率部攻打肇东伪县
政府驻地昌五城。城内有屠团等500余人。李、屠双方昼夜激战。5月24日,李率部从城东南角、
西南角两处攻入城内,将伪县长程汝霖、行政科长吴鸿仪抓获处决。

  5月29日上午11时,日军中村茂一中佐司令率重兵夺昌五城,上有飞机9架轰炸,下有重炮
猛烈射击,城东北角炸倒数处。李海青部伤亡数百人,为避免更大伤亡,李率部撤出昌五城,
转入肇源整训部队。

  6月初,巴彦义勇军张庆禄奉马占山之命,率部攻克了庆城(今庆安)县。

  李海青率部由肇源到兰西与张庆禄会晤,二人商定分头攻取绥化、绥棱两县城。张庆禄率
部激战两昼夜,攻占了绥棱。李海青因准备迎接马占山到兰西阅兵,攻取绥化的计划未能实现。

  6月28日,马占山东行途经兰西十间房,检阅了李海青部。 马见李部途经千里游击,尚有
8000余名气势高昂的将士,便委任李海青为新编第三军军长,张希武为副军长。并命李、张率
部驻中东路两侧,破坏日伪交通,待机收复城市。

  马占山从兰西出发东行,准备去联络李杜、丁超会攻哈尔滨。日军发觉马东行意图,便昼
夜追踪。马占山行至绥化县境内北部张维屯(今张维镇)火车站,遭到日军阻击。马占山一营兵
力与日军激战,击毙日军50余人,俘20余人,马部仅伤亡 2人。日军惨败后,又用飞机扫射轰
炸,阻止马东行。马便改夜间行军。时逢连日阴雨,道路泥泞,行军十分艰难,日军乘轮船沿
江封锁。马东行受阻,便改道回师北上。

  7月 27日,在海伦以东47公里处的安古镇,马占山所率部队被日军甘粕支队和两支骑兵突
然包围。马占山命部队分散突围。

  马率卫队50余人转移到绥棱县北部的罗围甸子(罗圈泡),冲破日军包围,进入深山老林抗
击日军。

  马占山的少将参议韩家麟(字述彭)率百余人,保护饷款、衣物、用具的马驮子向北突围。
日军见韩部人马较多,误认为马占山必在其中,于是紧追不舍。韩率部行至海伦境内的七、八
道林子之间,当夜在民房宿营。次日(7月 29日)黎明,被追上来的日军包围。一场血战,少将
参议韩家麟、少校参谋终玉衡、少校连长于俊海等官兵壮烈殉国。

  1932年9月下旬,邓文奉马占山之命,率2 000余名将士,从拜泉出发,去安达与李海青、
张希武会师,准备会攻省城齐市。10月4日,途经明水县,邓文率1 000余人攻下明水县城,打
开监狱,放出犯人,开仓救济百姓。俘县长卢俊海等,经说服教育,卢弃暗投明,参加抗日。
邓文将卢属下编为抗日救国军第十九旅,卢任旅长。卢一面招募新兵,一面收缴大户枪支、弹
药,扩充队伍。日军调动了龙江、安达、海伦等 5县的日伪军围剿明水卢俊海部。卢率部撤离
明水,转入山区抗日。

  10月初,邓文率部攻入安达,将千余名日伪军全部缴械,切断了中东路。

  10月13日,日军以步兵松木的第二十七旅团为主力,向安达反扑。10月16日,日军先头部
队侵占了安达火车站。邓文得知日军重兵来攻,主动撤至中东路附近。10月18日,日军兵分三
路从安达、宋站、满沟(肇东)南下,欲将救国军分割包围歼灭。邓文率救国军撤至中东路以北,
越过沼泽地。日军恐中计退回。

  10月25日,李海青、张希武、邓文留守部及霍刚部,会合攻占了肇东县城。城内的伪公安
局长、保安队及宪、警人员全部反正,参加了抗日救国军。

  11月 3日夜,邓文、霍刚部由李海青、张希武部配合,从东西两路夹击,又攻占了安达县
城,击毙伪军100余人、日军600余人。伪军檀自新、周作霖部向安达县城反扑。檀自新的先头
部队抵达城郊,邓文派参谋长李世勋劝降檀自新(邓文与檀自新私交甚厚),檀当即率部反正抗
日。邓、檀两部合击,日伪军惨败。

  11月7日,日伪军在飞机掩护下,疯狂反扑安达县城的抗日救国军。邓文、李海青、檀自
新部奋起反击,击毙日伪军300余人,并俘两个连。日伪军在装甲车掩护下北退,救国军又夺
回安达火车站。

  12月,海伦的“红枪会”群众抗日组织,袭击了海伦县城,毙俘日伪军20余人,毙俘公安
局长以下 9人。12月13日,该“会”又袭击了海伦的南卢家屯驻的日伪军。12月29日,“红枪
会”在海伦的戴家店附近与日军警备队遭遇,双方展开肉搏战,日军伤亡 7人,“红枪会”伤
亡数人。

  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23日,一部义勇军在海伦河镇与伪军激战终日,旅长吴天石被俘
(同年12月9日殉国),百余名义勇军壮烈牺牲。余部于同年12月5日,撤入肇东境内,与李海青
部会合。李海青接到马占山的命令,于同年12月15日,在肇州的老街基一带渡过松花江,向扶
余撤走,后转战到热河开鲁地区抗日。

  张希武率抗日义勇军继续转战在“三肇”、青冈、望奎、安达等地。

  同年12月,张希武率部在肇州的头台站与伪军宋树声、马广富、张英魁的 3个团遭遇。张
希武的坐骑中流弹,陷入险境,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与敌苦战 5个小时之久,毙伤大批敌
人,张部也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役后,张希武率部转入兰西、明水、林甸等地。

  同年12月末,伪军姜鸿飞、张英魁、宋树声等部包围了在林甸的张希武部,并喊话劝降。
张希武蔑视敌人的叫嚣,发誓宁愿战死,决不叛国投敌!率全体将士一场血战,冲出重围,转
入安达一带,连续数日与日伪军迂回游击。在攻打安达火车站时,日伪军 3个旅包围了张部。
张希武爬上屋顶,架起机枪猛扫敌人,掩护部队撤退,他自己最后突围。此役,张希武部损失
过半,元气大伤。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0月15日,张希武率千余人由青冈、望奎至肇东,拟与大赍义勇军
会合,不料,中途遭日伪军四面包围,天上有日军飞机轰炸扫射,地下重兵围困,张希武率抗
日将士几次突围未能成功,伤亡惨重。最后,张希武只率十余人突出重围,准备赴汤源、通河
一带寻找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路上敌人盘查甚严,张遣散随从,约定在汤源、通河会合。

  同年10月18日,张希武化装搭上火车,被汉奸认出被捕,押在伪黑龙江省陆军监狱。张希
武重刑之下不皱眉,金钱地位引诱不丧节,大义凛然,含笑英勇就义,年仅35岁,不愧为抗日
救国的民族英雄。

  二、抗日军围袭日伪军

  1931 年冬,中共满洲省委通过雷炎派李洪儒到海伦找顾旭东,给其哥哥顾凤(山林警察队
的负责人)做工作。顾凤、顾顺、顾义德率部反正。以这支队伍为基础,改成200余人的一个团,
顾凤任总指挥,受中共满洲省委直属海伦特别支部领导。

  1932年6月10日,顾凤部下薛洪福带17名战士,驻在海伦县城东20余里处的肖永珍屯(今东
方红乡文明村),被汉奸告密。

  次日拂晓,43名日军官兵突然包围了肖永珍大院。双方开枪射击,战斗十分激烈。薛洪福
一面派人速去李栋屯(今南兴乡新建村)给顾凤送信,一面组织战士反击突围。战斗到午后2时,
薛洪福率战士突出重围,向秦家岗(今海伦东风镇文化村)方向撤去。途中,与顾凤所率增援部
队会合,于是重返肖永珍屯,围攻了占领肖家大院的日军。下午3时许,日军1名大佐指挥官被
击毙。日军派出 1骑兵冲出肖家大院,去县城求援,冲至马家岗(今东方红乡兴隆村),被抗日
群众张清林刺死。日军又派出两名日军化装成农民去县城求援。

  战斗正在激烈时刻,顾凤左前胸中弹负伤,日军增援大队也赶到。见形势不利,顾凤指挥
部队迅速向秦家岗撤去。

  此战,共击毙日军 9人。顾凤因伤势过重,次日鸡鸣时牺牲。此后,这支义勇军队伍与李
海青、邓文部汇合。

  三、抗日联军西征

  满康德3年(1936年)9月份,为了粉碎日军妄图把抗联第三军消灭在汤源根据地的阴谋,抗
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 500余名骑兵,从汤源出发,向海伦、北安、德都一带远征,途经数十
次战斗,略有减员,到铁力与抗联第三军的六师师长张光迪、政治部主任李熙山(许亨植)部会
师。

  同年1O月下旬,赵尚志奉命率领二师师长关化兴、三师师长张连科、政治部主任李熙山和
六师师长张光迪、政治主任栾志渊、参谋长雷炎等,向白马石(今绥棱林业局张家湾农场)一带
转移。途经绥棱阁山附近的郝大干屯,收编一支报号“占省”的 120多人的山林队,随即又召
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及阁山的有利地形,决定在阁山迎头痛击尾
追的日军。

  次日上午10时许,突然发现日军 3个尖兵窜到阁山脚下,后续日军接踵而至。“占省”的
山林队队员因求胜心切,提前向3个日军尖兵开枪,击毙 2名,逃回1名。由于过早地暴露了目
标,日军未完全进入抗联的伏击圈,双方就展开了激烈战斗。日军向郝大干屯发炮50余发,集
中12台汽车和300余人,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向抗联阵地(郝大干屯) 反扑。

  当日11时左右,三师师长张连科和警卫员奉命带队包抄日军后路,他二人刚一出大门就中
弹负伤。抗联指挥部从山上派下一队骑兵,向日军侧面攻击。日军受到两面夹击,队伍一片混
乱,先后4次向郝大干屯反扑,均被抗联击退。晚7时左右,日军指挥官被击毙,其余残敌扔掉
武器四散逃窜,抗联将士乘胜追击痛歼。

  此战,歼灭日军120多人,缴获战马30余匹、轻机枪2挺,击毁重机枪2挺、迫击炮1门。

  是年冬,赵尚志率部行至海伦水趟子(今通北林业局红星林场)一带,与在这里活动的抗联
五师政治部主任蔡近葵部会合。部队在木营休息时得到情报,有一支 1 000人的日伪军讨伐队
来讨伐。

  赵尚志决定:利用两山夹一沟的冰趟子有利地形伏击这支讨伐队。

  抗联三军的指挥部,设在冰趟子东北角的小山上,教导队100余人埋伏在西面的小山上。
其余部队埋伏在东南面的山上,担任正面主攻。

  次日上午9时许,日军北黑部队300多人,乘坐20多张马爬犁,每张爬犁上都架着机枪,飞
速地向冰趟子扑来。伪军的两个警卫团 700多人紧跟在后。待日伪军来至切近,抗联的前哨立
即开枪射击,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时,埋伏在两侧山上的抗联主力部队
居高临下,猛烈射击。日伪军顿时乱成一团,纷纷从爬犁上滚下,趴在冰上站不起来,向抗联
还击十分困难。战斗持续了1天。天黑前抗日联军发起冲锋,日伪军死、伤、逃,溃不成军。

  此战,消灭日伪军 300多人(其中有日军少将以下7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 挺、步
枪100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

  伪满康德4年(1937年)7月,抗联六军军长戴洪斌和王明贵等人,奉北满省委指示,开辟新
游击区,配合全国抗战,率抗联六军的二、四师,保安团,特科连共 700余人西征。部队横跨
小兴安岭,在深山密林中艰苦跋涉 20多天,行程千里,到达海伦的八道林子(八道梁子,今通
北林业局前进经营所处),与先遣部队会合后,夜袭了驻海伦叶家窝棚的日伪军。

  是月, 抗联第三军六师师长张光迪, 率部到达海伦县东北部哈拉巴山附近的李刚烧锅屯
(今双录乡双兴村),将队伍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柳条通里。张师长让伪屯长王文德去县伪警察署
报告。伪警察署立即纠集了日本守备队鹰林、栗元两部和一部分伪警察,共170多人,分乘7辆
汽车,扑向李刚烧锅屯。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一声枪响,日军第一辆汽车司机丧命,后面的
汽车乱撞一阵,停在路上。车上的日伪军,有的未等跳下车就被击毙。激战几十分钟后,抗联
六师师长张光迪等率部发起冲锋,抗联战士闯进日伪军队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击毙
日伪军80余人,击毁日伪军汽车3辆,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70余支、子弹10余箱。

  1938年 7月,抗联首批北满远征队(由六军军部和第一、二师各一部组成),在冯治刚率领
下,从萝北县出发,经过 1个多月的艰苦征战到达海伦东部第三军后方密营。中途,六军二师
师长张传福在战斗中牺牲。

  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传魁率领第三、九军各一部从依兰过江远征,行至苇子沟遭敌人袭击,
魏壮烈殉国。常有钓、郭铁坚各率一部,历经艰险,分别于同年 9月底和11月底先后到达海伦
县,与抗联主力会师。

  同年9月6日,第二批西征部队(由抗联三军的三、四师,六军的二师及三师的八团等共400
多人组成), 在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等人率
领下,从萝北县出发,向小兴安岭西部黑嫩平原进军。途中,击溃了日伪军的追击部队。同年
10月18日到达绥棱县的白马石(今绥棱县的张家湾屯),与抗联首批西征部队胜利会师。

  会师后,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主持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有:三师师
长许亨植(李熙山)、六师师长张光迪、六军临时代理党委书记陈雷、六师参谋长侯启刚和六军
三师师长王明贵及雷炎、周树范、王均等。

  会议决定部队进行整编和组织西征队等问题。

  部队整编后,成立 5个支队:第一支队队长张光迪,第二支队队长王钧,第三支队队长王
明贵,第四支队队长雷炎,第五支队队长周树范。

  根据北满临时省委关于开辟黑嫩游击区的指示,组成西北远征队。在陈雷和张光迪的率领
下,向德都、五大连池远征,开辟新游击区。

  第三批西征部队(抗联六军教导队、十一军的一师等 300余人组成),在抗联三军军长李兆
麟、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荫率领下,从绥滨的薄鸭河出发,途中袭击了鹤岗商店,解决了部队
的冬装和给养后,继续西征,于伪满康德 5年(1938年)12月末到达海伦的八道林子,与前两批
西征部队会师。

  1939年1月2日,根据北满省委第八次常委会议《关于建立西北指挥部的决定》,李兆麟在
海伦的八道林子抗联第三军的三师密营,召开了西征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通过了《西征指挥
部临时行动纲领及临时规则》,并建立了临时指挥部。

  是年 2月16日,抗联第四支队队长雷炎、参谋长郭铁坚率81名骑兵,从绥棱东北的深山老
林里沿山路向西南进发,2月18日深夜10时许,雷、郭率队来到海伦的李老卓屯(今共荣乡民强
村)。此屯地处绥棱、海伦、望奎三县交界,日伪统治薄弱。全屯住 30多户贫苦农民。队伍进
屯后,汉奸王成才告了密。次日拂晓,海伦、望奎、绥棱、绥化等县的日伪军、警察、自卫团
1000多人,向李老卓屯包围。抗联四支队在屯里的群众支持下,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日伪军
越集越多,轮番进攻。雷炎、郭铁坚得知敌人要用炮轰屯子,为保全群众生命财产,太阳落山
时,三小队突出重围,绕到敌人背后开枪射击。日伪军遭到前后夹击,队伍混乱而惨败。

  但在此战中,支队长雷炎(28岁)、肖指导员、王连长等8名抗日英雄壮烈牺牲。

  是年冬,抗联三军改编成10个支队。

  伪康德 7年(1940年)初,抗联一支队队长张光迪率部从庆城县老金沟出发,进入海伦、望
奎、青冈等县开展抗日游击战。同年 3月,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抗联一支队长张光迪和政
委于天放率 40余人来到绥棱县的瑞穗村。根据给日伪机关干勤杂工的李泰画的一张图,4月18
日夜袭了日本移民团及军队,激战3个多小时,歼灭日军22人,缴获子弹5万余发、枪10支。同
年7月,该支队在望奎县的高贤村击溃了来围剿的海伦县警察大队80余人,俘大队长等3人,此
战该支队副队长高继贤牺牲。同年 9月初的一天,该支队一连,从拜泉、海伦转战到明水县境
内的兴通村董德禄屯(今沿河乡兴通村),被伪兴通村警察所发现报告了县警务科。伪科长张乃
选、首席科副高乔太郎、警务股长刘锡刚、讨伐队长杨绍朋等,带警察大队、自卫团、讨伐队
100余人,开3辆汽车急忙赶到兴通村。此时,海伦县讨伐队、青冈县讨伐队也闻讯乘汽车赶到。
3县日伪军立即联合出动,包围了抗联一支队一连。这个连只有六七十人,武器装备低劣。 可
全连上下团结一致,周密部署,沉着迎战,日伪军几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此战,日军被击毙
6人,汉奸讨伐队死伤10多人。抗联只有1人受轻伤。

  是年9月11日夜,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二支队队长戴洪斌率领100多人,分两路攻打肇州县的
丰乐镇。在行军途中,选拔出30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奋勇队。每个队员胳膊上扎白毛巾为
标记。口令是“克服”。

  守丰乐镇的日伪军设立多处岗哨,又有巡逻哨。抗联十二支队的奋勇队员,迅速地靠近丰
乐镇,抓了一名巡逻夜警,问出日伪军当天夜里的口令是“梅花”。奋勇队立刻赶到南门,将
守南门的日伪军缴了械,打开南门,抗联十二支队长戴洪斌率队进城,很快攻到伪警察署。

  丰乐镇警察署,坐落在镇内西街路北一个大院里。战斗一打响,街上的警察边打边钻进警
察署大院,拼命死守。戴洪斌率十二支队战士迅速包围了警察署大院,一部分队员在正面进攻,
一部分队员翻墙而入,缴了伪警察的械。

  此战,十二支队击毙伪警察 2人和青年训练所主事田中米一,活捉伪街长徐玉彬和伪警察、
自卫团45人,烧毁伪警察署大院和署长住宅,打开监狱,释放“囚犯” 9人。打开丰乐镇银行,
得伪币16.8万余元,打开官当铺,得黄金 17斤、表 1袋、金镯子 25副、金戒指 1斤多、大烟
2 000份。缴获大枪40余支、短枪多支、子弹10余箱、军大衣80余件。

  次日清晨,十二支队在大街上排着队,唱着歌,从南门撤出肇州丰乐镇。

  同年10月 6日,抗联十二支队党委书记韩玉书和代理支队长徐泽民在肇源的莲花泡屯召开
干部会议,研究攻打肇源城方案。会后,挑选50余名战士组成一支精干的前锋小队,由韩玉书
和徐泽民率领在前。十二支队的三十四、三十六两个大队随后,趁天黑向肇源城进发。途中收
编了60余人的山林队。行不多时下起大雨,道路泥泞难行,行至离肇源城20华里的傲木台屯,
天已快亮,夜袭肇源城计划不能进行,队伍便在傲木台宿营。傲木台是由东西两个屯组成,中
间相距1华里。三十四大队住东屯,三十六大队住西屯,徐泽民化装进城去侦察联络。

  十二支队在傲木台宿营,被日伪特务搜查班的负责人段宝珍(肇源伪财政科征收股长)发现,
报告了二站指挥所负责人,警佐陈彦甲,陈又报告了伪旗公署。旗公署立即调动日伪军及警察
开向傲木台。

  10月7日早,傲木台东屯,突然闯进3个日本骑兵。三十四大队战士立即开枪。将3 个日本
骑兵击落马下,又向尾随3个日本骑兵后的 30多名伪警察开枪射击。其他日伪军听见傲木台屯
里的枪声, 立即占领了南江堤,向傲木台屯里还击。双方激战一上午。 下午,日伪军又增援
1 000 余人,从东、西、北三面包抄傲木台,开炮向傲木台屯里射击。傲木台屯里硝烟弥漫,
几处房屋倒塌起火。抗联三十四大队伤亡惨重。队长王殿阁牺牲,指导员吴世英腹部受重伤仍
率队激战。支队宣传主任张瑞林和吴世英研究决定:向三十六大队驻地傲木台西屯转移。转移
突围的路上,南、北两面的日伪军猛烈射击。三十四大队接近三十六大队驻地西屯时,指导员
吴世英也牺牲了,张瑞林左臂被炮弹炸伤。三十六队的关队长也牺牲了。

  两个大队会合后,韩玉书指挥队伍向西江堤撤退。四周的日伪军疯狂地向两个大队射击。
韩玉书大声疾呼:“张瑞林你负伤了,快带领伤员从水泡子突围出去,我来掩护。”韩玉书指
挥战士阻击敌人,他把牺牲的同志的枪支、子弹扔进水泡子后,也中弹牺牲了。

  张瑞林带领伤员走进水泡向西江堤撤退。岸上的日伪军一齐向泅渡在水泡子里的这支队伍
的伤员射击。泅渡中又有几名伤员中弹牺牲在水里。水泡子里淤泥很深,2里宽的水泡子走了2
个多小时,天黑时 18名伤员上岸。休息后,又有3人没起来。只剩下15人,在渔民的帮助下,
分乘3只小船,趁茫茫夜雾,在松花江上顺流而下。此后,白天隐蔽,夜间乘船行军。经过4夜
的急行军,到达了三站南官泡子的渔民房子。几天后,队伍与十二支队长徐泽民接上了关系。

  傲木台一场血战,击毙日伪军 200余人。抗联十二支队政委(党委书记)韩玉书、政治指导
员吴世英、大队长王殿阁、关秀岩等44名同志壮烈牺牲了。但突围脱险的宣传主任张瑞林、大
队指导员钮景芳和中队长杨德山等15人与徐泽民很快又恢复组建起有40多人的抗联十二支队。

  傲木台一战,日伪军认为彻底歼灭了抗联十二支队。11月 5日,肇源的主要军政头目及军、
警人员去参加“三肇”地区“剿匪”胜利祝捷大会,城内只剩下伪警察200余人。11月6日,抗
联十二支队接到地下党组织的通知,到三站东北哈拉胡雪屯东头大庙里开会。会议由徐泽民主
持,研究制定了夜袭肇源城作战方案。

  会后,徐泽民率十二支队连夜急行军。次日拂晓前,赶到距肇源城北 8里路的大嘎拉屯宿
营,派出3名侦察员化装成农民进城侦察敌情,并与抗日救国会取得联系。

  11月 8日,徐泽民率十二支队40余人,从大嘎拉屯出发奔肇源城。在城郊与城内抗日救国
会的负责人王秉章等6人接上头。当夜 10时许,徐泽民率战士翻墙而入。快到旗公署时,捉住
1名哨兵。从哨兵口中得知,警务科宿舍有116个警察。十二支队战士向警察宿舍放了一排枪,
随后喊话:“我们是抗日联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联军占领肇源城啦,交枪不杀!”伪
警察跪在床下举手投降。徐泽民留下一部分战士看守俘虏。中队长杨德山带队缴了 4个城门的
守敌,又攻进日军宿舍,把日军全部击毙。打开监狱,放出 100多个被监禁的人。他们多数人
表示愿意参加抗联,以身报国。

  全部战斗,只用40分钟就结束了。此次战斗,击毙日军 12人,俘伪警察116人,缴获步枪
270余支、轻机枪3挺、手榴弹40余颗、子弹40 000余发、伪币13 000元、军马140匹、汽车2台、
胶轮大车10余辆、鸦片8箱及其他军用物资。

  次日上午 8时,十二支队在肇源城内十字街召开了祝捷大会。宣传主任张瑞林讲话宣传抗
日救国的道理。又打开“三泰粮栈”仓库,把粮、盐放给群众。群众纷纷报名参加抗日,十二
支队扩大到 200多人。由步兵改成骑兵,转移到头台。此战,震惊了日伪当局,说肇源民变,
便将肇源定为“匪区”,伪滨江省警务厅从哈尔滨、双城、阿城抽调23个特务,组成3 个搜查
班(通称“三班特务”),对“三肇”地区进行大搜查,屠杀抗日志士。

  伪康德 9年(1942年)10月14日,朴吉松、张瑞林率十二支队部分战士攻打庆城县南的大罗
镇警察所,将其全部缴械。

  同年12月29日,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在庆城南山沟里召开了第三路军军事会议。决定
将三路军一部分,分成3个小队,分别由于天放、朴吉松、张瑞林率领打游击。(后朴吉松在庆
城被捕,1943年9月,在北安被杀害)。

  1941年冬,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东北大量增兵,抗联伤亡惨重,为保存实力,大部分
抗联人员转入苏联境内,在东北活动的抗联不足千人。在绥化辖区只有零星抗联人员活动,且
时来时去。直至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转入苏联的抗联人员才随苏联红军回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