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满族

第二节 满族


满族,《瑷珲县志》(民国九年)记载1,179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8%;1949年统计1,21
2户,2,850口;1982年人口普查10,722口,主要分布在黑河镇(2,449口)、幸福公社(945
口)、四嘉子公社(1,152口)、爱辉公社(1,000口)、西岗子公社(679)、张地营子公社(997
口)、上马厂公社(323口)、红色边疆农场(1,588口)、锦河农场(572口)。
满族聚居的村屯,在爱辉公社有黄旗营子大队、城关大队、爱辉大队、三道沟大队、西
三家子大队,在西岗子公社有蓝旗大队、坤站大队、红旗大队,在四嘉子公社有卡伦山大队
、五道沟大队、小乌斯力大队、大乌斯力大队,在张地营子公社有白石砬子大队、大新屯大
队,在幸福公社有长发屯大队、上二公大队、小黑河大队,在红色边疆农场有下马厂、大五
家子、小五家子、蓝旗沟等。1956年,曾于大五家子成立满族乡,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
县内满族,多是康熙年间及其以后一段时间,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略,从宁古塔(宁安)
、吉林乌拉(吉林)、盛京(沈阳)等地征调来的驻防官兵后裔。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夏,第
一批吉林乌喇、宁古塔官兵1,000人在副都统萨布素率领下到达爱辉(《大清会典》《则例》
卷544、《事例》卷127。)。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秋,又有吉林、宁古塔官兵1,000人,携
带家属赴黑龙江屯田驻守(《朔方备乘》卷首5。)。这两批官兵共2,000人,其中满洲官兵1
,500人。《黑龙江志稿》载:“康熙二十二年,由宁古塔调来征讨罗刹,编为八旗十六佐,
共一千六百六十三户,共七千五百九十三丁口。”(《黑龙江志稿》卷11。)在实地调查中,
县内许多满族也都称其先祖是从宁古塔、吉林等地当兵来到爱辉的。幸福公社上二公大队曹
氏(伊彻满洲)族谱记载:“维我祖宗,于前清康熙二十二年间,奉差征战剿除俄人,安城设
署驻防爱辉,向称旗谱,均有户口档册可稽,计今二百余年……”大五家子农场吴氏(佛满洲
,吴子哈拉),原籍长白山,祖辈哥仨,当兵过来时老大留吉林,老二留卜奎,老三来爱辉,
到现在共19辈。大五家子农场富氏(佛满洲,富察哈拉),祖辈哥四个世居宁古塔,康熙年打
仗过来一个,留在宁古塔三个,到现在该氏族共传18辈。四嘉子公社卡伦山大队关氏(佛满洲
、镶蓝旗,自称瓜尔吉哈拉),康熙年间当炮兵从宁古塔迁来,哥三个,一个留在宁古塔,一
个到了齐齐哈尔二基格屯,一个来到爱辉。四嘉子公社大乌斯力大队何氏(伊彻满洲,正白旗
二佐、恒克勒哈拉),原祖康熙二十二年从宁古塔当兵来到爱辉,后住在江东补丁屯。大乌斯
力大队张氏(佛满洲、正红旗,札库他哈拉)先祖萨宁阿,从宁古塔当兵来到爱辉,后住江东
,1900年迁往江西,现在共传14代。幸福公社上二公大队陶氏(伊彻满洲,镶黄旗,托阔罗哈
拉)先祖哥仨,当兵从宁古塔来爱辉,1900年前住江东胡尼呼尔哈屯。爱辉公社黄旗营子大队
张氏(佛满洲,正黄旗札库他哈拉)原籍宁古塔,康熙年间来爱辉,居于黄旗营子屯。
爱辉县的满族,《瑷珲县志》(民国九年)记载,共有32个姓氏;富察氏、托阔罗氏、乌
札拉氏、瓜尔佳拉氏、萨克达氏、依拉库勒氏、和舍勒氏、赫业氏、觉罗氏、莫尔哲勒氏、
武札拉氏、泥玛奇氏、傅察氏、舒穆鲁氏、杜鲁氏、那拉氏、业和勒氏、图莫图氏、札库他
氏、乌子氏、哲博氏、宁古塔氏、卜彦奇氏、奇塔拉氏、葛哲勒氏、恒奇勒氏、库丁氏、彦
奇氏、蒙棍氏、泥彦奇氏、扣代氏、戚代勒氏,共1,179户。
这些满族姓氏,在清朝末年以前都改为汉字姓氏。满姓改为汉字姓,多以谐音取姓,即
在满族的多音节姓氏中,取其中一个音节作为汉字姓,当然也有例外,其原因不详。县内32
个满族姓氏改为汉字姓氏,《瑷珲县志》(民国九年)《满蒙姓氏辨汉》中记载了25个,即:
札库他氏(张姓)、舒穆鲁氏(穆姓)、尼玛奇氏(杨姓)、瓜尔佳拉氏(关姓)、葛哲勒氏(葛姓)
、乌札拉氏(吴姓)、莫尔哲勒氏(孟姓)、富察氏(富姓)、伊尔根觉罗氏(邵姓)、赫业氏(赵姓
)、业和勒氏(慈姓)、和舍勒氏(何姓)、萨克达氏(藏姓)、恒奇勒氏(何姓)、托阔罗氏(陶姓
)、依尔库勒氏(于姓)、扣代氏(孔姓)、戚代勒氏(戚姓)、乌子氏(吴姓)、蒙棍氏(莫姓)、觉
罗氏(邵姓)、那拉氏(钱姓)、宁古塔氏(宁姓)、图莫图纸(佟姓)、泥彦奇氏(严姓)。根据调
查,吴札拉、有吴、武二姓,富察哈拉有富、傅二姓,舒穆鲁哈拉有穆、陶二姓,蒙棍哈拉
有莫、白二姓,同是关姓,满姓有瓜尔佳哈拉与瓜尔吉哈拉,并非同宗。另有奇他拉哈拉,
汉字姓为祁;巴林哈拉汉字姓为白;彦奇哈拉,汉字姓为杨。
爱辉县的满族同内地满族一样,有佛(旧)、伊彻(新)之分。伊彻满洲现有武姓(武札拉哈
拉)、何姓(恒奇勒哈拉)、陶姓(托阔罗哈拉、舒穆鲁哈拉)、杨姓(彦奇哈拉)、白姓(蒙棍哈
拉、巴林哈拉)、孟姓(莫尔哲勒哈拉)、曹姓(满姓不详,汉人旗籍)等。这些伊彻满洲原都是
汉、达斡尔、蒙古、索伦(鄂温克)等民族,后来归附了清,加入了旗籍,如张地营子公社白
石砬子大队白氏,原为蒙古族,后改为满洲满姓蒙棍哈拉;幸福公社上二公大队曹氏,原为
汉族,祖籍山东,康熙二十二年“征剿俄人”,从宁古塔来爱辉,加入旗籍,现仍为满族。

爱辉县的满族,世居地有吉林、长白山、盛京、宁古塔等地,也有黑龙江沿岸一带和山
东等地。吉林、宁古塔、长白山一带多为佛满洲,如瓜尔佳哈拉(关姓)、赫舍勒哈拉(何姓)
、伊尔根觉罗(邵姓)、那拉哈拉(钱姓)、业赫勒哈拉(慈姓)、宁古塔哈拉(宁姓)等;黑龙江
一带多为伊彻满洲,如乌札拉哈拉(武姓)、都鲁哈拉等;原居山东、云南等地的满族多为汉
族随旗人。
爱辉县的满族,三百年来在与汉、达斡尔、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共同生活中,
为开发、保卫、建设祖国北部边疆同样做出重大贡献。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他们在额苏
里(上马厂公社法别拉屯对岸,今苏境)建立了最初的兵屯官庄;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建
立了最初的黑龙江将军治所——江东旧爱辉;1685年又在达斡尔人所建的托尔加废城遗址上
,建立了新爱辉,并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于此,1685年、1686年参加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
战,把沙俄哥萨克赶出了黑龙江沿岸。雅克萨战争后,他们又以新旧爱辉为中心,建立了星
罗棋布的旗屯,开辟了大量的土地,为以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签订之后,满族与其它民族一起,为反抗沙俄对“江东六十四屯”区域的蚕食和对江东人
民的迫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00年他们又与其它民族一起,在沙俄制造的“海兰泡惨
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中,做出了重大牺牲,同时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同沙俄侵略者
进行了英勇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有的满族人参加了抗日地下斗争,有的参加了抗
日联军。东北解放后,许多满族人又参加了人民自治军、人民解放军,为爱辉的解放,全国
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在工农业各项事业建设中,满族同其它民族一样,建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解放前,县内满族多从事农业。清朝时期,满族被编入驻防八旗,共16佐,战时出征,
平时生产,每年二、八月操练,操练完毕,则散归务农。八旗官兵领有俸银,士兵每月俸银
七、八两,家属二两。他们除领俸银外,还占有份地,称为旗地。旗地最初多役使家奴,后
来出现了雇佣关系,由封建的农奴制逐渐演变为封建的雇佣制。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一直保
存到解放前。1947年满族同县内其它各族农民一道,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走上了合作
化、人民公社化道路,现又多实行联产承包制。解放前的农作物多为谷子、小麦、糜子、青
黑豆、燕麦,建国后主要是小麦、大豆。生产已由解放前的手工生产,变为机械化生产和半
机械化生产。满族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捕鱼、采集、狩猎生产,但都不占主要地
位。
县内满族风俗,解放前有其独特之处,现在与其它兄弟民族基本一致。宗教信仰,建国
前多信仰萨满教,现在多数无宗教信仰(详见风俗、宗教部分)。
县内一些满族聚居的村屯,仍然保留本民族语言。一些满族老人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仍
然使用满语;有些年青人可听懂,但说较困难。县内已无识满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