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伪康德7年(1940年)2月,日伪在县城北大街路西(今农机公司院内)设立龙江省立讷河农业
学校,旨在培养初懂农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供其驱使。10月,校址迁至东门外路北(今讷河一中
后院)。第二年3月,该校升格为龙江省立讷河国民高等学校,为县内第一所普通中学。学制由
6年改为4年,定为“实科”,取消升学任务,设置农业、出产、矿物、化学、日语、满语、代
数、音乐、体育、军训、国民道德等学科。其中的实业学科,以实际操作和训练代替系统知识
和基本理论传授。伪康德9年(1942年)把国民道德课改为建国精神课,大肆宣扬“唯神之道”,
把人吃的五谷说成是神的恩赐,藉以麻醉学生。把日语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到超过语文课的一倍
以上。学生每年除在校1内农田实习劳动外,还要参加一两个月的“勤劳奉仕,,劳动。同时,
增加了军事训练科目,由伪军或日军军官驻校任教官,对学生进行徒手或持枪教练、实弹射击、
防空演习和挖战壕等军事训练。伪康德10年(1943年),在县城东南三道街(今第一小学校园建立
了讷河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招收讷河、富裕、依安、甘南、嫩江等县学生160名。设置学科与男
高基本一致,另置手工、裁缝、家事等学科,同时,参加战地救护、包扎等军事训练。男女因
高除建同精神和日语课能保证教学时数外,其余学科一律被劳动和军事训练所冲击。
解放后,1946年3月县人民政府接收伪满遗留的男高、女高两所中学,将男高改为讷河男
子中学,女高改为讷河女子中学。9月,两校又合并为县联合中学(简称联中),校址在西北二
道街(今二中校址)和东北二道街(今武装部院内),有学生200名。1947年2月,联中以“为翻身
农民服务,培养工农新型知识分子”为办学方向,招收由各区、村保送的14至25岁贫苦家庭出
身的高小毕业生和优秀初小毕业生110名。学校扩大到6个班,315名学生。1948年8月联中改为
黑龙江省讷河中学,隶属省教育厅。1949年,班级增加到7个,学生287名。学校经常组织师生
到街头宣传革命斗争形势,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为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培养了一大批干部。1951
年,讷河中学增设高中班,招收讷河、嫩江、富裕、甘南、依安、莫力达瓦旗等地学生45名,
学制2年。
1954年8月于县城东北街(今讷河三中校址)建立讷河县第一中学,将原讷河中学的高中教
师和学生拨归该校管理;原讷河中学改为讷河县第二中学,为初级中学。1955年3月,于县城
西门外(今讷河四中址)成立县第三中学。1956年,讷河一中定为完全中学,并在拉哈镇南街建
立了拉哈中学。
1958年“大跃进”时期,办学贪大求快,将讷河三中合并到讷河二中,在老莱公社驻地建
立了老莱中学。1960年又在讷南、学田、通南、龙河等公社建立了普通中学。由于盲目发展,
造成新建中学先天不足,老中学的经费和师资被挤占,加之劳动过多,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
质量普遍下降。1964年,撤销讷南、学田、龙河中学,将师生分配到老莱中学和讷河二中;贯
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建立县耕读中学(在讷河三中校址)。1966年全县有普通
中学16所,耕读中学1所,教学班125个(其中高中班9个),在校学生4 726名(其中高中生256
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学校停课。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杀向社会,“搞
串联”、“长征”,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抓“走资派”、“牛鬼蛇神”。很多教
师被打成“反革命”,“资产阶级权威”下放劳动。校舍百孔千疮,设备破坏殆尽。1968年“
复课闹革命”,改讷河县耕读中学为讷河县第三中学。全县的农业中学一律改为普通中学,下
放到社、镇管理。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在校生17300名(其中高中生1000名)。1969年,改初
高中“三、三”分段为“二、二”分段;农村大队实行中小学7年或9年一贯制。1972年,根据
中央关于“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指示,整顿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使用新编试用教材,
实行成绩考核。但不久又宣扬《一个小学生日记》,树立“白卷英雄”,抓讷河的“马振扶事
件”,学朝农,大开门,“小靳庄”经验,演样板戏,评法批儒相继纳进课堂,学校秩序混乱。
批“教育革命回潮”,中学教育又一次受到冲击。1973年,全县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即小学5年,
初中3年,高中2年。1975年8月建立讷河县第四中学(地址在县城西门外)。至1976年,全县中学
发展到31所,学生37000名(其中高中生11000名),但由于中学数量多,师资不足,设备奇缺,
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以教学为中心,恢复考试制度,教学秩序日趋稳定。
1978年,老莱中学被列为省、地、县农村重点校,讷河一中列为县重点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对全县中学进行了调整、整顿,将大队中学的高中班合并到公社中学。19809F起,学制
恢复了“三、三”分段,并将清和、立新、太和、团结、通南、同心、同义、九井等公社中学
的高中班改为农中班,将全县25所完全中学调整为10所。调整后的讷河一中面向全县招生,择
优录取,其余高中划片就近招生。1982年增设职业高级中学或附设职业高中班,添置教学设备,
充实师资力量。1984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教学质量不断提
高。到1985年,全县有中学29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26所,学生29349名,其中高中
生3043名。但,学校的人才观不全面,只注意,少数“尖子”学生,忽略大多数中下等生;部
分教师素质差,实际文化、业务水平低,不太讲职业道德,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
重点中学简介
县第一中学 位于县城东门外。1954年8月首建于县城东北角(今讷河三中校址),有砖瓦
校舍1000平方米,教职工44名,招收讷河、嫩江、富裕、依安等县初中毕业学生182名。1960
年迁至现址,有教学楼2200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
“停课闹革命”,校舍、设备和图书资料遭到破坏。1978年定为县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国家输送大学(专科)新生288名,其中81名进入重点大学。输送中专新
生278名。1982年新建3 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1983年后,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各班级制订
及格率、优秀率(毕业班增加升学率)的奋斗目标,到期达到既定目标者获奖;各教研组实行岗
位责任制,责、权、利三到组,调动了各教研组的积极性。1983至1985年为大专院校输送484
名新生(其中进入重点院校的220名),为中专输送119名新生。1983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
校,并获拾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获省人民政府文明单位和齐齐哈尔市
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全校设10个教研组,有教学班18个,学生864名,教职工85名。教学设备
较齐全,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化教育室、微机室、图书室、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
室、体操室等。校办农场有土地120亩,木工厂每年纯收益10000。
县老莱中学 位于老莱镇南街。1958年筹建,翌年6月建成砖瓦校舍880平方米,招4个初
中班,220名学生,教职工12名。1976年增设高中班,1978年定为省农村重点中学。1981年被
列为黑龙江省和嫩江地区农村重点中学。坚持面向农业现代化办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自
编劳动技术课纲要和补充教材。校田地根据教材内容种植作物,各年级根据授课内容,管理有
关作物。结合教学进行70个农业科研项目,成功20项,其中8项被评定为盛地、县科研成果。
两次出席省、地、县科技代表大会。1985年有教职工60名,教学班12个,学生823名。设生物、
物理、化学3个实验室,电化教室、阅览室各1个。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和齐齐哈尔市文明单位标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