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鸡东县始建于1965年,因县城位于鸡冠山之东而得名。
本地建县虽晚,但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石斧、石箭表明,原始社会
满族的祖先肃慎部族,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秦、汉时期本地隶属辽东郡。东汉时肃慎改称挹
娄,间接隶属玄菟郡。南北朝时挹娄改称勿吉,本地属号室部。隋代勿吉改称靺鞨,仍属号室
部。唐代属渤海都督府东平府。辽代靺鞨改称女真,本地为东丹国属地。金代属上京速频路。
元代履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部麦兰河卫。清初对本地实行封禁,属宁
古塔将军。光绪六年(1880年)解除封禁,再续人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密山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密山县。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属密
山县、鸡宁县分管。解放后,1947年属密山县、永安县、鸡宁县分管。1949年属密山县、鸡西
县分管,1957年属密山县、鸡西市和勃利县分管。
鸡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 130度40分39秒——131度41分5秒,北纬44
度51分 7秒——45度40分58秒。东与密山县相连,北与七台河市、勃利县接壤,西与林口县、
鸡西市、穆棱县为邻,南与苏联搭界,陆地边界线长108公里。东西横距最长 78.5公里,南北
纵距最长92公里,总面积3243平方公里。属鸡西市管辖。距省会哈尔滨市 500公里,距鸡西市
16公里。1985年末全县设 1镇:鸡东镇;14个乡:平阳、永和、银峰、前卫、下亮子、综合、
向阳、永安、东海、新华、哈达、兴农、明德、鸡林,其中 2个朝鲜族乡。178个村,876个自
然屯,3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
1985年末全县共有69018户,287055人。其中县属人口 264267人,男135787人,女128480
人,农业人口19964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人。少数民族有朝鲜、满、回、蒙古、锡伯、
苗、壮、侗和达斡尔等,占总人口的10%。
本县地处完达山系西南端,太平岭山系东北端山地,完达山余尾那丹哈达阿岭在本县北部
由东向西延伸,太平岭余脉波格拉尼池内山由西向东横卧本县南部。穆棱河由西向东贯通中部,
南北低山连结着丘陵漫岗和穆棱河冲积平原,构成了南北高中间低和西高东低的地势。境内最
高峰西大翁山海拔880.6米,最低为东界穆棱河谷漫滩,海拔145米。在总面积中,低山丘陵占
66%,台地占24%,平原占10%,构成七山、半水、二分半田的布局。
鸡东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季风大降水少,夏季短促
温和而湿润,秋季急剧降温变化无常,冬季漫长严寒而干燥。年平均气温2.8℃——3.8℃,全
年有五个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1月份最低气温零下35℃,7月份最高气温36℃,大于或等于
10℃,积温2.490℃——2.631℃。年平均降水量457.9——542.5毫米。常年无霜期115——135
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8米/秒,最大风速14.7米/秒。
县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已发现的主要矿产有煤、油页岩、
铁、钛铁、铂、钯、铜、钴、镍、金、铀、铅锌、铝、石墨、萤石、水晶、熔炼水晶等25种,
其中煤蕴藏量最大,约有27亿吨,萤石、水晶、熔炼水晶、铂、钯的蕴藏量均属黑龙江省的第
一位。由于山区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山产土特产资源丰富。有珍贵野生动物,如马鹿、猞猁、
獐子、水獭。还有人参、黄芪、党参、五味子和刺五加,以及蘑菇、木耳、核桃、山野菜等。
本地虽有悠久历史,但是开发较晚。清代实行封禁政策,也没能完全阻止住人们来此采参
和狩猎谋生。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时,此地已有 400余人定
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办理开荒事宜。三姓(今依兰)、宁古塔(今宁安)、
盛京(今沈阳)和吉林一带的贫民迁入本地定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东清)铁路建成通
车,华北各地的居民大量涌入,进行大面积开垦。相继出现夹信子(今平阳乡)、下亮子、半截
河(今向阳乡)、小柞木台子(今明德乡)、哈达河等集镇。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本地人口
增加到 5万多人。南北丘陵漫岗区已出现了初具规模的连片耕地。当时平阳镇就成了密山县第
一重镇。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伪康德三年(1936年)林口——密山铁路建成通车,本地人口增
加到66048人。到1945年光复时,大部分土地已开发,耕地面积达到80万亩,人口达74590人。
鸡东县建县时间短,经济基础薄弱,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延缓了国民经济
的发展速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城镇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
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20071万元,比1979年
增长1.4倍。
农业:鸡东县是杂粮产区,盛产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甜菜、
家植山葡萄和黑豆果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农村政策深得人心,经济改革倍受拥护,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与日俱增,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县属耕地实播面积79万亩,粮、豆、薯总产
量 15万吨,平均亩产216公斤,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1985年实播面积83万亩,在多灾、
灾重的情况下,夺取了历史上的第四个丰收年,粮、豆、薯总产量 11.6万吨,平均亩产160.5
公斤,接近大丰收的1980年,比1979年增长7%,比1965年增长 1.9倍。农业总产值9264万元,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 46.2%。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自流灌溉的优势,积极发展水稻生产,
水田面积从1971年的2.7万亩,发展到1985年16万亩,单产374公斤,总产 6万吨,成为鸡东农
业的主产品,占全县粮、豆、薯总产量的 52.4%,占农业总产值的1/3,占商品量的30%。在经
济作物中烤烟面积大幅度增加,从1971年的900亩,发展到1985年4.7万亩,年产烟叶6127吨,
产值1225万元,占农业总产位的13.2%,成为黑龙江省的烤烟基地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建县21年,总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7万吨,
平均每年提供商品粮2.2万吨,超过三定任务18.7%。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整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种植业和林、牧、副、
渔的比例。1985年粮、豆、薯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6%,经济作物产值占18.7%,林业产值
占4.2%,牧业产值占8.7%,副业产值占 18.5%,渔业产值占0.3%。林、牧、副、渔产值由1979
年的20%上升到31.7%。
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1985年全县“两户一体”发展到6410户,占农
村总户数的17%。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441元,比历史上收入最高的1984年提高25%。
鸡东建县以来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农业机械拥有量逐年增加,到1985年末拖拉机拥
有量为3532混合台,比1979年增长1.5倍。大中型配套农具1061台,比1979年增长9%,拖车2246
台,农机总动力83182万马力,比1979年增长46%。农用汽车165台,比1979年增长 14倍。机耕
面积占实播面积50%,机播面积占18%,机收面积占6%。平均每亩施化肥折纯量2.9公斤。
水利工程建设,到1985年末有万亩以上灌区8处,灌溉面积24万亩。堤防 8段,全长119公
里。永久性建筑物1018处,拦河坝32处,其中永久性混凝土拦河坝1处,全长103米。改河道32.5
公里。建50———100瓩抽水站10处,50瓩以下提水站60处,水田补水井 530眼,机电井337眼。
林业:全县有国营林场8处,苗圃1处。1985年完成抚育更新139195亩,生产木材 2.4万立
方米,造林67126亩,育苗 1460亩。四旁绿化341000株。从建县到1985年末共抚育改造次生林
32万亩,生产木材21万立方米,人工林间伐5.5万亩,造林42万亩,育苗4.5万亩。绿化村屯150
个,绿化公路1027公里。
畜牧业:到1985年末大牲畜为 26934匹(头),其中役畜192915匹(头)。黄牛 18247头,马
7901匹,奶牛24头。生猪存栏数48462头,羊9924只,家禽62万只。
工业:鸡东县建县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仅有企业 34户(全民7户,集体27户),除省属
煤矿 2户外,全部是服务性企业,有粮油加工、农具修理、日用金属品加工、被服、土陶、土
纸、酱菜和糕点等手工业作坊,工业总产值6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3%。其中县属企业
总值284万元,仅占工农业总值的 9%。建县后,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
展以煤焦、建材、化工等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相继建立了煤炭、炼焦、建材、机械、激光、
纺织、造纸、橡胶、制酒、玻璃和文化用品工业,形成体系,初具规模。到1985年末全县工业
企业发展到138户,其中全民企业28户,集体企业110户,此外还有村办、联办煤矿50多个,工
业总产值1080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79年增长1.5倍,比1965年增长17.6倍,占工农
业总产值的53.8%。1985年以煤、焦为骨干的重工业发展到 79户,产值6330万元,比1979年54
户,产值2589万元增长1.4倍。其中煤、焦企业49户,产值533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9.3%。
成为全县工业的拳头产品。永安焦化厂1985年实现利润 260万元,保合煤矿实现利润50万元。
成为全县财政支柱。永安焦化厂、砖瓦厂、自来水公司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以农产
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发展到23户,产值1046万元,比1979年15户的919万元的产值,增长12%。
乡镇企业发展到81户,产值2805万元,比1979年的61户977万元,增长1.8倍。
全县国营工业企业28户,有固定资产9759万元,集体工业企业 110户,有固定资产2592万
元。
全县1985年工业产品有:原煤170万吨、焦炭 4.8万吨,机纸854吨,红砖9158万块,红瓦
404万片,玻璃制品5304吨,饲料粉碎机95台,榨油机180台,机引耕作机械 128台,白酒标准
量800吨,纱平绒50万米,棉织品54万米,轮胎2万条,塑料制品30吨。在21种主要产品中,面
向县外的有煤、焦、机纸、玻璃制品、纱平绒、化纤布、针织品、轮胎、榨油机、特酿酒和糖
果等12种产品。红瓦、纱平绒和特酿酒被评为黑龙江省的优质产品。其中纱平绒添补本省空白,
并且打入国际市场。焦炭各项指标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榜首。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985年16户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425万元,成为全省扭亏增盈先进县之一。
交通运输:鸡东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林密”铁路经由本县35公里,设营业站 3处。
国家级公路“方虎”线(方正——虎头)经由37公里。县级公路3条,境内长 36.5公里,乡镇公
路 7条,全长69.8公里。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已形成密集的交通运输网。1985年末
拥有机动车辆3975台,比1979年增加10倍,货运量达180万吨。比1979年增加9倍。开设13条客
运路线,全民、集体、个体共有客车 86台,比1979年增加 1.1倍,公路客运量达到178.9万人
(次)。
邮电:1985年全县邮电机构发展到17处,邮路总长 265公里,村村通电话。每天投递一次
的村 108个,占62.1%。1985年邮电业务量为:邮包20199件,长途电话108169张,报刊杂志发
行660万份,函件67万份,市话订户479户。业务总收入64万元。
基本建设:建县21年来国家对本县基本建设总投资13869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 8442万元,
非生产性投资5427万元。建筑房屋338472平方米。新增加固定资产9704万元。1978年至1985年,
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有:煤31万吨,焦炭2万吨,轮胎4万套,白酒混合量800吨,针织涤伦布14.6
吨,针织羊毛衫19万件,纱平绒100万米,红瓦434万片,红砖700万块,烤烟 11万担,玻璃制
品3000吨,冷库冷藏能力200吨。还有医院200张床位,商业网点2770平方米,电影院2500平方
米,电视差转台1处,建筑面积850平方米,中学校舍2437平方米。
商业:鸡东地处矿区又与鸡西市接壤,城镇居民持币率高,购买力强,商业日益繁荣,市
场活跃,物价基本稳定。由国家、集体、个体组成的商业网点遍及城乡,布局合理。县城有国
营和其他集体商业网点79个,个体有证商业135户,饮食网点68个。农利有供销网点194个,个
体有证商贩540户。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839.5万元,比1979年增长1.3倍。其中商业零
售额8367.8万元,占85%。在商业零售额中国营商业3164.7万元,占商业零售额的37.8%,供销
社3333.7万元,占39.8%,其他集体商业1154.3万元,占 13.8%,个体商业715.1万元,占8.6%。
县石油公司、果品公司被评为省级“六好”企业。
对外贸易:1985年出口大豆7528吨,蕨菜12吨,白瓜籽91吨,滑菇2吨,榛蘑7吨,亚麻12
吨,各种皮张9574张,人参1.5吨。出口金额达602.5万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
财政金融:1985年预算内、外财政收入2327万元,比1979年增长 1.2倍,财政总支出2075
万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城乡储蓄:1985年末储蓄额达到3729万元,人均141元,比1979年增长4倍,其中非农业居
民储蓄1879万元,农业居民储蓄1850万元。
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电视广播:建县后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到1985年末,
全县有科研机构2处,有高级科技人员1名,中级科技人员99名,其中搞自然科学的94名,搞社
会科学的 5名。在研究防治森林病虫害、黄牛改良、种子处理、水稻栽培、山葡萄家植和激光
仪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水稻旱育苗、山葡萄家植已经大面积推广,鸡东已成为全省山葡
萄发展基地。1985年末全县有中学28所,其中完全中学 6所,学生16069人,比1965年增长1.7
倍。小学199所,学生442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比1979年增长10%。幼儿园62所,入
园儿童5610人。从1971年到1985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609人,其中大专 648人。全县
文化馆、站、室形成网络,有专业剧团1个,40人。电影院4处,工人俱乐部3处,电影队193个。
群众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异常活跃。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93处,病床701张,卫生技术人员825人,
其中有医师以上职称的 110人。能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精神病。克山病、大骨节和甲状线肿等
地方病基本得以控制。1979年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纠正了人口发展中的无政府状态,
6年平均每年人口纯增5‰。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县有大型体育场 1处,
业余体校 1所,学生42人,截止1985年末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68名。1988年在省基层速滑比
赛中荣获第2名,1984年打破全省纪录3次。获得省级金牌4块、银牌4块、铜牌11块。全县有广
播电台1处,电视转播台12个,复盖率占60%。有县、乡广播站15个,广播室 133个,喇叭1738
个。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441元,职工年人均工资955元,
由于就业人口的增加,职工平均负担人口由1比4下降到1比2.5。居民居住条件大有改善,城镇
人均住房9平方米,农村14平方米。家用电器设备不断增加,到1985年城乡人民拥有电视机1.3
万台,洗衣机2.3万台,有些人家还有收录机和电冰箱等。
新中国成立37年来,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957
年反“右派”斗争中将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1958年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接着就是1960——
1962年农业遭受了 3年自然灾害。同时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不得已采取了“关、停、并、转”
的措施。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把不同性质的问题当作阶级斗争。加之1966——1976年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如此种种,都伤害了人们的积极性,延缓与阻碍了本县的各项事业的
发展。
37年来,鸡东县的各项建设事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加之丰富的资源,腾飞的条件是充足
的。有 4亿吨煤炭蓄量(县属)等待开采,如能抓质量,保销路,大力解决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就能使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骨干作用。10万亩旱田等待改种水田,将在发展农村经济中
发挥最大优势。10万亩牧业用地等待利用,200万亩林区的山产品等待采集,有近100万亩次生
低产林等待改造。
鸡东县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勤劳朴实,不畏艰苦,敢于进取,对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一定会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