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物传记
第二十二篇 人物
一 人物传记
王宾章,字寅卿,清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八日生于多耐站(今泰和村)。其父王孚嘉,曾
任情尔济台站领催、驻卜奎(今齐齐哈尔)城下十站官防处总领催委官。其母彭氏,温柔贤惠,
治家有方。王孚嘉教过私塾,平时管教子女颇严,他的五个儿子宪章、宾章、宇章、宸章、宏
章均自立成才。
王宾章儿时读私塾期间就崭露头角。清光绪三十二年,举家迁往省城卜奎。他入卜奎高等
小学就读,学习刻苦,成绩出众,每次考试都稳拿第一,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被
冠以“铁第一”的美称。清宣统元年(1909),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被省提学司选送到天津
北洋优级师范学校攻读史地。少年时,他亲眼目睹沙俄入侵、日俄战争给家乡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发誓要以“教育救国、启发民智”来改变家乡以至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当时,他二十
有余。风华正茂,踏上实现夙愿的征程,令他心花怒放。所以学习更加刻苦,仍然保持“铁第
一”的美誉。因为用功过苦,累得吐血,使他悟出一个道理:治学必须健身,于是开始练武习
拳。他常练岳家拳、太极拳,有时也舞刀弄剑。他更关注的并非习文练武,而是,国家兴衰大
事。清宣统三年,天津北洋优级师范学校并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校,他即于保定秘密加入同
盟会(后改组为国民党),成为推翻清王朝、创建民国的一名战士。
民国 4年(1915),他学成返乡,任省立一中数学教师。翌年,被推举为省教育会副会长。
民国 7年,升任校长,并被推举为省教育会会长。他不仅能以才华横溢的表达、融会贯通的讲
解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经常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生们既仰慕他的才华,又钦
佩他的人品,赠送他一块黑底金字的巨匾,上书“湖州德在”四字,赞称他可与一位忧国忧民
而又博学多才的古人媲美。民国 9年,调任他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此时,他刚逾而立之
年,正处于踌躇满志, 准备大显身手,以实现其 “教育救国”宏愿之际。他亲书一幅对联:
“平陆驰神骏,大江涨饱帆”,悬挂在办公室。借以激励自己,并抒发此时此刻的心情。第一
师范虽称省的最高学府,但校舍既简陋又远远不敷使用,省公署不予投资兴建。他动员教师、
学生厉行节约,从办公费中挤一点,从伙食费中省一点,逐年新建一二所校舍。 在他任校长9
年中,共建教室、宿舍、图书馆、仪器室、盥洗室15所。他不惜重金,从关内聘请许多有学之
士来校任教,人才汇萃。教学质量堪称全省一流。他清正廉洁,朴实节俭,将学校经费全部用
在教育事业上,从不苟取丝毫或浪费分文。常常公布学校帐目,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校经费收
支情况,人们称赞他“清如水、明如镜”。民国11年,他的品德才干得到黑龙江督军吴俊陞、
代省长于驷兴的赏识,委任他以师范学校校长身份代行省教育厅长的职务。
民国17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吴俊陧被炸身亡,王宾章预感到国家和民族已处于危亡关头,
“教育救国”的宏愿即将破灭,不禁悲愤填膺,毅然辞职,回家闲居。民国20年11月,日军侵
占齐齐哈尔,王宾章为照顾年迈的父亲没有随同其他省府要员撤离。伪满大同元年(1932),伪
满洲国委任他为龙江省政署咨议,他拒不就职,借故躲居外地。伪满康德元年(1934),伪省长
孙其昌、警备司令官张义铸多次“邀请”他出任伪教育厅长,均被回绝。后来,他认为“出来
工作,以公开身份掩护爱国人士,比不工作更有利”,才表示接受孙、张“邀请”,出任伪教
育厅长。此后。他与教育界、出版界、文化界的爱国人士广泛交往和频繁接触即公开化。他所
交往、所接触的爱国人士中,有国民党员、有非党人士,也有共产党员王甄海等。他常对他们
说:“人心不死,国家不亡,抗日政策在本省现在宜以注重青年思想教育,不忘祖国,仇恨日
冠为上。”伪满康德 2年,他挥毫写下一副对联:“千里江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以
表达他面对山河破碎、人民遭难时的焦虑、愤懑之情。他先后 5次向共产党地下组织提供活动
经费,并且发动群众募捐,将两千元捐款辗转交给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救亡总会。他经常利用本
身的社会关系,掩护和营救爱国教师和青年学生。有一次,警务厅的老朋友告知他收到一封电
报。是通缉某个教师的,他求老朋友将电报压两天,使这位教师安然脱险。再有一次,日伪警
特将3名学生列入“黑名单”,他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他们逃离并资助路费。伪满康德 3年6
月13日,日本宪兵逮捕黑龙江民报社社长、共产党员王甄海等40余人,据宪兵队推测,王宾章
是被他们破获的反满抗日组织的“后台”、“幕后指挥”。7 月20日,宪兵队将其逮捕,进行
突击审讯,一无所得。他在狱中写下一副对联:“光明正大,赤条条来到人间,气贯长虹;视
死如归, 雄纠纠告别人世,流芳千古。”充分表明他那坚贞不屈的气节和以身殉国的决心。7
月26日,在狱中英勇就义,终年49岁。
王宪章
王宪章,字斌卿,系王宾章之长兄,清光绪二年(1876)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多耐站 (今泰
和村)。
王宪章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清朝腐朽没落、英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之时。有志
之士四处寻求救国的道理,并将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以及先进的
科学技术介绍到国内。受其影响,王宾章从黑龙江省立法政学堂毕业之后,陆续在省城创办第
九小学、第一中学、甲种农业学校,幻想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新的思想去教育青少年,走科学教
育救国、以农富国之路。清光绪三十三年,王宪章的报国之志和办学才能受到署理黑龙江巡抚
程雪楼的赏识,邀请他就任省视学员一职。
通过数年办学实践,王宪章逐渐领悟到。只有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国家,才能挽救中
国命运。进入政界后,他与同盟会中的革命党人秘密取得联系,并在省内推销同盟会的机关报
《民报》。清宣统二年(1910),在保定加入同盟会。清宣统三年,任同盟会黑龙江省支部基金
监。民国元年(1912),随着同盟会改组,王宪章由同盟会员转为国民党员。民国 6年,他赴广
州参加非常国会,被选为国会议员,并担任机要秘书。民国11年,受孙中山委派回黑龙江,深
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大后方秘密开展工作。他在省城齐齐哈尔开设同益、同华两所书局,以此为
掩护,联络同志,宣传群众。民国13年,国民党改组,王宪章任国民党黑龙江省党部筹备委员
会委员兼北方执行部通讯员。民国14年,王宪章被选送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民国16年 1月,返
回齐齐哈尔,任国民党黑龙江省特派员和龙江县党部负责人。民国18年,国民党黑龙江省指导
委员会成立,王宪章被推选为指导委员会委员。民国20年4月,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民国20年11月,日军侵占齐齐哈尔,王宪章率国民党黑龙江省指导委员会中未逃人员随马
占山转移到海伦一带继续抗战。他组织抗日义勇军,宣传抗日救国,慰劳抗日军人。当他发现
马占山受日本特务策动在战与降之间动摇不定时,即写信给马占山,勉励他坚持抗战:“大丈
夫生于乱世,幸也!立功立德立言,易耳!英雄义士不与乱臣贼子为伍,足下其与起乎?某虽
手无寸铁,尚欲杀贼以报国恩,足下其速决速行,使人奋起。”马占山战败退入苏联境内后,
王宪章秘密返回齐齐哈尔。任东北反满抗日协会理事。
民国22年5月,王宪章赴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民国34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
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他虽居监察要职,但是面对国民党官场那狼狈为奸、相互倾诈、贪盗成
风、贿赂公行的腐败状况却无能为力,暗自慨叹:“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安可忽乎哉?文徒
知物质享受而不爱名,武徒知扩张私利而只惜死,岂能久乎?”民国37年 5月,他辞职闲居,
居室内仅一榻一桌一椅一壶而已。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相继解放南京、上海,王宪章随同国民党官员们撤到台
湾。195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75岁。
喇嘛巴扎
喇嘛巴扎。蒙古族,汉名包敬斋,人称“小三爷”。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于旗札萨克府
(今巴彦查干村),系蒙古贵族乌尔图那苏图的私生子。6 岁时,其父即聘请家庭教师教授蒙、
汉文。青年时被荐送到北平朝阳大学学习,毕业回家闲居。
伪满大同二年(1933),包敬斋出任后新屯伪保长。任职期间,、丧失民族气节,广交警、
宪、特人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甘心充当日本侵略者的鹰犬。
1946年 4月,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成立,包敬斋任自治政府后新屯努图克达。5、6月间,
减租、清算斗争在杜尔伯特旗和邻县陆续展开,包敬斋对此又恨又怕,他深感本身所犯下的累
累罪行很难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宽大,决心作垂死的挣扎。于是以保卫家乡为名,大量购买
枪支弹药,组建“自卫队”,阴谋武装叛乱。7 月,国民党建军头目、少将特派员陈国良来旗
策反,包敬斋与其一拍即合,勾结其他反叛地主武装拼凑成立“东北义勇救国军杜尔伯特旗联
合保安大队”,公开叛乱。叛乱期间,他逼迫人民群众有枪出枪。没枪出人,致使许多家庭妻
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自出马或指使手下人攻占旗政府、救援王克复及南地房子匪徒、围攻
固守公兴涌烧锅的八路军战士等(详见《军事篇,战事》),甚至窜到境外烧杀抢掠。7 月22日,
他率队攻打肇源县古龙区,围困县保安团和财经工作队两昼夜,八路军七师闻讯派兵将其击溃。
8月初,他又纠集佟宝庆和肇源县李凤阁、徐国庆等地主武装共1 000余人再次攻打古龙区,将
保安团的一个排缴械。杀害农会会长1人。8月18日,他与“明山”土匪绺子、肇州县刘洪山地
主武装相勾结,拼凑成 500余人的反攻倒算队,窜入安达县三区秀义屯,毒打村干部和翻身农
民,逼着翻身农民将清算斗争果实全部返给地主。
8月下旬,旗内开始平叛。8月27日,蒙汉联军攻克杏树岗,歼灭王克复中队,陈国良闻讯
逃跑,参予叛乱的土匪武装也纷纷撤离旗境。处于风声鹤唳之中的包敬斋异常恐慌,遂于 8月
30日携带家眷逃离后新屯,到小排排招集佟宝庆、燕丹、王玉芳等地主武装 200余人,流窜到
旗南部和肇源、肇州一带。10月份,他甩掉家眷,率叛乱武装向长春进发,投奔国民党军队。
途中内部产生分歧,包敬斋率蒙古族成员折向西北行,准备把队伍拉到内蒙。经农安、前郭尔
罗斯、乾安、大赍、安广等旗县再返回土尔伯特旗沿嫩江北上,一路上遭到各地的剿匪部队围
追堵截,死伤惨重。包敬斋自知大势已去,忧惧成疾。11月,病死在拉海渔亮子 (今九扇门渔
亮子)。
色旺多尔济
色旺多尔济,汉名包相廷,蒙古孛儿赤斤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孙。清光
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杜尔伯特旗巴彦查干村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其父那逊额勒格图,世袭
辅国公。旗札萨克多罗贝勒(俗称王爷)希拉布罗丕勒娶色旺多尔济祖母之妹为福晋(夫人),无
子嗣,见髫龀之年的色旺多尔济俊秀伶俐,即过继为己子。民国5 年(1916),希拉布罗丕勒病
逝,色旺多尔济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但“因年幼不能执政”,暂由管旗章京代掌旗政。民国
12年 1月,色旺多尔济娶扎鲁特右翼旗札萨克的格格(公主)为福晋。迎亲队伍途经开鲁县城时,
适逢 900余名土匪攻破县城,随身携带的护照、枪支、聘礼、现款被抢劫一空,侥幸逃脱性命。
4月,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发命令:“色旺多尔济已年满18岁,应开始自行管理旗务。”
伪满康德元年(1934) 3月,旗札萨克府改设为旗公署。色旺多尔济废爵改任旗长。旗的内
政、外交大权被日本参事官所把持。伪满康德11年秋,色旺多尔济立碑坊于祖墓,表面上“志
在祖述先烈,遗厥孙谋”,其实是抒发胸中郁闷,缅怀那一去不复返的“分藩承祧、袭爵受封”
的岁月。
1945年 9月,日本投降撤离,色旺多尔济立即组建解放委员会(后改称治安维持会)以维持
地方秩序,曾派兵击溃土匪武装的侵扰,解救群众。11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派人来旗发展组
织并推行蒙古自治,特命色旺多尔济为内人党员。1946年 2月,色旺多尔济率维持会中的蒙古
族成员从泰康迁回巴彦查干,筹备成立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 接受东蒙古自治政府领导。4月,
嫩江省工委派胡锡光、武衡、程正杰为首的工作人进驻巴彦查干开辟革命工作,他对工作队的
到来表示欢迎。同月,旗自治政府成立,色旺多尔济当选为旗长。5 月,东蒙古自治政府解散,
色旺多尔济既迫于形势又受到党的民族政策感召,同意八路军(共产党)参政,武衡任副旗长。
同时改组旗保安大队,胡锡光任政委,程正杰任大队长。在工作队宣传、教育下及通过革命实
践,色旺多尔济思想迅速转变,实心实意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投身于革命,并赞成其子包维新
参加革命工作。7 月,以喇嘛巴扎为首的地主武装发动叛乱,袭击并攻占旗政府,工作队留守
蒋排长等被俘。喇嘛巴扎威逼色旺多尔济参加叛乱,妄图借此将全旗蒙古族人都卷入叛乱的漩
涡,遭到色旺多尔济严辞斥责。 喇嘛巴扎又扬言要杀死蒋排长, 色旺多尔济凛然不惧地说:
“你要杀死他,就先杀死我!”喇嘛巴扎等慑于他在蒙古族中的威望,担心杀害色旺多尔济会
激起更大民愤,导致叛乱武装解体,只好悻悻而去。
1946年 8月,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成立,色旺多尔济当选为旗长。此后,他身患疾病,返
回故居疗养。1952年4月病逝,终年46岁。
陈有宝
陈有宝,蒙古族,民国2年(1913)5月 3日出生于辽宁省宁城县一个农民家庭。儿时随父迁
居杜尔伯特旗卢地房子村。15岁当长工,受尽帝、官、封压迫和欺辱,在心底埋下仇恨旧社会、
同情劳苦大众的种子。成年后,多次出面与地主算工帐、借粮以维护穷人利益和资助穷人渡过
灾年。
1946年 8月,共产党在卢地房子一带开展工作,陈有宝很快接受革命道理,积极参加减租
减息和清算斗争。1947年 2月,秘密加入共产党。5月,任哈布塔区农会主任。1948—1951年2
月,相继任二、三、六区和城区区委书记。3 月,任代理旗长。12月,去北京政法干校学习。
1953年 2月,毕业后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三科任副科长。他非常关心家乡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想念着同事和乡亲们,于是提出返乡申请。1954年11月,返旗就任旗委常委、副旗长。1956年
12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成立,当选为县长。
他关心群众疾苦,体贴民情,工作兢兢业业。早晨 5点钟准时到办公室。拖地板、擦桌子、
批阅文件。白天工作一天,晚间仍然到办公室处理未完成的工作。他告知办公室工作人员,如
果群众来找他办事,无论怎么忙,都不准“挡驾”,随时随地接待来访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
生产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检查布置工作,与群众一起干庄
稼活,吃家常饭,唠家常喀。1960年,县委第一书记好大喜功,主张按虚报产量征购粮食。将
许多社队的籽种、马料甚至口,粮都征购上来,但仍然没完成任务,还在催促社队卖粮。陈有
宝在基层了解到这一严重情况后,告诫基层领导要讲真话,一定留够E1粮、籽种、马料。返到
县城立即通过电话向市委报告:“我县征购粮任务完不成,请求减免。”在县委常委会议上,
县委第一书记强令他撤回报告,他坚持不肯:“我县不但完不成征购粮任务,再征下去有饿死
人的危险!”1962年,在省委处理县委1960年粮食征购过程中所犯的违法乱纪、造成群众饿死
的错误时,他又主动承担责任。此后,他经常深入干部农民家庭访贫问苦。1964年腊月底,别
人都在家忙年,他领着秘书顶风冒雪家访。当他发现县人委干部王彦文家过年缺肉少面,孩子
患病无钱治疗时,马上批款给他们,王彦文夫妇感动地说:“你真是人民的好父母官呀!”1965
年春,他下乡到扎郎格村,发现蒙古族社员赵××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光靠女人领着大孩子在
生产队劳动,人口多,收入少,全家无一床被,10多岁女孩无衣穿。他非常痛心,流着泪说:
“我工作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真对不起你们哪!”马上责成民政部门救济被褥、布匹、棉
花和治病款给他们。赵家夫妇逢人便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县长爱人民。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他被群众组织打成“走资派”而“靠边站”。1969年 4月被“解放”,就任县贫代会副
主任。他并没有因为被揪斗、被“罢官”而消沉,仍然满怀热情地投入新的工作。1970年初,
他了解到克尔台公社烟屯五队是著名的穷队,人无吃的,马无喂的,生产、生活都难以维持,
就要求到五队蹲点,指挥生产和参加劳动,并且争取到有关部门支援,从而调动了社员生产积
极性。当年,农业丰收,除留足籽种、口粮、马料外,还卖给国家粮食50吨。五队派代表带着
谷穗、玉米穗到县城敬献给老县长,并向县革委报喜。
1972年 2月,陈有宝以老干部身份结合到县革命委员会,任县革委副主任。此时,他已患
脑栓塞病,仍坚持工作。同志们劝他休养,他说:“我活不了几年了,应该抓紧时间多为党于
点工作,为群众做点事。”1975年12月,上级党组织批准他离休。1980年12月25日,陈有宝因
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7岁。
王福华
王福华,女,蒙古族,1968年生于胡吉吐莫公社敖包村。她自幼受到淳厚扑实农民家庭的
薰陶,上学后又受到共产主义理想和情操的教育,养成助人为乐、勇于舍己救人的良好品德。
她在学习雷锋事迹以后,在日记中写到:“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一次啊,生命之
火靠理想点燃!”又写到:“我们八十年代青年,做事只要对他人有利,我们宁可献出自己的
一切也在所不惜。”她在学校不但自己是“三好”学生,还帮助个别“淘汰生”争当“三好”
学生。她曾在公路上奋不顾身地抢救儿童,当她把吓呆的儿童从飞驰的汽车前推离时,自己却
被汽车刮倒在地。
1982年,她升入胡吉吐莫蒙古中学,同年加入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1985年6月,王福华参加升学考试。7月28日,王福华领妹妹王福红去村东养鱼池洗衣服,忽听
一阵呼救声传来,循声望去。两个小女孩正在水中挣扎。王福华完全忘却自己不会游泳有被淹
死的危险,迅即跳入水中向前扑去。她先将其中一个救上岸,返身去救另一个。她多次将小女
孩举过头顶向岸边靠扰,都因水深泥泞而没有成功。此时,她完全可以摆脱危险自行上岸,但
是她仍然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力气耗尽后,与小女孩一起沉入水底,英勇牺牲,实
践了她生前的誓言。王福红在扑救姐姐时溺水身亡。就在王福华牺牲后第三天,家中接到依安
师范学校录取新生通知书。
王福华年仅17岁,王福红年仅13岁。
王福华牺牲后,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和团县委发出向王福华学习的号召。1986年10月 7日,
省政府授予王福华以革命烈士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