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作物 一、种植概况
富锦县于90多年前,始放荒开垦。当时气温低,土壤冷浆,早期只播种小麦、谷子、大麦、
养麦、糜子、稗子、小豆等早熟作物,以后始有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种植。民国初年,本
县粮食已自给有余,民国2年(1913年)利用水路,首次向俄国海兰泡、伯力出口小麦、大麦600
吨,并向同江、抚远等邻县输出小麦、谷子、大豆等余粮。随着制粉、榨油、酿酒等粮食加工
业的发展,大豆种值比例由民国 2年(1913年)的11,7%,到民国18年(1929年)远超小麦,达到
44.8%,年产大豆35 167吨,除本县自销外,有92%运往外地;小麦种植比例虽略下降,种植面
积却增长2.6倍,年产量仍达到16 849吨,有76%运往外地;高粱种植比例较1913年扩大了10倍
多,成为仅次于豆、麦的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在本县发展较晚,民国初期,品种和产量均很少,民国19年(1930年)种植的烟草、
线麻等已少量向外输出。
民国2年到20年(1913~1931年)18年间,耕种面积由15 704陌发鼹到79 410陌,总产由18 730
吨,提高到95 390吨。虽然耕地、总产扩大了 4倍,但因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粮豆单产不高,
到民国20年(1931年)混合垧产仅有 1 216公斤(即亩产81公斤)当时人口稀少,产粮外销较多,
据民国18年(1929年)统计;年输出量已占粮食总产53.6%。
表五 富锦县建国前各时期农作物种植比例 单位:%
民国时期富锦县几个年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参见附表四;种植比例参见附表五。
伪满时期,日伪统治者实行殖民主义掠夺压榨政策,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
者把东北做为后方供应基地,为夺取大量粮食和农产品,强行农民交纳“出荷粮”,使农业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根据伪满大同 2年(1933年)至伪满康德12年(1945年)10个年份的调查统计,
本县农作物的产量是逐年下降的。(参见附表四)稂豆作物单产由伪满大同2年(1933年)1 801公
斤(亩产120公斤)到伪康德12年(1945年)日伪覆灭时,已下降到1 083公斤(亩产72公斤)。其间
伪满康德9年(1942年)为最低点,单产为 824公斤(亩产54.9公斤),较伪满大同2年(1933年)减
产54.3%,由于粮食严重减产和强行收购“出荷粮”老百姓吃糠菜渡日,造成伪满康德10年(1943
年) 全县闹饥荒,饿死者无计其敬。
表四 富锦县建国前各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一)
单位:陌(公顷)千瓦(公斤)、(吨)
资料来源:1913年见俄国东清铁道商业部:1917年《满洲的富源·全吉林省》684页;1918
年见日人杉本吉五郎所著:1920年《松花江沿岸地方经济事情》 478页;1929、1930年见南满
铁道株式会社:《满洲产业统计》;1931、1933、1934、1935为伪农业部农务司农产科、满铁
产业部,《满洲国农业统计》;1936年见《富锦县志》第 2卷134~137页所载;1938、1939见
铁道局调查局调查课水谷图一:《满洲国农产统计》;1940、1941、1942、1943年见南满铁道
株式会社:《满洲农产统计》;1945年见东北科学技术学会代表王裴忱:《东北农业统计》;
1947、1948年系根据富锦县档案馆《农业生产总结》和有关表报整理编制而成,与实际产量可
能有出入,供仅参考。
表四一(二) 富锦县建国前各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二)
单位:陌(公顷)千瓦(公斤)、(吨)
注:①粟即谷子;②玉蜀黍即玉米,俗称苞米。③杂粮包括小豆、绿豆、其它豆类、大麦、
燕麦、黍(糜子)、稗、荞麦、陆稻、其它杂谷等。
注:原表计量单位:民国时期面积为饷或晌,产量为石;伪满时期面积为陌,单产为千,
总产为吨;解放后与民国同,本表面积已折合为公顷,单产为公斤,总产为吨。
表四一(三) 富锦县建国前各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三)
单位:陌(公顷)千瓦(公斤)、(吨)
注:线麻即大麻;菁麻:即苘麻或青麻;向日葵即葵花籽,俗称毛子喀;苏子:伪满时期
叫荏。
注:蓖麻即大麻子;芝麻;伪满叫胡麻;土烟即黄烟:瓜子即打瓜子;罂粟俗称大烟,种
植面积不包括在总面积内。
表六 富锦县建国以来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一)
(全口径统计) 单位:亩、公斤、吨
说明:①1956年3月永安区柳林、东明、联合长春岭等四村划给集贤县。
③1958年末同扛、三村、乐业等公社划给抚运县。
⑤1963年底绥滨地区划出建县。
说明:②1957年末绥东乡部分村划给二九○农场。
④1959年末二龙山公社部分管区划给七星农场。
⑥本表数字不包括省营农场(已扣除)
解放后,全县农村处于伟大变革时期,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
放,焕发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52年起,随着农村互助合
作运动和对农业实行全面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到1985年底,播种面积较1949年
扩大429 730亩,粮豆薯总产较1949年增加106 343吨,平均亩产也相对地得到提高,由1949年
的92公斤增到134公斤(详见附表五)。
耕地和粮食总产量,除同江、绥滨于建国初期与本县并县期间的因素外,按富锦现行的行
政区划单独计算,则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27万亩到1985年已扩大到243万亩(上报面积),即增
加116万亩。粮豆薯总产由1949年10 859吨到1980年已增加到260 188吨,增产139.6%。从1981
年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影响,连续二年大幅发减产,1983年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粮食产量又得到恢复,到1985年总产已增加到 266 287吨。其历年增长变化情况见附表六,农
作物种植比例参见附表七。
二、农作物种类与分布
(一)粮食作物
小麦 富锦开垦之初即有种植,面积不大,后随土地大量开垦,因其生长期短,用工少,
本地又适合小麦生长,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民国2年(1913年)种植面积已占播种面积28.2%,总
产为6 230吨,成为当时本县主栽作物之一。到民国 7年(1980年)种植比例已达31.8%以上。伪
满时期小麦种植仍占较大比例,伪满康德3年(1936年)曾达到49 782垧,占35.6%。解放初期,
因受小麦锈病、腥黑穗病和粒线虫病等病害影响,种植比例下降,到1949年建国时,仅占播种
面积 18%,1950年后经连续三年进行药剂拌种和推广耐锈品种农林三号,有效地防治了小麦病
害,使小麦单产逐年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52年达到838 830亩,占36.2%,总产68 326
吨,亩产81公斤。
1953年以后,因播种高产作物玉米和发展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958年仅占14.2%。
1961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农村大批劳力外流,促使小麦种植又扩大到512 310亩,占36.3%。1962
年农村实行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和贯彻“种地由民”政策,作物种植比例又有所调整,小麦适当
减少,到1965年种植278 340亩,占18.5%,1966年以后种值面积又复逐年扩大。进入70年代小
麦种植比例在 22.7—27.5%之间。近几年,因受大豆提价影响和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多因小麦成本高、收益低,不愿多种,1983年种植 506 367亩,占播种面积23.1%,1985
年则降至21.2%。
小麦亩产在建国前变化较大。民国时期为66.6—1 25.2公斤,伪满时期单产逐年下降,由
伪满大同2年(1933年)亩产97.1公斤,到伪满康德12年(1915年)仅为44.7 公斤。解放后,因品
种杂劣和病害大发生,1948年小麦亩产下降到35.2公斤。建国后,由于推广良种、药剂拌种及
采用先进耕作栽培技术,产量逐年提高。从1919年到1985年的37年统计平均亩产为84.7公斤。
其中有12个年份超过100公斤。1967年推广“克强”良种和化肥做种肥,亩产达133公斤,创历
史最好水平。
建国后小麦产量比较稳定,既使遭受自然灾害,也不至于绝产。如1954年富锦遭遇历史上
没有过的大旱,亩产尚在56公斤;1960年遇低温秋涝,亩产由前一年75公斤降至57公斤,减产
18公斤(大田减产61.5公斤);1969年低温、早霜,亩产却由前一年103公斤上升到110公斤,增
产7公斤。由此可见小麦在旱、涝、低温、早霜等年份,均显示其内在的抗灾能力。
富锦县建国以来农作物种植比例
表七 单位:%
(1949~1985全口径统计分析)
富锦具小麦高产典型:1974年长安公社长胜大队915亩小麦,平均亩产303公斤;1976年长
安东兴大队12亩高产攻关田,亩产367.5公斤,风山大队采取方田旱灌法亩产达388.5公斤;县
农科所连续三年采用克丰1号、墨他等良种,实行沟、畦灌,创亩产350公斤以上高产;1985年
宏胜乡南林村科技示范户刘玉彬承包的 22.5亩小麦高产田,亩产441.5公斤。刨全县小麦单产
最高纪录。
玉米 (学名为玉蜀黍,俗称苞米)种植历史亦较久,民国时期种植面积不大,一般只占播
种面积的3.4—7.3%,所产玉米均为本县所消费。据民国18年(1929年)调查;全县共产玉米3 680
吨,除 1 010吨用于城内制酒、米面加工外,其余为农户自留消费。伪满时期,种植比例逐渐
上升,到伪满康德8年(1911年)已占播种面积12.2%。解放后由于大豆滞销,使玉米种植比例由
1945年的10%,到1948年上升为28%。1949年以来,政府重视麦豆生产,使玉米逐年减少,到1954
年种植面积由1949年479 400亩下降到289 470亩,仅占11,8%。是年遭受严重旱灾,粮豆总产
较上亿年减产 42.6%。为解决粮食不足,政府要求扩种玉米,其种植比例又逐步增高,到1956
年已占18.6%。1957—1961年玉米种植比例徘徊在13.3—20.6%之间。1962年为缓和三年自然灾
害造成的卡良食短缺局面,将玉米生产摆在首位,其种植面积1963年达到413 610亩,占24.5%,
1964年以后,一般保持在 20.8—25%之间。1981年和1982年,因种子不足,种植面积暂时下降
到18.2%和15.9%,1983年玉米杂交种增多,种植比例又增到 24.7%。近两年因受麦、豆提价和
玉米”民代国储”的影响,1985年种植比例下降到18.6%。
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是产量高、贡献大的作物。从1949年到1985年37年统计,玉米面积平均
占粮豆薯面积21.2%,而其产量却占粮豆薯总产量的30.1%。其中1978年玉米面积占 22.4%,其
产量则占44.2%。玉米单产居粮豆作物之首,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统计,平均为144.3公斤,
高于粮豆薯平均亩产100.6公斤的43.4%,有13个年份亩产150公斤以上。其中1975、1976、1978
年3年亩产分别达到221、211、221公斤。
玉米是高产隐产作物,具有极大的增产潜力,在50年代既有突破垧产万斤(市斤)的高产典
型。70年代推广玉米杂交种和采用小比例间作,突破亩产千斤(市斤)。其中:1972年长安公社
务本大队小比例间作高产试验田,亩产903.5公斤;1984年锦山乡后贾村周文生承包的 22.5亩
玉米高产田,亩产754.5公斤,为近年清种玉米的最高产量。
大豆(俗称黄豆) 存富锦县拽栽培历史较久,差不多和小麦同时由内地传来。富锦地势低
洼,土地肥沃,适于大豆生长,开垦后其种植面积逐渐增多。民国2年种植比例仅占 11,7%,
到民国18年(1929年)猛增到41.8%,居首位。并成为富锦县主要商品粮之一。据民国19年(1930
年)农产调查统计;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42.1%,产大豆35 650吨,运往境外26 200吨,
占总产 73.5%。伪满时期因大豆价恪猛跌,使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种机
比例为28.5%,至康德 7年(1940年)则降至22.2%。解放初期,粮食收购尚未走向正规,大豆无
处销售,曾一度把豆并、大豆做“燃料”烧掉,直接影响了大豆种植,1947年和1948年大豆种
植比例降至 15.9%。建国后,大豆生产引起政府重视,种植比例迅速扩大。到1954年由建国时
30.5%上升到42.6%,1955年以后为提高粮食单产而扩种玉米,使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至1961年
已下降到 17.8%,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1962年经调整后,大豆种植比例又逐渐上升,到1969
年已达31.7%,1970年以来又扩种玉米,大豆种值比例义复减少,1972年降到20.5%。70年代中
期以来,由于大量开荒和1979年大豆两次提价,其种植比例又复上升,1982年曾达到 36.9%,
1983年增种甜菜后,大豆种植比例又回落到 27.4%。建国以来大豆种植比例虽经几次波动,但
平均仍占播种面积30%,1985年因大豆提价,种植比例达到38%,高于小麦、玉米,而居首位。
富锦县大豆种植比例虽然较大,而单产却不高。民国时期亩产为84.9公斤;伪满时期平均
亩产为70.1公斤;从1949年到1985年37年统计平均亩产81公斤,有10个年份超过 100公斤。亩
产不足50公斤有3个年份(1954、1960、1981年)。从生产水平看:50年代平均亩产为 74.2公斤,
60年代为73.9公斤,70年代增到89.4公斤,80年代前5年,亩产109公斤,虽然产量逐年上升,
但增长幅度不大,建国37年,平均每年仅增长0.8公斤。
造成大豆产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广种薄收,管理粗放;二是播种粗糙,铲趟伤苗,亩保留
不足二万;三是良种推广换代时间长,缺乏提纯复壮措施,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增多;四是
缺水少肥,甚至不施肥;五是部分地区种植比例过大,重迎茬面积多。
富锦县大豆高产典型:1955年花马区永庆村松江社225亩大豆,亩产153.5公斤;1963年二
道岗公社强化大队210亩大豆,亩产162公斤;1972年西安公社德安大队460 亩平播大豆,亩产
180公斤;县农科所1972—1975年,连续4年亩产达150公斤以上,其中高产田达232公斤;1985
年宏胜乡东岗村科技示范户张洪运承包的60亩大豆,创亩产292公斤高产纪录。
谷子(又称粟) 分饭谷(俗称笨谷)和粘谷(成米称小黄米)两种类型。在富锦栽培已有近百
年历史,开荒占草时头茬均种早熟谷子,既收粮又收草。民国2年(1913年)谷子种植4 424陌,
占播种面积 28.2%,随着麦、豆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到民国18年(1929年)谷子种植比例下降
到10%。伪满时期,由于日伪征用军草,迫使谷子种植比例提高,伪满康德3年(1936年)谷子种
植面积占播种面积 16.7%以上。解放后到建国初期,支援解放战争军需,种植面积扩大,种植
比例在 10.4—14.6%。1951—1956年,推广新式畜力农具和以平播为主的耕作栽培制度,加之
谷子管理费工,种植比例下降到 7.3—9.5%。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畜力增加,谷子种植比例
逐年有所增加,在 10.1—13.1%之间。70年代开荒面积扩大,致使放牧场、割草场减少,为保
证牲畜饲草需要。谷子种植比例继续扩大,达 12—14.7%。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自购小型拖拉机增多,其种植比例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已降到3.6%,为有史以来最低水
平。
谷子单产一直不高,民国19年(1930年)亩产92.7公斤;伪满时期平均亩产只在86公斤;建
国后,在栽培技术和品种上进行改良,使单产逐年提高,到1955年亩产已达 109公斤,但不稳
定。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和”大垄改小垄”的影响,亩产降至21公斤。1965年后,推行垄上
三条播法,单产明显提高,连续1年亩产100公斤以上,其中1967年达到 141公斤,为建国以来
景高水平。70年代除1975和1978年分别达到121公斤和136公斤外,其余年份均在 100公斤下。
1981年严重内涝,亩产急骤下降到20公斤,1983年虽有回升,也只有61公斤。1985年增至91公
斤。
富锦县谷子单产不高的原因很多,一是认为种谷子就是为解决饲草问题,产量高低无关紧
要,只要产草就行;二是因合作化后长期以来对低产作物缺乏加工细管,致使谷子苗眼窄、稀
厚不均,产量不高。
谷子增产潜力很大,富锦不乏高产典型:1958年花马公社仁和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张德喜培
育的6亩试验田创亩产 369.5公斤;1965年砚山公社东安一队168亩谷子,采取增肥、宽播、间
苗、良种等措施,亩产达208.5公斤;1970年长安公社长胜大队525亩谷子,实行宽播、细管,
亩产达265.5公斤。
高粱 在富锦县栽培时间较其他作物偏晚。开垦初期,因受气候影响,很少种植;民国后
期由于酿酒业的发展,做为制酒原料的高粱,受到工商界重视,而被称为“红粮”,每石高粱
价为哈洋15元,高于玉米和谷子。民国20年(1931年)其种植面积猛增,曾占播种面积 13.2%;
伪满康德3年(1936年)下降到5.9%,伪满康德8年(1941年) 种植比例又回升到15.7%,伪满康德
9年(1912年)后,种植比例又呈下降趋势,伪满康德12年(1945年)已降至11.4%。建国后,高粱
种植面积无明显增多,1949—1985年,平均种植比例平均为5.8%,其中50年代为6.6%;60年代
略增为7%;70年代以后下降到5.2%;80年代初期继续下降,1985年隆至1.7%,成为历史上最低
年份。
高粱在富锦历来表现为“高产不稳产”。民国时期,平均亩产只有93.5公斤左右;伪满时
期高粱单产略高,平均亩产为96.6公斤,建国后实行精耕细作,单产迅速提高,仅次于玉米,
居粮食作物第二位。从1949年至1985年,37年统计平均亩产为 116.8公斤,受自然灾害影响,
其单产曾出现多次波动,如建国初期连续5年平均亩产137公斤,1954年严重干旱,猛降至37公
斤;1955—1959年恢复到141,2公斤( 5年平均),而1960年因低温、多雨加上瞎指挥的错误,
高粱亩产降至22公斤,为历史上单产最低的一年;60年代除1964和1969年因低温、夏涝、早霜,
亩产降至70公斤和51公斤,其他年份则在101—174公斤之间;70年代除1971和1972年因低温不
足100公斤外,其余年份在125—165公斤,尤其1978年则达184公斤,创高粱亩产历史最高平。
1981年特大涝灾,亩产猛降至28公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5年高粱亩产为 136公斤。
富锦县高粱高产典型:1955年长安区日新村东北社30亩平播高粱,亩产 270.5公斤;1958
年上街基公社农技站与东明作业区共同培育10亩3分试验田,亩产达405.5公斤;1970年长安公
社靖安大队225亩双条播高粱,亩产305公斤;1974年二龙山公社春光大队120亩高粱,亩产286.5
公斤;1983年锦山公社洪洲大队孙静书承包的4亩3分高粱,亩产293.2公斤。
水稻 在富锦县栽培历史较短,民国18年(1929年)在原五区嘉信子、高丽营一带种植50余
垧(小垧),亩产 115公斤左右,伪满时水稻种植有一定发展,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在夹信子、
扁石河子和原六区套河一带种稻260陌,伪满康德5年(1938年)扩大到430陌,到伪满康德9年
(1942年)增到 2 088陌。1946年四、五、六区划出,富锦县境内琵水田。1949年同江并入,在
街津口一带种稻85亩至1952年始由吉祥农场在恒山区小河子筑塘坝自流灌溉种稻 540亩,1956
年建起第一电力抽水站(即红旗灌溉站)促进了水稻大发展,由1955年的 1 590亩发展到38 490
亩,增长23倍,亩产达 212公斤,为富锦县水稻发展史上最好的一年。以后因生产上的“瞎指
挥”,1960年在“有水就能种稻”的错误思想支配下,盲目采取“压青种稻”( 地不翻耙、往
青草上杨籽 )方法,使水田面积曾猛增到91 635亩,占播种面积6.5%,但因栽培管理粗放,水
源不足,造成严重减产,亩产由1959年的 174公斤下降到31公斤。1961~1964年水稻生产急剧
下降,到1964年全县只种水稻900亩,1965年后又有新发展,到1972年种植面积已近8 000亩,
但因低温、秋涝,亩产下降到35公斤;1973年种植面积又猛降到645 亩,1974~1975年略有增
加,1976年西部红卫电灌站建成放水灌溉,水稻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是年种稻 9 132亩,1978
年突破万亩大关,达13 177亩,亩产165公斤。到1982年种植面积已由1979年的 21 212亩增到
30 478亩,占播种面积1.5%,1983年东部红旗灌区面积猛减,全县水稻面积降至20 790亩,亩
产102公斤,较历史亩产最高水平 212公斤相差110公斤,其主要原因是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
后,长期沿用漫撒籽、轻管理等种稻方法。1984年播种面积回升到28 148亩,1985年全面推广
并灌种稻和白浆土种稻经验,使水稻面积大增,全县达67 015亩,亩产214公斤。
富锦县水稻高产典型:1955年向阳川区福德村洪兴社种稻225亩,亩产225公斤,其中60亩
高产田,亩产343.5公斤;1956年永福乡东新民社种稻420亩,其中75亩高产田,亩产 400公斤;
1983年西安公社鲜丰大队450亩,采用宽箱播法,亩产294.5公斤;1984年向阳川乡永川衬宿殿
武井灌种稻105亩,平均亩产达466.5公斤;1985年二道岗乡公安村科技示范户高恩波有15亩采
用旱育稀植早插技术,亩产达566.5公斤。
陆稻(旱粳子) 由辽宁传入富锦,民国 9年(1920年)前后即有种植多为红芒稻,品质较差,
解放后很少种植。直到1960年合江水稻研究所育成水陆稻 1号后,富锦县在花马等埘试种多年,
因熟期较晚、种法不当、管理差、单产很低,1976年停种。1983年向阳川公社敬老院从阿城引
进水陆稻种子,试种成功,亩产323公斤,为继续发展陆稻创出新路。
糜子、稷子、荞麦 富锦初开垦时即已种植,其中糜子(其米质粘,通称‘大黄米’)种植
面积较大,1913年(民国2年)全县种糜子 1 622陌,占播种面积10.3%;而稷子(米质不粘)、荞
麦则不经常种,多做为救灾晚田种子。解放初期,开荒地较多,自然灾害频繁,多用其救灾,
仅1948年政府即下拨荞麦种子30余吨。60年代以后除糜子外,其余两种已很少种植。
燕麦(铃铛麦)、黑麦(莜麦)、裸麦(米麦)、大麦 民国初年即有种植,除大麦、裸麦外,
据说是从苏联传入,燕麦于民国时期有成片种植的,但无面积统计,主要做牲畜饲料;伪满时
全县种植面积在104~462陌之间,解放后多在大麦、小麦中混杂。黑麦亦无单种的,亦多在小
麦种子中混杂,建国初期蔓延成灾,因其耐寒性与繁殖力强,不注意选种,几年功夫黑麦就会
把小麦挤掉而成为黑麦。大麦种植历史较久,民国7年(1918年)种植1 401陌,占播种面积5.8%,
亩产95公斤,低于小麦产量;伪满继续种植,亩产在 44.4~108公斤;解放后种植较少,1969
年本县啤酒厂建成投产后,大麦做为制酒原料曾一度扩大,因其产量低,1976年以后则很少种
植。裸麦生长期与大麦相似,其子实可磨米,故称“米麦”,民国、伪满和解放初期均有少量
种植,因其熟期早可以接续吃粮,解决“青黄不接”问题,现已绝迹。
稗子 民国初期即有种植,多用于晚播抢种,可青割喂马,成熟子实可制米,茎杆可做饲
草,伪满和解放后仍有少量种植。
杂豆 包括小豆、饭豆(云豆)、绿豆(吉豆)、合豆(黑豆)及豌豆等。民国时期即有种植,
据县档案资料记载:民国19年(1930年)统计:全县种植小豆800垧、合豆900垧、吉豆50垧。伪
满继续有少量种植,解放后除小豆面积较大外,饭豆、绿豆多在农户园田地少量种植,合豆逐
渐减少乃至绝迹。杂豆产量均较低,民国时期小豆亩产83.7 公斤,伪满时期亩产在35~129.7
公斤。建国后由于小豆更换品种,亩产稳定在 100公斤。过去生产队不愿单种小豆,1983年联
产承包到户后,小豆、饭豆种植面积增多,已有相当数量的小豆向粮食或供销部门交售。豌豆
仅有少数农户种植,在市场上出售青豌豆角,
(二)薯类作物
马铃薯(俗称土豆、山豆) 在富锦栽培历史较久,民国时期即广为种植,但面积不大,主
要用于冬贮蔬菜,亦有用于补助粮食不足做为主食者。后来出现粉坊加工粉条,多栽种红土豆
(红薯子)。伪满初期种植面积仍不大,伪满康德 7年(1940年)由于引入日本“男爵”土豆品种
种植比例上升,到伪满康德12年(1945年)达2.4%。建国后马铃薯栽培受到政府重视,种植面积
逐渐扩大,1958年种植63 855亩,较1949年增长72.9%,其种植比例由1949年的2.1%提高到2.9%,
至1973年则上升到3.4%,为建国以来最高年份。1974—1981年则逐渐下降到1.8%,1982年后,
农村粉坊增加,种植比例回升,1985年已达2.4%。
马铃薯喜低温冷凉,富锦气温条件适合其生长,产量较为稳定,1949年至1985年37年统计,
平均亩产为147公斤,亩产超150公斤以上者有15个年份,其中有6个年份达200公斤以上,亩产
不足100公斤的只有7个年份,其间1966—1980年全县推广克新号等良种,已连续15年获得高产
稳产,平均亩产153公斤。
甘薯(谷称地瓜) 富锦地处北纬46度以北,因甘薯为喜温作物,过去没有栽培。1951年大
榆树区华胜村周云海从山东省牟平县背来15公斤地瓜,当年由本村吕明序栽植 5 000棵,收获
1 500公斤。1953年于树礼、蔡景水又从山东省文登县引入 15公斤地瓜,品种为“瞎五斤”,
到1956年全村栽培普及到75亩,1957年后相继普及到附近其它村屯。1980年以来,同江、双鸭
山、佳木斯、萝北、绥滨等市县,均来本县华胜购买地瓜栽子,每年不下20万棵,由于华胜村
栽地瓜出名,被誉为“地瓜屯”。
甘薯产量较高,每公顷栽5万棵,单产15 000~17 500公斤,折亩产1 000~1 150 公斤,
高于马铃薯产量40—60%,投资少、收益大,适于砂质土壤地区种植。
(三)经济作物
线麻籽 民国时期即有种植,多用其榨油,麻籽饼可做肥料。伪满时亦有少量种植,伪满
康德7年(1940年)种植面积为169陌。单产 715公斤(亩产47.7公斤)。建国后种植面积有所增多,
1955年达3 405亩,1959年政府号召多种小油料,其面积扩大到3 840亩,而1961年后又回落到
建国初期水平,单种者较少,多在地头种植,不计面积。
葵花籽(即向日葵,俗称“毛子喀”) 民国时期有少量种植,伪满时除地主富农有成片种
植者外,小户多在宅旁零星种植。建国初期全县种植555亩,1960年发展到10 920 亩,1961年
后逐渐减少,1978年政府号召种植“油葵”(俗称“油喀”),种植面积又有所扩大,到1985年
已达8 010亩,其单产显著提高,由1949年亩产64公斤,到1985年已上升到88公斤。
苏子 民国初期即已种植,多用其榨油,其油可做农村大车的润滑油,油饼可做口肥,亦
有将苏子炒熟做种肥。伪满有成片种植,全县面积在150~2 535亩。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到1956年已达6 735亩,后因推广化肥,种植逐年减少,到1982年已下降到15亩。
芝麻 (亦叫脂麻、胡麻)民国初期即有少量种植。伪满仍有种植,伪满康德 9年(1942年)
统计为158陌。建国初期种植较多,1959年达1 485亩,亩产34公斤,后因贪青晚熟减产,已很
少种植。
蓖麻 (俗称大麻籽)可做中药,亦可榨高级润滑油。民国 9年(1920年)前后有少量种植。
伪满亦有种植。建国后很少成片种植,1960年全县动员大种小油料,种植面积曾达到 2 430亩,
后迅速下降,1980年已减少至90亩。
油菜子 本县1961年曾试种75亩,为富锦首次种植,因产量不高,不再种植。1976年引入
青海“门源油菜”,全县种植达 5 802亩,因亩产仅达22公斤和后茬复种白菜失败,1977年种
植面积猛减,1983年全县只种37亩。
花生 1959年本县始引入试种,1963年大榆树公社腰中和大队又由山东引入种子继续试种,
逐步获得成功,但面积不大。1971年县种子站由辽宁引入“四粒红”早熟花生品种,种植34亩,
产量仍不高,截至1981年全县10余年间,花生种植面积在10~50亩之间,亩产 40—100公斤。
1982年以来,由于外地花生大量进入本县市场,已很少种植,1984年仅种92亩,亩产66公斤。
线麻(学名大麻) 民国初期即有种植,据县藏档案记载:民国19年(1930年)种植200垧(小
垧),年产纤维6万公斤,50%销往外地。伪满康德 2年(1935年)尚种植92陌,1945年扩大到892
陌。建国初种植面积达4 080亩,195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1 025亩,种植比例占 0.5%,1958年
后减少,至1981年降至4 345亩,近几年人造纤维增多,线麻种植剧减,1985年已减至564亩。
茼麻(即青麻) 民国至伪满均有少量种植,民国2年(1913年)为184陌,伪满康德元年(1934
年)为110陌,伪满康德6年(1939年)为154陌。建国初期至1955年种植不足4亩,1966年增至3 799
亩,1967—1980年升降不定,在1 500—3 000亩之间,1980年后种植面积剧减,1982年为 261
亩。
红麻(洋麻) 本县于1971年始试种614亩,亩产5公斤,1978年种植434亩,亩产4.6公斤,
因单产低,不适于本县栽培而停种。
亚麻 1959年少量试种,1960年扩种到 7 110亩,因本地加工困难于1962年停种。1967年
向阳川大队建起亚麻加工厂,恢复种植,后因销路困难,于1974年停种;1978年富民公社建起
亚麻加工厂,1980年种植面积曾达2 691亩,又因产量低,加工产品外销困难,1983年停种。
晒烟(4-烟、黄烟) 民国初期种植极少,市售黄烟需靠外地输入。民国19年(1930年)农产
调查:全县种植150小垧,垧产250公斤,共产烟叶37 500公斤,除本地消费22 500公斤,其余
销往外地。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面积增至238陌。建国后,由1949年的735亩到1961年增到3 240
亩,其后略有下降,1962—1974年均在 800亩以上。后因推行“左”的路线,“割资本主义尾
巴”,其种植面积由1974年的1 455亩,到1978年降至626亩。近几年放宽政策,到1983年又恢
复到1 375亩,亩产烟叶152公斤。重点产区为头林乡东林等村,其烟叶味好、劲大,大部由土
产部门收购销往外地。
烤烟 于1961年在太平川、向阳川两地试种60亩,1962年增到 120亩,亩产不足33公斤,
1965年亩产虽达71公斤,终因收益不大,于次年停种。1971年又于大榆树公社试种45亩,并从
辽宁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加之1974年富锦卷烟厂建成投产,促进了烤烟生产的发展,至1976年,
由1975年的2 445亩猛增至10 010亩。1978年因烟厂停产,次年种植面积随之降至3 437亩。1981
年卷烟厂迁至南岗重建恢复生产,1982年种植面积又扩大到9 517亩。亩产154公斤,1985年播
种13 770亩,亩产 116公斤。初加工的烤烟叶,除满足本县烟厂需要外,尚可调出部分支援外
地烟厂。
甜菜 建国前只有部份农户少量种植,用以加工“糖稀”自食。1957年本县始种植原料甜
菜(即生产块根,供糖厂加工所需之原料),由1957年种植2 865亩,到1961年发展到7 890亩,
因产量低、成本高、外运困难,而于1964年停种(仅少量种植饲料甜菜供应酒厂做制酒原料)。
1972—1976年砚山、头林、大榆树、太平川、长安等公社种植“采种甜菜”( 为二年生植物,
第一年选留母根,第二年栽植块根,可收获种子),年种植面积在1 500亩左右,平均亩产种子
129公斤。1976年福前铁路通车,又恢复“原料甜菜”种植,当年种植 10 711亩,到1983年已
达215 207亩,占播种面积9.8%,亩产为1 362公斤,为历史景好水平。1985年种植 163 484亩,
因秋涝,亩产降至979.5公斤。
富锦县甜菜高产典型:1983年砚山公社东五顶大队科技示范户王相才,种 9亩甜菜平均亩
产 3 600公斤;1985年隆川乡海沟村科技示范户于春江种15亩甜菜,采用日本“纸简育苗”移
栽新技术,创亩产4 400公斤高产纪录。
(四)其它作物
罂粟(俗称大烟)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采集其汁液可加工成鸦片(俗称烟土),为医药麻醉
剂,旧社会成为一种毒品在民间流传,甚至在黑市上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故称鸦片为“黑金
子”。历代官署统治者都把种植罂粟视为县里一项重要财源,另外种烟者可以得到相当于小麦
4.5倍或大豆8.5倍的较高收益,因而造成鸦片屡禁不止。
富锦种植罂粟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邻县饶河传来种子( 饶河为沙俄修建西伯
利亚铁路的汉族人和韩国人迁居饶河带去的大烟籽 ),先在嘎尔当、富廷岗种植,总面积不过
20垧(小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吉林督军严禁种植罂粟的命令,很长时间没有种植。
民国 9年(1920年),当时县长为了缓和因“小白龙”匪患造成的财政困境,未经省认准,擅自
许可种植罂粟,虽然第2年又开始禁种,但实为禁而不止,民国14年(1925年)已达到3 000多垧,
民国18年(1929年)种植面积猛增到9 000余垧,主要在头道林子、长春岭和五区大青山(现属双
鸭山 )一带种植。日军侵入富锦后则取消禁令。允许农户种植,对种烟者发放许可证,借以征
收烟税(每垧10元)和达到毒害中国人民的目的,由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伪满大同2年(1933年)
为4 422陌,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3 540陌,次年猛增到12 818陌,占播种面积11,3%。每陌
产鸦片(生烟土)112~113两(老秤16两一斤)。伪满康德 5年(1938年)日伪限制种植,但仍有私
自零星种植者(大部在南沟里一带)。解放后,1946年,政府为解决制麻醉药所需,曾在长春岭
一带组织专业种植,面积为18 000亩,由政府统一收购。建国后国家明令严禁地方种植1949—
1952年清山搜查捣毁烟地963亩,收缴鸦片近300两,拘捕私种鸦片烟犯 285人,从此全县杜绝
了罂粟的种植。
药材 包括黄芪、红花、茴香、人参等。除黄芪在解放前有少量栽培外,其它品种均在建
国后相继种植栽培,1957年试种红花成功;1967年试种人参成功;1979年试种水飞蓟。到1983
年以来全县种植药材稳定在 200亩左右,主要品种有:人参、黄芪、红花、平贝、茴香、荆芥、
莱菔子等(详见第十八编《卫生·中药》)。
蓝靛 民国初期,民间用其染布料曾有少量种植。到民国14年(1925年)前后,因市上带色
布料和染坊业的出现,蓝靛逐渐减少。
草粟(俗称草珠子) 民国以来,民间有少量种植,用其编筐、穿帘。建国后已很少种植,
近年来,有的农民在承包地种植,产量较高,市场出售者,日渐增多,多用穿门帘。
笤帚糜子 民国以来,均有种植。建国后,在土特产部门经营指导下,于大榆树、太平川、
上街基等社队,曾组织集体种植。1982年后,承包户仍有继续种植者。
(五)蔬菜类作物
宣统元年(1909年)建县后,县城人口增多,始有专业种菜户,多为自种自卖。民国19年
(1930年)县城最早开设的静家菜床子,经营蔬菜销售。至伪满康德10年(1943年)城郊菜园子虽
有增多,但在日伪“菜业组合”的统治压榨下,向菜农收缴管理费,对所产蔬菜并不包销,阻
碍了蔬菜生产的发展。解放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县城郊区大队如民主、畅文、马金、
富兴、富华、富民、林场等多以蔬菜生产为主,供给城镇市场需要。1983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
后,蔬菜分散各户经营,自产自销。
本县蔬菜栽培的种类较多,各历史时期,并不断引入新品种。民国时期栽培的有:白菜、
(春、秋)、菠菜、生菜(莴苣)、芹菜、芥菜、香菜、茼蒿、茴香、臭菜、大萝卜、青萝卜、胡
萝卜、水萝卜、雪里红、姜不辣、不留克、茄子、大青椒、小辣椒、大蒜、大葱、毛葱、韭菜;
豆角(菜豆)、豇豆、蚕豆、竖豆、扁豆、刀豆、黄瓜(水、旱)、南瓜(窝瓜)、西葫芦、冬瓜、
稍瓜、打瓜、西瓜、甜瓜等。伪满大同元年(1952年)始有甘蓝(中、晚熟)出现。伪满康德 8年
(1941年)出现小红柿子(番茄),同时由日本引入牛蒡(日音狗宝)、大白萝卜(俗称‘绊倒驴’)
等菜种。建图后狗宝、“绊倒驴”、冬瓜、打瓜、扁豆、刀豆、竖豆、蚕豆等已逐渐绝迹,出
现一些新菜种,如苤蓝(球茎甘蓝)和早甘蓝;1958年由外地引入圆葱(俗称洋葱)、槟榔萝卜;
1960年引进沙克沙早豆角;1970年在富民大队试种菜花(花椰菜);1974年富兴二队试种莴苣笋。
(六)饲料与绿肥作物
西粘谷 栽培历史较久,自民国以来从未间断,为农村饲养猪禽的好饲料。
紫花苜蓿 1954年始试种,1976—1982年在锦山公社富廷大队种植。
紫草 由外县引入,1974—1980年曾在富廷等地种植,其营养价值高于西粘谷。
饲料南瓜 1976年富廷等地种植,垧产8—10万斤。
饲料甜菜 1976—1982年全县各地均有种植。
饲料玉米 1978年曾在种畜场试种。
细绿萍 水生植物,1982年用塑料大棚试繁60平方米,现已四年,产量高、营养丰富,可
直接喂猪禽。
绿肥作物 富锦县种植历史较短,面积不大。1966年由外地引入紫穗槐、田菁等在花马公
社、吉祥农场等地试种;1974年又引入草木栖与小麦套种,1980年县农科所引入民豌豆,在小
麦收获后进行复种,当年翻压,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效果。
(七)果树
富锦县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即开始栽植果树,主要在上街基和城郊,面积较小,大部为
李、杏。民国19年县农事试验场,栽植果树一垧,除李、杏树外,尚栽植樱桃、苹果、葡萄、
梨树、草莓果等品种。日伪统治时期,果树发展不大,多在庭院零星栽植,品种单一,只有对
锦山(现日新村)滑家杏园、上街基王老道果园和刘竹林北下坎(现上街基乡松江村),栽植面积
较大。
解放后到1952年统计,全县果树保存面积为195亩,大部为李、杏、梨、樱桃、醋栗(灯笼
果 )、海棠、草莓(高丽果)等树种。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本县果树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成型
的果园即有8处,果树面积达898亩,有果树 2 400多棵。其中:国营花果山园艺场和大榆树公
社庆胜大队栽植面积较大,品种除李、杏老品种外,大多为小苹果。
1964年后,全县果树栽植面积迅速发展,果园达51处,百亩以上者有10处,到1967年栽植
面积发展到5 812亩,为1956年的11倍,年产果 505吨,超过1956年的8.5倍。除小苹果外还增
加了中型苹果361(东风)、123(金红)和大苹果东光等;梨的品种有香水梨、龙香;葡萄也有一
定数量的栽培。在栽培技术上推广大中型苹果高接换头、葡萄换根栽培和保护地栽培( 温室或
大棚),对解决本县果树冻害、增加果树品种、提高果实品质等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单一抓粮食,曾放松了多种经营,尤其是“文化革命”期间,受“左”的思想影响,
“割资本主义尾巴”,多数果园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任其荒芜,病虫害蔓延,由于苹果
腐烂病、花腐病大发生,给全县果树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很多地方因病害严重而毁园砍树,到
1977年全县果树面积已减少到 1 700余亩。1983年全县果园全部实行联产承包,果树保有面积
为1 855亩,除花果山园艺场面积较大外,在锦山、西安、长安、砚山、上街基等公社尚有9处
果园,面积为955亩。1985年底,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 118亩(其中:县果树场1 050亩;集体
所有个人承包果园17处,1 008亩),产果518 吨。
1979年富锦由外地引进黑豆果试栽成功,到1985年底,已栽植6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