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演出
第二节 文艺演出
友好区的文艺活动,伴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而日益发展,由群众自发的自演自乐,发展到
有组织的经常性活动。其形式和内容则随形势的发展而不同。
一、业余文工团(队)
50年代初期,多由生产单位工会牵头,组织业余文工队,在节假日期间开展活动。其中以
两个森铁管理处及各代木场的文工队最为活跃。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有活报剧、快板儿、相声、
表演唱、小戏曲等。节目内容多为配合形势宣传政策和表扬新人新事。
1956——1957年,友好、双子河两局先后成立了业余文工团,隶属于局工会。1958——
1964年,友好林业局职工业余文工团曾多次到山东、河南两省的一些县、市及黑龙江省明水、
绥化、兰西等县慰问演出,节目有数来宝、二人转、小戏曲等,内容多为宣传新人新事,歌唱先进
人物的精神和事迹,很有生活气息。
1958年,曙光农业合作社组织起一个20多人的农民业余剧团,以演出新戏、小型节目为
主。民乐伴奏每逢冬闲开始排练,春节期间在本社或到区内一些单位演出。根据二人转传统剧
目《冯魁卖妻》改编的技场戏《三世仇》曾在一些单位巡回演出时获得好评。
1960年,伊春林业一中(现友好三中)组织一个有50多人的学校业余文工团,西乐伴奏。
坚持利用假期业余演出,演出节目多为小型歌舞、曲艺、戏曲等,其中新疆民族舞蹈《牙克西》曾
在区内巡回演出。
至1965年,本区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业余文工队仍有十余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均由“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取代,配合当时形势
的宣传,演出节目多为样板戏选段、毛主席语录、诗词歌曲,颂扬毛泽东及其思想。节目形式以
歌舞、锣鼓群为主。扮装简单,多为一色黄军装,腰扎皮带,臂佩“红卫兵”袖标,男戴军帽,女扎
“造反辫”(似羊角,辫梢朝上)。一般不化妆,(因为香粉、胭脂被视为“四旧”)。区机关、八中、育
红校、双子河机修厂等单位排演的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剧目,曾到伊春市区
和其他区演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区内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主要由友好区业余文艺宣传队组织进行,
归区文化馆负责召集。宣传队主要成员除了一部份文化馆馆员外,还从部份基层单位临时抽借
一些文艺活动骨干,人数在20—30之间。演出节目多为自己创作的,既有大型戏剧、又有小型
歌舞,还有曲艺节目。这一时期的文艺演出活动较为正常,做到了每逢重要节、假日及区内召开
的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劳模会等大型会议均有专场文艺演出。同时,到山上林场进行
巡回演出,每年至少一次。
二、书馆
1953年,民间艺人沈治久在双子河新街基设馆说书(地址在现双子河酒厂东南70米处),
其书目主要有《童林传》(雍正俭侠图)等。后来,有窦国章、刘静平等艺人,也曾来双子河说书,
但逗留时间较短。沈治久演出时间较长,一直到1965年。林区开发初期,由于文化生活比较贫
乏,许多伐木场老工人在每月发资之后,总要从山上下来,赶到新街基,于饭馆吃饱喝足,再到
沈治久书馆听评书。书馆有座位约60个左右,并有茶水、瓜籽、水果之类小卖。演出时间常常
从上午开书,直到夜晚十点左右。
三、艺术剧院
1958年,有一《二人转》戏班来本区,在双子河新街基(现伊斯兰教清真寺处),由双子河公
社资助建立了艺术剧院,房屋为草泥结构,设简易座席300个左右,戏班成员近20人,三、四付
架。民乐伴奏。演出《二人转》传统段子《兰桥》、《密建游宫》、《西厢记》等20多个,以及由《二人
转》剧目改编的技场戏《回杯记》、《朱买臣休妻》等。到1963年,戏班解散,人员流散到呼兰、海
伦等地。
四、京剧表演团体
1956年,京剧爱好者陈玉山等十几个人自发地在业余时间以清唱为主,自演自乐。1958年
由双子河区政府组织成立了双子河京剧团,并购买了戏装和乐器,演出京剧传统剧目有《空城
记》、《打渔杀家》、《拾玉镯》、《三岔口》等。建团第一场演出,是在新街基路口搭设席棚,场面十
分壮观。京剧团曾在区内爱国社、曙光社、对山农场、双子河钢铁厂等地演出,同时参加了伊春
市在乌马河局举办的文艺汇演。本团于1965年停止演出,队伍解散。
1958年,友好贮木场工会购买了价值3000余元的服装、道具和乐器,组建一个以京剧表
演为主的业余剧团。当年国庆节首次在场内演出了京剧《借东风》、《三进宫》、《捉放曹》和评剧
《茶瓶记》、《小拜年》等,后来也在林业局文化宫参加演出,1965年停止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京剧因旧戏多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被赶下“舞台”。“文化大革
命”后,由于青年人对京剧不欣赏,没得复兴。1982年以后,有七、八名离退休老干部和老工人
京剧爱好者,常常聚在陈玉山个体清真馆内,以清唱自乐。
五、豫剧团
本区原林业三师集体转业的官兵及家属中很多是河南籍人,都喜爱家乡戏曲。为满足这部
份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经伊春、洛阳两市领导协商,从洛阳地区各县、厂、矿剧团中选拔
演职员42人,之后,又从吉林市豫剧团调入4人,组成伊春市豫剧团。1960年4月,剧团正式
成立,隶属于市文教局,驻地在双子河林业局职工俱乐部。开始,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穆桂英挂
帅》、《背靴访帅》、《洛阳桥》等,之后,又排演了《杨八姐盗刀》、《同根异果》、《五女兴唐传》、《红
珠女》等大型剧目。除在双子河地区和市区上演外,还经常到各林业局及林场巡回演出,并先后
到绥化、望奎、海伦、鹤岗等县市演出。1962年9月25日,剧团撤销,多数人员返回河南,仅有
10余名就地另行分配工作。
1963年,双子河林业局职工俱乐部组织一个以原豫剧团演员为骨干的业余豫剧团,演职
人员26人,排演现代戏《十六条枪》,曾进市区演出,受到市领导的接见。同期,双子河公社曾
组织一个街道业余豫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反映林业工人的一些小戏。这两个业余豫剧于1965
年停止活动。
六、文艺汇演
1958年,友、双两局和双子河开始组织不定期的群众性的文艺汇演。1976年开始,每年举
行一次。1984年之后改为两年举办一次,1985年为第9届。在1985年6月举行的文艺汇演
中,有30多个代表队,上千人参加。每届文艺汇演,都是对全区文艺活动的检阅,各单位都组‘
织业余文艺骨干认真编排节目,参加比赛。在及一2天的汇演中,评选出优秀节目和表演者及
先进单位予以奖励。汇演的优秀节目参加公演。
区文化馆组织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在“文化大革命”后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文艺汇
演。参加汇演的节目一般为5—10个,有音乐、舞蹈、曲艺等,内容多为自己创作,反映林区生
活等题材。每次汇演都是载誉而归,获先进单位、创作奖、优秀节目奖及表演奖。
七、秧歌舞
友好林区流行的是东北大秧歌。这种秧歌载歌载舞,以喷呐(喇叭)锣鼓钱伴奏。有“地蹦
子”和“高跷队”之分。地蹦子,就是扮装后,在平地行走表演。高跷队,则是演员在两条腿上绑
上一副本制的高跷脚(一般在1米高左右)进行表演。东北秧歌分上装、下装两队。上装以男扮
女(近年来多由女实扮装),包头(用头巾、包袱皮之类罩住头发),戴五彩花冠,身着彩绸衣裙,
手持折扇或彩色手帕;下装为丑角,腰系彩带,头戴一枝花。队前~人披着斗蓬者为指挥(俗称
“拉衫的”)队尾有一对扮装的“老夫妇”,老汉头戴红毡帽,老婆臂挎小筐,耳挂红辣椒,两人各
持一支大旱烟袋。一般秧歌队均有一个反穿皮袄的丑角(俗称“老勒子勾,手持皮鞭,在队内无
规律的前后窜行,力尽挑逗之能事。有的秧歌队中夹杂着一些传统节目,其中包括“老汉背妻”、
“老汉推车”、“跑驴”、“跑旱船”、“担花篮”等,个别秧歌队还有舞狮、舞龙。也有的秧歌队中有
一、两级队员身着戏装,扮做戏剧《白蛇传》、《铡美案人《西游记》等其中人物,活灵活现。一般秧
歌队每到一地打开场后,都进行队形变化表演,如“卷白菜”、“编蒜辫”等,之后,全队围成环状,
有演员到正中表演《二人转》、说快板、唱词等,不过,这种形式近年已不多见。秧歌伴奏唢呐曲
牌为“喇叭牌子”、“句句双”等,也有用新歌套编的。秧歌一般在农历除夕至元宵节期间表演。夜
间秧歌,队员手持彩纸扎制的“莲花”、“白菜”、“西瓜”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乐曲声中,盏盏花
灯在半空中舞动,与天上星宿相映,真有如点点繁景落人间。
早在1953年春节,本区舞台上始有小规模的秧歌表演,因受舞台所限,演员不过20人。
1956年,为庆贺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双子河镇组织群众性的大秧歌活动。此后,每年春节,各
企事业单位、街道均组织秧歌表演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秧歌队中有“四旧”之嫌的内容被
取缔。1982年以来,区政府接连举办数届春节秧歌汇演,对表演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1985年
春节,秧歌队多达15伙,有千人表演、万人围观,可谓盛况空前。
八、慰问演出
友好林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曾有许多外地文艺表演团体前来演出。最有影响的是长春
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于1962年来本区慰问演出,演员中包括著名电影演员任质明等。在双子
河俱乐部演出话剧《党的女儿》,整个剧场,座无虚席。1979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演员剧团来
本区,在友好工人文化宫演出话剧《哦,大森林》。伊春林业文工团话剧团曾频繁到友好演出,60
年代演出话剧《兵临城下》、《年青一代》,70年代演出话剧《南征北战》等剧目。市京剧团、评剧
团来友好演出的多是传统剧目。“文化大革命”中,伊春林业文工团部分演员被下放到友好木材
综合加工厂及友好区劳动。他们参与了友好林区的文艺演出活动,对于提高本区文艺队伍素质
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