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设治前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设治前的历史沿革



  

  商周为古肃慎故地

  汤原地域,虞舜时,属慎氏东北之一部。周称肃慎。《史记,五帝本纪》载:“至于荒服、
北山戎、发息慎、 咸载舜帝之功”。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肃慎氏之国在白民北”。
《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尚书序》载:“成王即伐
东夷,肃慎来贺”。《逸周书·王会解》载:“正北方稷慎大尘”。《左传》对战国以前北方
与中原之隶书关系亦有明确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关于肃慎疆界《晋书·四夷
传》称:“在不咸山(长白山)之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今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西
接寇曼汉国,北极弱水(黑龙江)。可见肃慎疆土辽阔,广袤数千里;汤原为海内之地,当为肃
慎国之一部。今汤原县竹帘乡海龙沟原始社会遗址、香兰镇双河原始社会遗址、汤原镇东庆升
原始社会遗址等古代文化遗存,均属海青类型,距今 3千年左右,此种类型遗址密布于三江平
原各条河流两岸。出土陶瓷器仍以红褐陶为主,纹饰流行戮刺纹、大篦点纹、大方格纹、之字
篦点纹、螺旋纹,为该时期重要特点。

  战国至晋为貉、秽 、扶余、寇曼汗、豆莫娄地

  汤原地方,战国为貉地,汉为 秽地。《黑龙江志稿》云:秽 、貊、所属当有今呼兰、汤
原数县,其境盖东西长而南北狭也。后汉三国时代,汤原地方属夫余、挹娄之间,当为寇曼汉
国辖地。竹帘乡兰田原始社会遗址属绥滨蜿蜒河类型,距今两千年左右,当为挹娄人之文化遗
存;此遗址中亦出现有红衣陶,此乃挹娄文化与寇曼文化融合过程之反映。后魏时,勿吉国人
进入夫余北境,其后裔东移建豆莫娄国与寇曼汉均属夫余之裔。《黑龙江志稿》考北夫余为族
名,寇曼汉或豆莫娄为部名。今汤原县境内发现的11处原始社会遗址中有 6处出现红衣陶;红
衣陶乃秽貊、夫余及其后裔寇曼汉、豆莫娄文化特征。豆莫娄人与勿吉人融合形成唐代时期黑
水靺鞨人。

  唐代为黑水靺鞨地、渤海国北境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与高丽接壤者曰粟末部、其西北曰伯咄部、伯咄部之东曰安车骨部
靺鞨、又伯咄部之东曰拂涅部、拂涅部之东曰号室部、安车骨部之东曰黑水部。唐初有黑水靺
鞨、粟末靺鞨,其余五部无闻,汤原地属黑水部境。汤原县竹帘乡竹东村、胜利乡复兴村、振
兴乡新城村等地古遗址均发现口沿饰有附加堆纹、捺捏纹。肩部往往饰有凸弦纹、水波纹的夹
砂黄褐陶及夹砂灰褐陶,属绥滨同仁一期文化类型,乃勿吉及黑水靺鞨文化遗存,已进入早期
铁器时代。

  渤海国建立后,汤原地方处渤海国北境。振兴乡新城屯古墓中已出土有重唇、鼓腹轮制灰
陶罐,被称为靺鞨罐,此种陶器在和龙渤海遗址及东宁大城子渤海墓中皆有发现,此种重唇陶
器系渤海时期遗物。考古证明汤原境内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遗存:即红衣陶属夫余、北夫余、
豆莫娄物质文化;海青~蜿蜒河~同仁类型属肃慎~挹娄~勿吉物质文化;说明松花江中下游
乃肃慎系诸族及夫余系诸族融合的重要地带。出土文物有文献记载相吻合。

  辽代为五国部盆奴里国地

  契丹人灭粟末靺鞨人建的渤海国后,黑水靺鞨改成女真。黑水靺鞨后裔乃生女真之一支,
在松花江中下游建立五大部落,史称五国部。

  五国部有剖阿里国、盆奴里国、越里吉国、奥来密国、越里笃国。《东三省经略》、《黑
龙江志稿》、《黑龙江大事志》均称汤原为五国部之盆奴里国地。《黑龙江志稿》云:“五国
部内富珠里,原作蒲奴里”。今汤原县西南有古土城名盆奴里。当即蒲奴里之音谐。《黑龙江
舆地图》在近汤旺河口右岸之固木纳城处注录为五国部盆奴里国故城。盆奴里国,又称博诺国。
女真语“博诺”乃冰雹之意。今汤原县地处小兴安岭南端之地理条件决定,为黑龙江省大雨、
暴雨中心地带,山地及迎风山坡降雹机会较多,正阳乡仙马山谷、黑金河乡谷地、望江镇格节
河上游转裕德乡北华村一线,平均每年冰雹日数山区及半山区在两天以上,辽代五国部之一族
便以博诺为其国名。1984年汤原县振兴乡新城村古墓中发现轮制细泥质瓜棱壶、手制重唇罐、
踏部镂孔穿部较高之铁马镫、小铁削、铜镜、铜饰件、凿头铁箭等遗物,与绥滨三号墓出土者
基本相同;属辽代遗物,当为五国部之文化遗存。

  金代属上京路蒲峪路屯河猛安

  生女真完颜部有文字可考历史,大致可从公元十世纪初函普(后被追称始祖)起直至四世祖
绥可(献祖)以前时代,各部散居野处不相联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嗣后,酋长绥可迁居按出
虎水(阿什河)一带,教人烧炭炼铁、耕垦种植,始筑室有栋宇之制,自此遂定居按出虎水之侧。
完颜部定居今阿什河流域。历一个世纪以上过程,女真人完成自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

  辽天庆三年(1113),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酋长之后,统一女真各部,辽天庆五年(1115)
正式建国,号称大金,定都会宁(阿城县白城)。金朝建国后,不再有五国部称号。为巩固新政
权,实行“猛安”、“谋克”制。300户为一个谋克、10谋克为1个猛安。金朝于上京路内设蒲
峪路胡里改路、率频路(路相当今之省)管辖黑龙江流域。汤旺河流域即汤原县西部地方属蒲峪
路辖境,于汤旺河口之固木纳城设屯河猛安。今汤原县东部,当时为胡里改路管辖。《吉林旧
闻录》云:“汤原境内有东西古城,西古城有石碑,文曰‘郎家津’,今其地为郎家渡口”。
《黑龙江舆地图》将此两座并列古城标注为“郎君城”。清末《兴东道总图》在其城南江面上
标注为“郎君口”。其城掘壕起墙,夯土版筑,有壁垒(马面)角楼,城之形制具有金代特点。
1979年于郎家津东古城中出土 1把金代铁锹头,同年于西古城垣外出土大批铜钱,其中有北宋
21个年号金属货币,较多者为:“元丰通宝”、“熙宁元宝”、“元佑通宝”、“皇宋通宝”、
“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另有少量金代中期铜钱“大定通宝”、“正隆元宝”。1980年
县文化科在振兴乡东西古城间掘出完整轮制灰陶罐 1个,古城内外广阔地面上分布有大量质地
坚硬的拍印纹抡制细泥质陶片、布纹瓦、定瓷、仿定(亦称土定)、龙泉窑瓷器碎片以及黑亮釉
鸡腿罈残片等。大量出土文物证实,振兴乡郎家津古城,属于胡里改路所辖猛安、谋克城寨。
1985年7月,振兴乡振兴村西北3华里处发现金代窖藏文物,窖藏铁器可分为 3类:生活用具有
剪刀、门闩、锁、锅、带銙、带扣;生产工具有铡刀、犁镜、镰刀、锹、铲、锯、锛、钳、车
马具、嚼环;狩猎及战争武器有矛、箭头、刀。同时出土有宋代开国钱币“宋元通宝”及“熙
宁元宝”、“元丰通宝”等北宋铜钱25枚。从出土之犁镜、镰刀、锄刀等农具看,本县振兴乡
一带金代中期已有发达的农业生产。

  除金代古城址外,县境内江河沿岸尚发现有金代村落遗址多处,遗址中亦出土有金代文物:
香兰镇大兴、大正村附近出土过金代文物铜镜、铜锅;竹帘乡保全村及汤原镇东江村均出土过
金代官印“副统之印”。《黑龙江志稿》载:清光绪朝,汤原县人掘得印,文曰:“辽东路转
运副使印”,印背镌“明昌四年尚书礼部监造”。考明昌为金章宗年号,乃属金代官印。竹帘
乡民主村附近,出土过宋代钱币及三足环耳铁锅;竹帘海龙沟口东侧亦出过宋代铜钱。固木纳
城附近,出土过六板耳铁锅等。已发现的遗址及大量金代文物证实,金代在汤原地方建立有城
乡完备的统治机构猛安谋克,并对本地进行过开发与建设。

  元初为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境,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桃温万户府

  元朝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辽阳等行省。设于东北之
辽阳行省包括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辽阳行省分设 7路:辽阳路、沈阳路、大宁路、广宁路、
东宁路、开原路及后来于开原路所属松花江下游地区增设的女真水达达路。汤原属水达达路辖
境。

  为加强对女真人的统治,打通通往黑龙江口驿道,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水达达地区
设桃温、胡里改、斡脱邻、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管理松花江南北,纳税户20 960户。
桃温军民万户府设在汤旺河右岸之桃温城,府因桃温水(汤旺河)而得名。《黑龙江通志纲要》
载:“汤旺河,元设军民万户府”。

  明代属奴儿干都司屯河卫

  十四世纪初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至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
强对东北地区管理,自永乐元年至永乐七年(1403~1409)陆续设置 130个卫,永乐七年朱棣采
纳奴儿干官员建议,下令派太监亦失哈与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官兵千余人,乘船至黑龙江口附
近特林地方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军政。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明朝政
府又增设卫所、三姓(依兰)管境内又建置24卫,其中有屯河卫。据《明实录》载,明永乐三年
八月壬辰命设屯河卫,后于正统八年四月丙午命设成讨温卫。

  明代通往奴儿干交通干线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此一线路自海西底失卜站 (今双城县西拉林
河畔花园屯古城)至距奴儿干城约5里之满经站,设站44处,经10城,共54城站。固木纳城明代
称托温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水托温城、满赤溪站。《明代东北驿站考》云:托温城满赤溪站
在今汤原县香兰附近之固木纳城,托温城亦桃温城, 元代军民万户府,西距斡朵怜万户府180
里,当今汤原县近郊之地。《辽东志》将托温城与满赤溪站分为两地,应合而为一。

  清初为盛京将军宁古塔昂邦章京和黑龙江将军辖境,后属依兰府辖区三姓汉满插花地

  清代初期,汤原地区为清延盛京将军所辖。顺治十年(1653)为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地,康熙
元年(1622),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继为宁古塔将军所辖。康熙二十二年
(1683),设置黑龙江将军,又为黑龙江将军所辖。雍正十二年(1734),黑龙江将军下设呼兰城
守尉,汤原地区则为呼兰城守尉所辖地。乾隆二十七年(1752),划呼兰城迤东松花江北地,借
于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设 5个驿站。汤原地方沿江地区属三姓副都统辖地,为三姓汉满插花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裁三姓副都统,置依兰府,汤原地方在其辖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