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学校设置
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其中一中和职业中学是高级中学。有教学班
118个,有教职工536人,其中:专职教师369人;本科学历80人,大专学历212人,中专学历75
人。在校学生5287人。
1998年,职业高中并入地区职教中心。
2001年,第二中学和第一中学合并,成立高中部和初中部;白桦中学和加北中学并入区第
三中学。全区有中学 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有教学班115个,有教职工336
人,其中:专职教师239人;本科学历119人,大专学历114人,中专学历6人。在校学生4680人。
2003年3月,加区一中与原二中分开办学,高中部和初中部分开。6月,一中迁址到原地区
卫校。
2004年 8月,加铁二中更名为加区第五中学;加铁三中更名为加区第六中学,两校移交加
区政府管理。全区有6所中学,其中一中是高级中学。
2005年,全区有中学6所,在校学生5635人,有教学班119个,有教职工 475人,其中:专
职教师412人;本科学历299人,大专学历100人,中专学历13人。
1990~2005年全区中学基本情况
表15—6 单位:人(个)
0000269;[/$$p]
注:不包括加北、白桦中学
学 制
1990~1998年,全区中学执行三年制教学。
1999~200年,在四中三个班执行四年制 (试用两年后又恢复三年制),其余均为三年制教
学。
2005年,中学全部执行三年制教学。
招 生
1990年起,区教育局下设招生办公室,负责全区高考、中师(中专)报名和考务工作,负责
小学升入初中考试、阅卷、招生工作。
1997年始,全区小学取消升学考试,各小学组织毕业年级期末考试,毕业学生全部按家庭
居住地就近入学。
课程教材
加格达奇区中学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至1997年,开设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
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12个学科,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
材;1998至2002年,开设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
美术、 体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4个学科,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人
教版);2003至2005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使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音乐、美术(湘教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北师大版), 其他科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技术、人文与社会是省编地方教材。学校开设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技术、人文与社
会、校本课程。
思想品德教育
1990年起,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按着国家德育教学大纲及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是年起,各中学把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新生入校进行军事训练。
初中一年级政治课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开展养成教育,开展《勿忘国耻、振我中华》演讲
比赛。初中二年级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初三开
展社会主义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使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使命”的
使命感,树立崇高理想,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991年,开展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和国情“两史一情”教育,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请老红军、老革命、老干部讲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
中。是年起,开展创建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学校活动。
1992年,试行省教委制定的“德育评估标准”。
1994年起,进行“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教育;进行 《国旗法》教育,70%以上
的学校建立永久性旗杆、旗座。
1995年起,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人口和法制教育。
1996年,制定《德育十有操作规程》,各学校设有升国旗设施;有校训与校风、教风、学
风“三风”教育方针;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名人名画和名
人名言条幅(匾);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有党团活动室和校史展览室;有少年团校或业余党
校;有板报、橱窗、宣传栏;有校园广播室,用“十有”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1999年起,开展“我爱我家”教育,每个学生更加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开展
普法教育,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
争,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初三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通过讲座、班会、走访社区、收集资料,
学生了解了国情,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
2000年起,全区各中学实行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环境规范化,德育管理科学化,德育队
伍网络化,德育活动多样化德育“五化”教育。各校依据德育大纲要求,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
不同生理特点,制定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多数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举办心理讲座、
心理咨询、热线问答等方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德育教育采取学生自评、小
组互评、班主任主评、科任教师助评、家长参评的“五评”办法进行。
2001年起,启用《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手册》,代替学籍,将德育“五评”
列入其中。
2003年起,开展扶贫帮困、阳光工程资助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004年至2005年,开展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嗜好教育,开展系列读书活动,组织“中华魂”
读书演讲比赛。贯彻新《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
养成训练。
教学研究
1990年起,全区中学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教学。开展“以教师教,学生
主动学”的“双边”教学评比活动,开展《单元五步教学》、《学生自学法教学》课题研究。
举办教学讲座、教材辅导43次、知识竞赛18次,参加1315人。举办公开课36节、观摩课49节、
省级评优课28人(次)。组织教案评比、教材考试和观摩交流活动,探讨语文教师的《作文三级
训练》和数学教师的《提高差生工作集体记分法》。
1995年起,各中学开展《作文八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一中开展“张思忠英语教学法”课题研究,参加地区“创新学习”课题研究。举办
教材辅导46次、教学能手汇报课32节、观摩课16节、公开课39节、“说课”汇报课17节,举行
英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各学科课堂教学大赛和教学能手大赛16次。
1999年,全区中学推行“目标教学法”。
2000年,以减轻学生不合理负担、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整体性改革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建立课堂评估机制,针对理科教学特点,重新修订课堂教学评分标准。开展“新大
纲、教学新模式”探讨活动。
2001年,四中申报省级“十五”科研课题《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
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中学开展创新学习,探索创新课堂活动。组织全区中学教
师学习新教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
2002年,教科所组织修订“发现—研讨—创造”学习模式实验方案,组织各学科教学研讨
会、课改研讨会, 培养骨干教师。开设课本课、活动课、语音课。 启动课本课程研发工作,
《活动性校本课程》、《绿色家园》形成文本。举办学术研讨会,评审优秀论文。
2003年,初中一年级启动新课改实验。制定《加格达奇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方案》等11个
方案和实施办法。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开展校本课程培训与教研,实行集体备课,进行互动式
交流。组织业务校长课改沙龙,定期研究探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新课改顺利实施。
2005年,开展各学科教学设计展示评比活动、学科研讨会活动,举行骨干教师研讨课、示
范课。组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竞赛,组织文科教师基本功技能展示会、全区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堂教学展示会。
【附 记】
第一中学
第一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1990年,学校位于曙光大街南段西侧,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
5层教学楼,建筑面积 5340平方米。内设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教室、语
音室、阅览室、图书馆,建有排球场,配有篮球、单双杠、音乐、美术等教学器材。有教职工
111人,其中:专职教师70人;本科学历64人,大专学历6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 11人。
有学生 805人、18个教学班。是年,毕业266人,考入本科8人,大专 12人,中专9人,升学率
10.9%(详情见表15—6)。1994年,升学率提高至53.1%。
1995年,4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化智牌》化学竞赛,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
0000270;[/$$p]
语音课堂
1998年,在全国青少年日记写作大赛中,1人获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1人获
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1人获三等奖。在全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中,1人获二等
奖。
1999年,学校被评为地级“九五”期间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先进集体。
2001年,第二中学和第一中学合并为完全中学, 设高中部和初中部。 学校占地面积增至
35993平方米,有2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建筑面积增至9538平方米。7月,聘任牙买加籍教师
托马斯担任英语教师。 8月,与哈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建立联系,与北京陈京伦
中学签订联谊学校协议。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 2人获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中,2人获三等奖,7人获优胜奖。有 2名学生作品分别发表在《中国当代超短文作品精选》和
《中国新星诗人诗选》。
2003年3月,高中部与初中部分开,第一中学恢复为普通高中。6月,第一中学迁址到原地
区卫校,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有教学楼1座、学生宿舍楼1座。有物理实验室2个,有化学实
验室2个,有生物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各1个。校园实行计算机联网,
有计算机150台。图书馆藏书20000册。是年,学校被授予省级“教科研先进实验学校”。
2004年,加区政府投资249万元,建3345平方米的综合楼,年末主体工程竣工。
2005年,新建综合实验楼,开通校园局域网。学校承担“研究性学习”省级课题,获“优
秀实验学校”称号,被评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学校。 2名学生获全国英语奥林匹
克竞赛二等奖,12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1人获全国钢琴大赛金奖,8名学生获全省美术大赛奖。
是年,学校有教职工82人,其中:专职教师70人;本科学历61人,大专学历 9人;高级职称16
人,中级职称39人。有学生1376人、25个教学班。毕业学生430人,考入本科97人,大专218人,
升学率73.2%,比1990年提高62.3%。16年间毕业学生4765人,升学1463人。
1990~2005年第一中学教职工及学生基本情况
表15—7 单位:人(个)
0000271;[/$$p]
注:2003年以后学生升学情况统计口径以进入本科录取分数线为基数。
第四中学
第四中学是一所普通初中。1990年,学校占地10053平方米,建筑面积5524平方米,有1栋
教学楼、校办饮料厂和飞翼干洗厂。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专职教师83人;本科学历6人,大
专学历48人,中专(高中)29人。有学生1415人、教学班24个。毕业学生482人,338名学生升学,
升学率70.1%(详情见表15—7)。
1991年,饮料厂和干洗厂停办。
1994年,建成 280平方米二层楼,设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电教室、劳
动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铺设水泥篮球场2个。
1996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
1997年,建成900平方米三层实验楼,添置微机、彩色教学幻灯等教学仪器和设备。
1998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年,毕业473人,401人升学,其中:升入实验中学71人,
升入普高145人,升入中师(中专)58人,升入职高127人,升学率84.8%。
2001年,教师实行聘任制。 9月,学校向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提出“争创省示范初中”申
请,依据《黑龙江省示范初中评审细则》进行迎检准备和自查工作。创建过程中,围绕“实现
学校特色发展”主题,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引进校园网络平台,构建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建
成校园局域网。是年,申报“十五”科研课题《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
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训练》。 学校经省教育厅验收,进入全省示范初中行列, 被评为地级
“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教科研先进单位”。
2002年,区政府投入110万元对教学楼进行改造,投入270万元建教学综合楼,学校占地面
积增至2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增至10400平方米,微机增至180台。
2005年,学校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专职教师113人;本科学历96人,大专学历17人;高
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70人。有学生1910人,有教学班36个。
1990~2005年第四中学教职工及学生基本情况
表15—8 单位:人(个)
0000272;[/$$p]
第六中学
2004年8月 14日,根据《大兴安岭分离铁路办社会职能实施方案》、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
署和齐齐哈尔铁路分局签订的《关于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境内铁路所属教育、医疗机构、托
幼园所移交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管理的协议书》精神,加铁三中正式移交加区政府管理,学
校更名为加格达奇区第六中学。学校位于加格达奇区东山街北山委朝阳路北 316号。学校占地
面积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974平方米。有教学班13个,在校生717人。学校有教职工61
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教职工本科学历43人、大专15人,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 18人。
学校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开设语文、代数、几何、物理、
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微机14个科目,全日制授课。学
校配有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乐
专用教室、美术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学校建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
等运动场所。学校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于科研兴校的改革之中,探索优化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事教育教学实验。学校教师撰写大量有价值的论文,有上百篇论文在国家、
省、地有关报刊上发表和在各级评奖中获奖。物理教师孙福利、数学教师朱坤丽、化学教师李
春光、生物教师房丽丽参加大兴安岭地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孙福利、李春光获得一等奖,朱坤
丽、房丽丽获得二等奖,团体获得第二名。在2004年中考中,有12人考取齐齐哈尔铁路一中,
36人达到大兴安岭实验中学录取分数线,96人考取加铁第一中学, 8人考取加区第一中学,升
学率达75%。在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1人获得国家二等奖,1人获得国家三等奖,3人获得省一
等奖,5人获得省二等奖;化学竞赛,1人获得国家二等奖,1人获得国家三等奖,2人获得省一
等奖, 3人获得省二等奖;英语竞赛,1人获得国家二等奖,2人获得省一等奖。学校坚持素质
教育,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举行“党旗在我心中”主题演讲赛及“舞动青春、歌唱
祖国”广场文化演出等活动,学校足球队获得加区“哈啤杯”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
2005年,学校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503人。在毕业生171人中,有58人考取普通高中,35
人考取大兴安岭地区实验中学,15人考取中专。学校教师在加区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有11人
获得一等奖;在加区初中地理、生物学科公开教学评比活动中,有2人获得1等奖;在地区文科
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有1人获得特等奖,3人获得1等奖,学校获得团体1等奖;肖宏文在黑
龙江省初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1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