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漠河县的小学教育始于1917年的私塾教育。1918年(民国 7年),漠河县城(今漠河乡)成立
一所私塾,学生5人,私塾先生1人,费用均由家长负担,这是出现在漠河县境内最早的一所学
校。同年县知事赵春芳创办县立国民学校,开办了通俗教育讲习所,内附设简易识字学校,吕
逢渭任校长,张涛声任教员。创办不到半年,因经费无着而停办。

  1921年(民国10年),县知事陶宗奇在私塾的基础上成立了国民学校,陈锡光任校董,教师
2人,学生 10人。费用由政府拨给及征用田地租开支。教学内容是十分古老的。这是有史以来
的漠河县第一所官办学校。

  1928年(民国17年),在当时政府和乡绅的支持下,漠河县驻军上士班长张某开办了私学馆,
教材选用《三字经》、《名贤集》、《朱子治家格言》、《珠算》等。第二年,因边境战乱一
度停办。

  1933年(民国22年),漠河县公立国民优级小学成立。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教材统
一编发;师资,有师道毕业生,有县公署职员转入,有本县高小优等毕业生,任教即为正式教
师;经费,由县政府拨给;所设课程,修身、国语、历史、地理、算术、自然、作文、音乐、
手工、图画、体操等。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漠河,控制了漠河学校。日本军政首脑“参事官”井上安田任
漠河学校的教导,在原私学馆建立了“漠河县公立国民优级学校”,由伪县公署职员任教师,
学生150多人,教师7人。增设了日语课,学校实行奴化教育。校长由县维持会会长栾鸿志兼任。

  1939年(伪康德6年)秋,漠河县警尉王静轩倡导在额木尔(今兴安乡境内)成立私塾式学校,
后伪县公署承认该校并易名为“漠河县额木尔私塾国民学会”。在籍学生25人,郑春青任正式
教员。

  1945年日本投降后,漠河、兴安两处学校随之荒废。由原伪县公署兽医杨树恒,东蒙公司
会计宋鹤笙任流失学生的辅导教师。失业教员张理林流落到额木尔,开办了一所私塾式学校,
借此谋生。

  1947年,漠河境内解放,额木尔建立行政村,同时组建了学校,由行政文书候治卿任教员。

  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后,建国联合会委派工作人员郭大彬在漠河组织办学。区政府派杨
树恒负责额木尔组建学校,这是漠河境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所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漠河成立了完全小学。同年,额木尔成立了初级小学,刘国志任
该校教员。

  1952年,漠河学校命名为“漠河第五区完全小学”,刘世鹏、张吉明、吕淑屏(女)先后任
该校的校长。额木尔学校为民办公助性质,由漠河完小调入宋鹤笙任教师。

  解放初期,漠河学校(原为日伪所建)校址在漠河镇(现气象站靠江崖)处,校舍为土木结构。
至1956年漠河完小因办学条件所限,分为两处:漠河镇为母校,1至6年6个班级;上村(现漠河
乡政府所在街基)分校校址(现客运站处),设1至3年3个年级。

  1958年至1965年,因洪水所致,漠河学校迁址到漠河码头附近(原日伪警察宿舍)。古城小
学改为完全小学,由抗美援朝回国志愿军正连职文化教员郭胜威任校长,全校有学生 50多人,
教师5人。

  1960年,顾寿春任漠河完小校长。因自然灾害,漠河、额木尔学校大部分教师下放,学校
规模变小,低年级在原校就读五、六年级在额木尔林业局小学(现兴安乡二十五站村)上学。

  1961年,额木尔新建一个教学点,始称斯大尼斯,同年易名为额木尔中心校。

  1962年,大草甸子(现北红村)建立一所民办小学,至1985年该校有学生32人,教师2人,
分两组(班)复式授课。

  1963年,漠河完小改为漠河公社中心校。同年,洛古河建一所民办小学,当地知青、队长、
村长及边防战士、生产队会计先后代过课,学生19人(1~5年级),分两组复式上课。

  1965年,漠河公社中心校有6个教学班,全公社 7至12岁的适龄儿童183人,有178人入学,
其余5人因残废未能入学。学制1~6年,有部分教学仪器。

1966年 8月,漠河中心校创办农业中学,但为时一年即停办。是年终,“文化大革命”的
浪潮波及漠河、兴安,两地均成立红卫兵组织,兴安校长王树芝去干校劳动锻炼,学校教学秩
序混乱。

  1970年,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漠河县境内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中小学教育、二
农教育、幼儿教育相续发展起来。1971年,北红小学成立初中班,仅一年即撤销。

1972年,13名上海、齐市知青分配到漠河、兴安学校任教,兴安中心校有学生60多人,教
师7 人。是年,古莲区成立工程处小学,有学生16人,同年,还成立了贮木场小学现漠河县第
三小学前身)、古莲小学和前哨小学。1973年,工程处小学改名为古莲区中小学。

  1974年,成立了二十五站小学和黄花岭小学。

  1976年,古莲区中小学分设为古莲区第一小学和古莲区第一中学两部分。古莲区第一小学
有教师22人,学生307人。同年8月,漠河中心校改名为“漠河乡中心校”。

  1978年至1981年先后成立了金沟林场小学、河湾林场小学、河东林场小学。

  1981年9月,漠河县成立第四小学(现漠河县第二小学的前身),地址在原第三粮店房止(现
在的土地办公楼处)漠河恢复县制,古莲区第一小学改名为漠河县第一小学。

  1987年“五.六”特大森林火灾,漠河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化为灰烬。6月各
小学设立临时的帐蓬学校。10月各学校教学大楼相继建成,正式复课。

  1988年10月,漠河县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为进一步改变全县教育落后局面,提出了“以基
础教育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继续巩固发展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年全部取消了二
部制授课,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快了规范化学校建设。

  同年12月,制定了漠河县中小学管理规程,推广了漠河县第一小学实施全方位管理,建设
规范化学校的经验,在漠河县第一小学进行了校长负责试点。1989年 7月由县里组成17人的监
督检查团,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检查。漠河县第一小学受到省政府初级处表饧并获得地级
文明单位称号,同年进入省级标准化学校行列。漠河乡中心校进入地级规范化学校行列。

   1972~1981年古莲区小学基本情况综合表
表22—1   单位:所、班、人



1972~1981年古莲区小学基本情况表
表22—2  单位:人



   古莲区小学教育概况表
表22—3   单位:人



  漠河县阿木尔林业局小学教育始于1971年。阿木尔林业局刚建立不久,便创办教育。随着
林业工人家属逐渐迁入,区局中小学、劲涛林场小学、图强小学、老金沟小学 4所学校先后建
立。当时办学条件较差,一无校舍、桌凳,二无教学设备,三无教师。区革委会

  从知青中选拔一批优秀青年进行短期培训,便走上讲台;没有校舍,就想方设法借宿舍、
办公室里上课;没有桌椅,木板当书桌,木墩为椅子;没书本,教师翻印;没有黑板,往墙上
画,没有粉笔,往地上写。

  1978年至1983年,仅五年时间,在局属的绿林、依东、依林、红旗、龙河、长山、青松等
八处林场先后建立了学校,镇内又建了第二小学。小学教育覆盖了整个林业局所在地。

  阿木尔林业局的小学教育,前几年实行五年制,1984年恢复六年制,1986年实现普及初等
教育,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改为普及初等教育验收考试。

   阿木尔林业局小学教育概况表
表22—4  单位:人



  漠河县辖图强林业局,建局之前,是阿木尔林业局的一个林场。随着林场的发展,职工人
数的增加,职工家属的迁入,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于1971年10月建立了图强林场学校。
当时的图强林场学校,是个小学校,1至7年级,有学生56人,教师是从各生产单位临时抽调的
知识青年,有4名教师。校舍是一栋200平方米的板夹泥平房。学校的业务领导是当时的阿木尔
林业局文教科,行政归图强林场,经费列入林场预算。

  从1972年到1976年,学校教职工变动不大。1974年,由于学校发展较快,原校舍已不适应
学校发展需要,新投资盖了一所600平方米的教室(现一小校址)。1至 4年级上半日课,5至7年
级上整天课。1976年,在现在图强一中的校址又盖了两栋平房,近 1 000平方米。把小学的一
部分和中学全部迁到新校舍。是年,有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调来,改变了图强林场学校教师的
知识结构,到1978年,已有14个教学班。

  1980年前,除图强局的中小学外,先后建立了老潮河学校(现育英学校)、筑路大队学校、
潮河林场学校、反修林场学校(现奋斗学校)、壮林学校、潮中学校、潮满学校。到1983 年底,
全局小学校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87年“五·六”火灾,图强林业局的中小学校舍几乎全部烧毁。火灾后,党和国家为恢
复图强的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办学条件很快得到恢复。截止1990年,图强林业局小
学教育,校舍面积、班级数、学生数和教师数都有了增加。

   图强林业局小学教育概况
表22—5  单位:人



   1982~1990年漠河县小学基本情况表
表22—6  



  漠河县各小学除漠河、兴安两乡地方办学外,其他皆为县企业办学。1972年入学率达96%。


  1982年入学率达97%,1990年入学率达10O%,1988年,全县已普及初等教育。

   漠河县普及初等教育比率表
表22—7 



  附:主要小学

  一、县直小学

  (一)漠河县第一小学

  漠河县第一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也是漠河县一所率先跨入省级标准化小学。

  该校始建于1972年3月,原名古莲区工程小学。建校伊始仅有 5名教师,16名学生。同年7
月,教师增加到11人,学生57人。由于林区刚刚开发,办学条件很差,一片荒野踩脚下,一栋
帐篷作教室。1973年10月,古莲区委用混合砖(俗称白大块)给学校建筑了一栋面积为1057平方
米的简易教室,教职工发展到20余人,学生 200余人。因当时一部分中学生进入古莲区唯一的
一所学校,因此学校易名为古莲区中小学。1974年,教职工发展到 30余人,学生500余人,设
16个教学班。1975年扩大到 17个教学班,600多个学生。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976年10月,
中小学分设,分设的小学改名为“古莲区第一小学”,教职工 30余人,学生670人,设15个教
学班。由于长期受“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极左思想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学
校管理混乱。自1980年起,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1982年校舍进行了首次维修。1982年校名
又改为漠河县第一小学,沿至于今。

  1983年至1986年,县投资23万多元,两次对校舍进行维修改建,安装了暖气设备,从此取
代了火炉取暖的历史。1987年 4月,教职工发展到61人,教学班21个,在校生1 042人,同年5
月 7日特大森林山火席卷了漠河县城,一夜之间第一小学化为灰尽,大火过后,在极度困难的
时期,建起了帐篷学校。

  1987年 10月,第一小学3 678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落成。县政府和林业局十分关注一小办学
条件的改善,先后共投资 5万元购置了各种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为建绿化带,校园内先后种
植了690株樟子松,400株云杉松,500株丁香。1989年县教委又投资 10万多元修建了两个水泥
篮球场,一个校门和80平方米的甬路,购置了阅览桌、仪器柜、实验室桌椅和校医室床铺。办
学条件达到了标准化。

  截止1990年末,漠河县第一小学已有教职工52人,在校生1035人,设有20个教学班和 1个
学前班。校园总面积为30 000平方米,校舍面积为3 679平方米,绿化带2 304平方米。现已建
成了图书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室、校医室和少先队活动室。达到了标准化
学校的要求。

  学校管理自成体系,实行校长负责制,本着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宗旨,以管理为教学中
心,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育卫生、总务后勤为内容,狠抓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指
导,总结提高四大环节,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9年底,全校及格率为 95%。巩固率
100%,毕业率99%,升学率99%,优秀率45%,体育达标率75%。是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检
查验收,漠河县第一小学跨入省级标准化办学的行列。

  (二)漠河县第二小学

  漠河县第二小学的前身是漠河县第四小学,始建于1981年9月,校舍面积250平方米,有教
学班5个,教师9名,学生150名。1983年教学班发展到7个,学生200余名。1985 年教学班13个
学生500名,校舍面积1500平方米。1986年9月,建立了第四小学的附属小学,即第五小学,教
职工8名,教学班3个,学生95人。

  1987年5月6日,学校因森林火灾被毁。同年8月,由联邦德国援助,建了一座2 118平方米
的新教学楼,原第四小学至此改为漠河县第二小学,有教学班20个,学生780人,教职工59人,
有解放牌汽车一台。

  1989年10月,学校又新增建了1 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配齐了办公室、音乐室、会议室、
实验室、准备室、图书室、医务室和体育活动室。同年,第二小学升学率为97%。

  1990年,第二小学又铺设了水泥球场 980平方米,水泥甬路260延长米,面积近1 000平方
米,铁围墙 500延长米,屏墙两座,领操台一个,材料库一个,并完善了各种体育设备和教学
设备。是年升学率98.2%,名列全县第二名。

  漠河县第二小学现有教职工57人,教学班 20个、学生810人,占地面积25 000平方米,成
为一所完全的城镇小学校。1990年经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委员会检查验收,列为地区级合格小学。
  (三)漠河县第三小学

  漠河县第三小学校址座落在西林吉镇桥北。1972年 5月,随着林区开发,工人逐渐增多。
为了解决林业工人子女方便入学问题,在桥北建起了一所简易小学,定名为西林吉小学。学校
极其简陋,两顶帐篷,几张桌椅,教师8人,学生21人,采用复式教学。1973年6月,教师增到
12人,学生30人,并附有初中一年一个班。同年 8月有教师14人、学生42人,设6个年级,6个
教学班。

  1974年11月,西林吉小学改为古莲区第二小学校,教师19人,学生130人,设6个年级,6
个教学班,其中附设一个初中一年级班。

  1976年春,古莲区第二小学,教师26人,学生200人。

  1979年,为照顾零公里的学生就近入学,县教育科决定从第二小学抽出部分教师到零公里
组建古莲区第三小学,有学生 78人,设一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校舍为红砖瓦房一栋,面积
175平方米。

  1984年,漠河县第二中学成立,漠河县第二小学归属第二中学管辖,合称为“漠河县第二
中小学”。当时小学部学生300人,教师35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五·六”火灾后,漠河第二中小学分设,组建第三小学。
1988年 10月一栋面积为2 333.2平方米的新教学楼落成,第三小学迁入。到1990年末,学校共
有在校学生1008人,教学班23个,教职工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四)图强第一小学

  图强第一小学,原为图强林业局中小学,1977年 1月建校,1984年8月中、小学单独设立。
小学校舍是新建成的1940平方米的教学楼。小学分设后,有教职工48人,学生968 人,设20个、
教学班。现今图强林业局第一小学无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领导班子的配备都是全局小学中
最好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1985年后多次被评为林业局、地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五)阿木尔劲涛学校

  劲涛学校建于1971年。建校时只有半栋帐篷,桌子和凳子是用木方和板子钉的,学生30多
人,3个教室,5个小学班轮流上课,有6名教师。劲涛学校是阿木尔区第一所学校。1973年,学
校有 6个教学班,学生196人,教师10人。1977年,校舍增至800平方米,学生329人(其中初中
86人),1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8个,初中2个),教师18人。1978年,小学11个教学班,314个学
生;初中3个教学班,67名学生。1979年 3月,初中班归到林业局中学。1983年1月,学校变为
科级单位,由文教科直属。1985年,劲涛学校教学楼投入使用,学校进入建校以来最佳时期,
12个教学班,499名学生,2个幼儿班,65名学生。1987年火灾后,学校实行了目标管理,教育
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乡村小学

  (一)漠河乡中心校

  漠河乡中心校位于祖国最北部的村镇一漠河村。民国时期,曾办过私塾和官办国民学校。

  1931年至1945年,东北沦陷时期,曾经建立公立国民优级小学校,虽然学校规模比民国时
期大了些,在校学生 150多名,设有初小、高小,但实行的奴化教育。1945年日本投降后,学
校随之解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漠河成立了完全小学,并另外开设了一个七年班,名为“补习班”
为期一年撤销。1952年,漠河完全小学校改名为漠河区完全小学校,房屋建筑为土木结构。1957
年,学校迁至原日伪县公署警察队大院。1958年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整个学校,灾后学校迁至
未被洪水冲走的原日伪警察宿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63年,漠河区完全小学校改为漠河公社中心校。同年洛古河建一所民办小学。漠河公社
中心校1965年有6个教学班,入学人数为178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1966年8月漠河公社中心校创办农业中学,学制为二年,但为时不到二年就撤销了。同年,
公社为学校建了两栋约 42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校舍。中心校建初中(初一至初三班),实行九年
一贯制。

  1976年 8月,经呼玛县教育科批准,漠河公社中心校建立高中班,开库康、兴安边远公社
学生到漠河就读高中。校名改为“漠河公社五七中学”。1977年,呼玛县教育科拨 5.4万元,
加之勤工俭学收入,学校初、高中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盖一栋660平方米的9间教室,这是漠河
中心学校第一栋砖瓦结构的校舍。

  1980年,因开始筹备划县,加之经费、师资不足等原因,漠河中心校高中部撤销。1981年
漠河恢复县制后,校名改为漠河乡中心校。县政府先后拨款30万元为漠河乡中心校建了校舍和
教师家属住房共计1 800平方米,使漠河乡中心校实现了砖瓦化。

  迄今,漠河乡中心校已初具规模。现设有学生食堂,师生宿舍,五室俱全 (实验室、音乐
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室、图书室),教师 36人,小学生425人,初中生106人,9个教学班。
现已列入农村乡级标准化学校。

  (二 )兴安乡中心校

  1939年(伪康德 6年)秋,于古城岛成立额木尔小学校(私塾式的学校)。学生25人,分年级
复式教学。1944年(伪康德11年)伪县公署拨款建了新校舍。1945年 8月,地方无力办学,从此
学校荒废。1948年秋,漠河区政府派杨树恒负责重新组建学校。

  1952年后,额木尔小学校改为民办。1958年由呼玛教育科委派抗美援朝回国的正连级文化
教员郭胜威任校长。学校有教师5人,学生50人,设1~6年级复式教学,3个教室。分校有大河
西小学,1~4年级1个班,教师1人。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学校规模变小,只有1~4年级,五、六年级的高小学生,去额木
尔林业局(即兴安乡二十五站村)学校就读,第二年于斯大尼斯定点建校。1963年校名改为兴安
中心校,在古城岛设分校。1966年,兴安中心校增设初中班(农业初中),小学改为五年制,农
业初中学制2年,有学生17人,1969年冬首届初中毕业生分配到呼玛农场。

  1972年,学校及时复课,有教师7人,学生60多名,5个教学班,小学5个年级,设复式班;
初中 2个年级,上海知青马兰霞任校长。1974年古城分队建二十五站分校,河西分队建黄花岭
小学。这样中心校有下伸点4个,每个教学点2名教师,2个班级。

  1975年,呼玛县教育科给兴安中心校拨款7 000元维修校舍。1976年建成300平方米的校舍,
4个教室,两个办公室。至此,中心校的教室变为砖木结构的房舍,同时又建了 80平方米的学
生食堂。1979 年,石玉才任兴安中心校校长,任用了一批民办教师(现已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自1980年始,上级不断地投资,改善了兴安乡中心校的办学条件,兴安乡中心校及所有的
下伸点全部实现了砖瓦化教学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9年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
在全县中小学统考中,兴安乡中心校取得初中组第一名,小学组第四名的好成绩。迄今,兴安
乡中心校共有教职工38人,16个教学班,在校生小学277人,中学生80人。办学规模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