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略一、历史人物 (一)昭德皇后
昭德皇后,姓乌林答氏。原居今海林县境内的海浪河流域,其祖为居住在海浪河流域的女
真人乌林答部部长。乌林答氏在幼小的时候就与完颜雍(完颜乌禄)定了婚。
完颜雍是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曼(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宗尧(宗辅,完颜讹里朵)之子。
金天辅七年(1123年)生于上京。在熙宗孝成皇帝完颜宣(颜合刺)皇统时期,以宗室子身份,列
授光禄大夫,封为葛王,任兵部尚书。1149年,宗室子完颜亮(完颜迪古乃,字元功)纂夺皇位,
庙号海陵王,废帝后,改年号天德。天德初年,完颜雍任判会宁牧。第二年任判大宗正事 (从
一品)。1161年10月完颜雍从海陵手中夺得皇位,庙号世宗,仁孝皇帝,改年号大定。
完颜雍继皇位时,元配乌林答氏已故,大定二年追封乌林答氏为昭德皇后,在宗庙外另建
皇后祠,同时赐赏乌林答氏三代。
乌林答氏,姿容清秀,举止端庄,性格开朗,聪明敏捷,孝敬仁慈,未出嫁时很受族人敬
重。与完颜雍结婚后,非常孝敬公婆,善于治理家务,待人和气,将完颜雍的王府管理得和睦
团结,井井有条。堪称女中之贤杰。
乌林答氏非常通达官场中的人情事故。完颜雍在金朝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中几经波折,以
至后来能够夺得皇位,都与乌林答氏的辅佐分不开。
1149年,海陵篡夺皇位后,加倍残害宗室人员。完颜雍在济南任留守时 (大约1153至1154
年间),海陵王听说乌林答氏长得非常漂亮,即给完颜雍下令,叫乌林答氏到中都(海陵的皇城)
陪侍自己。完颜雍大怒,欲与海陵誓不两立。乌林答氏决心一死了结此事。但又想,若死在济
南,海陵必然认为完颜雍抗令不从而将他和全家杀死。只有奉诏,待离开济南后于途中自杀,
完颜雍才能免遭谋害。遂即对完颜雍说:“海陵淫欲无度,残暴不仁,今命令我去中都陪侍他
的用意很清楚。我若不去,你我与全家人都别想活下去。你是宗族正统,应以大业为重,不能
因小失大,要忍痛割爱,等待时机。我去后,遇事多加小心谨慎,为了祖宗基业,要坚强的活
下去,我决不能连累你。”乌林答氏话别后,离开济南起程去中都,随行人员知其肯定不能与
海陵会面,必寻短见,所以倍加防护。当行至距离中都仅有70里的良乡时,随行人员稍有疏忽,
乌林答氏便乘机自杀身亡。时年大约30岁左右。
乌林答氏自杀后,海陵王怀疑是完颜雍唆使的,但无证据,无法治罪,只好将完颜雍从济
南调任西京(今西安)留守。完颜雍在赴任路过良乡时,特派女儿鲁国公主将乌林答氏安葬于宛
平县土鲁原。
大定十二年四月(1172年),完颜雍勒令在京都 (北京)太庙东北隅重建昭德皇后庙。同年5
月,完颜雍亲自到宛平县土鲁原乌林答氏墓致奠。大定十九年(1179年),完颜雍勒令将乌林答
氏墓移至京都,按皇后礼节,非常隆重地重葬于皇家坤厚陵。1189年,完颜雍驾崩后又移棺合
葬于皇家兴陵。1190年,皇太孙完颜璟即位(金章宗),谥号为“明德太皇太后”。
(二)额亦都
额亦都(1562—1621),姓钮祜禄氏,原居长白山,其祖父阿陵阿拜颜时迁到英额峪居住。
其父都陵阿隶属满洲镶黄旗,家中资产较多,是乡里数得上的富户。额亦都年幼时,父母被仇
家杀害,额亦都逃匿于邻舍,免遭厄难。姑母住在嘉穆珊寨,姑父穆通阿是该寨的寨长,将其
接去抚养。额亦都13岁时,身体非常健壮,武勇过人,后来寻机杀了杀害其父母的人,为其父
母报了仇。19岁时(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出巡,路过嘉穆珊寨,住在其姑母
家,闲暇时常与其谈话,言语投机,志向契合。额亦都认为努尔哈赤是一位能创建大业的人物,
因此,决心跟随努尔哈赤创业,其姑母不同意,舍不得叫他远行。额亦都便奋然对姑母说“大
丈夫生在人世间,怎么能碌碌终生呢!我已经决定了,请姑母放心。”遂即与太祖同行。太祖
认为额亦都是位胸怀壮志的人才,非常器重他,渐次委以重任。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跟随
太祖征尼堪外兰于图论城,进至色克济,额亦都身先士卒登上城墙,在城中还未来得及部署兵
力的情况下,攻克了色克济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额亦都率兵攻取巴尔达城,城内拼死抵
抗,登上城墙的额亦都,腿部中箭,挥刀砍断箭杆,继续奋战,身上受伤50余处不退却,终于
攻克巴尔达城。 太祖设宴慰劳士卒,派医生给额亦都治伤, 并亲自到住处探望,赐给额亦都
“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的荣誉称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联络九国合兵
攻打太祖,太祖将兵部署在古勒山进行抵抗,额亦都率100骑兵打头阵,斩首敌前锋9人,敌方
开始退却,随即指挥军队急速进攻,斩杀了叶赫贝勒布斋,九国兵皆溃退。清军齐法罕战死在
敌营,额亦都复入敌军中,将其尸收回。清军乘胜前进,将九国之长收稳色克什斩首。明万历
三十五年(1607年),额亦都率兵征伐渥集部,攻克了赫席里鄂摩、索罗佛纳、赫拖克索三路,
俘获2 000人。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率兵二次征伐渥集部,招抚了那穆都鲁、绥芬、宁
古塔、尼马寨四路,攻克了雅兰路(今苏联东海滨的雅兰河)俘获万余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率兵三次征伐渥集部,攻克了虎尔哈路,俘斩3 000余人,同时抚定了附近各路。清天命
二年(1617年),额亦都率兵攻克了明朝马哈单花豹冲岔儿堡。
额亦都从19岁开始跟随清太祖创业以来,屡建功劳,太祖赏赐他的衣裘、弓矢、人户、牲
畜等无计其数,他都把这些赏赐分给了手下有功兵将,从不自私,颇有大将之风度。额亦都果
敢、勇猛、善战,带兵打仗、督军作战40余年,从未打过败仗。他所统率的军队,是清太祖创
业时的精锐部队。太祖授额亦都一等子爵,官职晋升到佐理五大臣之一。
额亦都于天命六年(1621年)六月十四日病死在辽阳,埋葬于盛京(今沈阳),终年60岁。清
太祖亲到墓地祭奠,按朝臣葬礼等级进行安葬。他的儿子图尔格袭职。清天聪元年(1627年),
追封宏毅公,享受帝王祭祀太庙先烈的一切待遇。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圣祖(康熙)到盛
京亲自祭奠和整修额亦都墓。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将清世祖顺治皇帝亲笔书写碑文刻在额
亦都墓前的石碑上。
(三)吴巴海
吴巴海(?一1647)姓瓜尔佳氏,祖居乌喇 (今吉林市)。清天命三年(1618年),跟随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征伐尼堪外兰,在战斗中立功,授予佐领。清天聪元年(1627年)跟随大贝
勒征伐朝鲜时,吴巴海与副都统阿山穆克谭等人率兵奋勇战斗,攻克了义洲城,以后又跟随清
太祖皇太极,征伐明朝管辖的锦州城。明朝军队勇猛击战,清太宗的军队抵档不住而向后退却,
吴巴海率领一部军队在后拼命抵抗,减少了清军伤亡,因而立功。天聪五年(1631年)吴巴海与
副都统蒙阿图共同率兵征伐瓦尔喀黑库伦额勒约索部(黑龙江一带),收降数千人凯旋,太宗亲
自到城外迎接并设宴慰劳,同时赐给吴巴海“巴图鲁”的荣誉称号。天聪六年(1632年)征伐察
哈尔部,该部的汗(汗,过去少数民族的首领)闻知清兵入境,就带领部众赶着牲畜渡河逃走了。
吴巴海单骑追赶,在路上擒斩了察哈尔部士卒 5人,获得马16匹,太宗将所获的马匹全赏给了
吴巴海。在征伐明朝管辖的旅顺口战斗中立功后,又奉命征伐乌札喇部。在侦察清了该部的兵
力情况后,随即命令将八旗 (一旗兵7 500人)清兵,每两旗合并为一旗,分四路进攻,在河滨
地方展开战斗,斩杀了该部将士3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器械、粮草等物品。天聪七年(1633年)
奉命携带宁古塔地方的土特产品,去朝鲜会宁府参加互市贸易,在路上捉住了瓦尔喀部长族属
15人。互市回来后又同参领吉思哈率兵 300人征伐东海虎尔哈部。经过一年时间凯旋,俘获人
员、物资很多。后来又同佐领荆古尔率兵400人,再次征伐瓦尔喀部、阿库里尼满(地名,今苏
境的尼曼), 屯长分得里投降,收服千余人凯旋。太宗命大臣迎接慰劳,并将所缴获的物资赏
赐给他。天聪十年(1636年),授任副都统,累计功劳晋升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仍然随同贝勒岳
驻防归化城。崇德元年(1636年)又晋升男爵。崇德三年(1638年)在征伐朝鲜时,本旗的士卒开
小差,并盗窃军粮,吴巴海本应受刑治罪,但幸亏皇帝念其有功下令宽免,只受罚款赎罪的处
分。随后又因包庇本旗犯罪的人,被罢免副都统,奉命调到宁古塔,任驻防官。在宁古塔驻防
数年,克己尽职。
吴巴海死于顺治四年(1647年),无子,过继的儿子傅喀承袭一等轻车都尉,胞弟夏色与侄
子锡汉分别承袭两骑都尉。
(四)沙尔虎达
沙尔虎达(1598—1659),姓瓜尔佳氏,祖居黑龙江中游的虎尔哈。努尔哈赤时代跟随父桂
勒赫归清,隶属满州镶兰旗,任佐领。天命初年,征伐位于图门江、乌苏里江流域至日本海的
瓦尔喀部有功,授骑都尉世袭职。天聪元年(1627年),清军围攻明朝辖地锦州时,任前锋参领
官,统兵1 500人,每次出战皆捷。天聪三年 (1629年),率兵攻明,入红山口、攻克遵化、直
抵北京,多次战败城外的明军。论战功,沙尔虎达晋升骑车都尉,奉命与前锋参领率领骑兵,
寻防明、清边界,往来锦州、松山、杏山一带,捕获明朝派出的侦谍军校 1人、士兵18人,牲
畜、器械甚多。崇德元年(1636年),征伐朝鲜。崇德二年(1637年),授列议政大臣。崇德三年
(1638年),与前锋参领吴拜率兵80人行至红山口,与明军遭遇,斩杀明将两员,击走罗文峪骑
兵五百,夺其军旗,获马50匹。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征锦州,沙尔虎达率兵从义州急行
至锦州界,捕捉伐木烧炭者及其牲畜,突遇明兵,力战获胜,寻路进入宁远北界与参领苏尔德
阿硕布丹会合。设完埋伏后,派兵引诱明兵出战,明兵坚守不战,擒获一些砍柴者归。战后论
功,沙尔虎达晋升二等世袭职。崇德六年(1641年),跟随睿亲王多尔衮征锦州犯错误,得以宽
大处理,不多久便提拔为前锋统领。崇德七年(1642年),虎尔哈部叛乱,奉命与珠玛喇率兵征
讨,招降喀尔喀木等10屯入户 1 400余人,收获牲畜无数,凯旋。太宗命大臣设晏慰劳,并赐
给布匹和丝织品。顺治元年(1644年),征伐库尔喀部有功,又征伐黑龙江诸部,均取得胜利,
遂即入山海关追击李自成于陕西。顺治二年(1645年),跟随贝勒博洛攻克江宁,进兵抗州有功,
晋升世袭职一等。顺治四年(1647年),提升副都统,驻守东昌,时有兖州丁维岳、张尧中聚众
反清,沙尔虎达率兵平定有功,兼升云骑尉。顺治五年(1648年),镇压江西反清的金声恒立功,
调任护军统领,列议政大臣。顺治七年(1650年),调任本旗满州副都统,晋升男爵。顺治九年
(1652年),调任驻防宁古塔。顺治十年(1653年),提升昂邦章京(都统)仍留守宁古塔,并赐给
官服、鞍马。顺治十五年(1658年),沙俄斯捷潘诺夫带兵侵犯宁古塔北部边区,残害各族人民。
沙尔虎达率兵1 400人抗击斯捷潘诺夫,战于松花江口,歼灭侵略者270余人,斯捷潘诺夫葬身
鱼腹。顺治十六年(1659年),病死于宁古塔,终年61岁,其子巴海袭职。
(五)巴 海
巴海(?—1686),是沙尔虎达的长子。开始在清军中任佐领,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秘书
院侍读士,顺治十六年(1659年)承袭其父一等男爵,任宁古塔总管代其父职。顺治十七年(1660
年),俄罗斯侵犯边境,巴海同副都统尼哈里率领将士抗击, 军队进至黑龙江、松花江两江交
汇处(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同江县)侦察到俄罗斯兵已至赛雅喀西境,随即急行军进至使犬部界,
将兵船分散潜伏于两岸待沙俄兵船来犯,两岸伏兵合力奋击,俄兵狼狈逃窜,随即督兵疾追,
俄兵弃船登岸溃逃,追杀60余人,落水淹死者甚多,缴获了俄兵大量船、炮,招降了费雅喀120
余户。战后论功,赏赐巴海兼任云骑尉。顺治十八年(1661年),京城传说抗击俄罗斯入侵时,
巴海有 5个兵船失利,皇帝在未得到真实情况时,就下了圣旨削去巴海的男爵及云骑尉。康熙
元年(1662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仍以巴海任之。康熙四年(1665年)
4月,巴海动工修筑宁古塔新城,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后,将宁古塔将军府迁移到新城(今宁
安县城)。康熙十三年 (1674年)冬,巴海率领诸位佐领进京朝见皇帝,康熙皇帝在分赏朝见者
每人一份赐品外,又特别赐赏给巴海狐裘与紫貂朝衣各一套。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布尔
尼部叛变,巴海奉命防守盛京(现沈阳市)。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帝念其镇守宁古塔和开发宁
古塔及迁移新满洲有功,特晋升一等轻车都尉世袭职,用来补偿以前被削爵的处分。康熙二十
二年(1683年)奉调镇守乌喇(今吉林市),授任吉林将军。但由于向朝廷申奏了田禾欠收的不真
实的报告,吏部决定给予罢免将军,革除世袭职的处分。康熙皇帝下特别诏书,认为巴海迁移
新满洲有功,降一等轻车都尉世袭职为三等轻车都尉袭职,罢将军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授任本旗都驻防蒙古,列议政大臣。
巴海病死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赠送了署名的祭品,按朝臣葬礼等级进行埋
葬。其子四格承袭官职。
(六)方拱乾
方拱乾(1596—1667)初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后改称甦庵)。安徽省桐城县人。明朝崇
祯年间进士,明亡入清,升任清朝太常寺卿(九卿之一,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议)。清顺治十三
年(1656年)因参与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字彦升)同左邵都御史魏裔介、给事中王祯等人的角斗
失势;又因陈之遴在顺治十五年;復坐贿结内监吴良辅欲谋东山再起一案牵累,于顺治十六年
(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
其长子方玄成(字孝标,别号娄罔),顺治年间进士,官职弘文院侍读士(给帝王讲学),因
犯罪也被流放宁古塔。次子方享咸(字吉偶,别号邵村),顺治年间进士,任御史官,因江南科
场案牵累,也被流放宁古塔,三子方育盛(字与三),随逐宁古塔。
方氏父子在宁古塔戍所流人中,被称为“龙眠父子”。与吴兆骞情宜颇深,“每啜糜之暇,
辄与吴兆骞,商椎图史,聊唱诗歌”。而且“谈诗论史,每至夜分”,并把他们的唱和诗汇辑
成集,命名《质0000340;[/$$p]齑》。
在流放宁古塔的年月里,方拱乾著有《绝域纪略》(又叫《宁古塔志》)一书。书中记述了
宁古塔地区的“天时”、“土地”、“官室”、“树畜”、“风俗”、“饮食”、“流传”等
项。这些记述,为后代史学家,研究东北历史,特别是宁古塔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极宝贵的资
料。《域外集》一书中《游宁古台记》一文所记载的“放雉崖”就是方拱乾命名的。今海林县
旧街乡龙头山村西面,人们称呼为“龙头”的地方,就是当年的宁古台。“龙头”西侧,当年
断壁陟立,就是方拱乾放雉处,近代因逐年采石,古迹早已无存。
三个儿子也均有著作,如《其旋堂诗集》等等。顺治十八年(1661年),方氏父子托人奏请
朝廷,花很多钱疏通,方得批准赎罪南归故乡扬州,以卖字谋生。
清康熙六年(1667年),方拱乾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终年72岁。
(七)张缙彦
张缙彦(1599—1672?),字坦公,号外方子,又号大隐,筏喻道人,
乡(一作新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最后晋升到兵
部尚书之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张缙彦被俘。李自成战败退守关中,他逃
归故乡。朱由崧起兵反清复明时,他积极献计献策,亲自参加战斗。朱由崧在江南建立南明政
权后,仍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负责管理河北、山西、河南军务。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占
领江南,他被迫降清,授任山东右布政使,后改任浙江左布政使。顺治十五年(1658年)晋升为
工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1660年)因他编写《无声戏》二集,以“煽惑人心”的反清罪名,被
革职流放宁古塔。
张缙彦平生喜欢交游吟泳,被罢官贬谪塞外,也常与著名文人方拱乾父子、吴兆骞、钱威
等人诗酒相酬,“朝夕相对,欢若一家”。后与江苏吴兆骞、钱威、南京姚其章、湖州钱虞仲、
钱方叔、钱丹季等人,在宁古塔结为“七子之会”,对传播中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张缙彦精于绘画、雕塑,明于乐律,尤为精通诗文。在宁古塔戍所,虽然身处逆境,但仍
孜孜不倦地进行著述。《老子论》、《庄子论》等著作及许多记载塞外山水、风俗、物产、兵
事、轶事及流人生活等文章,均为此时期所著。在他死后,由其儿子张欲昌(字道子)和他教授
的学生刘孽橒(字云林),将其著述编辑成《宁古塔山水记》和《域外集》两书。《宁古塔山水
记》是黑龙江第一部山水专志,此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所记述的山水地名,有很多被后人失
载。
张缙彦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作品外,还著有《怀旧诗集》、《杜诗分类》、《岱史》、
《天下名山胜概记》、《
《徵音集》、《归云轩稿》等。
张缙彦死于何年无详文记载,大约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死于宁古塔(今宁安县城)。
(八)吴兆骞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省吴江县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出生于世代书
香家庭。吴兆骞少年时刻苦读书,文思敏捷,才华出众。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参加了朝廷在江南举行的乡试,考中举人。此次科场的主考
官是方猷和钱开宗,在以前各地的乡试中,行贿受贿的事件多有发生。第二年春,从江南被传
到京城,清世祖大怒,下旨审查,并于秋后将方猷、钱开宗以及同场考官十六人,全部斩杀于
市。同时又传闻顺天府的考官李振邺、张我璞也有受贿行为,世祖复又下旨,将二人斩首。余
怒未息的清世祖,随之下令,叫吴江与顺天两地的举人,一律到北京瀛台重新考试,考试题为
《瀛台赋》。考场戒备森严,两名卫士持刀押解一名举人进入试场。复考的举人各个胆战心惊,
举止失措。清世祖看到这种情形,感叹地说:“以这样的懦弱举人,怎么敢向主考官行贿呢!”
遂下令停止复试,将吴兆骞与其他举人全部收监审查,听候处理。京城内外的官宦和名士,都
认为此案冤枉,纷纷向朝廷上疏求赦,特别对吴兆骞,因素有才名,为之求赦尤力。吴兆骞在
被审讯中,又当堂口占一诗,呈给顺洽皇帝,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才将其从轻判处,与钱威等
人流放宁古塔。
吴兆骞从北京启程赴宁古塔戍所时,著名诗人吴伟业(字骏公,别号梅村)作《悲歌行》,
尚书徐乾学作《怀友人远戍》,友人王虑(字虹友)作《闻汉槎谪宁古塔》,为之送别。许多文
人名士,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在京城中或在外地者,都以诗文相赠,为其送行。一时间为兆骞
送行之作遍于天下。
吴兆骞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初一从北京出发,七月十一日到达宁古塔。镇守宁古塔
将军巴海对他很敬重,以宾客之礼相待。吴兆骞之妻葛氏采贞,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其父是
明代举人。兆骞和采贞于顺治四年(1647年)结婚,夫妻间互敬互爱,感情笃厚,当她得知兆骞
冤狱被遣戍塞外时,经征求公婆同意后,决定奔赴塞北,同吴兆骞一起过患难生活。她将两个
女孩寄养在昆山李氏妹家,便带上 3个仆人,于康熙元年(1662年)冬十月,从吴江县松陵镇启
程,于康熙二年二月初五到达宁古塔,陪伴吴兆骞服刑。康熙三年(1664年)十月十四日,吴兆
骞的儿子吴振臣(小名苏还,字南荣)于宁古塔出生,他就是在我国东北历史研究中具有很高史
料价值的《宁古塔纪略》一书的作者。
吴兆骞从少年时代起就才华横溢,闻名国内。出关之前所写的诗文大部收入《秋笳集》。
到达宁古塔后,过着孤独寂寞和艰苦的生活,经常饮酒赋诗,与先后被朝廷流放到宁古塔的河
南新乡人张缙彦(字坦公),江苏吴江人钱威(字德维),南京人姚其章(字琢之),湖州人钱虞仲、
钱方叔、钱丹季等组成“七子之会”,各分题目,撰写诗文,每月集会三次,评议手稿,谈诗
论史,常到深夜。吴兆骞与诸位流放者在宁古塔的文学艺术活动,对传播中原文化,开发与繁
荣宁古塔地区的文化事业,促进汉满融合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顺治十七年(1660年)沙俄入侵黑龙江,占领村庄,掠夺财物,奸淫烧杀边民。镇守宁古塔
的总管(即昂邦章京)巴海与副都统尼哈里率领军队前去抗击,吴兆骞也参加了此次反击保卫战。
在随军中写有《奉送巴大将军东征罗察》等诗篇,愤怒遣责沙俄侵略罪行,激励官兵土气,起
了宣传鼓动作用。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派遣内大臣武默纳等人,首次来东北封祀清朝发详地长白山。
封祀地点定在宁古塔城郊,吴兆骞为此作了一篇《长白山赋》,词极瑰丽,气势磅礴。同时还
写有《封祀长白山十二韵》。奉赠给前来封祀长白山的侍中对公,并托请其归京后,将《长白
山赋》献给皇帝。康熙皇帝看后,非常称赞吴兆骞的才华,并向群臣询问吴兆骞被流放的前因
后果,大有召还之意。于是,好友顾贞观,友人刑部尚书徐乾学、王士正,大学士宋德宜,一
等侍卫纳兰性德等人,为奏请皇帝赐还吴兆骞之事,在朝臣间进行活动。在多方的努力下,吴
兆骞终于得到了赎还。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朝廷批准赎归的诏书传送到宁古塔。九月二十日,吴兆骞一家
自宁古塔起程南归,十一月间回到北京,与诸亲友相聚。至此,吴兆骞结束了在宁古塔被流放
二十三年的困苦生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冬,吴兆骞离京,南归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省亲。其父与兄均已先
期去世,只有老母尚在。兆骞在老家居住了半年左右,于康熙二十二年五月,返回北京。一时
间未有适当职业,只好以教书谋生。虽有亲朋照顾,但生活仍很艰难,不久患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这位江南才子,著名诗人,对传播中原文化卓有贡献的吴兆
骞离开了人世,享年54岁。死后葬于江苏省吴江县尧峰山东薛家湾。
(九)杨越.杨宾
杨越(1622—1691)字友声,初名春华。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浙江省山阴县人。
父杨蕃,明末任京口副总兵(从二品武官)。杨越17岁时,补上博士弟子。明朝灭亡后,他为了
复明灭清,散尽家资,结交天下豪杰,一时间豪侠盈门。其朋友起兵反清战败,被俘下狱,在
狱中写密信向杨越求援,但因不慎重,密信被狱卒搜去,杨越因此也被逮捕入狱,顺治十年(1653
年) 被流放宁古塔。这时的宁古塔生活苦寒,杨越见状后,便带领流人人山砍树,修建房屋,
并以树皮苫房铺炕,使流人得以安居。为了维持生活,他把从中原带来的衣裘、布帛、丝絮等
物,在戌所摆摊出售,从而启发了当地人发展商业贸易活动,使当地的平民百姓由过去只穿粗
麻裘衣,而逐渐改穿从中原贸易来的绸缎细布衣服。为传播中原文化,杨越又倡议被流放来的
文人学士办教育,教满、汉子弟诵书习字,并学习中原生养、死葬及婚嫁等礼节,对宁古塔地
区的经济开发和传播中原文化,做了很多工作。
杨越之子杨宾,在杨越被处罪流放时才13岁,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圣祖南巡到苏州时,杨宾与弟杨宝,不顾卫士们的鞭抽棒打, 哭的眼中出血,肯圣祖批准
他替父伏罪于宁古塔,将其父母换回。皇帝传旨,杨越犯的是反清罪,任何人都不准代替服刑。
杨宾无奈,只好到宁古塔看望双亲。杨宾在宁古塔时,著《柳边纪略》,还著有《宁古塔杂诗》
二十首和《己已除夕》诗一首。
康熙三十年(1691年),杨越病死于宁古塔,享年70岁,尸体不能南归家乡埋葬。为求朝廷
赦免,扬宾身穿孝服入关到北京,跪在刑部和兵部门前,哭诉衷情,肯求朝庭赦免,共达 455
天,终日号泣,骨瘦如柴,围观和行路者,皆为感动,都代为求情,终于获得了朝廷批准,允
许杨宾扶柩奉母入关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