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 清初,达斡尔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信奉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萨满教。又有穆斯林
从关内迁来,伊斯兰教也随之传人,建起清真寺。同时,佛教、道教也相继传入。
清朝中后期,天主教、基督教也先后传人境内。
民国时期,佛、道二教盛行,寺庙、道观纷纷建起,庙会、法会不断,香火旺盛,信徒亦
多。
日伪统治阶段,各宗教团体皆由日本侵略者监督、控制和利用,被纳人为日本侵华战争、
“日满亲善”侵略政策服务的轨道。
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中,各宗教团体受冲击,庙堂被占用,教徒解散,宗教活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一些宗教活动恢复。
佛教 清乾隆元年(1736年),原土城西南观音庵(姑子庵)有1名比丘尼(俗称尼姑)任住持,
供奉观世音菩萨。至解放初,境内有佛教寺庙12处,僧尼60余人,有信徒近千人。寺庙内供
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韦驮、地藏王菩萨、药王等塑像。各寺庙每年都有固定的庙会日一
次(3—5天不等),在涅檠节(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圆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佛祖成道日)举
办规模大小不等的佛事活动。凡遇农历初一、十五,教徒都要到庙内或在家中摆供、烧香、叩
头、诵经。佛教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宗派。
佛教活动场所情况
续表
解放后,各庙宇多数停止宗教活动,僧尼大部分还俗,寺庙改做工厂厂房或民宅。
省城中心慈善会 省城中心慈善会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会址在原城隍庙胡同1号。
原为慈善机构,后改为佛教净土宗慈善团体。
世界刑字会龙江分会 世界础字会龙江分会于1928年成立。会址在公园路后胡同2号,活
动多者达300人。附设机构有贫民收容所、施诊所等。1947年解散。
龙江省佛化通俗宣讲堂 龙江省佛化通俗宣讲堂于1931年成立。会址在坤顺街35号,该会
按天台宗方式进行宗教活动。1947年停止活动。
世界大同佛教会龙江分会 世界大同佛教会龙江分会于1933年由林炳南、张树仁、翟星凡
等人发起成立,会址在同信胡同8号。因临近马神庙,故又称马神庙佛教会。该会的宗旨是宣
扬佛法,下设佛经流通处、佛化通俗宣讲堂。该会比丘多达10人,经常活动400人左右。有施
医舍药、放生等。1947年解散。
道教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道教传人境内。至乾隆、嘉庆年间,在境内修造宫观。
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已有道教宫观10处,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有道徒(道士)
近百人。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神仙诞辰等,即举行“法事”(道场)等活动,内容有设坛诵经、
祀典、斋醮、传戒等。1935年以后,道教宫观减少或被佛教徒代替。1947年后,已没有道教
活动场所。
五教道德院 1923年4月,陈福龄等8人以提倡“儒释道基回”、“五教讲道德”为宗旨,
发起成立。陈福龄任院长,黄海楼、于驷华任副院长。是年10月,该院在其临街房子内设粥场
1处,一年用去小米数十石,其所属收容所收容500余人。先后印刷《挽世道德金针》、《楞严
王经》、《三教圣经》、《金刚经》等经书。1931年,该院救济伤员160人,掩埋尸体206具,
向29077人赊米2300石。1932年该院在兴隆街永合胡同19号(今天增胡同),用3万元(伪币)建新
院舍。1947年,该院解体改做民宅。
道教宫观情况
表5—28
续表
伊斯兰教 清康熙年间,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在卜奎驿站左近居住。康熙二十三年(168
4年),穆斯林在卜奎驿站西南里许建清真寺(今卜奎清真寺东寺),开展宗教活动。光绪年间,
回族穆斯林增多,且多围绕清真寺而居,穆斯林宗教活动统一在清真寺进行。这种活动虽受社
会背景影响很大,但一直延续到1946年。新中国成立后,信仰自由,得到政府重视,并且有组
织地开展活动。
1984年初,白文达等11名回族穆斯林筹建伊斯兰教团体,组成齐齐哈尔伊斯兰教协会筹备
委员会。同年4月,在卜奎清真寺召开了第一次伊斯兰教代表大会,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其
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伊斯兰教传统,爱祖国,团结穆斯林参加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同各国穆斯林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伊斯兰教协会由齐齐哈尔
市伊斯兰教代表会议产生。,每4年换届,委员全为穆斯林,设主委1人,副主委若干,秘书长
1人。会址设在清真寺。日常工作由驻会副主任委员杨佩华主持。
天主教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主教传人境内。1912年,北满教区派法国籍神甫师德到
齐齐哈尔城区租房设堂传教,教徒有30余人。1957年,高家胡同2号有天主教堂一处(占地1 50
8平方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教徒约百人,神甫是中国人丁汝辑。该教堂负责管理齐齐哈
尔市、龙江县、北安县、肇州县的天主教活动点的教务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
封闭该教堂,宗教活动停止。1982年,教堂恢复宗教活动。
1995年,每周到高家胡同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的有200~300余人。
基督教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4 月),基督教沈阳关东大会(属奉天长老会)派中
国人牧师李德华、李锡元到齐齐哈尔城租房设堂传教。民国初年,有教徒30余人,包括商人、
医生、手工业者、家庭妇女等。1922年,布道会先后在城区租房设立6 处教堂,发展教徒约百
人。1 930 年11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美国差会东北联合会,在城区租房设教堂传教。1931年
11月,隶属挪威差会的北满基督教路德会派牧师万荣昌到城区设堂传教。1942年,伪满洲长春
基督教本部将齐齐哈尔市各教会划归第九教区统一领导,取消各教会名称,一律改为以地名命
名。19 43 —1946年,约老会、浸信会等陆续停办,各教会教徒都加入自办的中华基督教会。
至1949年,已有6 个教会并存,设立堂点13处,各自独立办教,并多数由外国教会控制。1956
年7 月,齐齐哈尔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市基督教爱国会)成立。“文化大革
命”中,基督教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4 月,基督教爱国会恢复,宗教活动也随之恢复。
基督教堂情况
表5—29
萨满教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生活在卜奎村一带的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等少
数民族均信奉一种原始宗教,即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萨满教。但各少数民族崇信的“神”各有
不同。
达斡尔族信奉的家神(道吐里格巴日肯)有正、邪之分。正神(益神)有氏族祖神,要建庙宇
供奉;父神、母神要供塑像;园田、山墙、房檐下的神要供奉布制神娃娃。信奉的正神还有“
天神”、 “地神”、“土神”、“河神”、“水神”、“木神”等。野生禽兽为“邪神”
(恶神)人所避讳,不予供奉。
蒙古族崇信的最高天神是“腾格里”,这些天神分别掌管畜牧、雷电、战争、政事等。还
信奉“地神”、“火神”以及日、月、星辰等。
满族崇信祖先,将祖先的神偶、影像、神册、神器等放入陶罐或神匣内,随人迁徙,择时
(1、3、5年不等)祭祀供奉。
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是由萨满教的“神职人员”用“跳神”(俗称跳大神)的方式去召神、驱
邪、“治病”、“消灾”,等等。“神职人员”,达斡尔族称“雅得于”,不脱离生产,无特
殊地位。蒙古族神职人员男的称“波”,女的称“乌得干”。满族有家萨满和职业萨满(赤阿
嘛)之分。
解放后,这些民族对萨满教信仰淡化,跳神活动基本绝迹。
附 寺庙
普恩寺普恩寺又称观音庵、娘娘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位于中华西路西端(今附属二医
院西邻)。寺庙座落于土高岗之上,座北向南。宫殿气势宏伟,院套宽敞开阔。前方和左右有
木栅所围,纵31丈,横36丈。四周有古榆数10株,茂密葱郁,将宫殿衬托得雅静、肃穆。寺庙
前一片绿茵,远眺隐约可见嫩江支流如一银带,于里许将其环绕。据《黑龙江外记》载,乾隆
四十八年(1783年)刘廷耀在绿茵广场修筑一亭,与寺庙相映生辉。嘉庆十三年(1808年),该亭
重修,悬匾一方,题名“海粟亭”。
据有关史料记载,卜奎城“庙会戏”以普恩寺为始,彼时戏台搭在海粟亭前,艺人献艺。
除诵经,拜佛者络绎不绝外,更有商贩,士女云集,人山人海,颇为喧闹。流人程嫫《赛会篇》
云:“齐齐哈尔诸庙各有会期,或三日或五日。有诵经、演戏等活动,都以商贩们醵金筹办
僧与伶皆流人也。唯有四月二十一日普恩寺一会,其首事者皆娼妓,是日进香。观戏者,肩摩
毂击,十倍平时。”
河神庙 河神庙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前,址在中华西路西端(今社会福利院址)傍嫩江东
岸以祭奉河神而筑。庙舍颇具规模,正殿3间,面向嫩江,内供铜塑河神像,壁绘狐、黄仙彩
图。东西各配殿5间,正殿对面竖有山门一座;青砖高大围墙圈成垧地方圆,很是宏伟。是时,
年逢农历六月初六为祭日,由地方政府主办庙会。届时在嫩江堤边,用芦苇、柳树条等物搭
成彩门,门楣有横幅题字: “嫩江祭”。庙内由比丘主持祭法会,前来祭拜和观望者达万人。
而嫩江畔和庙问搭台唱戏,均演与河神有关戏曲目,好一阵热闹。
河神庙
“江省自庚子之变以来,破坏极矣。”普恩寺被沙皇俄国入侵军破坏,亦失修。光绪三十
四年(1908年),在寺庙的废墟上建成方形三层楼房,为省城图书馆,称藏书楼(宣统二年启
用)。3 年后,图书搬至城内通俗图书馆。藏书楼做了省立师范校舍,海粟亭处的一片绿地做
了学校运动场。
马神庙(关帝庙) 马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中期,位于同信胡同8号(卜奎驿站南)。前殿供
奉关圣帝君像。而马神为配神,庙门楣额上有“关帝庙”字样,时人却称之为马神庙。光绪三
十年(1904年),庙前有戏楼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住持崔升玉用拆戏楼的砖修补西廊房墙。
是年,经龙江府正堂范守佑批准,巡警分局不再占用庙寺而迁出。民国初期,先后被女子职业
学校和佛教会占用。1935年,无宗教活动。至1985年,改为民宅。
文昌阁 文昌阁又称文昌庙,座落在马神庙后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阁为黑龙江将军
及齐齐哈尔副都统每年春、秋官祭地。嘉庆十五年(1810年),佐领崔达兴曾在此设惜字会。每
至农历九月初九,私塾蒙师皆来登高。举行“先生会”,高谈阔论。宣统三年(1911年),最后
一次“官祭”后,便少于管理。至1915年,连同马神庙被女子职业学校占用,后为佛教会所用。
30~80年代,无宗教活动,后被改为民宅。
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前,位于米家胡同(今冶金学院址)。庙内正殿
5间,供奉一尊镇守齐齐哈尔城大将军(城隍)神像,瘟神像和秦叔宝像各排左右。是年七月(1808
年8月),黑龙江将军衙门银库主事西清和水师营营官果德兴在此复审盗马案,主犯吴保儿因
畏惧神灵而招供。为此,西清赠“惠从影响”匾额一方,悬于殿上。东西配房各5间,山门3间。
1922年4月,城隍庙得以修缮,正殿仍为5间,,东西配房各7间,山门3间,山神及土地庙各
1间,东西角门各1座,草棚3间、井房1间、厨房2间、焚化库和难民房各1间。该庙由中心慈善
会占用和管理,产权归黑龙江省公署。1935年3月,为佛教所用。1947年,停止宗教活动。
土地祠(观音寺) 土地祠座落于齐齐哈尔土城以北(今国营建华机械厂宿舍楼),一说建于
清乾隆年间,另说建于清嘉庆年间。如城隍庙一样,建城必建土地祠。该祠正殿3间,内供土
地圣像;两侧配殿各5间。
三皇庙 三皇庙始末无考。址在今北关小学校东侧。所载,年逢农历三月初三为瞎子(盲
人)会,这里很是热闹。凡是来拜神的瞎子,均不要人领路,均为独自徒步前往。传说可有神
仙引路,若走错路者,由瞎子会长审判,要吃板子的。
万寿寺 万寿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位于城南门外(今全福小学校东侧)。修有正殿,供奉
皇帝龙牌。清雍正年间,又建有后楼,内藏经书百余卷,故称藏经楼。除正殿、后楼外,还有
羊舍一间,饲畜。
药王庙 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址在大鱼市(今中市场)路西。
文庙(孔子庙) 文庙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位于木城内东南处。正殿大成殿供奉孔子,
左右殿供其弟子木主,启圣祠供其父母。(另见文化篇、文物)
魁星楼魁(又作奎)星楼始建于清代,位于砖城内东南角(孔庙东南方),供奉魁星神之处。
楼为砖木结构,高10丈,为齐齐哈尔较高的建筑。(另见文化篇·文物)
魁星楼
清真寺清真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回族穆斯林所建,时为
草木结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得以扩建。嘉庆年间,重修礼拜殿。咸丰二年(1852年),
信仰伊斯兰教“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聚资,于清真寺西又建座清真寺,时称清真西寺。至
此,有东寺(原寺)、西寺之分。清真东寺由信仰“格底木”教派的穆斯林管理,并作为其宗教
活动场所;清真西寺由“哲合林耶”教派的穆斯林管理,亦作为宗教活动场所。1924年,清真
东寺乡老东院又建成砖木结构的清真女寺,为女性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翌年10月,黑龙江省
会回族共治会成立,负责管理东寺、女寺。1942年,女寺在西寺西50米处建有礼拜殿、沐浴室、
教长室。
解放后,于1946年8月成立了齐齐哈尔市回民自治联合会,管理东、西、女寺寺务。1958
年,在宗教制度改革中,东、西、女寺合并,称齐齐哈尔市清真寺。而穆斯林宗教活动只限于
东寺,西、女二寺无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遭到破坏,宗教活动停止。寺内光
绪皇帝御批的“急公好义”匾,以及一些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伊斯兰教经典文献史料,全
被毁没。1980年,省、市政府拨款10万元,重修寺院。9月,寺内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81年,
更名为卜奎清真寺。(另见文化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