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一 个体手工业

  清光绪、宣统年间,围绕卜奎驿站和砖城内外,相继出现一批生产油、酒、米、面,制作
家具、服装、铁器的个体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多为家眷铺,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师傅带徒
弟,或有一二名帮工,仅维持其生活而已。

  民国初期,个体手工业(雇工在4人以下)已有较大发展。成衣铺、木匠铺、鞋铺、切面铺、
烧锅、铁匠炉等,有门市和铺面的个体手工业作坊分布在东西城壕、南大街、菜市街、正阳
街、启明街、顺江街以及清真寺胡同。至1931年,个体手工业已达61户,18个行业,有工人174
人,有资本金(大洋)15643元。

   1912~1931年手工业基本情况

  表2—13 单位:元




  1932~1934年,个体手工业相对得到新的发展。新开办的个体手工业作坊达57户,从业161
人,共23个行业,资本金(大洋)12219元。至1935年,境内共有个体手工业118户,从业335人,
资本金(大洋)27862元。

  1932~1934年新办

   个体手工业基本情况

  表2—14 单位:元




  续表




  1935年以后,由于日伪残酷的经济压迫,个体手工业首先受害,生产原材料没有来源,且
遭受重税盘剥;加上市场萧条。至1945年解放时,个体手工业户所剩无几。

  1948年,五区政府组织18户个体工业户到新建立的东市场内营业。其中,皮革业7户、酱
油醋业3户、针纺织业2户、制鞋业1户、木工业2户、卷烟业1户、机械修理业1户、翻砂铸造业
1户;从业人员42人,资本金(东北币)7475.4万元。

  1950年,有57户小皮铺。1951年,麻绳业有3人自发的组成生产互助小组。年末,有20多
名同业者参加了这个小组。

  1956年,北关区和龙沙区共有3870户个体手工业,组成63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合作
小组。至此,个体手工业者绝大部分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也有少数个体工业户没有加入合作组
织。1962年,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部分从事修鞋、服
装加工、木工、薄铁、修锁、马具、金笔、锔锅锔缸、编席、崩苞米花等,不便统一组织生产
的行业退出了合作社,又成为个体工业户。共有127户(人)。其中,男111人,女16人;固定经
营户78人、流动服务的49人。1963年,有个体手工业者367户(人)。其中,171户按行业组成17
个合作小组,共有固定资产16235元,流动资金4222元。有固定门市的91人,流动加工服务的80
人。是年,共完成产值(含服务收入)148284元,上缴管理费3830元。1964年,完成产值26.8
万元,上缴管理费2700元,上缴税金2万元。同时,还有以家庭妇女为主的一家一户家庭手工
业969人,共33个品种。

   1963年个体手工业基本情况

  表2—15 单位:元




  续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受“左”的思潮干扰,个体手工业经济受到限制和批判,
做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取缔。

  1980年后,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个体手工业获得新的生机,重新
得以发展。1984年,有个体手工业255户、314人。1987年,个体手工业发展到402户、从业757
人,资金131万元,产值185万元。到1995年,第三产业中有个体手工业298户、880人。主要从
事修理修配行业,销售收入达480万元,利润115万元,税金59万元。

  二 私营工业

  私营工业(雇工5人以上),出现最早的是道光元年(1821年),山西人在德福胡同3号开设的
鼎恒升(开始称鼎恒号)杂货铺,生产风寒药酒,月产2000余瓶史国公酒和200瓶虎骨酒。光绪
元年(1875年),韩云清在正阳街34号(今市公安局对过)开设白皮铺,资本金(大洋)65元,雇工
9人。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于纯义、黄永盛2人合资在南大街120号开设陆合居酱油厂,资
本金(大洋)200元,雇工6人。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张芝荣在兴隆街10号开设天增顺铧炉,
资本金(大洋)571元、雇工9人。宣统三年(1909年),常宝山、吕子真2人合资在南大街3号开设
涌巨广粮米加工厂,雇工17人,资本金(大洋)7600元。清末主要厂家有9户,从业61人。其中,
工人52人;资本金(大洋)9816元。

   1912~1931年私营工业基本情况

  表2—16 单位:元




  1914年,安德忠、梁殿荣等4人合资在东菜市(今东市场)开设和兴永油坊,雇工25人,拥
有资本金(大洋)5714元,最高年产22万斤豆油。1919年,闫清义在今汇通胡同开设天兴和制米
厂,资本金(大洋)8000元,雇工9人。同年10月,徐品三、张子英在正阳街44号开设正德酱园,
雇工22人,资本金(大洋)1万元。1923年,张清文在坤顺街20号开设振大油坊,雇工24人,
资本金(大洋)1万元。1924年,徐长阁、顾墨林合资在南大街3号开设涌泉原香油坊,拥有资本
金(大洋)850元,雇工5人。继后,有天丰钜油坊、三合永制米厂、永义德制米厂、义增永米厂、
义顺永米厂、田糖坊米J’、田磨坊玉记米厂、泰丰永米厂、德盛茂米厂、三合盛制粉厂相
继开业。这10户米厂‘共有资本金(大洋)39300元,雇工108人。同时,铁、木、皮、纸等一大
批私营手工业也相继开业。到1931年,有私营工业60户,雇工644人,共21个行业,资本金(大
洋)140380元。1932—1934年,新开设私营工业97家。

  1932~1934年部分新办私营工业基本情况

  表2—17 单位:元




  1936年,崔信纯、张清文、安德忠、于锡朋等人开设的义增永、田家、和兴永、田家坊4
处油坊,共有资本金(伪币,下同)57000元,雇工87人,年产豆油136万斤,大、小豆饼34.5
万块。同期开设的裕泉涌、龙江泉等烧锅,共有资本金72000元,雇工89人,年产酒190万斤。
徐品三、张子英、徐为潮、于存义、徐一飞开设的正德、义和、大同、广悦4户酱园,共有资
本金45000元,雇工56人,年产酱油136万斤,豆酱24.3万斤,醋10.9万斤。1937年,随着日
本侵略扩大,政治、经济统治进一步加剧并强化殖民统治、压榨民族工业,对东北资源进行疯
狂掠夺。是年,火柴、食盐实行专卖。1938年10月,棉制品实行配给制。1939年6月15日,对
粮食、豆油、砂糖、卷烟、毛巾、肥皂、棉线、钢材、水泥实行配给制。1940年后,通过各种
组合和兴农合作社,对工业原料进行严格控制,造成工业原料匮乏,工厂纷纷倒闭,能维持生
存的也无利可得,陷于奄奄一息的状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尚存的私营工厂仅有十几户。

  1946年4月24日,齐齐哈尔市解放,一区、五区、六区民主政府根据市委(当时对外称各界
联合会)的指示和市政府的《齐齐哈尔市施政纲领》有关“恢复与发展工商业”的要求,采取
各种措施安定社会秩序,保护、扶植私营工业的恢复与发展。1947年,粮米加工老字号涌巨广、
田糖坊、天兴和、和兴永、永义德、元发祥等私营粮油加工业相继开业。同时,兴办起复和 公、
福增永、德兴东、义昌隆、德源盛、复兴泰、同和永、同茂昌、天合盛、复顺成、义和祥、姬
磨坊、永丰源、恒和顺、公兴泰、云盛兴、庆顺号等私营制米厂、油坊和磨坊。截止1948年,
一、五区私营工业的资本金(东北币)共为26亿元。第六区发展最多的是成衣铺,达28户。另有
粮米加工业16户、小皮鞋厂27户、皮革工厂48户、小糖坊11户、铁匠炉7户、酱园7户。其中,
正德酱园的日产量由沦陷时的700斤增至2000斤。一区、五区较大的工业主要是粮油加工业。
第一区的第9街东菜市46号的和兴永粮米加工厂雇工45人,拥有资金(东北币)50万元。第9
街第6组(军校胡同7号)的东北工业原是义信昌粮米加工厂,拥有资本金(东北币)440万元,雇
工11人。北大街27号的公兴泰粮米加工厂,拥有资本金(东北币)30万元,雇工6人。

   1947年私营粮米加工业基本情况

  表2一18 单位:万元




  续表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龙沙区和北关区的私营粮油等工业实现公
私合营。自此,私营工业已不存在,或为集体经营,或变为全民所有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私营工业又逐步发展
起来。1995年,私营工业107户,从业人员778人,产值1 100万元,利润10.5万元。

  三 集体工业

  区直工业 区直属工业是在1958年“大跃进”后逐渐形成的。1959年4月,市手工业管理
局向建华人民公社(区)下放建东铁工、焦化、毡毯、草织、皮革制品、文化仪器、体育用品、
东大服装、美术工艺、绢纸花、玉器、银制品、纸制品、二编织等14个合作工厂,这些企业成
为区直属工业,有职工1438人,自有资金48.8万元。1960年7月,市手工业管理局又下放了日
用化学、制药、北方制革、回民制革厂4户企业。在接收这18户工厂的同时,又自办了一些工
厂。到1961年,有区直工厂46户。

  1973年,为发展区办工业,从各街道(分社)办的71户工厂中,选择经营管理好,供、产、
销通畅,产品纳入计划的12户工厂上收为区直工业。

   1973年上收企业基本情况

  表2—19 单位:元




  1974年,把产品相近的工厂进行了调整合并。将碾米厂并人农机厂,改为建华农机制造厂;
将量具厂并人机床附件厂,改为建华机床附件厂;将编织厂改名为建华打棉厂;将2户印刷
厂合并为建华印刷厂;将衡器厂并入橡胶厂,称建华橡胶厂。经过调整,12户工厂变成8户工
厂。当年总产值290.4万元;1975年,296.8万元;1976年,391.2万元;1977年,484.6万
元。

  1978年,有建华农机制造厂、建华打棉厂、建华印刷厂、建华帆布服装厂、建华五金厂、
建华机床附件厂、建华医疗器械厂、建华橡胶厂8户企业,职工1 088人,固定资金(净值)2651158
元,流动资金716191元。是年,根据市革命委员会精神,8户企业全部上收,归市二轻局、市
冶金局、市化工局管理。

  1982年,将东五街道的除尘设备厂收归区直企业。1983年,新建建华汽车修配厂、建华铆
焊厂、建华电器五金厂、建华木器加工厂、建华服装厂(后改为建华区北方时装帆布厂)、建华
青年针织厂。至此,共有7户直属工厂,职工260人,总产值172.3万元。1985年,又建成保温
设备铆焊厂、建华建筑保温材料厂,职工增到345人,总产值达399.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24
万元,利润50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暖零件、除尘器、帆布制品、服装、门窗、家具、转椅、环
保设备、建筑保温材料等10余种。

  1989年1月,市政府简政放权,市二轻局、冶金局向建华区下放13户工业企业。进一步壮
大了区属工业的实力,区属工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的主体。

   1989年市下放的13户企业基本情况

  表2—20 单位:万元




1990年,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进行内部挖潜和扩大外延。加强与有关
部门协作,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增加经济效益。1991年,制刀厂投资7万元,
采用旋压技术生产民用大勺3万个,增加产值22.5万元,创利6万元。还对刀坯落型工艺、大
勺设备磨刀工艺进行改造,共投资35万元,当年增加产值94万元,创利20.7万元。北方工程
机械厂投资1万元,开发新产品AxT—300型电源车,生产出4台电源车,新增产值13.2万元,
创利1.4万元。光华造纸厂引进新型的切纸设备,投资5万元,实现产值5万元,创收1000元。
环保设备厂投资7万元,新引进塑料瓶生产线,当年新增产值6.5万元、利润1.75万元。建兴
农具厂对环形链半自动电焊机进行技术改造,投资仅1万元,新增产值4万元。市除尘设备厂投
资2千元,对刨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当年新增产值5千元、获利1000元。1993年,制刀厂投资
200万元,开发新产品,生产不锈钢橱具60万件,增加产值300万元,利润3万元。同时生产厨
房多用片刀2000把,具有切片、扒皮、去骨、启瓶盖、刮鱼鳞等多功能。建飞铝合金厂同山东
省济南市光明机械厂联合开发塑料门窗新产品,共投资50万元,新增产值100万元,实现利税
20万元。同时还投资20万元,开发生产铝合金灯架,既美观又耐用,生产出4000套,实现产
值35万元,利润3万元。

  1995年,区直工业32户,占全区工业总户数的11.8%;生产总值4998万元,占全区集体
工业的19.24%;实现利润244万元,占全区的15.6%;上缴税金208万元,占全区的25.9%。
固定资产原值1 029.8万元、净值589.8万元。职工2127名,占全区集体工业的26.98%。
有机械制造、五金电器、化工塑料、建材、食品加工、木器家具、服装及布制品、印刷及纸制
品、包装材料、修理修配等15个行业。产品有建材、五金电器、菜刀、镰刀、钐刀、水暖零件、
汽车靠背、汽车防冻液、建筑工程机械、纸张、除尘设备、包装材料、保温材料、铝合金制
品、文教用品、纸箱等百余种。其中,线材金具、除尘设备、铝合金制品、双永字菜刀等产品
不仅在市内畅销,而且驰名省内外。

   1982~1995年区直工业基本情况

  表2—21 单位:万元




   1995年区直集体企业基本情况

  表2—22 单位:万元




  街委工业 1958年,各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组织社会闲散
劳力和家庭妇女办小型工厂。1959年末,办起小型工厂53户,从业620人。生产市场极缺的菜
刀、锅铲、玩具、服装等小商品285种,年产值1500万元,对缓和市场供应紧张起到了积极作
用。

  街委工业先天不足,多数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产品没纳入国家计划,原材料无保证,
生产不正常,经济效益低。

  1963年,以街道(分社)为单位,试办生产生活服务事业,组成20个生产生活服务小组,从
业193人。到1965年,共办起7个生产生活服务站,91个小组,从业达2196人。服务的项目有利
废生产、代料加工、厂外加工、进厂劳动、修配补、为人民生活服务6个方面,200余种产品,
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生产总值和服务收入共68.98万元,
利润6.5万元。其中30%上缴区(公社)财政;70%留给各生产生活服务小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割资本主义尾巴,街委工业生产受到干扰和破坏。

  1973年,各街道的生产生活服务站经过多次调整,成为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各街道共
有68个厂(部、组)。其中,工厂22户、生产小组(部)46个;街道办的工厂(组)36个、居民委办
的厂(组)35个。总共2051人。产值163.7万元。并形成五金制品、建筑材料、小农工具、皮革
和皮革制品、服装鞋帽、工艺美术、文体用品、日用木材制品、竹藤棕草、日用杂品、修理服
务等11个行业、80多个品种。其中,纳入计划的有热水袋、台虎钳子、卡盘等20多种。

   1973年街道工业基本情况

  表2—23 单位:万元




  1980年,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产品质量
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街委工厂(组)86个,固定资产净值95.4万元,职工1681人,产值656.8
万元,销售收入506.5万元,利润45.7万元,税金19.7万元,全员劳动效率为3907元,人均
创利271元。

  1985年,街委工业调整为69个。其中,街道工业21户、居委会工业48个;行业10个、产品
40余种;职工1 507人;固定资产原值165.8万元,净值122.3万元;产值751万元,比1980年
增长14.3%;利润75.7万元,比1980年增长65.6%;税金47.6万元;全员劳动效率4986元,
人均创利502元。

   1985年街委工业基本情况

  表2—24 单位:万元




  1990年,街委工业46户,职工1 454人。产值1 702.4万元,比1985年增长1.26倍;销售
收入1 340.3万元,比1985年增长1.13倍;利润211.9万元,比1985年增长1.51倍;税金
112.6万元,比1985年增长18.27%。

  1991—1995年,街委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7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了中信、中亚、兴达、
华中、华夏、华鹤、华西专业公司,集中管理街委工业。5年中同市内外经济技术协作45项,
增加产值1 415.7万元,增加利润182.1万元。其中,1995年协作项目14项,增加产值923
万元、利税95.2万元。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东市场街道(中亚公司)的建中机械修配厂
同大连侨联环保设备厂协作生产多功能汽车消声器,投资10万元,产值15万元,利润3万元;
东五街道(中信公司)的民族奶桶厂同黑河经济贸易公司协作生产奶桶,投资10万元,产值25万
元,利税10万元;西大桥街道(华鹤公司)同上海金钟汽车公司齐市分公司协作生产汽车点火线
圈,投资10万元,产值30万元,利润3万元;中华街道(华中公司)的建中机械厂同长春汽车厂
协作生产减震器,产值80万元,利税4万元;文化街道(华西公司)的建文水磨石厂同齐市第二
运输公司协作生产高光宝丽板,投资13万元,产值50万元,利税10万元;建设街道(华夏公司)
的建华钢铁厂同市机关劳服公司协作生产轧钢,产值76万元,利税6.5万元;卜奎街道(兴达
公司)同河北廊坊电子公司协作生产便携式电焊机,产值54万元,利税7万元。各街道(总公司)
投资482.5万元,开发新产品62项,新增产值1 730.9Zf元、利税227.3万元。其中,1995年
132项,投资74.5万元,新增产值475.3万元,利税60.8万元。

  1995年,街委工业有55户,职工1 257人,固定资产原值546.9元、净值342.8万元。产
值4495万元,比1980年65.7万元,增长5.64倍,占全区集体工业总产值的17.3%;销售收
入3824万元,比1980年增长5.7倍;利润346.5万元,比1980年增长6.4倍,占全区集体工业
的23.8%;税金113.2万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占全区集体工业的14%。

   1995年街委工业基本情况

  表2—25 单位:万元




  续表




   1995年街委工业综合情况

  表2—26 单位:万元




   1995年街委工业新产品

  表2~27 单位:万元




  乡村工业解放前,乡村只办有“四坊”(豆腐坊、粉坊、油坊、磨坊)、“一炉”(铁匠炉)
等手工作坊。

  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各生产大队相继办起了集体小工厂,生产豆腐、豆油、米面、
镰刀、锄头、锄勾、锹、镐、马掌、马掌丁,有的还兼营木器加工,为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服
务。这些集体性质的小手工业,主要设备有简易烘炉、园锯、钢锯、钻头、锤子、石磨等。多
数乡村工业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季节生产,经济收入低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村的生产队响应党中央“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号召,又先
后办起了机耕队、运输队、修配厂、砖厂、木器厂。是年,曙光村办起了运输队,黎明村办起
了砖厂。

  1962年,黎明村在铁匠炉的基础上改建成修配厂,修理大马车和汽车,获利2万余元;龙
沙大队办的油坊,年产值2.4万元,利润9000元。1965年,光明村开办铁匠炉,产值达8000元
,利润1 000元。1966~1968年,龙沙村一队建的豆腐坊,产值达10万元,利润1.8万元。1971
年,光明村办起油坊,年产值1.5万元,利润8000元。

  1972年,高头村成立了运输队,年收入3万多元,获利1万元;同年,还成立了机耕队,有
链轨耕播机3台,“467”抓砂机1台,年产值10万元,利润4万元。黎明、光明、曙光、龙沙
(大队)村先后办起了砖厂。到1978年,共办起各类小型工厂(队)52户,从业人员844人,产值
264.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9.16万元。各类生产设备130台(件)。这些工厂中,公社(乡)6户、
从业249人;曙光大队(村)11户、从业262人;星光大队(村)8户、从业57人;光明大队(村)5户、
从业101人;渔业队2户、从业52人;龙沙大队(村)6户、从业8人;良种队1户、从业15人;
红光大队(村)2户、从业21人;高头村2户、从业人员19人;高峰村2户、‘从业人员24人;黎
明大队(村)7户、从业36人。按行业分:砖厂4户、修造厂7户、木工厂4户、铁匠炉6户、制革
厂1户、制钉厂1户、粮米加工厂4户、砂石厂1户、“四坊”(粉坊、油坊、磨坊、豆腐坊)和
“三队”(打井队、运输队、机耕队)24户。

   1976年乡村主要工厂基本情况

  表2—28 单位:万元




   1978年乡村工业设备基本情况

  表2—29 单位:台(件)




  1980年,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地域辽阔、砂石资源丰富
等有利条件,发展乡村工业。1981~1982年,黎明村、光明村和建华乡又办起3处砖厂;星光
村办起了仪表配件厂、石棉厂和机械配件厂。1985年,曙光村办起塑料厂。到1986年,建华乡
和各村共办起40户工厂。其中,乡办8户、村办32户,从业1 515人;产值1 273万元(乡办产值
465万元,村办产值808万元);利润151万元(乡办利润32万元,村办利润119万元);税金103万
元(乡办工业税金25万元,村办工业税金18万元)。

  1990年后,建华乡先后又办起北方太空棉厂、北方建筑材料厂、大豆专用肥厂、大威轮胎
厂、砖瓦机械厂、塑化联合机械厂等10个工厂。同时,渔业队办渔业量具厂、高峰村办高峰砂
厂、光明村办光明线材厂、红光村办红光皮革厂、黎明村办精细化工厂、渔业队办渔业钢窗厂、
星光村办星光钢厂、双合村办齐双纸制品厂。

  1995年,乡村集体工业有76户。、其中,乡办16户,村办60户。职工2740人,其中乡办职
工628人,村办职工2112人。年产值13200万元(乡8600万元,村4600万元);利润730万元(乡390
万元,村240万元);税金43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84万元、净值2319万元。其中,乡办原值
1144万元,净值1041万元;村办原值1740万元、净值1278万元。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工厂有建
华乡海棉厂、建华乡砂石厂、建华乡华丰化工厂、建华乡砖厂、建华乡家禽加工厂,黎明一砖
厂、二砖厂、三砖厂,黎明化工厂、黎明运输队,光明一砖厂、二砖厂,曙光华齐食品有限公
司、曙光砖厂、曙光油厂、星光钢厂、龙沙化工试剂厂。主要产品有红砖、大豆专用肥、农药、
海棉、乙酸酊脂、空心砖块机、系列饼干、再生纸、皮毛制品、木器家具、砂石、瓦、塑料
制品、铁线、豆油、蛋糕、机械等75类、126个品种。

   1995年乡村工业基本情况

  表2—30 金额:万元




  续表一




  续表二




  续表三




  校办工业 1958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的指示和“勤工俭学”的方针,为学生“学工”提供场所,一些中、小学校相继办起
31户工厂,职工750人。第三中学校在北大街刘家胡同1号建立起细菌肥料厂,除学生参加劳动
外,有临时工30余人,获利60余万元。各中、小学校又建起旋木厂、木工厂、缝纫厂、机械加
工厂、铸造厂、耐火砖厂和电石厂等7户小型工厂,2年获利130多万元。1963年,国务院发布
《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强调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不准打乱教学秩序和妨碍
教学工作,校办工厂全部关闭,机器设备无代价调走,固定资产全部流失,仅市第三中学校就
调走90余万元的设备。

  1969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几处中学又相继开始筹建校办工厂。是年,
市第三中学校成立制钉厂和铆焊厂,生产家用吹风机、焊土暖气小锅炉,后来逐渐发展能生
产锅炉。1970年,市第二中学校办起了印刷厂,印刷表格、学生练习本等。是年5月,市第十
三中学校建起硫酸厂。1972年,第三十二中学校建起光华机械加工厂,加工机械零件。1974年,
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建起市教学仪器厂,生产物理教具、金属喷涂黑板等。1976年,第三中学
校成立教育锅炉厂,生产一吨蒸汽锅炉。1978年,第二、三、十三、二十一、三十二中学校的
5户校办厂产值达80万元。

  1980年后,各中、小学校进一步掀起校办工业的热潮。国家对中小学校办工业实行优惠政
策,对小学校规定不上缴利润,对困难的企业甚至不收税金,为校办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办起的工厂有荣富小学校纸制品加工厂、新江小学校印刷厂、桥西小学校桥西化工厂、二
马路小学校帆布帐篷木工厂及第十三中学校的装潢彩印厂等。到1984年,校办工厂达到16户,
职工215人,固定资产190.6万元,产值127.1万元,销售收入99.6万元,利润20.8万元。
此后,办厂数量逐年增加,产值、利税也年年上升。1987年,校办工厂达到36户,职工1 630
人,产值193.9万元,利润26万元。

  1990年,校办工厂增加到81户。其中,中学10户、小学71户。职工1 341人。其中,中学
440人、小学900人。产值1259.5万元,利润55.5万元,税金14.9万元。1991~1995年,不断
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1991年,第二十八中学校食品厂开发生产法式面包,有法国风
味,共生产10吨,投资2万元,当年产值1.2万、获利4000元。第二十一中学校教学仪器厂开
发生产汽车转向警报器,投资5万元,当年生产1 000台,产值3万元,利润4000元。北关小学
校办工厂开发生产压缩板活动板房,投资2万元,生产板房10栋,产值10万元,获利1万元。1992
年,校办公司的北方燃气炉具厂开发生产天然气炉具,式样美观,达到市级先进标准,投资
2万元,生产356件,产值20万元,利润1.5万元。高效节能设备厂开发生产汽车风档除霜器,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投资1万元,生产出200台,产值6万元,获利1万元。1994年,胶垫制品厂
开发生产橡胶密封件,封闭作用严密可靠,达到市级先进水平,投资2万元,产值15万元,利
润2.2万元。华广助剂厂开发生产ACSC化工助剂,达到市级先进水平,投资4万元,当年产值
15万元,利润1.5万元,税金1.3万元。新兴化工厂开发生产合脂油,能提高铸件砂芯的收缩
率,投资4万元,产值7万元,利润2万元。由于不断开发新产品,许多校办工厂在市场竞争激
烈、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还能站住脚,并不断发展。

  1995年,校办工厂75户。其中,中学办12户、小学办63户。职工1 268人。其中,中学职
工295人、小学职工973人。固定资产原值326万元、净值206万元。产值1850万元。其中,中学
产值600万元,小学产值1250万元。利润112万元。其中,中学利润16万元、小学利润96万元。
共有机械铸造、金属制品、电子电器、建材、化工塑料、印刷及纸制品、铆焊修配、文教用品、
食品加工、服装及布制品等10个行业。生产品种有服装、帆布制品、棉夹帐篷、食品、活动
板房、腻子、黄油、塑料桶、塑料管、锅炉、印刷品、纸制品、石棉制品、化工助剂、机械零
件加工、乳胶、涂料、商标印刷、木器家具、玻璃制品、米酒、白酒、苫布等20多个系列,100
余种。有些工厂已成为省、市的先进单位。如,市第三中学校教育锅炉厂是全区校办工业多
年的先进典型。二马路小学校聚热高效节能设备厂被区政府授予骨干企业、最佳企业、科技进
步、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及市级明星企业称号。他们办的苫布帐篷厂也被区政府授予区骨干企业、
最佳企业、明星企业,还被省市教委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的称号。

   1984~1995年校办工业情况

  表2—31 单位:万元




   1995年校办工业基本情况

  表2—32 单位:万元




  续表一




  续表二




  部门工业 1986年,建华区劳动局、民政局、建委、商委、工商联等部门,为安置待业青
年、残疾人员、社会救济户及职工家属办起一些小型工厂,成为集体工业的组成部分。

  1986年,区建委建立水泥予制构件厂,生产水泥楼板,归属建筑公司管理,有职工32人,
产值7.5万元,销售收入7万元,利润1.2万元,税金0.4万元。同年,区劳动局成立劳动服
务公司,办起3户小工厂,安置待业青年和社会劳力55人,产值47.9万元,销售收入54.8万
元,利润4.4万元,税金2.5万元。1989年,建筑公司新建新型保温材料厂,生产空心块砖。
区民政局福利公司办起锅炉配套设备厂和建华油脂加工厂。1991年,区工商联接收民营北方化
工研究所,生产农药20%病毒A、50%百菌通;还兴办了卫生材料厂。此后,区民政局福利公
司、区劳动局服务公司、区商委相继办起建东铝合金厂、建华区珍珠岩厂、鸿岩灯具厂、鑫发
木器厂、华福油脂化工厂、消防器材厂、有色金属铸造厂、北江汽车保修厂等20多户工厂。

  1995年,区劳动局、民政局、城建局(建委)、商委、工商联5个部门共办起32个工厂。安
置了400余人就业,其中,有部分残疾人员和社会救济户。年产值1270.4万元,盈利117.5万
元,销售收入1088.5万元,税金55.3万元。包括建材、塑料化工、五金机械加工、铆焊修配、
印刷品、纸制品、木器、食品加工等8个行业。产品有消防器材、白酒、水暖零件、铜棒、
印刷品、纸制品、汽车配件、珍珠岩、灯具、木器品、装潢用品、塑料制品、20%病毒、60%
百菌通、服装、建筑预制构件、保温材料、铝合金制品、卫生材料等60多个品种。

   1995年部门工业基本情况

  表2—3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