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城八面通镇概况
第二节 县城八面通镇概况
八面通镇在县境北部。地处北纬 44°55′22″,东经130°31′25″地势南高北低。穆棱
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区内有清河、亮子河两条支流注入,是穆棱河上游较为开阔的峡谷平原。
全镇面积199.7平方公里。全镇划 14个行政村,14个街道居民委,12 434户,47 242口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31 426人。
光绪初年,这里是一片旷野,林密兽多,无人居住。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澄筹边,招募
垦荒,建穆棱河招垦局,开辟从宁古塔通往三岔口、蜂蜜山两条驿道,路经下城子分支,通行
蜂蜜山驿道,在境内建清茶馆、亮子河驿站。此后驿站人13日增,土地开发渐向西延伸,穆棱
河上游八面通峡谷平原沃野从此得以开发、东清铁路通车后县境垦民日增,沿穆棱河北下,开
垦新荒日多。民国元年(1912年)八面通开始丈放街基,兴建村落。隶第一警察区下城子为第一
分所。民国3年(1914年)农历八月为第二警察区。民国10年(1921年)为第三警察区,民国 12年
(1928年)改为第二行政区,同年改行政区为八面通镇。民国13年(1924年)穆棱矿开采,沿穆棱
河修筑南起下城子北至梨树镇的穆棱煤矿的穆棱铁路,此地适当路之中心站,商贾日多,治城
日趋发达。民国16年(1927年),依兰道尹章启槐视察县政,鉴于上城子(今兴源镇)“促于荒谷
之中,无当郅治”,而八面通治城发达”、“地势爽垲”,遂提议请省拨款建筑新的县署于此
地。民国 19年(1930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4月26日)穆棱县政府迁治此地,逐改划八面通为第
一区。日伪初期,仍为县城。伪满大同2年(1933年)为第一保。康德5年(1938年)10月,日伪当
局出于战略考虑,将县公署迁治穆棱街,康德6年(1939年)前八面通为街制。1939年1月27日改
为村制。1946年2月1日,穆棱县民主政府初期为八面通区。1947年 1月穆北县治置此,1947年
1O月1日,为穆棱县治所在地。八面通划为第一区。1956年3月改为八面通镇。1958年10月人民
公社化,与清和乡、河西乡、普兴乡合并为八面通公社。1980年9月恢复八面通镇制。
镇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极端高温35.7℃,无霜期115—125天,最高年135 天。近
百年来,这里是以农业为主,长时间内这里的粮食生产是单产不高,总产不稳。6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加年年都有贫困队。从1983年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亩
产就比1981年的96.5公斤翻了将近1番,达到181公斤。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从业劳力由1981年
的41人猛增到1 368人,创年总产值9 927 111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 56%;多种经营出现
了大发展,年产值为1981年的 6.4倍多,粮食生产从业劳力由1981年2 928人下降到1 985人,
粮食亩产创222.5公斤,总产达11 750吨,是1981年的2.6倍多;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
378.1万元增长到1 927万元,翻了5番,人均收入 538元,比1981年增长了411元。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为农业各业兴旺带来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民国2年(1913年)这里仅有 2家粮商,2家制粉店,3家杂货铺,1家药铺。为县治时,工商
业较为发达。日伪时期,伪满康德3年(1936年)有商户53家。伪满康德 8年(1941 年)以后商业
开始萧条,几处配给商和日本人开办的洋行控制着市场;工业寥寥几处,只有制米、油坊、酿
酒3家较大企业,虽有1户铸造厂,也只能生产犁铧、铁锅、炉具等简单生产生活工具。解放后,
百业俱兴,工业发展迅速,到1985年这里有农机制造、铁合金、化工、炼钢保护材料、阀门,
卷烟材料、弹簧、水泥、木器、印刷、雪茄烟、砖瓦等地方国营工厂;粮油食品部门还设有制
米、制油、糖果、糕点、肉联等加工厂;二轻系统设有锅炉修造、五金、塑料、皮革、服装、
鞋帽、土陶、酱菜、织袋等工厂;乡镇企业比比皆是;属镇办23处,村办21处,户办32处,联
办 5处。国营商业行业齐全,各类批零商店和公司主导着市场经济。在对内搞活的政策指导下,
个体商贩倍增,由1980年的68家发展到281家,镇属的第三产业网点有431个。农贸市场活跃,
城区的经济繁荣。
“六五”计划期间,县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小清河上新架 3座水泥石桥;东
风路、长征路、东方红大街主要街道铺设上水泥路面,路旁树木成行,路灯通明;自来水网络
遍及全城;新建的一幢幢高楼矗立主要街道两侧;自动电话畅通;电视差转清晰;市容整洁,
一派新兴城市气象。1985年省政府授于“县镇建设先进县”的称号。
镇区的交通方便,城鸡铁路纵贯全境南北,每日客运火车往返两次,公路有八面通至牡丹
江、鸡西、林口 3条线,每天都有班车运行。县内公路客运,以此为起点,四通八达,天天都
有通往全县各乡镇、林区、矿区的班车运行,每天开出班车30次。
这里是全县的文化中心。文化馆、电影公司、图书馆、影剧院、文工团、新华书店、广播
站、电视差转台、体育馆都置市区的中心。城区有5所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职工中专,1所
农业中专,1所技工学校,6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聋哑学校。有县、区级医院2处,中医院1
处,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1处。
伪满时期,八面通是边防重镇,驻有大量日本关东军,驻屯军中将司令官邸置东山坡上。
这里修筑供作战用的飞机场1处,并驻有宪兵队和国境警察队。
“九·一八”事变前,八面通是中共穆棱县委所在地。1932年 5月县委曾在向阳屯召开全
县反日大会。就在这同一时间,李范五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在二校(今民主小学)组织反帝大同
盟,开展抗日斗争。日伪残酷统治时期,这里有中共地下区委,并有党的交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