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族习俗

第三章 民俗

第一节 民族习俗



     

  一、满族习俗

  服 饰

  满族男人由于渔猎或征战的需要,穿没领、马蹄袖、四开襟的箭衣,出门会客或族中大祭,
穿青、蓝色的长袍,上套马褂或坎肩。但无论怎样,男女服饰都为左大襟。男子平时劳动时,
穿对襟、布条“纽盘”的便服。女人穿旗袍,样式典雅,线条优美。出门会客时,在旗袍上再
套一件坎肩,显得尊贵大方。男子发型脑门半剃,向后留一长辫。女子发型多样,有架子头、
四伞头、两把头、燕尾头等,有点年岁的妇女向后盘髻。一般平民冬季在家时穿自制的“二棉
鞋”,外出打柴或狩猎则穿乌拉,其它季节多穿单鼻掐脸的布鞋。女人不缠足,穿白布做的袜
子。在吉庆日子,女人则穿木底鞋,鞋中部高约三寸,前后空悬。

  饮 食

  满族主食为小米、大碴子、白面、粘黄米等,尤喜吃粘米。其做法为:先将粘黄米泡臭,
用碾子轧成面,再结合芸豆撒做粘糕;或用磨磨成糊状,再用豆馅做粘团子。夏季多做粘火勺
或用椴树叶、苏子叶包成粘耗子。在满族的祭祀中,粘饽饽是主要的供品。因粘黄米泡得越臭,
其味越佳,故满族又有“臭糜子”的俗称。

  满族人喜欢吃猪肉,特别是杀猪时的白片肉和血肠,别具风味。另以猪肉、酸菜、粉条或
炖或炒为名菜。满族人还讲究烩菜,用狍子肉、猪肉、冻豆腐、粉条、蘑菇、木耳、黄花等配
合,烩成大碗冻存,吃时再蒸一下,其味很美。在年节时,还有火锅,调料齐备,风味甚浓。

  满族人讲究佐餐小菜,每餐必有四碟压桌小菜 (多为韭菜花,蒜茄子,青辣椒末,芥末、
酱黄瓜等)。

  居 住

  满族一般为正房三间,中间开门为堂屋即灶房,西间为上屋。以西为长,长辈所居;东间
为里屋,以东为下,晚辈居室。上屋与堂屋有“排叉”相隔,排叉能卸下来,便于聚族活动。
上屋多为南北大炕(对面炕),西条子炕常放供桌、供柜,西墙上供奉祖宗匣子。南炕帖西墙处
一般放有大红的描金柜,北炕西墙处多为盛米的板柜。南炕一般有上下开的四扇窗户,上窗外
面糊纸,下窗为玻璃,北炕是单扇纸窗。正房的东西两端有耳房或为仓房。另外还有或东或西
的厢房,做为碾房、磨房等。院内以木为栅,安排猪圈、鸡架、牲口棚等。院外另有一柴垛。

  婚 姻

  满族旧俗,先由媒人介绍,父母窥看,待同意后,男方备礼送女方家为定礼,再商定婚期。
结婚头一天,新郎带傧相骑着对子马,领着轿车到女方家住一宿。第二天拂晓,新娘坐在被子
上, 怀报镜一面,由胞兄或族兄抬进轿里, 再吹吹打打地来到男家。新娘下轿顺着红毡走到
“天地桌”前,新郎新娘面北而拜,是为“拜天地”。正午院内设一神案,新郎跪拜敬神,并
用满语唱合卺歌(阿察布密歌),并将祭品抛撒。三日后先拜祖先。后拜长辈及认见其他家人。
婚后七天祭拜祖坟。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家住“对月”,并在这一个月中,给婆家每人做双布
鞋。

  丧 葬

  病人临危,先将祖宗板及匣子请下来,放背静处(到死后三个月再将祖宗匣子请上),并给
临危者穿好寿衣。人死后顺炕停放,入棺时从窗户抬出。过去多用起脊的“鞑子荷包”棺材,
打红幡。停放日期不等,“规矩、说道”不一,一般以清明、七月十五日、除夕为祭日。七月
十五为大祭,该日家人集聚上坟添土。

  礼 仪

  满族礼节很严,以长为尊、长幼有序。父子、婆媳不能同席。外出时儿子向父母道别请安,
回来时也仍需如此。男子行打千、磕头礼,女人行跪拜摸鬓礼,亲友重逢则抱腰擦肩,少女相
见以拥抱为亲。亲友或老人三日不见要问好,五日不见要请安。见长者垂手而立,和颜回答。
长辈进屋,晚辈必须起身让坐。路遇老人让路,遇亲友点头示意。

  媳妇对公婆特别敬顺,新婚媳妇头一年不能在桌上吃饭,公婆每目三餐,都由媳妇侍候。
若来客人,媳妇更是忙乱。媳妇外出,必先到公婆处请安道别,回来后仍如此。每逢族中祭祀
或婚丧大事,各家媳妇聚在一起,互比干净、洒脱、勤快、礼貌。媳妇不得穿短衣见长辈,扫
地时不得屁股对着人,在公婆面前管孩子不能破口大骂,故有满族媳妇难当之说,另有多年媳
妇熬成婆相安慰。

  祭 祀

  祭祀是满族人重要的全族活动,内容比较复杂。有时遇大事许愿,事后还愿。有时为抄续
谱,有时单为祭祖、祭神的萨满活动(跳家神)。也有时是还愿、祭祖、祭神、续谱的综合活动。
因各族供神灵、祖先不同,各族传统习惯各异,祭祀的形式也不同,故很难把祭祀与跳家神区
别开来,往往杂揉在一起。

  一般的祭祀是:第一天西条炕上立一供祖先的幔帐,摆上桌案,放上鞑子香碟、四块粘糕,
主祭穆昆达(族长)向祖先满上三盅米酒,全族磕头,将黑毛猪抬到祖宗桌前杀死,卸成大块,
煮八分熟,摆在木槽里供祖,然后再吃供肉。当天掌灯时候再杀第二口猪,祭“佛托妈妈”。
在西炕南侧另放供桌,用一黑幔帐,祭祀开始时要熄灯(俗称避灯),遮上窗户,族人全跪,并
在北边留一小道。供桌上放一方肉,再放一把菜刀,由妇人跪拜,再摸黑把肉、刀拿走。其后
察玛召呼点灯,这时族人起来煮肉,并连夜摸黑吃肉。

  第二天是祭天,在院中西南立一个索罗杆子,设一供桌。用五碟盛五谷。这一天把头一天
剩下的肉和小米煮在一起,谓“小肉饭”。吃完,开始祭天。由察玛口念祭词(满语),然后杀
猪,并把猪身各部割一点,送到索罗杆子的锡斗里,以敬天上诸神,然后众人吃肉,有时在第
三天杀还愿猪。

  动鼓的祭祀则以察玛为主,察玛外系长裙,腰系数十长铁铃,手执单皮鼓敲之,并念念有
词,腰摇铃响,以手鼓应之,另有大鼓数面随和。

  其 他

  生育男孩门前挂一小弓箭,生女孩挂一红布条,并有亲友祝贺。婴儿的胳膊腿都要用布带
捆住,这样孩子长大后,胳膊平直,腿脚端正,脑袋偏平。使用摇车,温凉得体,又便于大人
干活。等满月后去亲友家串门,主家要给孩子挂一绺白线,意为好养活。

  满族人多抽旱烟,男子多为短杆烟袋并有绣花的烟荷包,妇女好叼长杆烟袋。故有“关东
城,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摇车);十七、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之说。

  满族人不准伤害乌鸦,年节要在索罗杆子上放些食物,以供乌鸦食。满族人不准吃狗肉、
戴狗皮帽子。

  由于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满族除婚丧等大事还保留一些旧的习俗
外,其他习俗都已不见。

  二、朝鲜族习俗

  服 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
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
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
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饮 食

  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人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
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淹制。

  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
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黄瓜丝、芝麻、辣椒面等
适口调料。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
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
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
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
用罈罐顶水(现已不见)。

  居 住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
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
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
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婚 姻

  朝鲜族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力求门当户对,但同宗、表亲不得通婚。

  定亲时,经媒人串联,待双方同意后,选定吉日,男方带定礼到女方家给女方过目,然后
再带定礼归去。女方则为男方准备礼物和婚后生活用品。

  传统婚礼是新郎穿礼袍,骑马迎亲,在新娘家举行新郎婚礼。席间新郎连饮三杯,并将米
饭里的鸡蛋吃掉一半,等新郎退席再由新娘吃新郎留下的鸡蛋。新娘离家时,要向父母及长辈
磕头告别,亲友并互赠礼品。

  新娘穿结婚新衣坐轿到新郎家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在席前正襟危坐,席间有一支煮熟的公
鸡叼着一大红辣椒以示吉祥。当晚举行娱乐晚会,歌舞到深夜。第二天早晨,拜见公婆及近亲,
行跪拜礼,第三天回门。

  现在朝鲜族传统婚礼也发生了变化,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出现了朴素、大方、热闹的新
的婚礼仪式。

  丧 葬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
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
同时带去礼物。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
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

  近年移风易俗,也出现了深葬,火化等。

  礼 仪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
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
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
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
对火。

  其 他

  朝鲜族能歌善舞,每逢节庆,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摔跤、
秋千、足球、排球、跳板。

  三、近年习俗

  服 饰

  解放后,职工多穿蓝、青、灰色制服。干部则穿中山装,戴制服帽或前进帽。冬季脚穿棉
胶鞋或大头鞋。女子则多为三开领制服,农村多着便服,朝鲜族仍保持本民族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多穿草绿色仿军装,腰扎皮带,肩挎背包。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由于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服饰、发型及化妆用品, 无论是款式、色彩、质
地,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求形体美,显得新颖、潇洒、浪漫。西装普及,港台款式盛行,式样
日新月异,色彩五花八门,质地以现代高级合成纤维和毛料为主。系列化妆用品层出不穷,化
妆上街者举目可见。年轻人的发型,男性多留长发且有的烫发;女性多喜烫各式短发,形成两
性发型合二而一的趋势。

  饮 食

  海林人向以小米、包米碴子、大米、白面为主食。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曾以作物秸稞、
瓜菜为“代食”。以后经济好转逐年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饮食方面也发生了根本
变化,一改过去的饮食结构,主食以细粮为主并注意到副食的调解。但仍保持本地人吃粘豆包、
大碴子的习惯,冷面颇受欢迎。四季新鲜蔬菜,市场可随手买到,普遍在冬季要贮存土豆、萝
卜、白菜等并淹制酸菜。

  副食以蛋类、鱼类、肉类、及豆制品为主。狗肉逐渐为人们喜欢,朝鲜族风味的辣白菜、
咸菜颇受欢迎,成为佐餐佳品。

  居 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房也发生根本变化。城镇住房向商品化发展,私房猛增,房
价猛涨,地号价高难得。出现一大批样式新颖,设备齐全的新式房屋,私建楼房到处可见。农
村住房变化更大,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结构,没有再建土坯房的。一般村落已有三分之一农户住
进新居,有的村落已基本实现砖瓦化,但发展并不平衡,村与村、户与户贫富不一,看房舍设
备一目了然。

  婚 姻

  现在男女婚姻除一部分自由恋爱结婚外,大多为经人(或经介绍所)介绍,从中牵线搭桥,
然后相处(恋爱)。成熟后结婚。农村喜早婚,城镇多晚婚,出现一些三四十岁的未婚女子。婚
礼习俗虽向统一方向发展,但仍保持本民族、本家庭的一些“规矩”、“说道”,基本是生活
越好越大办,越是大办,“规矩”、“说道”就越多、越繁琐,总的以双数为吉。近年生活水
平提高,此风气尤盛,一般人家没有四、五千元不能完婚。新婚室内,购置新四大件 (录音机、
电视机、洗衣机、冰箱)。但也有的一切从简,参加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

  丧 葬

  随着科学的发展,觉悟的提高,政府提倡移风易俗,除回族仍保持本民族习俗外,深葬火
化习俗日益推行,实现丧葬仪式从简,封建因素基本取消。除偏僻地区保持土葬外,其它均已
火葬。

  死者临危,先穿寿衣,死后放在“停床板”上,用黄草纸蒙面,烧纸上供,并用长明灯一
盏,子孙戴孝(袖标)。停放时间长短不一,入殓时回避阳光,并用净水拭口眼,谓之“开光”。
起灵时由长子摔“丧盆”,并随灵车抛撒“买路钱”,去火葬或深葬。安葬回来后用净水洗手
照下镜子(以除妖气)。丧事为图吉利,处处以单数为之。三天“圆坟”,以后逢七烧纸祭奠,
再以后便是烧周年,三年结束。 丧俗还保留一些民族习俗及各家习惯,因此 “规矩”“说道”
各家各户不尽统一。

  四、节日时令

  春节:是民间一年中最为主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一进腊月便开始做“过年”的
准备。腊月初八日,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旧时祭灶神,用粘糖涂灶王嘴上,
然后燃掉,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近年供俸者很少。小年一过,家家开始忙碌,扫尘
刷墙,购置过年物品。除夕(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及企事业等单位都张贴春联,除夕
夜里景观更为迷人,家家灯光明亮,村村落落红星点点,人人换上节日新装,晚饭鸡鱼必备,
菜肴尤为丰盛,随电视节目,午夜气氛达高潮,家家争放礼花鞭炮,各种声色,竞相燃放,然
后共吃年饭(水饺),并守岁至天明。正月初一为“大年”,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互相拜年恭贺。
初三以后是女婿给岳父拜年的日子。“破五”(初五)一过,春节基本结束。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又称灯节。这天习惯吃元宵(汤元),并制各种花灯比赛,各
路秧歌会集,鼓乐高奏,锁呐声声,是春节后的又一高潮。

  龙抬头节:又称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日,意在春气动,是一年农活的开始,故称龙抬头节。
这天普遍吃猪头肉,青少年多在这天理发(剃龙头)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人们祭扫坟墓,机关学校则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
进行纪念活动或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此节人们于黎明时去野外踏青,并采摘艾蒿插在门前,这天普
遍习惯吃粽子。

  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此节人们扫墓祭祖,近年七月十五日扫墓人极多。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月明星稀,此节日为团圆的象征,也有庆丰收之意。
家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并吃西瓜、月饼等。

  解放后,除以上传统节日外,又增添了新年(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
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诞生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
节,各节日都由政府或机关单位举办相应的庆祝或纪念活动。近年又增添了教师节 (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