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教育结构 学前教育 1991年,县公立幼儿园2所,第一幼儿园和第二幼儿园,建筑面积 2702平方米。
教师28人,幼儿班14个,入园幼儿560人,设婴幼儿休息室5个,床位 252张。根据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工作规程》,设婴儿班(3周岁以下)、小班(3~4周岁)、中班(5~6周岁)、大班(6~7
周岁)、学前班 (7~8周岁)。各小学设学前班。小班课程以游戏、儿歌为主。中班、大班、学
前班开设语文、计算、美术、音乐、体育、常识六门课程。幼儿每人每月托费25元。
1994年,实行幼教改革,课程设置分为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五门课程。根据幼
儿成长需要,采用灵活疏导教育模式,强调天地万物皆为课堂,以“非智力因素培养”为一级
目标,“智力开发”为二级目标,“知识学习”为三级目标,培养幼儿创造性与学习兴趣。中
班以学习古诗、绘画、唱歌为主;大班、学前班以原六门课程为主,配合五门课程实施综合培
养,开设电子琴、舞蹈、美术、声乐等特长班。
幼儿教学
1998年,第一幼儿园增设英语日常用语特长班,幼儿增至402人。是年,成立2所私立幼儿
园。
1999年,在县第一幼儿园召开大兴安岭地区幼教工作现场会,在全区推广第一幼儿园教学
经验。第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一类幼儿园。是年,第二幼儿园实行日托管理,设婴幼儿休息室
2个,床位增至 96张,食堂购置电冰箱和消毒柜等设备,增设大型海绵积木、攀登架、不倒椅
等玩具设备。
2000年,第一幼儿园增加滑梯、转盘、秋千、攀登架、跷跷板、各类大型积木及脚踏琴、
打击乐器、录音机、电子琴、电视、影碟机、电脑等设备。
2002年,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开展各类游戏、文艺等基本教育活动。第二幼儿园课程设
置改为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五门课。各小学不再招收学前班,统一由幼儿园进行幼
儿学前教育。县第一幼儿园设立托小班1个(1~3周岁),实行日托管理,托费每人每月35元。
2004年,根据《大兴安岭行署关于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置活动室、寝室、
卫生间、电教室、保健室、教研室、游戏室、舞蹈室。每个班级配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实施
规范化管理,对各项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户外、室内活动、休息、进餐科学安排。小学允许
招收学前班。
2005年,制定《教师考核细则》、《保育员考核细则》,教师、保育员工资与幼儿招收数
量、教学质量挂钩。 第一幼儿园冬季安排通勤车接送幼儿,实行全日制,每日三餐, 伙食费
40~50元,托费每人每月40元。县幼儿园11所,其中,公立2所,私立 9所,入托幼儿总数688
人。入园率占幼儿总数71.5%。
1991年至2005年漠河县幼儿入园情况
表20—1 单位:人
小学教育 1991年,县小学11所,村屯教学网点5处,教师227人,在校学生3868人。学制
六年,使用全国统编六年制教材,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统一考试。招生757人,毕业703
人,升学率94%。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普及工作
基本结束。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100%。德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各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
定期召开家长会,探讨学生教育问题。各小学开展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三文明”
创建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形式,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尊老爱幼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
1992年至1994年,第二小学、第三小学、漠河乡(今北极乡)中心校、兴安镇中心校、前哨
小学先后晋升为地级合格学校。第一小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学校。在第三小学试行取消期中考
试,实行分类测试方法检测教学质量。是年,小学在校生4148人,比1991年增加280人。
1995年,贯彻落实《小学德育工作规范》,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制定《小学德育工作制度》,
对德育工作组织领导、德育内容、德育渠道、德育活动、德育考核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各小
学开展“文明示范班级”创建活动,开展典型教育,树立学生楷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35人,
优秀学生78人,优秀班主任21人,优秀德育工作者15人。
1996年 6月,按照《“德育十有”操作规程》,各学校悬挂国旗、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张贴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设展览室、少年团校和大队活动室,设置版报、橱窗、宣传栏、校
园广播站。制定校训,开展校风、教风、学风“三风”教育活动,制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国旗法》教育、中国现代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德育渗透到各个
学科。“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
1997年,推行素质教育,小学设置德育类、学业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卫生类和
劳动实践类“六类”活动课,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1998年,学生考试取消百分制,采取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式。是年,第三小
学素质教育经验在各小学交流推广,五年级三班一中队第二小队被评为全国“明星假日小队”。
各学校以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北陲哨兵”、古城岛古战场遗址、李金镛祠堂、
北极哨所为德育活动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展“天然林
资源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
2000年,实施课程改革,在第三小学、古莲小学、前哨小学4~6年级进行英语教学试点;
在第一、第二、第三小学、古莲小学2~6年级进行计算机课教学试点;在第一、第三小学开设
综合实践课。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在第一小学、第
二小学、第三小学增设心理健康课。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入学。
2001年,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撤销河湾、河东小学,古城、黄花岭、河西小学网点。对生
源较少的林场小学实行隔年招生。根据大兴安岭行署教委《小学写字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小
学开设写字课。
2002年,按《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小学从三年级开设
英语课。
2004年起,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部分学校利用远程教育网学习。
2005年,小学9所107个班,教师242人,在校生3237人,比2000年减少831人,入学率99.9%,
毕业率100%,升学率99.8%。是年,以 “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开
展第二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五·六”火灾纪念馆、北极哨所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1年至2005年漠河县小学基本情况
表20—2 单位:人
初中教育 1991年,初中学校5所49个班,教师122人,在校学生2249人。学制三年,采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教材。招生681人,毕业 1745人,入学
率95%,毕业率90%,升学率89%。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初
中阶段普及工作。德育工作按照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民主法制教育。
初中计算机教学(2005年)
1995年,第三中学晋升为地级合格学校。初中在校学生2053人,比1991年减少 196人。根
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1996年,第二中学建语音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初中普及实验教学。第三中学建
第一所微机室,开设计算机课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年,“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
被省政府评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县。制定《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优、良、及格、
不及格四个级别考核学生德育情况,提倡学生自我教育。
1997年,制定《漠河县素质教育方案和细则》,初中推行素质教育,开设德育、科技、劳
动实践、艺术、体育、文化课六类课程,各类活动课设专职教师。是年,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
考试分别实行A、B卷同时进行。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开展“我爱祖国”演讲比赛,评出一等奖
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1998年,初中毕业考试各科平均及格率76.45%。第三中学晋升为省级示范中学。开办少年
军校对学生进行国防基础知识教育。
1999年,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
开设雪地“橄榄球”、“话题说话”等课程。第二中学开设计算机课。第三中学被黑龙江省教
委评为“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以庆澳门回归和迎接新世纪为主题,开展德育活动。以养
成教育为基础,开展“三文明”创建活动。
2000年,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古莲学校初中部并入第二中学。县内 2所初中
安装远程教育系统,教室和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在校生2393人,比1995年减少 340人。初中毕
业生1523人,升入高中321人,职高106人,中专(含中师)79人,升学率33%。221名学生参加全
国英语知识竞赛,61名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知识竞赛,获奖 3人。第二中学晋升为地区合格学校。
2001年,初中升学考试中,政治、历史、地理综合考试由半开卷转为全开卷;体育考试列
为升学科目,占升学总成绩的30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平时体育锻炼考核成绩占15分,毕业
生当年体质健康测试占15分。是年,荆旭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初一年组三等奖。
2003年,初中各校增设心理健康和性健康课程,体育课实行“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各
校坚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才树人、以行导人”原则,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日常行
为规范和纪律养成教育;以遵规守纪教育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学习《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社会治安管理条例》、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4年,开展冰雪和管乐教育,第二中学、第三中学、兴安镇中心校、漠河乡中心校开设
冰雪课和管乐课。初中一、二年级学习萨克斯,每周两课时,集中在“县管乐教学中心”授课。
四所学校分别组建学生冰球队,冰雪、管乐教学覆盖面达100%。
2005年,初中学校4所,教师153人,在校学生48个班1920人,考入地区实验中学73人,考
入普通高中 379人,考入职高33人,中专(含中师)106人,升学率86%。兴安镇中心校被地区教
育局列为实施名校牵动战略,为大兴安岭地区10所重点扶持校之一。漠河乡中心校更名北极乡
中心校。是年,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中,获国家级数学竞赛二等奖 1名,获省级物理竞赛二、
三等奖5名,获国家级化学竞赛一等奖 1名,获省级竞赛奖5名。在全国初中生英语竞赛中,获
省级竞赛二、三等奖 3名。开展“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嗜好”教育,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强化
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训练。
1991年至2005年漠河县初中学生基本情况
表20—3 单位:人
高中教育 1991年,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1所,为县第一中学,占地面积 2 7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在校生380人,学制三年,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教师 30人。高中二年级
实行文理分科,文科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理科开设课程
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每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漠河县与佳
木斯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签订保送生协议,通过考核、考试每年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择优
录取2~3名学生保送本科。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首要地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成立家长委员会,探讨学生教育问题。开展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三文明”创建活
动,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年,增设计算机课程。考入大中专院校 55人,升学率79%。
1992年,第一中学实行会考制度,学生参加由省教委统一命题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计算机 10个科目的考试及生物、物理、化学3个科目的综合
实践考查,各科成绩及格,由省会考办根据成绩证明发放毕业证书,会考允许学生多次报考。
毕业率100%。
1993年,高考实行 “3+2”模式,“3”为文理两类考生均需参加考试的语文、数学、英
语3个科目,文科类的“2”为政治、历史,理科类的“2”为物理、化学。
1995年,贯彻落实《中学德育工作规范》,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制定德育工作制度,规定
德育工作组织领导、德育内容、德育渠道、德育考核等内容。开展“文明示范班级”、“星级
寝室”创建活动。评选文明示范班级2个,星级寝室6个。
1996年,按照《中小学“德育十有”操作规程》,加强“德育十有”建设,开展校风、教
风、学风“三风”活动,张贴名人画像,设置板报橱窗,开办业余党(团)校、校园广播等,开
展中国现代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主评、科任教师助评、
家长参评“五评”活动,按优、良、及格、不及格4个级别考核学生德育情况。
1997年,图强林业局第一中学、阿木尔林业局中学高中部并入县第一中学,在校学生增至
56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45人,升学率61%。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开展“我爱祖国”演讲比赛,
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1998年,县职业高中并入县第一中学,分为普通高中班和职业高中班。职业高中班高一、
高二年级开设美术课和音乐课。考生不再报考中专学校,只报考高等院校。普通高中班考入普
通高校39人,职业高中班(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考入高等专科学校20人,平均升学率73%。
2000年,高考采取“3+X”模式,“3”为文理科均考的语文、数学、英语;文科“X”为
政治、历史、地理;理科“X”为物理、化学、生物,总分750分。毕业 156人,考入高等院校
123人,升学率79%。实行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环境规范化、德育管理科学化、德育队伍网络
化、德育目标立体化“五化”,在德育内容系列化形成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生
理特点,依据德育大纲,制定不同年级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
2003年,县第一中学更名为县高级中学,成立以校长为主席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学生
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每周增设一节心理健康课,开展高中
生心理健康和性健康教育。推出高考激励措施,考入本科的学生,免去高中全部费用;高一和
高二期末考试成绩全年组前5名学生免当年学费。毕业273人,考入高等院校 87人,升学率32%。
2004年,按大兴安岭地委要求,开展“冰雪”和“管乐”教育,建室外冰场1处,组建1支
管乐队、1支速滑队、2支雪地足球队。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滑雪课和小号课。开通远程教育网,
实行远程教育。制定《教师课堂授课考核制度》,教师上课情况每周进行考查、汇报、月总结;
学生实行月考,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毕业270人,考入高等院校157人,升学率58%。
2005年,教师56人,15个班级,在校学生817人。毕业258人,考入高等院校 221人,升学
率86%。制定 《德育工作规划》和《各年级德育工作目标》,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
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开展第二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五·六”火灾纪念馆、“北陲哨兵”、古城岛古战场遗址、李金镛祠堂、北极
哨所等德育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1991年至2005年漠河县第一中学基本情况
表20—4 单位:人
职业教育 1989年,成立漠河县职业高中,位于县第一中学教学楼东侧,建筑面积1300平
方米。在校学生190人,设艺术、矿产、营林、幼师4个专业,文化课设政治、语文、数学、历
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
1993年起,增设财会、俄语、厨师、美容美发、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专业,文化课开
设与普通高中班一样。1998年,职业高中并入县第一中学,每个年级设一个职业班,高一主要
招收高中落榜生,高二、高三学生为文理科班分流出来的学生。职业班学生可参加会考和高考,
同时参加职大考试。毕业22人,考入职业专科学校20名,升学率91%。
2000年,增设文秘专业,在校学生46名,全部考入高等专科职业学校,其中 2名达到哈尔
滨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职业高中高考综合成绩列全区第一名。
2004年,增设旅游专业。在校学生122人,招生23人,毕业 49人。考入高职本科院校和高
职专科院校48人,升学率98%,职业班高考成绩列全区第一名。
2005年,制定《漠河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撤销县第二中学,投资26万
元,利用原第二中学教师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计算机、文秘、办公自动化、旅游、俄语、
特色种植、养殖、木材深加工、苗木培育等专业。招生53人,毕业51人,高考升学率100%。
1991年至2005年漠河县职业高中基本情况
表20—5 单位:人
成人教育
扫除文盲 1991年,扫盲工作由教委成人教育科负责。是年,成立漠河县成人教育领导小
组,制定《漠河县成人教育“八五”计划及十年发展规划》、《漠河县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漠河县扫盲工作方案》。教委、农业局、妇联、团县委、武装部、科协组成协调领导小组,
联合开展扫盲工作。城镇、村屯成立扫盲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扫除青壮年文盲、堵住产生新文
盲、提高文盲人员文化素质的方法扫盲。全县文盲7210人,其中青壮年文盲1417人,扫除青壮
年文盲101人。文盲率1.57%,
1992年,落实扫盲责任制,城镇采取单位包职工,职工包家属方法。农村成立农民文化技
术学校,农闲期间举办扫盲学习班。组织13人的扫盲工作队,进驻乡镇指导扫盲工作,建立全
县扫盲档案,实行奖惩制度。扫除青壮年文盲210人,青壮年文盲降至1106人。文盲率1.31%。
1993年,制定《漠河县扫盲工作考核细则》,定期检查考核扫盲工作进展情况。青壮年文
盲降至783人。文盲率0.9%,巩固率96.8%。
1995年,通过省政府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县验收。
1996年,青壮年文盲降至450人。文盲率0.52%,巩固率100%。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教委《扫
除青壮年文盲单位评估验收标准(试行)》要求,通过黑龙江省政府“两基”验收,完成扫除青
壮年文盲任务,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县。获国家教委首届“中华扫
盲奖”,奖金3000元。
1997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2005年,全县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
成人自学教育 1991年,县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工作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林
业广播电视学校(林广校)、教师进修校负责成人自学教育。面向成人招生,通过自学考试、函
授学习,以单科结业的方式完成各科学习任务,一般学制三年。是年,电大工作站开设法律中
等专业,招收学员26人;农(林)广校开设乡镇企业管理专业,招收学员90人;中小学教师利用
寒暑假参加省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函授班学习95人。
1991年至2003年漠河县广播电视大学(学校)办学情况
表20—6 单位:人
1993年,电大工作站开始招收金融管理大学专科,招收 110人。1994年,农(林)广校与驻
军边防部队、武警中队、空军地勤联合办学,招收会计、统计、审计中等专业学员106人。
1995年,电大工作站开始招收注册视听法律大学专业学员。至1997年,全县参加成人中专
自学教育623人,大学专科自学教育399人。
1998年,电大工作站、农广校、林广校、教师进修校合并,成立成人教育中心,与党校合
署办公。
2000年,中小学教师参加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本科班函授学习 200人,通
过卫星电视教育、函授教育119人取得大专文凭,31人取得本科文凭。
至2005年,累计参加各类函授学习2480人次,毕业2461人;参加自学考试1180人,毕业650
人;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校)学习594人,全部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