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流通第一节 生活消费品经营 一 百货五金食品类
1981年,本县农村率先在全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较其他县份农民提前脱贫致富,而职
工在经济责任制的实施过程中获得实惠,收入增多。较强的购买力造就商品旺销形势。1985年,
国营、集体商业企业主要消费品销量:电视机2 161台;自行车3 628台,缝纫机 721台,棉布
78.5万米,绸缎4.2万米、化纤布5.3万米、服装 10.4万件,肥皂6 625箱。当年,全县共有经
营销费品的商店1 376家,4 309人。其中县城731家,2 540人;农村645家,1 769人。
1988年,商品旺销伴随着物价持续上涨,引发人们购物保值心理和惧怕商品脱销的心理。
6月,纷纷涌入商店购买商品储存,发生抢购商品的风潮, 甚者连商店积压多年的冷背商品也
被抢购一空,商界人士将此现象归纳为四个字:旺、涨、乱、抢。国营、集体商业企业获得可
观的“抢购效益“。仅以商业(局)系统为例:全年销售收入4 637.6万元,超出1987年1 470万
元;实现利润53万元,超出1987年70.3万元。仅百货公司就实现利润28万元。潜在购买力超前
实现导致此后的市场疲软,商品及产品的滞销,县属商业、工业企业经营和生产都陷入困境。
1990年,财政局调查百货、糖酒、五金等公司当年销售量与1988年比较,绸缎、绵纶袜、服装、
火柴、肥皂、洗衣粉等下降50%左右;棉布、化纤布、汗衫背心、棉毛衫等下降70%左右;白糖、
茶叶、元钉、铁线、收录机、电视机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商业(局)系统亏损 313万元,其中百
货公司亏损 126万元。除潜在购买力提前实现的因素外,上年农业受灾和乳品厂长期大量拖欠
奶资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无钱购物也是商品滞销因素之一。
1988年和1990年全县几种主要商品销量对比
1990年度主要商品的销量不仅远远低于1988年度,也低于1985年度。
国营、集体企业的经营与生产陷入困境导致职工收入降低,直接影响到购买力,市场持续
疲软,形成恶性循环。1992年,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经营成本,各企业实行“三岗”:在岗、
试岗、待岗(下岗),仅商业、供销系统就精减下岗职工 350人。有的工厂如食品厂干脆关停,
职工全部下岗。这些下岗职工多数自谋职业,开办小商店、小饭店等。 8月,县委、县政府颁
布《关于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办经济实体的规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开辟第三产业,如
百货、五金、糖酒、食品、饲草等公司和书店、歌舞团、电影公司、文化馆等单位都把临街办
公室、仓库等改造成门市部,自办企业或出租,经营建材、装磺材料、粮油、副食、服装、饭
店等。博物馆甚至腾出 1个展厅开办服装店。县联社、外贸公司,毛线厂等单位到边境建店设
站,开展对俄贸易。有些职工停薪留职,在县内或出县自办企业。工商局为方便职工从事第二
职业,在县城内举办早晚市,许多在职或下岗职工到市上摆设小食品摊、小饭桌等。全县呈现
一派人人谈下海、处处见经商的景象。由于社会购买力低,商品销路不畅,这种景象仅维持年
余便暗然消退。此时,私营个体商户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摆脱同行业零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过度,
以寻求吸引购买力,实现规模效益。这种集中最终导致一个个专业化商业区的形成,如服装区、
水果区、五金交电区、家俱区、通讯器材区等。
1995年,国营、集体商业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业状态,又在其后的产权制度改革中陆续解体,
消费品市场完全让位于私营个体业户。2000年,“黑、白、绿”三色经济战略的实施并获得成
效,推动全县经济的复兴,农民及职工收入和消费水平都以较快速度增长,购买力呈现强劲发
展态势。到2002年,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2 337元,其中农村居民1 634元,县城
居民4 318元,分别比2000年的 1 993元、1 425元、3 584元增长17.9%、14.7%、24.8%。2003
年,通过对县城内几家家电商店、手机店调查,空调机、照像机、冰箱的销量较2000年增长20%。
手机增长140%,达到1.6万台。缝纫机已不见销售,彩电销售不升反降,降幅为15%左右,原因
是需求趋于饱合。同年,全县工商登记在册的生活消费品经营店铺1 100家,3 200人。有超市、
百货店、家电商场、五金交化店、家俱店、通讯器材店、灯饰店、日杂店、服装店、鞋帽店、
布匹店、玩具店、文化用品店、纸品店、化妆品店、首饰店、食品店、牛羊肉店、水果店、茶
庄等,所经销的商品主要有糖、酒、烟、茶、糕点、果脯、饮料、服装、布料、鞋帽、彩电、
冰箱、音响、影碟机、录像机、照像机、自行车、洗衣机、空调、电脑、手机、热水器、燃气
灶、吊灯、彩灯、遥控玩具、沙发、沙发床、写字台、金银首饰等。
几种消费品在本县商店始销年份
超市 2002年,私人投资100万元创办同汇超市。2003年,陈志慧、杜森夫妇投资200万元
创办水产超市。计超市2家。
服装区 服装区位于商贸城东侧及北侧,府前路与四道等交汇处。共有服装店、鞋帽店、
羊毛衫店、羽绒服店、床上用品店、童装店、皮包店、布匹店等93家。1993年,商贸城建成并
成为人们购物中心后,服装经销户向此聚集以分享购买力,从而形成服装区。
水果区 位于文化路与四道街交汇处,与成粮区分布一致。专业水果店10家,兼营水果店
10余家。
第一家个体水果摊店出现于1982年,原果品公司职工刁怀训开办刁家水果摊。1992年在文
化路与四道街交叉口东侧设水果店,经营效益颇佳,引发其他水果经营户纷纷到其左近设店,
从而形成水果区。
五金交电区 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原国营五金交电商店所在地、府前路北侧与三道街交叉
处,有10家,全为专营户;一处位于原天桥商场和供销正大商场所在地、府前路与一道街交叉
处,有12家,多半为兼营户,以销售装潢材料为主。天桥、正大商场都曾经营五金交电商品。
从1993年开始,受此两商场和五金交化商店影响,逐渐形成五金交电区。
通讯器材区 位于二道街中段东侧,共24家,出售移动电话及固定电话等。1995年下半年,
邮电局开始销售手机(大哥大)。1997~1998年,科迅电脑、北方通讯等个体手机店陆续在邮电
局对过比肩开设,从而形成通讯器材区。
天桥商场 天桥商场属国营企业,位于府前路与一道街交叉处,因临近人行过线桥而得名。
1985年,县投资50万元动工兴建,1987年8月落成开业。占地面积3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832
平方米。主楼四层:四楼为会议室、办会室,一楼经销五金家电、化妆品和日用品,二楼经销
百货、钟表,三楼经销布匹、服装等。工商银行在楼中设有储蓄专柜。因天桥商场位置较偏,
吸引购买力差,而且人员多、开支大,仅在开业前几个月兴旺一时,1988年便处于微利经营状
态,年盈利仅 1 000元。商场将柜台对外招租,但承租者甚少。1993年,因缺乏采购资金,商
场靠处理库存商品勉强维持,难以保证职工开支,职工纷纷下岗。1998年 1月,天桥商场在产
改中出售给私人,售价50万元。商场在册职工73人,离退休职工18人,假退职工 21人,遗属3
人。资产总额170.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2.5万元。总负债209.1万元。
百货大楼 1999年 7月,百货大楼落成开业。大楼位于泰康镇二道街与中心北路交叉口北
侧,总投资545万元,占地面积3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 600平方米。四层结构,有精品屋24
个,柜台567个。200余家业户入驻,经营商品有日用百货、副食品、文化用品、针棉织品、鞋
帽、服装、布匹、五金交电、医药、生产资料等10大类6 000多个品种。
由于百货大楼选址在同和兴大药店、生产资料一商店处,所以将一楼150平方米和300平方
米营业区分给两家。其余楼层及一楼剩余区域优先按排一百商店、纺织品商店、副食品商店、
劳保商店、新园酒家、民族照像馆、五金商店、糖酒公司 8家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和其他业户
踊跃承租柜台,远远超出楼的出租能力。泰康镇及周边乡镇居民到大楼踊跃购物,呈现熙熙壤
壤、购销两旺景象。11月,新星商厦落成,千方百计地招览业户。新星商厦地处闹市,邻近商
贸城,对业户很有吸引力。恰巧此时,大楼退还业户押金,业户纷纷迁往新星商厦。到年末,
除药店、生产资料区域外,几乎是人去楼空。2000年初,百货大楼经理王莉上任伊始,为维持
大楼运营,采取两项措施:一,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吸引10余家业户来此承租柜台;二,到
哈尔滨联系厂家来县展销,每年赚取展销费 6万元。2002年,将二楼业户迁到一楼,二楼出租
给个体户销售家俱,三楼做展销厅,四楼仍空闲。2003年,除药店、生产资料区域外,大楼入
驻业户17家,经销空调、摩托车、自行车、热水器、五金、小百货等。大楼在册职工为原一百
商店等8家企业职工,共223人。其中在岗8人,下岗181人,合同工34人。另有离退休职工65人,
遗属11人。
果品公司 1985年,职工56人,内设人秘、业务、地产、财会、保卫等组,下设 4个零售
商店。拥有办公室、仓库各400平方米,水果窖500平方米,固定资产 36.8万元,自有资金5.9
万元。1992年,果品公司实行剥离经营,组建农副产品经销公司。1995年,农副产品经销公司
在经营中发生严重亏损,将资产损失殆尽,承租人又拒不补偿,县联社将该公司剩余资产收回,
交贸易总公司管理。同年,果品公司将临街办公室改造成门市房出租。1997年,果品公司出售
部份资产以解决职工买断工龄资金及养老待遇。2000年,开发商建设西市场商业住宅小区,占
用果品公司场地,以地换楼予果品公司楼房180平方米。2003年,果品公司留守人员2人,楼房
1处,果窖3座(完好1座),固定资产净值13.9万元。
宋友家用电器批发商场 1982年,泰康镇中心路改造,二轻综合修理部被拆除,修理部职
工纷纷自谋。1983年,该部职工宋友利用修理部与广东中山市洁白洗衣机厂所建立的业务关系
继续为该厂代销洗衣机。第一批发贷25台,到家便被抢购一空。到年末代销75台,净赚手续费
375元,以当时物价、工资水平衡量,收入已很可观。1984年以后,每年销量为2 000台左右。
1988年,投资18万元,建成全县第一家个体业户商业楼——宋友家用电器批发商场,三层,建
筑面积 312平方米。商场在原供货关系的基础上,又与上海无线电厂、北京电视机厂、山东电
视机厂、四川长虹电视机厂等10余厂家建立代销关系。经销的品种也由单一的洗衣机扩大到电
视机、录音机、摩托车、各种电器配件及电料等。1989年,商场所经销的商品的品种、年销售
额已超过国营五金交电商店。1990年,五金交电行业形成多家竞争的局面,宋友将商场改做汇
宾旅店。
水产百货副食品商店 1991年,粮食饲料公司下岗职工陈志慧租赁 1家侨联商店经销小食
品。当时手中仅有 800元钱,系单位补发的产假工资款,即以此款做周转金。年余,盈利颇丰,
顺势买下侨联商店。1994年,陈志慧的丈夫从水产公司下岗,二人共同租赁经营水产食杂商店。
水产食杂商店存在位置偏、商品单一、销路窄,坐店等客等问题,所以销售不佳。夫妻二人就
增加批发业务,蹬三轮车送货上门,并与哈尔滨等地厂家、供货商建立进货关系,实行先进货
后付款的赊购办法,购进足量的适销对路商品。年末,商店盈利 4万余元。1995年,购置载重
3吨汽车1台,送货下乡,以扩大营销市场。1998年,自筹资金23.2万元,购买水产供销公司,
包括院落、办公室、商店、库房等。2000年,投资110万元,建造临街水产商服楼1幢,二层,
建筑面积1 500平方米,并修建库房1 500平方米。店名改称水产百货副食品商店。2001年11月,
立交桥竣工通车。该桥恰恰挡在水产商服楼门前,顾客到此购物有诸多不便,零售业务锐减,
仅剩批发业务。2002年,为在逆境中求发展,并受外界超市的启发,夫妻二人认为超市可便利
人们消费、刺激人们购买,决定租用位于四道街中段的农业银行门市房开办水产超市。投入资
金200万元,其中包括自有资金、亲友借款、从供货商赊购的商品等。2003年1月,水产超市开
业。营业面积520平方米,日营业时间 12小时。经营烟酒、糖茶,文化用品、小百货、化妆品、
玩具、服装针织品、饮料、干调等9大类1.8万种商品。日均营业额达8 000元。3月,投资 4万
元购置电脑及其软件,利用电脑处理日常业务。同年,商店按排下岗工人、待业青年、社会浮
闲等63人,每人月工资430~1 000元。拥有固定资产240万元,流动资产120万元,批发店和超
市各1处,汽车5台,库房1栋。年缴税10万余元。
陈志慧,杜森非常注重商业信誉。对厂家和供货商能及时足额返款,对批发给各商店与零
售给消费者的商品做到保真、保退、保换,实行平价、低价、特价。已与美狮、统一、华丰、
金锣、奇强、娃哈哈、完达山、铁力等公司(厂)和全县400多个商店建立进、供货关系。
东盛食品批发店 1981年初,呈文纸厂因产品滞销,以卫生纸代替工资发给职工。该厂职
工韩玉章卖呈文纸收入 500元,即以此款做周转金,并在居室后墙开门办食杂店,于11月开业。
临近年关,借款200元购进1批爆竹,冀转手卖出赚点钱。翌日,债主即来讨债,韩不得不急将
爆竹原价兑出还款,可见创业之艰辛。1984年11月改开饭店,带批发啤酒。1986年,位于林甸
县的巨浪牧场小麦丰收,委托韩代卖小麦,韩借此转开议价粮店,从代销小麦中净赚 5万元,
为此后再经营奠定雄厚的资金基础。1987年,购置平房开办全县第一家个体食品批发店。店址
位二道街中段,泰康镇政府办公楼对过。1989年,正值国营、集体商业萧条之际,韩在他拉哈
设立批发分店,总店名称为东盛食品批发店,并与林甸县供销贸易果品公司建立联销关系。由
于货真价实,不短斤少两,服务热情,来店进货的个体业务络绎不绝,后期开办批发店的店主
不得不来此偷拉业户。1990年,资产积累已超50万元,年缴税上万元。1996年,开发商在店址
处建楼,用店址兑换楼1个单元,三层,面积 350平方,价值130万元。韩因年老体衰,将资产
经营权移交其子,自办东盛茶庄,安度晚年。
部份百货五金食品企业状况一览表
续表
二 烟 草
1.烟草销售
1985年,全县有证卷烟销售网点1 095个,销售卷烟3 092箱。
1990年,烟草公司为扩大卷烟销售,先后在胡吉吐莫、他拉哈、烟筒屯设立烟草批发站,
派出职工承包经营, 同时送货下乡巡回批发卷烟。 1991年,烟草公司对卷烟销售个体户实行
“定点供货、定量管理、下拨记卡、进货记证”的制度。根据卷烟销售点的经营规模下达销售
任务,按销售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奖惩。1992年,国家《烟草专卖法》颁布实施,卷烟价格放开。
同时,外埠烟又通过各种渠道非法涌入本县市场。烟草公司
为遏制卷烟销量下滑的趋势,根据农民销费水平,购入“葡萄”、“羚羊“等低档烟投放
农村市场。2002年,烟草公司为增强卷烟销售能力,撤销农村卷烟批发部和委托批发点,成立
泰康、胡吉吐莫两个卷烟配送中心,购置6台送货车,招聘 7名农村访销员,每人配给摩托车1
辆。将全县 1 245户卷烟零售户登记造册,纳入微机管理。2003年,卷烟销售网模式由“全面
访销,全面配送,城乡一体,访送分离”向“电话访销、电子结算、网上配货”现代物流方向
发展。并撤销布局不合理的卷烟零售户 57家。8月,卷烟实行“零库存”,由大庆分公司一级
配送。全年销售卷烟6 767箱,人均消费卷烟7.5条。烟草公司实现利润160万元。
2.专卖稽查
1986年,卷烟市场重点整顿对象是卖高价烟、假冒烟和无证经营卷烟的商贩。烟草公司在
工商局、物价局、邮电局、公安局配合下,共处理违法案件62起,没收卷烟522条,价值376元。
其中 8月份邮寄假烟一案最为典型。商贩从河南省上蔡县以邮寄文具为名寄到本县假中华、假
凤凰烟共 12件480条,烟草公司予以没收。此后,以上类型的违法案件除卖高价烟持续到《烟
草专卖法》颁布时外,其余案件年年查获、年年发生。
1991年,烟草公司着手稽查打击卷烟“黑批发”现象。“黑批发”指商贩不通过烟草公司
从外埠直接购入卷烟进行“批发”。所“批发”的卷烟有名烟、云(南)烟和邻省优质烟、本地
畅销烟。1996年,烟草公司将“三乡两路”——腰新、胡吉吐莫、烟筒屯、让杜路、庆西路做
为专卖稽查重点区,并为稽查队伍配备 3台手机,以便更迅速有效地查处违法经营卷烟的活动。
1998年,烟草专卖稽查重点由“三乡两路”调整为“查源头、办大案、端黑窝”。更新专卖稽
查车,配齐手机。全年共查处“黑窝”37处,其中1处“黑窝”非法倒卖卷烟近10年之久。1999
年,烟草公司将没收的假烟当众焚毁。2001年,对严重违犯《烟草专卖法》的商户予以电视曝
光。 2002年,烟草公司购置两台专卖稽查车,成立胡吉吐莫稽查队,加大稽查力度。2003年7
月,成立烟草专卖稽查大队,下设县城、胡吉吐莫两个分队。稽查员 16人,3台稽查车。全年
开展3次净化卷烟市场的会战,稽查重点为、农贸大集和无证经营卷烟业户。共办案129起,罚
没卷烟3 469条。其中假烟 409条。使烟草公司卷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持证入网率达
到100%。
三 医 药
1985年,县医药药材公司购入药品332.8万元,销售药品175.1万元。
1987年,医药药材公司为保证药品零售柜台不脱销断档,对紧缺药品积极组织进货,使成
方率达 85%。并且组织中药材出口,通过大连、天津、广州口岸出口中药材价值 7万元,创汇
6 000美元。1988年,医药采购批发站、药材采购批发站由专业经营变为中、西药交叉经营。
1991年,由于医药市场放开,医药出现多渠道购销的激烈竞争局面。各医院、诊所为提高
效益,直接到药厂进货;药厂为扩大销售,实行让利措施,造成医药公司药品滞销,不得不降
价销售。1992年,推行“四放开”,医药系统分流职工开始开办小“国营药店”。1993年,医
药总公司成立后,为扩大药品销量,将销售队伍由 4人扩充到50人,并落实销售任务,与销售
人员利益挂勾。1996年,为减少内耗,增强市场竞争力,医药总公司对批发零售营业部、饮片
加工厂和同和兴、健民、蒙古族、泰华等药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人员、统一分配报酬、
统一组织进货、统一财务核算、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市场药价。1998年,同和兴药店被省医药
公司授予“放心药店”称号。年末,医药总公司破产。医药系统职工开办的27处国营小药店全
部转为个体药店。全县药店总数达36家。2003年,全县医药商店62家。零售店县城34家,农村
25家。药店中批发店县城1家,农村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