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红星林业局是黑龙江省的一个林业企业,红星区是伊春市辖区,它
位于祖国林都——伊春的东北部,东经128度88分—一129度37分3秒,北纬
48度00分24秒——49度13分44秒。如一骑士,横跨小兴安岭的南北两坡,优
卧于汤旺河两岸,距伊春市95公里,西南与驰名中外的丰林自然保护
区遥遥相望,西北与逊克县接壤,北距边题嘉荫138公里,东与新青
区(局)毗连,南与美溪、上甘岭等林业局相邻。根据1983年5月红星
林业局区划说明书中记载:“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135公里”,总面积
3,042.71平方公里。境内崇山林立,有大小山峰百余座,平均海拔415
米,最高803米,最低160米;河流纵横交错,共有河流14条,与黑龙
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相通。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有汤林铁路和伊乌
公路两条干线从境内穿过,交通方便,已构成城、镇与全省全国的工
业、农业经济往来的通道。
红星地处寒温带,夏季温热湿润多雨,春季风大季短,冬季雪大
寒冷。年平均温度-0.4——-0.7℃。一月份最冷,平均温度-25℃,
极端最低温度-44.5℃。七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0℃,极端最高温度
35℃。年积温1700——2200℃。早霜多出现在9月中上旬,个别年份
8月末即除早霜,晚霜多在5月末6月初,全年无霜期90——110天,个
别年份局部地域只有80几天,初期结冻多在10月份,稳定时期多在10
月末。开始解冻多在3月末4月初,稳定时期多在4月中旬,全年结冻
期为六个半月。
年降水量平均500——610毫米左右,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73%,月最大降水量达200毫米之多。年蒸发量1.000
-----1.200毫米,月平均87毫米左右。最大蒸发量多在5——8月份,
这期间月平均蒸发量167毫米,占全年蒸发量的64%,最小蒸发量是
12——1月份,平均月蒸发量只有7毫米左右。
夏季昼长夜短,日照长,冬季昼夜长。全年平均日照2.260小时
左右,月平均日照189小时。3——8月日照时间较长,占全年日照时
间58%,这期间月平均日照217/小时,其中6月份最长达225/小时。
全年多西北风,五级以上大风最多出现在春季4——5月份,平均
每月4次以上,最高风速达17米/秒。其次出现在秋季9——10两月,平
均每月3次以上,最高风速18米/秒。
建置前红星地区是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这里土地
肥沃,水源充足,植物茂盛,动物衍栖。其中森林资源占居首位,南
坡原森林资源面积87.980公顷,北坡后划入森林资源面积 216.291公
顷,现有森林总面积304.27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51.651公顷,占
总面积的49.8%;总蓄积量1.645万立方米。红松、鱼鳞松、落叶松、
臭松、山榆、大青杨、白桦、黑桦、水曲柳、黄波罗、椴、柞、山槐
等20余种林木遍布于南北两坡群山之中。枝叶繁茂,笔直挺拔,高耸
入云的“红松”材质优良,出材率高,富有弹性,用途甚广,是小兴安
岭林海“红松故乡”的象征。松根和极针可提炼油类,是化工原料;松
籽可育苗植树。扩大森林资源,松籽粒大仁满,香脆可口,营养丰
富,也可供人们食用。
除林木资源,还生长着品种众多的草本与木本植物,山野果及中
草药等。每当仲秋时节,各种野果满山遍野。“ 笃斯”,是山野果中的
佼佼者,生长性能强,面积广、产果多,丰收之年高达几十万斤。它
的颗粒大,果汁浓,味鲜美,是酿造佳酒美饮的原料。还是国家重点
收购山果之一。“猴头”是一种天然真菌,著名的“山珍”。“飞龙”是林
区的特产,国宴的美味佳肴。红星林区不仅有得天独后的森林资源,
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植物资源,还有储量非常可观的地下矿
藏。如黄金、煤、大理石、花岗斑岩、白岗质花岗岩、闪长岩、闪
长玢岩、辉长岩、花岗细晶岩、正长斑岩、闪长正长岩、石灰岩、白
云岩、透辉岩、泥炭藓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全面利用,对振兴红星
将起重要作用。
红星区(局)现有6649户,27,418口人(平均每平方公里0.09)。
其中男13.951人,占总人口;女13,416人,占总人口49.1%;
有回、蒙古、朝鲜、满四个少数民族,计817人,占总人口2.9%。清
朝时期这里为鄂伦春人生息游猎地区,伪满之后,渐有少数游猎的汉
人出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了保护利用这里的
林业资源,于1954年派双鸭山森工局红旗勘查队,进行了建局前的勘
查设计,提出了红旗森林工业局开发建设方案。于1955年10月伊春营
林管理局派42名干部,建立了抗美河、汤北、新青、汤南等四个经营
管理局的批示,开始施工建设经旗森林工业局。
1958年12月20日,红星建立人民公社,建高炉,炼钢铁,实行全
民皆兵,办起了大型的公共食堂,男女老少皆到食堂就餐,不收粮
票,不收钱,实行人制,但是,不久加物资条件不具备,管理不善
而停办。
1964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和中共伊春特委联合组成
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进驻红星林业局,分赴全局各单位进生“社会
主义教育”的试点,为期9个月,于1965年5月结束。
1965年3月,红星建立了区人民政府,属伊春市领导。内设林政、
民政、地方工业科。原红星镇的前进街变为前进、团结、建设三个街
道办事处。从此红星结束了以企代政的历史,形成以林为主,林、工、
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政企合一体制。
1966年6月28日,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红星人民也被卷入了“文化大革命”洪流中。“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出现
了,自发的群众组织纷纷成立,党的组织也瘫痪了,各级领导干部
“靠边站”,革命领导干部被当成“修正主义分子”和“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派”来批斗。知识分子被指定为“臭老九”,“原条林子”,“业
务挂时”被视为“修正主义路线”来批。机关停止工作,学校停止上
课,工厂停止生产,各行各业停业闹革命,解放军进驻红星支援“左
派”,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军事管制委员会、红星区红色造反者联合
总部取代一切,掌握了党政财文大权。1967年11月成立了“三结合”
(军代表、红卫共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的红星区革命委员会,代
行了原红星区(局)党、政机关的职权。 1976年10月 6日,中央粉碎了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长达十
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历史结束了。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星区(局)同
全国一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林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
1979年4月13日撤销了红星区革命委员会,恢复了红星区人民政府和
原黑龙江省红星林业局体制。198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红星区(局)制定了“经济体
制”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大胆地偿试。1985年确定了“以林为主,综合
经营,立体开发,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方针,跨入了改革振兴的历
史时期。
红星,已有30年光辉发展的历史,现在已由原来单一的木材生产
局,发展成了“以林为主,林、工、农、商、学、牧、副、渔多种经
营,全面发展的伊春市辖区。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系统一个综合性的企
业。自1957年至1985年林业、工业、农业的总产值为52,653万元,上
缴利润7,906万元,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木材生产是红星区(局)的主业。森林资源是主要资源,始建时
期森林资源87,980公顷,分布于小兴安岭的南坡。于1982年黑龙江
省森林工业总局(276)号文件,“将北坡大平台(原逊克垦区、克林、东
风)216,291公顷的森林资源划给红星林业局经营,森林资源总面积增
加到304,271公顷,比原来增加了2.5倍。其中有林地面积151,651公
顷,占总面积的49.8%。1957年至1985年木材总产量670万立米,总
产值45,744万元,占林、工、农总产值87%。1970年木材产量337,00O
立米,是建局以来木材产量最高的一年。比1957年的38,752立米,增
长7.7倍;1985年木材产量221,633立米,比1957年增长4.7倍;比1970
年337,000立米,下降了34%。主要原因是:始建时期的大面积皆伐,
采育失调;历年过量采伐,森林资源消耗过大,营林跟不上采伐。据
1983年5月红星林业局区划说明书中记载:“建局以来年最大生长量31
万立米,而最大采伐量46万立米。1980年以来商品材降到18万立米,
主伐消耗蓄积为29万立米,而生长量只有17万立米。森林总蓄积由开
发前1,410万立米,1981年减少到827立方米,减少41.3%;成过熟林
面积由开发前53,956公顷,1981年减少到24,456公顷,减少54.5%。
南坡先后建成十个林场,到1983年已有二杨、五星河。共青、清水
河、红星、向阳、红旗等林场资源枯竭,无林可采。”近年来虽然采
取了降低年伐量,加强森林抚育,增加营造林面积各种措施,但资源
枯竭现象仍未根本改变。
营业生产是红星区(局)的基础。建局初期1957年至1963年,由于只
重视木材生产,忽视森林抚育和营林工作,虽然设立营林机构,建立了
中心苗圃,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但苗床育苗与造林的管理不善,造
林成活率较低,工人们总结说;“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
1964年推广东风和新青的“采育双包”经验,确立以营林为基础的经营
思想,人工更新、营林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采伐和抚育并重,增建了
林间苗圃,扩大了营造林面积。到1985年全区(局)营造林面积达到
26,000公顷,幼林抚育26,000公顷,森林抚育11,900公顷,已成林的
5,253公顷。22年的红松平均高12米,胸径12公分。落叶松平均胸径
25公分左右。人工林长势喜人,它可以与天然林相比美,从中看到了
“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希望。
地方工业是红星区(局)的第二产业。它以林产工业为主体,以林
业木材生产和造材制材的剩余物为原料,是林业生产的继续和发展。
建局初期就开始土法松针油、烤胶、烧制木炭的生产。那时生产的规
模小,品种少,产量也低。 1969年至1978年,纸浆、造纸、木制品、
胶合板。制材先后建厂投产,改变了林业单一的木材生产的结构和产
品结构,扩大了生产规模,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笨重的手工作业,已形
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拓宽了生产门路。年产值达600万元。1976年
产值300,469元,1985年产值571万元,上升到190%。到1985年总产
值达34,70万元,占林、工、农总产值6.5%。其中;人造板1971年产
量240立方米,1985年产量1,050立方米,增加4.4倍;1971年产值
19,000元,1985年产值819,000元,提高43倍,还成功的生产了炒光
豆胶三层桦木茶箱板,远销斯里兰卡,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和外汇。
红星的农业是以蔬菜为主,粮食生产为辅的自给性生产。1958年
耕地面积1,610亩,到1985年耕地面积增加到7,079亩,增长4.4倍。
1958年至1965年菜薯半自给或大部分自给,1966年以后菜薯达到了自
给或自给有余。自1958年至1985年农业总产量22,0615,000斤,总产值
3,476万元,占林、工、农总产值4.6%.1959年蔬菜产量1,480,000
斤,1978年蔬菜产量5,810,000斤,年产比过去增加4,330,000斤;
1977年至1979年,为解决高寒地区春夏蔬菜困难,春季开始建塑料大
棚进行蔬菜生产。全区(局)建塑料大棚高达180,000平方米。棚内湿
度可达摄氏零上40——50℃,超过正常温度20——30℃,据记载1977年
一个万米大棚,年内种三茬,一茬春白菜和油菜平均亩产千斤。二茬种
黄瓜亩产量为11,600斤;三茬大白菜亩产万斤。三茬总产量为245,100
斤。塑料大棚具有防霜、防冻、防虫害、高温、高产、高效等优点。
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的好处是:春、夏菜成熟早,可比过去每年提前
一个月上市,蔬菜质量高,鲜嫩可口,改变了历史上林区因气温低,
解冻缓慢,春种期晚,春夏菜上市拖后,外进菜价格高,损失量大供
不应求的状况,为北方林区蔬菜生产开辟了新路子。
多种经营生产发展的也较快。种植业自红星开发时起便有种人
参、黄芪、养猪、养鸡等,生产规模小,发展缓慢,属于自给性的生
产。随着党的改革经济体制和搞活经济各项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广大
职工、青年和家属生产的积极性。种植、养殖从集体到个体,从个人
到专业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增多,已由原来几户发展到
几百户,由原来几个品种增加到29个品种。如:种植业有人参、平见、
天麻、太平果、平果、李子、黑豆果;养殖业有牛、羊、貂、猪、鸡、
鸭、鹅、兔等。截止1985年总产值2,700万元。补助了市场供应不足,
从而也增加了外贸出口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据农副和外贸部门的统
计,从1978年至1985年共出口松籽44万斤。“猴头”1万斤,蘑菇16,000
斤。换回了外汇,发展了对外出口贸易。
商业随着红星各业的兴起与居民点人口的增多,供应的范围与供
应的网点也不断扩大。1957年时只有一家小卖店,到1985年区内的百
货、食品、供销商店就有5处,山上的供销店达14处。经销商品由原
来的糖果、烟酒和副食品等百余种,增加到1985年的7,000多种;商
品零售额由原来的万余元,增加到1985年的532万元。党的三中全会
以后,搞活经济政策实施了,商业经销体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原
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的三种经营形式。到
1985年末,全区的集体和个体经销点、经商户近百家。万元以上的经
商户从无到有,自产自采自销的山特产品与农副产品以及轻纺工业小
商品应有尽有。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科技事业在红星各项事业发展中也有较快的发展。建局初期只
重视生产,忽视技术和科研事业,科技事业进展缓慢,自1965年,尤
其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相继健全与加强了科技机构,充实了科技人
员,开展了科研活动,科技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自1965年至1985年进
行科研项目达313项,其中取得成果获奖的有27项,获市级一、二等奖
的各1项,区(局)一、二、三等奖25项。科技事业的发展,给企业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如:1965年红星林业局在汤洪岭林场的落叶松
林中进行了水湿地改造科研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人工促进林
木生长开辟了新的途径。1965年在落叶松水湿林地中,挖排水沟25
——50公尺,面积56.25亩,深0.80公尺,上宽1.20公尺,下宽0.40
公尺。1980年(15年后)和改造前1965年对比,改造取得的效果明显。
改造前每公顷平均蓄积16.5立米;改造后每公顷平均蓄积为63.4立
米,每公顷增长蓄积47.1立米,改造30年后每公顷蓄积可达到180立
米,胸径可达24——32厘米,可进行采伐。通过改造使原来的林中落
叶松“老头树”由畸形而返老还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教育事业随着全区(局)林业生产事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1959年时只有一所林业子弟初小,几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到1985年学
校已增加到14所,其中中学两所,小学12所,共有学生6,575名,教师
612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
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上升。1972年至1985年,被录取全国
各高等院校的学生有320名。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吉林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大学等全国及各省、市重点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材。
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展的速度也很快。1957年
时只有一个医务所,1985年有职工医院门诊和住院处各一栋,总面积
达7,636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中药局、西
药局、床位116个,山上和地区较大的单位都设有医务所,医护人员
由原来4人增加到233人。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建局初期由于设
施简陋,医疗水平较低,只能医治轻伤小病,重伤重患需转院去外地
治疗。到1985年重病危患都在当地治疗。各种疾病的治愈率达96%
以上。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也卓有成效。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到1985年
全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控制在10‰以下,从根本改变了盲目生育的
现象。进入了有节制的生育,优生优育,晚生晚育的新时期。
红星区(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局初期1957
年至1962年时职工家属年收入平均每人360——600元,每月收入平均
每人30——50元;1985年职工家属年收入平均每人600——960元,每
月收入平均每人为50——80元,比过去每年每月人均收入上升66.6%
——60%。银行存款额和存款户不断增加。1981年至1985年每年储蓄
额为4,424,000元。比过去增加1,084,000元,上升30%,每户平均储
蓄665元,每人平均储蓄161元。1982年至1985年购买国库券1,073,000
元,平均每户购买160人,每人平均购买39元。家庭的生活条件也不断
得到改善。1957年至1985年共建职工家属住宅364栋,总面积为69,330
平方米,解决了1,825户职工住房问题。现有的职工家属有百分之八
十住上了砖瓦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工家中摆上了高档家具。如双
卡立体声的收录两用录音机。彩色全频道的电视机、洗衣机、电饭
煲、高压锅,饮用(桔子汁、小香槟、都柿酒、啤酒)等饮料的人越来
越多,有的身着呢绒毛料,骑上了神州或嘉陵牌轻型摩托车等等。
红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雄厚的天然资源。有它
经济腾飞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的前途。
第一、红星地处小兴安岭南北两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
辽阔的土地,大片的草原,富足的水利资源,有得天独厚的富饶的森
林、植物和动物资源,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宝藏。地下的
黄金、大理石、各种花岗岩、石炭岩、煤炭、玛瑙石、泥炭藓等分布
面积广,储量也十分可观。无论开矿建厂,还是开发利用都具有广阔
的发展前途。
第二、经过三十年的大力开发和建设,已具备了相当的物资基
础,林业、工业和农业生产及技术设施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全区(局)
有林地面积14万公顷,人工更新林面积25,000公顷,生产全部机械
化。地方工业门类齐全,胶合板、纸浆、造纸、木制品、皮革、机械
配件、.制材以及针织、食品、酿酒等生产也都初具规模,有的产品已
打入了国际市场,农业有耕地面积1万亩,已推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
这些都是变红星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条件。
第三、红星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和青年,经过长期开发建设 工人和青年,经过长期开发建设,
艰苦创业生活的考验,特别是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粉碎“四人帮”斗争
的锻炼,吸取了经验教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养成了开拓进取
的奋斗精神,也养成了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建
设红星、振兴林业知难而进和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操,这正是今日现代
化建设所必须的先决条件。
第四、红星的交通方便。汤林线铁路和伊乌公路区内穿过,有
利于加横向的经济联合,方便对外开放;有利于综合立体开发,搞
活经济,振兴红星。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极大的鼓舞全区人民,踏上改革振兴的
万里征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尽快地把自然资源优势
变为经济优势,已被地方党和政府所认识,开始从原来单一木材生产思
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朝着横向经济联合,综合立体开发,以林为主,
林、工、农、牧、副、渔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宏大目
标,以拼搏不息的精神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