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武装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武装



  
   一、土匪武装

  (一)李华堂部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华堂重新拉起武装队伍,自称“忠义救国军”。不久,为
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但很快他又投靠国民党集团,被国民党军东北行营长官杜
聿明委任为“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上将总司令”、“新编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有
骨干匪徒1 000余人,轻重机枪 10挺左右;主要活动在林口县域的三道通、莲花泡、刁翎、土
城子等地和牡丹江、依兰、方正、勃利等市县。1946年12月,在刁翎地区被歼灭。

  (二)谢文东部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谢文东也重新拉起武装队伍,被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谢文
东被委任为富(锦)、绥(滨)、同(江)三县司令。11月下旬,谢文东又投靠国民党,被国民党军
东北行营长官杜聿明委任为“合江省保安军第二集团军支队司令”、“东北挺进军第十军上将
军长”、“新编第二十七军八十五师师长”。初起时有枪千余枝,轻机枪五六挺,重机枪两挺;
后发展到有骨干匪徒 3 000余人,最多时万余人。主要活动在县域林口、五林、仙洞、刁翎、
三道通等地和勃利、依兰、通河、方正、鸡宁(今鸡西)、密山、牡丹江等市县。1946年11月,
在三道通的四道河子一带被彻底歼灭。

  (三)张雨新部

  1945年 8月抗战胜利后,张雨新被国民党正规军第十五集团军何柱国司令委任为“第十五
集团军先遣军中将总指挥”,接受派遣从北平(今北京)来到刁翎地区组建武装。后又被委任为
“东北保安军合江地区集团军支队司令”。初起时有1 000余人,轻机枪 10挺,野炮两门;后
经策划地方武装叛变,收编各地保安队武装一度发展到有骨干匪徒 4 600余人,编入军事组织
的匪兵最多时达两万余人,号称4万人。该匪军事指挥部下设8个处,辖20多个团;主要活动在
县域刁翎、古城、奎山、林口、柳树河子、三道通等地和依兰、勃利、穆棱、牡丹江等市县。
1946 年12月在刁翎、三道通一带被歼灭。残匪1948年2月,被彻底歼灭。

  (四)五河林一带土匪武装

  沦陷时期的五河林赵保义自卫团二营长——仙洞伪村长大地主张德振、三营长——柳树河
子伪村长大地主李开江和军需官——五河林伪村长大地主高永安3人,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分别拉起队伍联合编队,取名治安团。张为团长、李为副团长、高为参谋长。初起时有 500余
人,活动在五林、仙洞、柳树河子等地。原自卫团丁是其匪兵骨干。11月,牡丹江人民自治军
派王希克带队将这股武装收编为自治军十九团。12月,牡丹江市国民党部将其策反,编为国民
党东北吉林先遣军第十一师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和四十团;高永安为三十八团团长,李开江为
三十九团团长,张德振为四十团团长。这3股土匪武装最盛时有匪徒4 000余人,号称 3万人;
活动范围扩大到柴河、桦林、牡丹江等地。1946年3月,这3股土匪武装在杏树底(今杏树)、柞
木台子、柳树河子等地被歼灭。

  (五)孙荣久部

  活动在勃利、林口一带。初起时五六百人,匪兵最多时 1 000余人。先被三江人民自治军
收编为独立团,孙荣久被委任为勃(利)、宝(清)、林(口)三县司令。后被编为鸡(宁)、密(山)、
虎(林)挺进支队,准备开赴鸡宁。这时受张雨新策反,在林口县大青山公开叛变,被编为国民
党“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第二支队”。孙荣久被委任为“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第二军中将军长”。
1947年3月被剿灭。

   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一)林口县人民武装队

  1945年9月初,抗联干部张锡昌等3人,以苏军身份随苏军进驻林口,负责建党、建政、建
军工作。张的公开身份是林口苏军司令部的副司令。不久,驻牡丹江苏军总司令部又派来抗联
干部刘汉武、米万斗等四五人充实林口革命力量。刘汉武是原抗联三军赵尚志部下的游击团长。
张锡昌任命刘汉武为林口县人民武装队队长,米万斗为副队长。他们组建起20余人的县人民武
装队,在麻山煤矿和马鞍山一带发动群众,联络旧日抗联战友和老地工人员,吸收矿工入伍,
使队伍迅速发展到150余人。

  10月,刘汉武带20余人去麻山矿区扩建武装,遭到县国民政府公安局局长贾日元派去的武
装包围。经激战,刘汉武等10余人牺牲,米万斗等人突出重围,武装队遭受重大挫折。

  (二)三江人民自治军林口县大队

  1945年10月底,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孙靖宇从牡丹江去佳木斯,路过林口,给张锡昌留
下秦敬三(化名秦秀芝)当林口县长兼县自治军大队长,留下 1个班的武装。张锡昌、秦敬三以
这个班为骨干再次扩建武装,在各区组建区中队,各中队联合组建三江人民自治军林口县大队。
张锡昌兼任县大队政委。县大队由 3个中队组成:一中队长赵吉宽,全队90多人,为县大队主
力,驻守县政府;二中队原是驻守古城的地方武装,全队 120余人,被收编后,王青山任中队
长,从古城移驻林口北山;三中队原是沦陷时期古城镇森林警察部队,百余人,队长姓吕,被
收编后不久即被调往佳木斯。

  1945年12月14日,由于土匪张雨新策反,被收编的二中队叛变,县大队遭受挫折。12月31
日,秦敬三率县大队一中队乘苏军兵车撤退到牡丹江市。不久,张锡昌等 3人也乘苏军兵车到
牡丹江军区。

  (三)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林口县大队

  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部队进驻林口,留下于洪典等6人在林口建政
建军。于洪典代理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1个月后,合江军区林口县大队发展到 70多人,同
时向前线部队输送200多名战士。1947年县属6个区分别建有区中队,每队30人。

  (四)东北民主联军绥宁军区、直属牡丹江军分区五林县大队

  1946年 5月,林口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地区合并为五林县,林口县建制撤消,林口县大队
改称五林县大队,隶属东北民主联军绥宁军区领导。6月,县大队发展至150人。10月,绥宁军
区建制撤消,改设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直属牡丹江军分区,五林县大队隶属牡丹江军分区领
导。1947年 2月,五林县一分为二,恢复林口县建制;五河林地区单独设县,仍称五林县。五
林县大队大队长刘华,政委魏柏,下辖5个区中队。

  (五)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刁翎县大队

  1947年1月,为了便于剿匪,建立巩固根据地,合江省把大县划为小县,在刁翎设县。2月,
合江军区刁翎县大队成立,有100余人。大队长王忠,政委刘仲甫。县属4个区分别建有区中队。
不久,刁翎县大队发展到360余人。

  (六)公安武装

  1945年10月下旬,张锡昌和秦敬三在组建县大队的同时,组建公安武装队伍。县民主政府
下设公安局,接收了县国民政府公安局及其 6个分局。一分局在林口东街,二分局在西街,三
分局在马鞍山,四分局在古城,五分局在麻山,六分局在龙爪。每个分局约二三十人。县政府
往每个分局派一两名干部做政治思想工作。12月14日,6个公安分局和县大队二中队在张雨新
策反下叛变,剩公安局10余名武装队员在姚金呈带领下,与县大队一同撤到牡丹江。

  此时期,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部司令员李荆璞派沦陷时期伪满柳树河子派出所所长
警尉陈维国,到五林组建公安局,称宁安县公安局第六分局,陈维国任分局长;全局42人,其
中警士25人。1945年12月末,李开江、高永安策动五林治安团叛变,把分局武装人员缴了械,
将陈维国捉走。1946年 2月末五林解放,分局被取消。刁翎和三道通有依兰县政府设立的公安
分局,分局长分别是潘景阳和谢廷兰。此二人先后叛变,带领本地公安武装投靠了张雨新匪部。

  1946年 3月,随着林口县民主政权的重新建立,林口县公安局再次建立起来。年末,共有
干警31人。公安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县大队围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

  (七)民兵组织

  1946年,本县开始建立民兵组织。1948年,县域土匪被肃清后,林口县大队开赴四平前线
编入正规军作战,本县建立民兵总队代行县大队职能。此后,民兵组织建设日益系统化、完善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