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一、种子工作概况

  富锦初开垦时,所用种子为垦民从奉天、吉林或关内随身带来,经过多年耕种,已逐渐适
应当地土质和气候。但由于缺乏选种,品种逐渐退化变杂。民国12年(1923年) 在县城西(现西
油库)成立“农事试验场”,开始承担五谷、苗木及花卉等品种试验。民国19年(1930年)3月,
又在试验场内设种子交换所,因无系统的育种与良种推广机构,县农事试验场只能搜集农家良
种进行对比试验和组织交换。民国21年(1932年)日军侵入后,专事掠夺粮食供其侵华战争,对
作物品种改良并不重视。如满仓金大豆,在公主岭农事试验场早已育成,直到伪满康德11年
(1944年)才确定推广,也只在少数村屯种植。富锦解放后,农村延续种植老品种,由于混杂退
化,加之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严重减产,1947年由于早霜,使大豆普遍遭霜减产;1948年因小
麦锈病大发生,垧产只有528 公斤左右,且混有大量莜麦、铃铛麦,质量低劣。

  建国后,根据1947、1948两年因灾减产的教训,通过调查发现:上街基区大户、利民村尚
有小麦农林三号110垧;大榆树区风栖、兴隆和上街基区新立等村有满仓金大豆165垧。为此1949
年除在重点村屯繁育外,并在地方农场提纯繁殖,当年即繁殖满仓金大豆2 140石(折749吨)。
为推广这些良种,县成立了优良品种收购站。1950年采取县与区签订推广合同的办法,在永安、
上街基、大榆树等区重点推广满仓金大豆,面积达155 850亩,1951年又扩大到728 250亩,实
现了“满仓金大豆县”。同时在上街基区大户村、向阳川区丰太村重点繁殖小麦良种“农林三
号”,由县统一组织收购和串换,到1954年即已普及全县。

  1954年建立县良种管理站,负责全县良种繁殖、推广工作。1956年以大榆树区福合村为种
子田建设试点,并向全县推广。为进一步加强良种繁殖,1957年将县第二农场改为县良种繁殖
场。到1959年全县已基本实现各种主要作物良种化,其中:小麦合作二号取代了农林三号;大
豆除满仓金外又推广元宝金、荆山璞良种;玉米为黄金塔、白头霜;谷子为薄地租二号、大粒
黄;高粱为歪脖张、大八叶、牛心红等优良品种。1949—1959年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情况见
表十。

  在推广良种工作中,贯彻“依靠农业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
一辅种子工作方针,狠抓了种子田建设,1958年全县各种作物种子田达 168 251亩,其中一级
种子田50 712亩。详见下表。

  表九 1958年种子田建设情况表 单位:亩



  注:在玉米一级种子田内包括品种间杂交1485亩,品种内杂交3 063亩。

  1959年以县良种繁殖场为核心。以公社为基础,全县建立公社良种场13处,管理区建立良
种繁育队79个,良种繁育田 165 375亩。同时发动群选群育,砚山公社东五顶管区老贫农于惠
珍,1953年在满仓金大豆地里选出一棵成熟早、结荚多的大豆,经他五年时间繁育,共获得650
公斤新种子。经示范观察,较原满仓金增产 34.9%,1959年于惠珍被合江地区授予“农民选种
家”称号,其培育的大豆命名为“于惠珍大豆”,并在县内进行推广。’随后相继有“花马大
豆”、“兴本大豆”、“嘎尔当大豆”及“嘟噜梅大豆”等民间良种出现。

表十 1949—1959年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情况表 单位:亩



  1960年,因天灾人祸,不少村屯“以粮代种”,使良种面积有所下降,原推广的良种又出
现混杂退化,产量明显下降。1962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将过去以公社建场的良种繁育体系,
转到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等级种子田上来。1963年花马公社黑鱼大队,建立了同种瓜结合的
种子田专业组;仁和大队建立干部、老农、青年三结合的“科研小组”(即种子小组),由此克
服了过去生产队种子田“春建、夏散、秋不见”的现象。

  1964年全省推广克强、克壮小麦良种,富锦经过 4年,到1968年已普及全县。1966年引入
罗马尼亚玉米双交种H4—103.在县良种场、仁和大队试种,垧产超万斤(市斤)。1968年在仁和
大队用引入亲本配制中杂11号双交种获得成功,随之扩展到全县各公社重点大队。为加速两杂
亲本繁殖,本县从1969年到1982年,共进行 8次南繁育种(即去海南岛繁育种子),先后派出南
繁育种技术人员达64人次,累计繁育两杂种子达58 吨(详见表十一)。

  为加速良种繁育和推广,1973年首先在花马、长安试办公社种子站,次年各公社均建起社
办种子站,相继以公社农技推广站为主体,建起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室( 311处)良种繁育
体系,促进了良种繁育工作。出现了“单粒摆籽,高倍繁殖”、“队队制种,普及两杂”的新
局面。推进了以普及克旱4、6、7号和克涝3号为主的小麦良种化;全县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达
10%以上,其中花马公社占70%。

  为逐步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
组织供应良种(简称四化一供)的要求。本县于1978年撤消县良种管理站和公社种子站,建立县
种子公司,并在锦山、长安、向阳川、二龙山、兴隆、富锦镇等公社建立六处中心站,实行种
子分区管理。1982年3月在正大街设立菜籽商店,菜籽经营由商业部门转到种子部门管理。

  1983年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形势,将富锦镇中心站迁往大榆树,并将西安、二道
岗、砚山、新建等公社种子站改为联营站,其余公社种子站改为代销站,使供种体系更加完善。

  1985年将六个中心站和一处菜籽商店改为种子分公司,并实行三定(人员、任务、利润)一
奖经济责任制。

  为加强良种基地建设,狠抓原种场的原种生产。几年来原种场按“四化一供”要求,每年
建立自交作物“三圃”提纯复壮田、原种生产田3 000余亩,年产原种200吨,基本满足一级种
子田繁殖用种。1980年又在种畜场南建立宏业良种场(集体经营),1983年即收获豆麦良种 300
吨。1982年在大榆树公社永和大队西北(原富锦镇富民大队远征队)建良种试验场 1处,由县种
子公司经营,承担繁育新品种任务。

  1983年全县良种繁育面积达86 635亩,产原良种6 872.5吨,其中玉米杂交种180吨,根据
联产承包的新形势,主要采取联户分片制种。

  1984年县种子公司在长安乡长胜村建立种子繁育专业村试点,当年即上交良种535吨。1985
年全县有预约繁殖点44处,良种繁育面积4.4万亩,产良种3 381吨,其中玉米杂交种 200吨。
1985年全县推广各种作物良种3 400吨,较1982年增加1 250吨,其中玉米杂交种 550吨,良种
普及面积195万亩,占粮豆面积87.4%,基本做到自交作物三年一供,玉米、水稻一年一供。

表十一 富锦县历次去海南岛育种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注:*①号为带队负责人。②1984—1985年参加合江地区育种队,故无面积与繁种数量。③
全县10次育种面积为564.7亩,累计繁种58 150公斤。

  种子机械加工始于1979年,先后购入12台重力式种子精选机和14台复式谷物选种机。自1980
年进行机械精选以来,至1985年底,全县累计精选各种作物种子21 587.5吨,提高了种子净度
和种子发芽率,同时做到了分级选用,选后大粒小麦可提高产量 4—6%。建立简易型种子烘干
室9处,种床250平方米,对玉米、高粱杂交种亲本及稻种烘干脱水,到1985年底烘干种子达13 41.5
吨,经过烘干,使种子发芽达到90%以上。

  划分品种积温区,可防止盲目推广良种。富锦属省第三积温带,1978年根据本县建国以来
气象资料和自然条件,划分三个品种积温区:第一积温区,常年积温为 2 600度(摄氏),活动
积温为2 400度,在锦山公社西部14个大队,占全县耕地5.6%;第二积温区,常年积温为2.500
度,活动积温为 2 300度,包括二道岗、锦山(其余12个大队)、西安、上街基、长安、富锦镇、
太平川、砚山、头林、大榆树、富民、向阳川、择林、永福等公社267个大队,占全县耕地67.9%;
第三积温区,常年积温为2 400度,活动积温为2 200度,包括二龙山、新建、兴隆、宏胜等公
社114个大队,占全县耕地26.5%。1979年按上述积温带,对全县品种进行整顿,淘汰一些熟期
偏晚和品质低劣的品种,克服了“多、乱、杂”和越区种植问题。

  1985年底,全县有种子库4 080平方米,晒台1 822平方米。从事种子工作专业人员为 106
人(公司直属86人),其中: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3人、农业技术员5人、农民技术员12人。

  二、良种选育和鉴定

  50年代初即在县示范场(农科所前身)进行新品种增产效果、适应范围的对比试验,1957年
成立县良种场后,亦成为品种试验网点。1960年上街基公社大户大队改建为公社良种场,并建
起本县第一个农村科研小组,从事以品种试验为主的各项试验活动,相继于1963年花马公社仁
和大队亦建立科研小组,曾连续14年对引入的350多个自交作物品种和150多个两杂组合进行试
验鉴定,其它公社亦有重点大队,从事品种试验工作。

  1971年县农科所重点开展选育良种后,到1976年即育成一批小麦、大豆新品种和玉米新组
合,由县统一布点进行试验鉴定,其中:大豆富选72—114、富系 74—215.玉米黄牙×双66、
维尔44×双66、A96×185等品系表现较好,曾在部分地区进行繁殖或制种推广。有的品系因育
种手段和育种材料不过硬,表现产量不高,抗病能力低,而被淘汰。

  1979年县农科所停止育种工作。1983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改变了良种繁育体系,除
县农科所、原种场继续承担品种试验外,农村已不再进行品种试验。

  建国以来,通过县、社、队品种试验对比,已鉴定出适于富锦县栽培的各种作物品种有83
个,其中50年代有14个、60年代有25个、70年代有44个。按作物品种统计:小麦有28个品种,
大豆21个,高粱7个,谷子15个,玉米10个,糜子2个。

  三、农作物品种变革

  (一)小 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垦初期种火麦子,熟期早,产量不高。

  民国10年(1921年)前后,有了“大青芒”、“土光头”品种,但不抗锈病。至民国18年
(1929年)绥滨县近思公司美国人巴尔木引进“光头”小麦,不久传入富锦。

  伪满康德11年(1944年)由劝农模花场通过“笃农家”(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劳模)推广农林三
号、勇捷、兰寿、依兰有芒白稃等品种,推广面积不大,直到1945年解放时,仅有少数农户种
植,多数仍种植大青芒、光头等,且混有大量莜麦,品质低劣,产量不高。

  建国后首先对农林三号、依兰有芒白稃小麦品种进行普查,并在大户、丰太等重点村屯繁
殖农林三号,由县种子收购站组织收购和推广,到1954年已基本普及全县。

  1952年引入合作二号(哈系2370),经试验表现高产,1953年县示范繁殖场种植18垧,次年
正式推广,至1957年基本普及。

  1954~1964年10年间相继推广:成都,合作4、5、6号,秃不齐,东农 101、102、108.松
花江1、3、4、6、7号,远东,八客权,大白麦,合春一号,克繁,克刚,明尼,东农56—2228
等品种。

  1964年全省重点推广克强、克壮后,本县到1967年即普及全县,与此同时推广了辽春 1号、
2号,合春 2、3、4、6、7、8、9号,佳586.佳选2号,克光、克健、克群、599.早红、克全、
克风、克红,风力,文庆,迎丰,辽60.棉8—49.新曙光1号、3号等品种。

  1972年推广合春11号,克旱,克旱4号和北良6201—3等,取代了原有小麦品种。到1975年
又推广克旱6号,克涝3号,印度798.辽春5号、6号,使小麦做到早、中、晚和岗、中、洼搭配
种植。1974年推广克丰1号,克早7号,佳66—125 .克69—511以及墨西哥矮秆早熟小麦他诺瑞
(即墨他)。

  1975—1985年推广克69—698.克69—699.克涝4号,辽春7号、8号,合春12号,克旱8号,
克69—100.克70—388.克丰2号、3号,克旱9号,东农120.龙麦12号等新品种。

  (二)大 豆

  富锦开垦之初,多种植小金黄、铁荚青等早熟大豆,品质好,产量不高。

  民国10年(1921年)前后,始引进晚熟大豆四粒黄、大白眉、嘟噜黄、一窝蜂等品种。民国
19年(1930年)农事试验场引入“黄宝珠”进行试验。

  伪满康德11年(1944年)劝农模范场向“笃农家”推广满仓金、元宝金等品种,推广面积不
大,到1948年调查全县仅种植4 500余亩。

  1949年开始重点繁殖和推广满仓金大豆,到1951年普及全县。

  1954年引入荆山璞大豆,到1958年推广到52 500亩。1956—1960年相继推广早熟大豆黑龙
江41号,中晚熟大豆东农1号、4号,于惠珍大豆,嘟噜梅,嫩江小黄豆,望奎四粒顶,呼兰六
月脐,集体4号、5号,嘟噜黄,合丰5号、6号等品种。

  1961—1970年推广花马大豆,东农5号,合交6、8、11、13号,克系 283.兴本大豆,丰收
1号、2号,合丰2号,公交246—1,黑系6018.东农27号,克北1号等品种。

  1971—1978年推广合丰14、17、18号,黑农10号、11号,黑河3、51、54号,丰收8号、10
号,久兴紫花,东农64—286.小连,北良205.丰豆5号,克交228.北良61—5186.合丰19号、22
号,合交68—600.合交68—533.黑农16号,丰收11号,合丰23号,合交71一631.合交 71—945.
合交575—1.丰收12号,绥农1号;合交575—2.绥交69—4258.钢6610—5等品种。

  1979—1985年推广绥农4号,黑河4号,合丰24、25、26号等品种。

  (三)玉 米

  种植较早的是小粒红(亦称火苞米)、白苞米,品质好产量低。

  民国15年(1926年)出现白头霜、马牙子(亦称老来瘪),后有粘苞米和爆粒的“洋苞米”。

  1953年引入加拿大645.熟期晚,推广面积不大。1955年由勃利引入黄金塔,产量较高,到
1959年即普及全县。1960年推广英粒子和红穰细(长春 2号),部分地方推广品种间杂交种“黄
金塔×白头霜”。

  1962年由宝清引入农家良种“宝清红骨”,产量高、品质好,取代了原有黄金塔品种,成
为本县玉米的当家品种。

  1965年和1966年,分别引入加拿大645×牛尾黄杂交种和罗马尼亚玉米双交种 H4—103.后
者在县良种场、花马公社仁和大队试种成功。

  1968年在花马公社仁和大队用自交系配制中杂11号玉米双交种,次年种植 420亩,产量高
于当地品种,从而打开推广玉米杂交种的局面。

  1971—1982年相继推广的玉米杂交品种有:嫩单 1号、2号,新组合1号,合玉6号、7号,
牡单 2号,东农243.桐×塔,集单1号,勃单1号,合玉9号,A96×黄牙,钢玉1号,新黑玉46.
合玉10号、11号,维尔44×双66.黄牙×双66.维尔44×冬黄,合玉12号,A96×185.H4103528.
H4103×423.嫩单3号,龙单1号等。

  1983年推广嫩单4号,小面积试种龙肇1号,龙单5号,嫩单5号。

  1985年推广新合玉11号,合玉14号。

  (四)高 粱

  开始种植多采用小红壳、大八叶等品种。民国18年(1929年)由辽宁引入歪脖张,民国19年
(1930)县农事试验场曾引种“老头白”高粱,未能推广。

  伪满康德 5年(1938年)种植品种有黄罗伞,蛇眼,老母猪跷脚。另外还有种植较久的甜秆,
长挺子,粘高粱,绕子高粱、笤帚糜子等高粱。

  1949年建国后,主要提纯歪脖张,牛心红等老品种,进行推广。花马区善北村曾引入晚熟
品种“双心红”种植。

  1961年推广合江红1号、2号和蛤蟆眼,次年引入“唐育早熟”高粱,不适应本地栽培而未
继续推广。

  1969和1970年引入宝清大粒红,试种佳58—155.兰育3号,黑杂31号、38号,嫩杂6号等品
种。

  1971—1975年试种同杂2号,嫩杂9号,推广五常双心红(恢77)、新黄罗伞和早熟高粱八叶
齐;推广杂交种合红5号和父本“鸡歪”,早熟杂交种合红 6号和父本“克63—104—1”合红7
号等。

  1983年由兰西引入“兰杂1号”进行推广。

  (五)谷 子

  最早栽培的谷子品种为糟皮,鸭子嘴粘谷,红粘谷。民国19年(1930年)农事试验场试种
“白谷子”,未能推广。

  伪满康德2年(1935年)种植大青苗,大粒黄,刀把齐等品种。

  解放后,1948年由集贤引入早熟品种“勾根”,在花马一带推广。1952年由呼兰引入“薄
地租二号”试种,到1957年基本普及全县。

  1958—1967年推广的品种有金香玉,皮包银,合光1号,大粗穗,疙瘩青,龙谷1号,合光
3号,合光4号、5号,安谷31号、62号,牡丹江黄粘谷等品种。

  1970—1978年相继推广:合光7号、8号,哈尔滨12号,佳67—128.佳6401—1—2.备荒1号,
龙谷10—4.龙谷23.合光6号,嫩选7号,合光9号,南72—4.佳73—520.70—5328—10(早熟种),
佳70—84.佳73—605.绥谷1号,哈尔滨11号等。

  (六)水 稻

  从民国到建国初期,水稻品种多为小红芒,产量较低。1955年始引入石狩白毛,到1958年
已发展7 500余亩。

  1960和1964年相继引入国主,北海1号,合江1、2、3号和合江6号,禹申龙白毛。

  1971年和1978年又引入北斗,丰产4号,长白1号和进行合江10、11、14、16、19号等品种
进行推广。

  1984年以来推广垦稻三号,合江20、21、22号等品种。

  (七)陆 稻

  当地品种为红芒稻,1960年试种水陆1号,1971年推广陆稻614.1975年推广水陆5 号,1985
年在择林、长安等地试种秦爱陆稻,亩产235公斤。

  (八)糜 子

  当地品种有黄糜子、黑笊篱头、大红糜子、大白糜子(大白鼠)。1964年由林甸引入“双粒
糜子”;1970年推广龙黍4号、5号和逊克、肇东、早熟2号、蒙古2号等早熟品种;1971年推广
龙黍10号、年丰糜子;1976年推广龙黍18号、19号。

  (九)小 豆

  当地品种有花脸小豆、红小豆、白小豆、黧小豆。1954年二龙山区西风阳村由吉林引入黑
小豆,产量高,但熟期晚;1980年由省院引入龙73~7003红小豆在县农科所试种。

  (十)饭 豆

  当地品种较多,蔓生有灰饭豆、白饭豆;站秧的有花脸饭豆、长斑点、豇饭豆、黄饭豆、
黄花脸白饭豆、粳米豆、大粒白饭豆、白苏力豆(日本豆);1971年由林甸引入老龙蹲饭豆。

  (十一)马 铃 薯

  民国时期多种红土豆(俗称红鬼子、红薯子)和白土豆(分白瓤、黄瓤)。伪满康德7年(1940
年)日本开拓团带入“男爵”土豆(当地叫扁土豆),品质较好,但不抗病,产量较低。

  1958年引入多子白(292—20)和推广伊姆卡,产量虽高,但品质差。1960年推广串地龙(麻
土豆),当地品种有高丽自、黑傻子、扁头王。1963年推广波兰2号、德友 1号(和平),1969年
推广克新1、2、3号,1975年试种克疫品种。

  为解决马铃薯退化,1971年富锦镇富兴二队推广夏播(7月上旬)留种;1973年又用克新3号
品种推广实生苗育种;1985年在兴隆、头林、富民等乡和县农科所试种克新 2号脱毒种薯,平
均增产65.2%。

  (十二)甘 薯

  富锦县种植的地瓜品种主要来自山东省牟平、文登两县,多由本县华胜村人回原籍带来。
先后种植的品种有胜利1 00、瞎五斤、696(白地瓜)、541、1—38等。

  (十三)甜 菜

  民国时期多种紫色糖甜菜,直到解放后。1957年佳木斯友谊糖厂在本县建立甜菜管理组,
开始生产原料甜菜,品种为苏联引入的PI537和波兰引入的喜爱尔(CLR)。

  1971年种植采种甜菜,品种为双丰1号,至1976年恢复生产原料甜菜后,采用双丰5号、双
丰303、304、305.范育1号和新疆1号等品种。

  (十四)烤 烟

  先后推广的品种有抗44、偏金黄、大金星、龙烟1号、中烟15号(5008)、7141、7273、G140、
G28、AC82等。

  (十五)晒 烟

  当地品种有柳叶尖、琥珀香、富锦大叶、蛤蟆头,1978年以来引入南雄、六寨山1号、龙
烟2号等品种进行推广。

  (十六)蔬 菜

  旱黄瓜有小八权、大八权、叶三、白头霜、大青皮、九月青等品种。

  水黄瓜 有叶三、宁阳青刺、永久、津研2号、长春密刺、丹东大刺、佳市青刺、津研4、
津白6号、夏丰等。

  大青椒 有三道筋、富锦大青椒、巴彦大青椒、世界冠军、铁皮青椒、同丰16等。

  小辣椒 有齐头小辣椒、羊角椒、早熟一号。

  番茄(西红柿、柿子) 有小红柿子、黄牛奶柿子、黄圆柿子、小红桃柿子、大牛心、粉红
甜肉、大头梨、强力米寿、北京早粉、齐研矮粉、苹果青、济南大粉、6613、津粉65号、特洛
皮克、美国早红。

  早甘蓝(大头菜) 有富锦早、早圆头(北京早熟)、金早生、迎春、报春。

  中甘蓝 有黄苗、黑叶小平头、京丰1号、早熟21等。

  晚甘蓝 海拉尔4号。

  茄子 有线茄子、黑油茄子、黑河油茄、鹰嘴、长茄1号、松江长茄、科选1号等。

  韭菜 有大青苗、黄苗、紫根韭菜(牛毛细)、大马莲、二马莲、竹竿青、大金沟、汉中冬
韭菜等。

  大葱 有鸡腿葱、大白皮、海洋葱、章丘葱等。

  白菜 有大青帮、小核桃纹、大核桃纹、山东菜(牛心菜)、二牛心、通化菜、通化4号、
黄籽、九号菜、牡丹江1号、四号矬,佳白1号、2号等。

  芥菜 有花樱芥菜、大叶芥菜。

  大萝卜 有灯笼红、王兆红。

  青萝卜 有豆瓣青、翘头青。

  水萝卜 有五樱水萝卜、樱头水萝卜。

  槟榔萝卜 心里美。

  胡萝卜 有雁脖红、一支蜡、全红五寸人参。

  菠菜 有圆叶(光头)、尖叶(剌菠菜、压霜菠菜)、尖大叶菠菜。

  豆角 有家雀蛋、大姑娘挽袖、挤豆、胖孩腿、大马掌、老来少、鹊雀翻白眼、五月鲜、
油豆、压倒架、金钩、早豆角、沙克沙、早油豆(鸡西自来油)、黑五月鲜、双季豆、灰大架、
北方宽等。

  豇豆角 红嘴燕、豉豇28。

  芹菜 有实心芹菜(铁杆青)、大叶芹菜(空心)。

  西瓜 有旭东(早花)、蜜宝、龙蜜100号、龙蜜 104.金钟冠龙、新红宝、乌皮西瓜、湘蜜
等。

  甜瓜 有青皮、牙瓜、羊角蜜、红瓤蛤蟆酥、青瓤蛤蟆酥、黄金道、香蕉瓜(毛子瓜)、山
白、顶心红、八利香、香水、黄面瓜、六蜜、铁把青台湾蜜、白沙蜜、破皮红、三十蜜、青羊
头、虎皮脆、灯笼脆、金线柳、茂英等。

  大蒜 有紫皮蒜(可抽蒜苔)、白皮蒜(也叫狗牙蒜)。

  圆葱 有红皮、黄皮之分。

  (十七)果 树

  苹果树 黄太平、青太平、大秋、花红、红铃当、扁海棠、玻璃果、黄海棠、丰收、123(
金红)、361(东风)、东光、462(小帅)、吉都夫。

  梨 香水梨、龙香。

  葡萄 黑莲子、红香水、布来顿、耐格拉、巨峰、黑汗、贝达、美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