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名考略

第四章 地名

第一节 地名考略




  莽格吐村 曾用名利民村,达斡尔族语称为“莽格尔蒂”,其含意为长有山蔓根野菜的地
方。四周遍地长有山蔓根野菜而得名。

  该村是清乾隆年间,由额尔门沁村的多金莫昆敖拉哈勒人初克勒弟兄分家后到此建立渔猎
点逐渐形成的村落。开始只有3户人家,民国初年发展到35户,1945年有70多户,现已发展到
200户千余人口的大村屯。

  大拉台村 曾用名建设村,达斡尔族语称“木固拉尔特”,本意为弓形弯状,而这里指达
斡尔族的“大轱辘车”弓形车篷。据传说在清光绪年间有一次涨大水时,漂来一辆“木格拉尔
特日格”,“木格拉尔”含意是“篷子”,“特日格”是车,组合一起是篷子车,也就是达斡
尔族的“大轱辘车”,屯名由此而得。另有一说是,该屯居民每年都在屯后植树造林,但一来
洪水就被淹死,后来村民李龙德,在房后园墙外,堆了五尺高圆土墩,栽上一棵榆树活了,远
看形状象“蜡台”,汉族人就用此称屯名为拉台,但是达斡尔族人仍习惯的叫它“木格拉尔特

”。

  小拉台村 是由大拉台村派生的小屯,达斡尔族人称之为“乌其坑木格拉尔特”。此屯坐
落在大拉台村西南三华里,阿伦河下游东沼泽区的一个小漫岗坡上。

  三间房村 曾用名建筑村,达斡尔族语称为“挂日本台热格日”,由额尔门沁屯多氏三家
来此定居而得名。本世纪50年代,该屯五十余户三百余口人。曾辖西地房子、六间房、前地房
子、东岗子、西范家、后五家子、三门杨家等七个自然屯。三间房是莽格吐达斡尔族乡政府所
在地。

  西地房子村 曾是三间房村所辖的一个自然屯,达斡尔族名为“布吐扎勒格”,其含意是
死水沼泽地,是由村西几处沼泽地而得名。原名为庆喜地房子,民国十二年(1924年),额尔门
沁村雅尔斯莫昆敖拉哈勒,敖庆喜在此开荒种地而得名。此地除适宜耕种外,还有大片草场,
有得天独厚的放牧条件。

  六间房屯 宣统元年(1909年),由额尔门沁村搬出六户人家在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是六户
人家的屯落,就称其为六间房屯。

  西卧牛吐村 西卧牛吐与东卧牛吐是相对应的村名。卧牛吐为汉语音转,达斡尔族语为
“斡诺日特”。西卧牛吐村曾用名建国村。“斡诺日特”的含意同地形地貌有关。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伏不平,凸凹鞍状之意,因为东、西卧牛吐之间,约有三华里长的丘陵地;二是“斡诺”,
在达斡尔语中是沟壑的意思,此地东西屯间有一条好似地裂而构成的小沟壑,走向嫩江支流,
由此而得村名“斡诺日特”。西卧牛吐村原先由三个小屯落构成,最南端的为三家子,最初由
汉族移民杨、张、吴三户来此定居而得名。北端的称“西屯”,达斡尔族语称“巴仁爱里”,
但是老人们还是习惯的称呼“陶木浅”,是陶氏人们的意思,指满族陶氏聚居地方。清康熙年
间,达斡尔族海兰莫尼·鄂勒特哈勒人鄂文长的曾祖格特斯先定居于此,后来齐齐哈尔城东的
满族陶、暴、吴、周、胡姓迁来居住,其中陶性居多。西卧牛吐的西屯(巴仁爱里)民国、日伪
时期,以满族人为多数。在庙岗东坡的屯落叫“腰屯”,达斡尔族语称“断迪爱勒”,清末民
初,达斡尔族李和连家族迁来此地定居,后来又有不少外姓人迁来逐渐形成小屯,西卧牛吐村
实际是由三家子、西屯、腰屯三个小屯组成的。

  额尔门沁村 曾用名新华村,达斡尔族名“额日莫奇”,含意为蒿草,因屯之周围生长蒿
草而得名。额尔门沁村最早有三个小屯组成,是齐齐哈尔达斡尔族中建屯最早的一个村,后来
又分出几个小屯。第一批清顺治初年雅尔斯莫昆·敖拉哈勒人,由黑龙江南下在此建屯,屯名
叫“希各爱里”,含意为大屯。第二批是多金莫昆·敖拉哈勒人多永喜的老祖先迁来此地,在
大屯偏西南建屯,叫“额莫勒德日”,意为偏南屯。第三批多金莫昆人多俄玉的老祖先在离大
屯东西河畔上建屯,叫“莫仍浅”,意为江岸屯。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户籍调查,额尔门
沁村有140余户达斡尔族人在此耕种放牧。

  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外延建屯,在村东北几十里方圆之内建了布拉金屯、敖乃屯、莽格吐屯、
莫力克屯等四个屯。相续在屯北建了西地房子、前地房子、六间房、大拉台、西范家、小拉台
六个屯。在屯西北,沿阿伦河西岸建了扎布哈屯、河西、三道罕、四间房等四个屯。又继续延
伸建了乌力斯抗、后三道岭、西勒吐、拉马房子、达呼店、民主、复兴、西团结、兴华、共和
等十个屯。在嫩江东岸还建了拉克奇、莫古勒、江东三间房(东极村)三个屯。从清朝到民国初
年二百余年间,额尔门沁向外延伸而发展的村屯即达二十七个之多。

  额尔门沁村辖有一个布拉金屯,达斡尔族名“布勒金格日”。布拉金电是多氏在清嘉庆年
间建的小屯,有二十多户人家,他们以打鱼为主要生计,还养很多牛、马、羊等。后来因年年
涨大水,于本世纪50年代,该屯民众迁徙各屯,布拉金屯不复存在。

  扎布哈村 曾是额尔门沁村的一个自然屯,后来发展成一个村。达斡尔族名称“扎敖刻格
日”。扎布哈原来只有几户多氏,民国时期发展到三十户,期间由河北迁来三户汉族。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派来开拓团,全部占领了扎布哈村,而达斡尔族村民全部被撵到北
山里,在布特哈旗哈拉苏台(又称第六村)安家落户,由于生活无着,水土不服,加之闹克山病,
迁去的人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多。1945年“八一五”祖国光复后,有25户,67人又重新搬回
扎布村。

  河西村 因坐落在阿伦河西岸而得名。达斡尔族名为“敦达江古日”,含意为“中间岗”,
因为屯西有南北走向的20华里长的丘陵漫岗,村的位置正在中段而得名。河西屯历来都是人口
户数不多的小自然屯。日伪时期只有17户达斡尔族。1947年土改后很长时期都隶属岗子村管辖,
1966年改为行政村。

  三道罕 达斡尔族语为“撒达根”。最早的名字为“撒肯朵”,“撒肯”含意为美好,
“朵”是平川之意,连起来是美好的平川或良好的田野。此处是阿伦河西的大平原。最早是由
额尔门沁村多金莫昆人多文秀父辈于民国年间在此建屯。日伪时期才发展到十余户达斡尔族。
1943年有六户达斡尔族迁往山里,后来河北、山东的汉族移民不断迁来,到1945年只剩一户达
斡尔族。

  四间房村 达斡尔族语为“杜尔本格日”,含意是四座房。据说民国三年(1914年),敖勒
哈勒·多金莫昆人建的屯,属岗子村的自然屯。1958年独立成行政村。该村有达斡尔族29户,
114人,汉族42户,115人。

  地房子村 地处阿伦河西岸丘陵处,原村名为李地房子,是卧牛吐老李家的地房子,达语
称地房子为“落热格日”。此屯建于1913年,到1938年发展到二十几户达斡尔族,现在该村有
达斡尔族121户,汉族50户,1962年成了独立的行政村。

  岗子村 达斡尔族语为“齐齐仁洪固日”是陡峭之意,“洪固日”是高岗之意,岗子村是
座落在音河右岸之山岗而得名。该村最早是东卧牛吐村乌鲁苏哈勒吴氏所建的小屯。清朝康熙
年间,这里开辟了官田,逐渐移来很多满族人,岗子就成了满族村。此地关、陶、葛氏满族人
居多。

雅尔塞村 也称雅克沙或称雅克萨,清朝初年达斡尔族瓦然莫昆·托莫哈勒人(乔氏),从
黑龙江上游的“雅克萨城”南迁到这里,为了纪念雅克萨故地,将新建屯取名为雅尔塞。达斡
尔族习惯叫法为“雅日斯”。1956年在这里建立雅尔塞达斡尔族村,1958年在这里建国营雅尔
塞农场。

音钦村清朝顺治初年建屯,最初屯名为“刻依热”,含意是岗丘之地,初建屯是在屯东岗
坡上。由于音钦屯处在紧靠音河西畔,周围的人们习惯的称他们为“耶恩钦浅”,汉译是音河
一带的人们。后来官方按人们习惯的称呼称之为音钦或因沁屯。

  据有关资料介绍,音钦屯建立之后,这里每年五月都举行一次“楚勒罕”盟会(集市贸易
之意),故外地迁来的人较多,后来逐渐形成七个小屯。

  一为东屯后街。达斡尔族称之为“华讷格依阿”。二为国东屯前街。达语称“额莫勒格依
阿”。即前街。三为腰屯。达语称“博勒浅”,汉译为阳坡处之意,坐落在音钦屯祖庙岗之西
南,是七个小屯的中间地带,故称腰屯。四为西屯。达语称“德沃浅”,即岗坡上之意。五为
莫古日屯。达语称其“莫古日浅”,坐落在崎岖的岗坡上,是由富裕县莫呼屯人迁来所建的屯,
故称莫古日屯。六为西岗子屯,达语称“格阿古特日西鲁浅”,汉译为居住在驿道的人们。此
屯为辽宁、吉林移来的站人所建。七为音钦地房子达语称“耶钦塔热格日”,又称楚克地房子,
是称楚克的人建的地房子。

  哈拉村 达斡尔族名为“哈日阿”。清顺治年建屯,一说鄂苏日哈勒氏所建,鄂氏有大量
的牧畜在这里圈养和放牧。1988年兴修水利时,从地下挖出一水晶石名章,上有“穆哈拉”字
样,有人就说,哈拉屯是由“穆哈拉”人名得来。也有人说哈拉屯康氏家族很多,是康氏建的
屯。

  奈门沁村 达斡尔族名亦称奈门,是海寺莫昆·鄂勒特哈勒人即鄂氏于清朝顺治年间所建,
奈门沁,汉译是八个的意思,即鄂氏有八户人家居住之意。

  鲜明村 鲜明村是1953年从省内各市、县迁来的朝鲜族村落,至今已发展成二百余户,一
千余人口的大村。鲜明的意思是旗帜鲜明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之意。

  达呼店村 达斡尔族名为“达斡尔店”。清朝道光年间额尔门沁村在此立的交通运输食宿
所,后来玛哈台村名为多平山的人迁到此地建屯居祝达呼店是齐齐哈尔至海拉尔的必经要道,
所以过经的人们在此打间食宿。过往的汉族商人将此处称为“达呼力店”,达呼店村由此得名。
日伪时期,在此设立过龙江县属达呼店村公所和达呼店警察署,1945年解放后,在此成立了龙
江县达呼区人民政府,后改成第八区人民政府,1956年并村划乡时,成立了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达呼店人民政府,1947年土改后,曾一度称联合村。

  达呼店村辖霍拉台屯、十五里屯、四撮房一屯。

  新发村 该村原名为后三道岭村。达斡尔族名为“瓜日本达瓦”,因村前有三道漫岗而得
名。1947年土改后改为新发村。

  二合村 该村原名为前三道岭,因村后有三道漫岗而得名,土改后改为二合村。该村多为
满族,还有达斡尔族居住,后来汉族成了多数,为典型的民族杂居村。

  乌力斯坑村 清朝乾隆年间,音钦村德都勒氏(德氏)建的地房子,达斡尔语称乌力斯坑,
建屯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在达斡尔族全部迁走,成了汉族村。

  民主村 原名为玛哈台村,达斡尔族称“玛格勒悌”,其含意为有帽子或帽状之意。

  复兴村 原名绰查或查查里。达斡尔族名为“绰绰里”,其含意是直直的意思。清朝年间,
额尔门沁村多氏官宝迁来此地建屯。土改后改称复兴村。

  前团结村 原名前多布台村,辖后多布台屯。清朝光绪三十二(1906年)年,为黑龙江省黑
水厅江西区齐台乡驻地,民国初年为龙江县三区齐台乡驻地。达斡尔族语为“额莫勒多布悌”,
因为有后多布台屯,它就成了前多布台屯。是额尔门沁多金氏建屯,开始时额尔门沁多金氏的
人在后多布台屯岗西老榆树下,祈求神佛降雨之地,达斡尔族将求雨称“多布台可贝”,多布
台之名由此而来。

  东团结村 原名为音钦多布台村或东多布台村。达斡尔族称音钦多布台村,是清朝嘉庆年
间音钦屯多金氏多长毛勒开始建的屯,故称音钦多布台。土改后,前多布、后多布、东多布都
改称团结村,其含意是三个屯的达族和汉族都要好好团结的意思。

  瑞廷村 瑞廷,达斡尔族名为“他维”,是五家子之意。清朝道光年间,额尔门沁村的多
金氏在此建了地房子,后又迁来多、吴两家达斡尔族,还有一户王姓汉族,成了“他维”(五
的意思)即五家子。

  “八一五”祖国光复后,1947年1月21日,达呼店区公安中队指导员孙瑞廷同志带战士在
该村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为了纪念他,在1949年建政时,将该屯命名为瑞廷村,1956年,在
该村建立了瑞廷乡人民政府。

  阿拉村 该村是达斡尔族老屯,达斡尔族名为阿拉尔或阿拉日。清朝道光年间,东卧牛吐
村的库尔坎莫昆·乌力斯哈勒称维耶的人带领五个儿子在阿拉尔地方,开辟了大牧场,该地现
在仍称“哈拉海大甸子”,后来根据人口的增多,马匹的发展,分别建立了五个阿拉日,即维
耶阿拉日(现哈拉海军马场驻地)、哈斯哈阿拉日(现在是哈什哈村所在地)、双海阿拉口(军马
场二连驻地)、陈家阿拉日(青年林场所在地)、岳明嘎阿拉日(现阿拉村驻地),五个阿拉日都
以人名为屯名。

  哈什哈村 原名为哈斯哈阿拉日屯,是原五个阿拉日屯的一个,是由哈拉海大草甸子得名,
也有说哈御堤阿拉日,其意是有围障的阿拉日屯。哈斯哈阿拉日原是维耶阿拉日的小南屯,后
来汉族居民逐渐增多,达斡尔族所剩无几,为了称呼的方便,将村名改为哈什哈村。

  北兴村 原名为拉玛房子,达斡尔族语为“兰白钦”。该屯始建时分前后两个兰白钦屯,
拉玛房子村民国年间曾用过八里岗子村名,该村系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最北端,紧靠甘南界的一
个村。兰白钦屯是敖勒哈勒·多金莫昆人所建,土改后改称北兴村。

  长安村 原名西热图或西里图,达斡尔族名为“西热特”或“西热悌”,其含意是方桌形
的地方。

  最初有额尔门沁村敖勒氏称李长毛的人,在此建立房屋,专为往返于海拉尔的贸易车队提
供食宿服务。后来陆续迁来不少达斡尔族,形成了村落,土改后改称为长安村。

  土房子村 曾用名新生村,达斡尔族语为“哈布期勒村”,汉语解释为“夹空”之意。其
西面有土岗,东面有音河水流过,该屯在其夹空地带而得名。

  道光年间,由沃热哈勒之扎木莫昆,即达斡尔族张氏所建,现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后来汉
族逐渐迁入,此屯多是土房,即成了土房子村。

  日伪时期,音河水泛滥,几乎把该村淹没,死伤多人,所剩村民纷纷移住他乡谋生,后来
汉族迁来此村落户。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改名为新生村。

  红旗村 曾用名舍肯村和舍肯泡子村,达斡尔族名舍肯。该村建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此
屯最早是多金莫昆人所建,后有陶氏、乔氏、沃氏、金氏人迁来此屯居住,逐渐成了大屯。

  1958年大跃进时期,该屯得到黑龙江省奖给的一面红旗,而改名为红旗村。因为该村北面
有一个大泡子,人们习惯上称其为舍肯泡子村。

  共和村 原名大哈拉坑村,达斡尔族语称“额尔门沁哈日”,即额尔门沁村的野牧圈之意。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将现共和村一带的广阔草原恩赐给大臣作牧场,当时在此地用落叶松树围成
了两处较大的野牧圈,村名由此而得。

  兴华村 原名小哈拉坑村,达斡尔族语称“哈雅哈日”,是小野牧圈之意,是由额尔门沁
哈日,派生出来的小屯。最早(清乾隆年间)额尔门沁村多金莫昆人,建立的放牧地房子,清末
民初,逐渐发展成80余户达斡尔族屯。“九·一八”事变后,大部分达斡尔族迁往他乡,该屯
成了汉族村。兴华村是土改后改的名,兴华村辖兴华后屯,原名张子林屯。

  敖宝村 达斡尔族语称“敖宝爱里”。清朝嘉庆年间,五家子屯的乌力斯家族(吴氏)阿兰
保又名吴侬,曾任蒙古镶蓝旗都统、镇殿将军、九门提督,其后人在此开辟了大牧场,是五家
子屯的牧养地。离屯北约一华里处,立有一丈多高的大土堆,达斡尔族语称“敖宝”,是五家
子屯乌力斯家族每年八月祭敖宝神的地方,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以求得神佛保佑,人畜
平安,五谷丰登。村名是以“敖包”土堆得名。

  胜利村 原名霍多台村,达斡尔族名“霍多日蒂”,汉语井的意思。乌力斯家族在敖宝屯
建了大牧场,后又在屯东五华里建了一个牧场,为解决牲畜饮水困难,在当地挖了一口大土井。
后来该地建屯立房,并以井为屯名。土改后改村名为胜利村,但人们习惯上仍称霍多台村。

  新利村 原名哈拉布托村,达斡尔族语称“哈日布如托”。建屯时村北岗子上有一片茂密
的榆树林,从远处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进林中几乎看不到阳光,达斡尔族语将一片黑色为哈
日布如托,村名由此而得。

  哈拉布托屯与霍多台屯合并称胜利村,1979年分开称新利大队,1984年称新利村。

  长岗子村 达斡尔族语称“嘎檑卓布库奇”,始建于清末1911年。

  长岗子村原名“嘎勒卓布库奇”是以人名取名的。鄂氏迁来东屯时有一位“布库”(大力
士)的人也随同迁到此屯,这位“布库”力大无比,又助人为乐。搬来的第二年春天,村东草
甸子上有五条恶狼围攻一头牛,他看到这种情景,竞发疯般地扑向狼群,一顿拳打脚踢,打死
了这5只狼。从此在“布库”名的前面加了“嘎勒卓”字样(达语做疯狂解),这位大力士就成
了“嘎勒卓布库奇”即疯狂的大力士,村名由此而来。达斡尔族习惯上仍这样称呼。“九一八
”事变后,汉族大量迁入,见到屯后有一长条漫岗,将村名称长岗子。

  双岗子村 达斡尔族语称“白音华日克”。清乾隆年间富拉尔基的沃热氏在此建屯,打猎
放牧。该家族生活富足,又有下套子打猎的特长。因此村名成了“白音华日克”其含意为“白
音”是富之意,“华日克”是打猎的套枷子。后来汉族不断迁入,看到本村前后各有一个大岗,
由此得名双岗子。

  哈力村 达斡尔族语为“哈阿热”,汉语是野牧圈之意。原来汉族称此屯为“哈拉热”,
1983年改为现名哈力村。

  黑岗子村 达斡尔族名为“哈日洪古热”,汉译为黑岗子,村名由此而得。是富拉尔基村
沃热氏建的屯。沃氏又在黑岗子屯西南二华里处建“万仙”岗子屯。“万仙”是建屯人沃氏的
乳名,借乳名称屯名为万仙岗子屯,后来黑岗子同万仙岗子并成黑岗子村。

  兴安村 原名为霍罗贝岗子,达斡尔族语称“霍罗博洪古日”。“霍罗博”含意是马鞍形
连接之意,“洪古日”的含意是岗子,连起来即是双双连结的岗子。

  齐齐哈村 达斡尔族语称为“齐齐哈阿热”。是清朝顺治年建的屯,由巴克日莫昆、甘浅
莫昆、斡郎克日莫昆、杜尔塔勒莫昆、华力扬莫昆人共同所建。

  齐齐哈尔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边疆或边境之意。追溯历史,黑龙江流域鄂苏里城(
达斡尔族的边境贸易城)以迁来的鄂苏里氏为主建立的齐齐哈尔屯。鄂苏里氏的人们为了怀念
故乡的边境贸易城,取新屯名为“喜扎嘎日”,是齐齐哈尔的谐音,达斡尔族语译为边疆或边
疆来的人,故取屯名为齐齐哈尔。二是“济沁哨卡”之意。辽契丹族统治时期,齐齐哈尔一带
为辽的北部边界,在滨洲铁路线碾子山镇西部济沁河附近设有“济沁哨卡”,以防北部兴起的
蒙古联合部落。而齐齐哈尔名的“齐齐”是济沁的谐音,来自济沁河名;“哈尔”或“哈日”
在契丹古语中是阻挡、防守之意,军事上作哨卡、哨所之解释。连起来就是设在济沁河流域的
哨卡,保卫契丹北部边界一齐齐哈尔一带的边防哨所。这部分守边防的达斡尔人辽、金灭亡后,
元、明时期,就定居这里,用“济沁哨卡”之名,取屯名为齐齐哈尔。三是陡岗上的牧圈之意。
齐齐哈日应为“齐齐仁哈日”,原齐齐哈日屯之东西都有漫坡陡岗,“陡岗”达斡尔语中称
“齐齐仁”,哈日是阻挡或阻拦物之意,达斡尔族将白天在草甸子上牧放的牛马,晚上在陡岗
上围拦圈养,屯名是在陡岗上圈养牛马而得。

  齐齐哈村辖有东哈雅屯,该屯最早是毕力扬莫昆即杨氏所建,民国时期,乌力斯吴维邦迁
入此屯。

  化木村 达斡尔族语称“化木”,类似“咽喉”之意。化木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现在的化木村是从老化木屯移过来的名称。老化木在现化木泵站西南嫩江支流拐弯处,当
时这一支流与嫩江相隔三华里,互不通联,达斡尔人称此地为“化木霍斡里”,地形类似咽喉,
因此得化木屯名。老化木屯是隋官屯(五家子屯)乌力斯莫昆吴氏清朝道光年间打鱼而建的窝棚,
后来带着家眷逐渐成了小屯。道光二十五年涨了特大洪水,把屯子淹没,这样老化木屯人逐渐
搬到“雅斯格日”(现化木村)。

  现在的化木村是在原来“雅斯格日”小屯的基础上建起来的。达斡尔族语“雅斯”在这里
作坟墓解,“格日”作房屋解。清朝康熙年间绰日哈屯苏都日哈勒副都统品级的齐齐哈尔总管
孟额德及其侄齐齐哈尔城副都统兼建城总指挥马布岱及其家族的墓地,在化木西岗下,有其家
奴齐勒察等看护,所以达斡尔族人称其为“雅斯格日”,其含意是看墓地人的住房。达斡尔族
习惯上仍称“雅斯格日”,汉族只称化木村。

  西哈雅村达斡尔族语“瓜日本格日”,是三座房之意。早由齐齐哈村派生的一个小自然屯,
由于齐齐哈村东边有下哈雅屯,而该屯在齐齐哈村西边,所以又称其西哈雅屯,1967年,建立
村屯,称西哈雅大队,1983年,称西哈雅村。

  该屯清朝同治年间建立,最早是齐齐哈屯斡郎克日莫昆(鄂氏)鄂宝福的家族建的,开始一
房。不久又从齐齐哈屯搬来两户巴克日莫昆(鄂氏)人,成了三户,三座房。达斡尔族至今仍称
“瓜日本格日”。民国后期,迁来几十户汉族,成为民族杂居村。

  五家子村 达斡尔族语称“隋棍屯”,因年年受水害而搬到“得日隋棍”(后隋棍或大五
家子)。“隋棍屯”的来历同水师营地和水师官屯有关。据说现五家子屯是清朝康熙年间,为
了雅克萨战役的需要,在这里设立了水师营,进行水兵训练,随之就有水师营和房屋,人们称
其为水师屯或简称水官屯,达斡尔族音变化称隋棍屯。

  达斡尔族乌力斯家族,从前五家子搬到水师营腾出的后五家子,称屯名为“得日隋棍”或
“隋棍”。因为居民都是吴姓达斡尔族,人们称其为吴家子屯。

  吴家子屯是个大屯,南面的草原常被水淹,所以从吴家子屯分离了敖宝屯、库木屯、文固
达屯、霍多台屯、吴家地房子等屯落,他们到土质肥沃,水草丰美的地方安家落户了。

  西五家子屯原是大五家子村的一个自然屯,1967年建成一个西五家子大队,1983年成立五
家子村。

  长胜村 原是吴家地房子。该屯在清朝同治年间隋棍屯的乌力斯莫昆吴福庆等先辈建的种
地的地房子,当时只有七八户人家,民国、日伪时期汉族陆续迁人,达斡尔族有迁回原屯的和
去其他村屯的。土改后屯名改为长胜村。

  大八旗哈村 达斡尔族语称“巴日其格”。八旗哈屯清朝顺治初年克音莫昆(何氏)何布台
的祖先所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达斡尔族古老的村落。从清朝中叶起,八旗哈屯开始向外
辟建了不少子屯。如龙江县的军宝屯、富拉尔基的哈雅屯、小八旗哈屯。

  因为有了小八旗哈屯,八旗哈大屯就成了大八旗哈村。民国年间汉族大量迁入,现在达斡
尔族只剩十几户了。

  小八旗哈村 达斡尔族名“乌其肯巴日其格”,是乾隆年间,大八旗哈屯辟建的地房子。
清朝嘉庆年间,同克音氏有亲属关系的住在杜尔门沁的郭布勒氏(郭氏),郭文廷的祖先迁入此
屯,后迁来的郭氏成了多数。其屯名又称“得日杜尔门沁”。该屯后来又迁入了城东高头屯的
胡尔拉斯氏(胡氏)多隆阿将军的家族,从此成了郭、何、胡等家族的屯落。民国后期汉族逐渐
迁入,解放后汉族越来越多,成了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