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镇、乡 鹤立镇
鹤立镇地处汤原县北部,距县城75公里。东邻吉祥乡,西靠永发乡,南邻莲江口镇和平安
乡,北与鹤岗市接壤。
全镇总面积为82.9平方公里,合124 350亩,其中耕地67 996亩,占总面积的51%。全镇总
人口24 251人,其中非农人口13 978人。主要民族有汉族、朝鲜族、回族及满族。
鹤立镇位于鹤立河畔,因鹤立河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鹤立地方出放鹤字段
毛荒,于鹤立镇内建草房马架子两间,为荒务公局办公处所。民国 3年(1914)10月,在鹤立设
汤原县清丈公局。放荒后鹤立地区出现夏家窝棚、卢家屯等村落。民国 5年(1916)鹤立岗为汤
原县第五区,辖63保。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之后,伪满康德 6年(1939)设鹤立县。东北光复后,
1945年12月,建鹤立县人民政府,1948年10月,又并入汤原县,原鹤立县城为鹤立区,1956年
改为鹤立镇;1958年成立鹤立镇人民公社,翌年 1月改隶鹤岗市,1956年又回归汤原县;1984
年取消人民公社后,改为鹤立镇人民政府,省属鹤立林业局和省森工局技工校以及部分毗邻劳
改农场的企事业单位座落在镇区。
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平原,境内有阿凌达河、乌龙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1990年,播种农作物67 436亩,产粮12 021吨。其中水稻5 109吨,大豆1 502吨。造林面
积4 500亩,大牲畜存栏1 350头,其中奶牛363头;生猪存栏4 767头;羊存栏848只;家禽40 035
只。
1990年末镇办企业有:文具、砂石、木材加工、化工和制砖等 8户厂家,年完成工业产值
412万元,全镇交通便利,佳鹤铁路由镇内穿越,哈萝公路与乡间公路纵横贯通。
镇内商业有百货、五金、食品、医药、石油、木材等批发站和百货商场、供销合作社、食
杂商店,各村还设有供销部。
镇内有中学2所、小学8所、农业技术高级中学 1所,有文化站、电影管理站、电影院、广
播站、新华书站各1处;县第二人民医院座落在鹤立镇内,另有镇卫生院1处,各村设有卫生所。
抗日期间,为国光荣捐躯的裴治云等十二位抗联烈士的墓碑座落在镇区中心,前来拜谒者
络绎不绝。
全镇共辖4街、18村。4街:胜利街、团结街、忠诚街、和平街。
鹤立镇行政村概况
莲江口镇
莲江口镇地处汤原县东部,距县城34公里,北邻鹤立镇、永发乡,东邻平安乡,全镇总面
积为54.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 347亩;总人口14 871人,其中市镇人口7 960人。主要民族
有汉族、朝鲜族、回族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莲花乡。宣统二年 (1910)7月,属汤原东二区,并于莲花泡设
清丈分局;民国5~20年(1916~1931)属汤原县四区;伪康德6年(1939)至1948年莲江口属鹤立
县;1948年11月至1956年12月属汤原县第八区;1956年 2月21日建莲江口乡;1958年建莲江口
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莲江口镇。1985年底,平安乡自莲江口镇划出。镇境内地势平坦,水
源充足,适于种植水稻。1990年播种农作物23 058亩,总产量4 287吨,其中水稻产量1 502吨,
占总产量的35%。年末大牲畜存栏508头,其中奶牛 126头;生猪存栏2 405头;羊379只;家禽
49 968只。
1990年底有10户镇办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74.7万元。镇区面积 5.75平方公里。主要
街道为水泥路面,平整宽阔,两旁绿荫如盖。镇内交通便利,绥佳铁路、佳鹤铁路并哈萝公路、
鹤大公路,由西向东穿越全境。1983年在松花江岸建成运粮码头和旅客航运渡口;1984年,佳
木斯港务局在松花江北岸莲江口镇区建一处贮运原煤的码头;1989年10月,松花江公路大桥飞
架南北,从此两岸变为通途。莲江口镇办企业发展迅速,松花江医疗用品厂于1988年建成投产,
生产的“一次性输液管”,年产量可达 800万只,产值近千万元,产品销往大连、西安、哈尔
滨等市,并部分出口苏联。省直属企业黑龙江省石油公司佳木斯油库座落在镇中心。
1988年7月 26日,莲江口镇被县委辟为开发区。大搞横向联合,推动了经济大幅度发展。
199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 906.4万元。
镇内商业供销网点密集,村村均设有供销社或代销店有中学1所、小学7所;有广播站、电
影管理站、文化站、卫生院各1处。
镇辖6村和1个良种场。
莲江口镇行政区概况
香兰镇
香兰镇地处汤原县西总,距县城15公里。南邻汤旺朝鲜族乡,东南邻竹帘乡,北隔汤旺河
邻正阳乡,西部与伊春市浩良河区接壤。
全镇总面积为132.4平方公里,合198 600亩,其中耕地100 545亩,占总面积50.6%;总人
口为31 296人,其中市镇人口9 003人;主要民族有汉族、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香兰地区属汤原县西河乡辖地,清宣统二年(1910),属汤原县西
一区;民国5年(1916)属汤原县第二区;伪满康德6年(1939)属竹帘村;1946年第四区政府设在
香兰;1956年改为香兰乡;1958年改建成香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香兰镇。
镇区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密如蛛网,是连接汤旺乡、竹帘乡及依兰县、清河林业局、香
兰农场的枢纽, 清河林业局木材转运站设在镇区。这里开发较早,桃温万户府即设在距镇区2
公里处。
全镇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梁。1990年播种农作物94 167亩,总
产量15 538吨,其中产水稻 2 646吨,玉米8 661吨,大豆2 923吨。全镇水田利用汤旺河灌区
水源。年末大牲畜存栏2 054头,生猪存栏 6 690头,羊2 271只,家禽43 233只。有各种拖拉
机622台,大中型农具48台件。年末有镇办企业 13户:装饰板厂、化工厂、油毡纸厂、食品厂、
木器厂、砖厂、砂石厂、油面厂、针织厂、建筑工程队、建材厂等, 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22
万元。镇区里建筑砂石蕴藏丰富,砖厂兴旺,第一砖厂所生产的红砖为省优产品,镇内主要街
道为水泥路面,商业网点密集,农贸市场殊为活跃。镇内有供销社、商店及服务网点。
镇内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带帽”中学5所;有电影管理站、电影院、文化站各 1处;
镇有医院,村村有卫生所。文化古迹有:双河原始社会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桃温军民
万户府古城址。
全镇共辖25村。
香兰镇行政村概况
望江镇
距县城30公里。南隔松花江与佳木斯市相望,西邻太平乡和胜利乡,东邻莲江口镇,北邻
裕德乡、永发乡。
全镇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合232 500亩。耕地87 910亩,占总积的37.8%。总人口20 483
人,其中市镇人口2 079人。主要民族有汉族、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在格节河东至花市河(今法斯河)间置有四合屯、双发屯 、格节
河屯、宝宝山屯、新立屯、双顶屯。宣统二年(1910)七月,本地属汤原县东二区;民国时期属
汤原县第四区;伪康德2年(1935)属第四区四合保;伪康德6年(1939)划属鹤立县;1948年划归
汤原县属第八区;1956年南部村屯属万庆乡,北部村屯属四合乡;1958年属莲江口人民公社,
1961年由莲江口人民公社划出一部分设望江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望江人民公社改建望江乡;
1986年8月,改制为望江镇。
镇南濒松花江,与佳木斯市隔江相望,沟通两岸的轮渡往来频繁。境内有格节河,法斯河
与大、小莲花泡。
1990年,播种农作物68 540亩,产量20 500吨,其中水稻8 900吨,玉米9 306吨,小麦706
吨。大牲畜存栏2 206头,生猪6 568头,羊1 322只,家禽25 003只。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98台,
大中型农具84台。
是年底镇办工业有泡沫塑料制品厂、砖厂、砂石厂等4户企业。年工业部产值 323万元,
实现利润4万元;有固定资产391万元。泡沫塑料制品厂生产的泡沫赛件供佳木斯电视机厂包装
用,还与深圳联营生产新型轻体建材产品PG板,销量很大。
镇内交通便利,绥佳铁路、哈萝路横贯东西,汤鹤公路纵穿南北。
镇内设有望江供销合作社,各村建有供销部或代销店。
全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20所;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一处;地区卫生院1所、村卫生
所19所。
全镇共辖23个行政村和一个良种场。
望江镇行政村概况
正阳乡
正阳乡地处汤原县西部,乡政俯设在县城,南邻汤原镇,东依胜利乡,北靠黑金河乡,西
与伊春市接壤。全乡面积122.6平方公里,合183 900亩,耕地94 545亩,占总面积 51.4%,人
口16 924人,主要民族有汉族,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宅中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汤原县中心区,民国 5年至
伪满大同2年(1916—1933)属汤原县第一区,伪康德6年(1939)属汤原县靠山保,伪康德8年(1941)
属汤原县向阳村,1946年属汤原第六区,1956年始建向阳乡。1958年并入汤原镇人民公社,1961
年复又划出成立向阳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为正阳乡。
乡境内山区较多,抗日联军曾转战靠山屯一带的崇山峻岭,打击日寇,在此留下了光辉的
业迹。
全乡1990年农作物89 598亩,产粮21 156吨,其中产水稻 5 283吨、玉米11 005吨;年末
有大牲畜2 810头,其中奶牛415头;生猪存栏4 947头;家禽46 450只。
是年底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电石厂、工程队、建桥队等6户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0万
元,实现利润 40多万元。乡内的建筑业有较强的实力;电石厂生产的电石产品年均在1 500吨
以上,销往哈尔滨、佳木斯、伊春及鹤岗等市。
乡村之间公路成网,绥佳铁路、哈萝公路经过乡境,交通便利。
正阳乡供销合作社设在汤原镇内,村村有供销店或代销店;全乡有中学 2所、小学20所。
有乡办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21个。
全乡共辖21个行政村。
正阳乡行政村概况
竹帘乡
竹帘地处汤原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西邻汤旺朝鲜族乡,西北接香兰镇,北望汤原镇,
南隔江为依兰县境。历史上曾称河西镇,商贸兴旺,为汤原县重要的门户。
全乡总面积88.7平方公里,合133 050亩,其中耕地72 112亩,水田占相当比重。人口15 783
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和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河西乡辖地;宣统二年(1910)属西二区;民国15年(1916)
属第二区;伪康德6年(1939)建竹帘村;1945年改第三区,1956年改称新发乡;1958年8月成立
竹帘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为竹帘乡。境内地势平坦,适于农业生产。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72 112亩,产粮18 029吨,其中水稻6 740吨,玉米8 369吨、大
豆2 152吨;现有造林面积150亩;大牲畜存栏939头,生猪存栏4 025头,家禽91 109只;该乡
盛产大葱、香瓜、西瓜,销往附近各县市。
是年底乡办工业有砖厂、农具厂、水泥厂、砂石厂、制油厂、工程队等,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34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水泥厂是全县仅有的两户乡办水泥厂之一,年生产能力在7 000
吨左右,产值50万元以上。
竹帘~汤原县城,竹帘~香兰镇两条乡间公路,全部实现砂石化。江滨渡口往来船只频繁。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5所;有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广播站各1处;卫生院 1所,各村有
卫生所。
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
竹帘乡行政村概况
汤旺朝鲜族乡
汤旺朝鲜族乡地处汤原县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东邻竹帘乡,北邻香兰镇,西、南邻香
兰农场。
全乡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合81 000亩,其中耕地为50 987亩,占总面积63%。总户数2 930
户,总人口12 244人,其中非农人口348人。主要民族为朝鲜族,占全乡总人口66.7%。余者为
汉、满、回等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西河乡;宣统二年(1910)七月属汤原县西一区;民国 5年
(1916)属汤原县第二区;伪满康德 6年(1939)以后属竹帘村;1946至1951年属汤原县第四区;
1952年成立汤旺朝鲜民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朝鲜民族自治乡;1958年建汤旺朝鲜族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汤旺朝鲜族乡。
全乡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中部及东部为三江平原的一部。全乡利用汤旺灌区水源
种植水田,灌区总干渠经过本乡12 600米。全乡有排水干线 5条长达11 800米,有干渠排洪闸
4座、水电井11眼,水源充足。本乡以生产水稻为主。
乡内居住的朝鲜族村民,勤劳、质朴,精于种植水稻。乡办企业发展较快,新建的化工厂,
生产的雪花膏、头油、香粉等产品销路很广;卫生筷厂、地板块厂等乡办企业均有很大的发展。
1990年乡办企业完成总产值1100万元,赢利65万元。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51 000亩,全部为水稻,总产量 18 562吨。年末大牲畜存栏628
头,其中奶牛142头;生猪3 554头;家禽36 800只。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4所;电影院、文化站各1处;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
全乡共辖18个行政村。
汤旺朝鲜族乡行政村概况
胜利乡
胜利乡地处汤原县东部,距县城15公里,南濒松花江、东邻望江镇、北邻太平川乡、西邻
汤原农场。
全乡总面积为107平方公里,合160 500亩,其中耕地80 376亩,占总面积50%,总人口15 070
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和朝鲜族。
清宣统二年(1910)属汤原县东二区;民国 5年(1916)属第四区;民国20年(1931)属第二区;
伪满康德 6年(1939)属太平川村;1945年属第二区;1956年建胜利乡;1958年成立胜利人民公
社;1974年分设胜利公社、新兴公社和太平川公社;1984年改称胜利乡。
乡境内地势平坦,有格节河、黑金河、月牙泡及耿家泡等水系,有大型抽水站 2处,中小
型抽水站35处,排灌站1处。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77 210亩,产粮16 713吨,其中水稻6 075吨,玉米7 725吨;年
末大牲畜存栏1 225头,其中奶牛96头;生猪存栏3 564头;家禽21 954只。
乡办企业有7户,当年完成产值121万元,纯利润 5万元。该乡交通方便,绥佳铁路、哈萝
公路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全乡有电影管理站,广播站各1处;中学1所,小学 15所;乡卫生院1
所,各村建有卫生所。
全乡共辖17个行政村。
胜利乡行政村概况
太平川乡
太平川乡地处汤原县中部,距县15公里,北邻裕德乡,东零望江镇,西邻黑金河乡,南邻
胜利乡。
全乡总面积为76.5平方公里,合114 750亩,其中耕地面积51 805亩,总面积45.1%,总人
口8 830人,其中非农人口210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宅中乡;宣统二年(1910)七月属汤原县东一区;民国 5年
(1916)属汤原县第四;民国20年值伪大同2年(1931—1933)属汤原县第三区;伪康德6年(1939)
属汤原县太平川村,1946年属汤原县第二区;1956年建太平川乡;1958年属胜利人民公社;1974
年12月,自胜利人民公社中划出组建太平川人民公社;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建太平川乡。此地
是著名抗日革命根据地,抗联六军军长夏云阶领导的抗日志士与日本侵略者曾在此进行过艰苦
卓绝的斗争。
全乡地势南部平坦,北部为丘陵漫岗。境内有格节河、黑金河、蝼蛄河、金满沟、姜家屯
河。太平川较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面貌有所改观。该乡特产大蒜,种植面积较大,在县
内剧各乡镇首位,新成立一奶牛场,日产鲜奶100多公斤,供应县乳品厂。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50 985亩,产粮9 955吨,其中玉米 5 258吨,造林面积4 000亩;
大牲畜年末存栏1 744头,生猪存栏2 446头,羊1 438只,家禽12 000只。
乡办企业有6户;制油厂、砖厂、酱菜厂、采石厂、奶牛场、酒厂,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
万元,实现利润8万元。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3所;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广播站各1处;乡设有卫生院,村有卫
生所、卫生室。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供销社,村有供销部或代销店。
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
太平川乡行政村概况
平安乡
平安乡地处汤原县最东部,乡政府设在莲江口镇内,距县城34公里,西部与莲江口镇交叉,
隔阿凌达河,北邻吉祥乡,南与佳木斯市隔江相望,东部濒松花江交汇形成的圈河与桦川县毗
连。
全乡总面积为200.7平方公里,合301 050亩,其中耕地73 394亩,占总面积的 24.4%,总
人口17 378人,主要民族有汉族、朝鲜族。
本乡系1985年从莲江口镇划出建立的,因内有较大的平安村,故得名平安乡,地处松花江
流域的冲积平原,两面环江,一面临河,泡沼较多,水源充足,土质肥沃,但易受水涝灾害。
境内有阿凌达河、半截河、旱河、圈河、东莲花泡、秦家泡、刘国富泡、黑鱼泡、洪水泡等,
适于水田的发展。1964年建东方红水利排灌站,1970年建铁东(群英)水利排灌站。灌溉能力已
达5万亩。沿江有46.7公里的防洪堤坝。
乡内的松滨村原系莲江口镇的机械化作业点,只有少数人家,由于地势低洼,常年受水患。
1986年,全村68户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的精神,披星戴月,风餐
露宿,苦战160天,终于修成一条长23华里,土方量 32万立方米的大堤,镇住了肆虐的“蛟龙”,
年年获得大丰收。“松滨精神”深为全县人民所钦敬推崇,全县曾掀起学习松滨的热潮。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69 941亩,粮食总产17 616吨,其中水稻 10 920吨,玉米4 704
吨;有造林面积1 000多亩;大牲畜年末存栏1 359头,其中奶牛89头,生猪存栏3 284头;家
禽22 700只。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附设中学班三所,小学 24所。在莲江口镇内有乡卫生院,各村有卫
生所。1985年建乡时,从莲江口镇划出来的乡办企业有:水泥、砖瓦、农机修配,纺织等厂,
到1990年共有6户乡办企业,年产值540万元。
平安乡共辖27个行政村。
平安乡行政村概况
黑金河乡
黑金河乡地处汤原县北部,距县城20公里。东邻太平川乡,东北邻裕德乡,南邻正阳乡,
西南邻胜利乡,西部与伊春市接壤。
全乡总面积为40.8平方公里,合61 200亩,其中耕地19 848亩,占总面积的 32.4%;总人
口4 8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伪满时期为太平川村所辖;1946年属第二区;1956年属太平川乡;1958年属胜利人民公社;
1974年12月由原胜利公社划出三个大队,并与莲江口、望江、香兰、竹帘四个公社分别在山区
新建的四个山村组建成新兴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黑金河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
建黑金河乡。
该乡地属山区,山脉纵横起伏,属小兴安岭青黑山的尾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村
处于林区边缘及浅山附近山谷平原,有利于多种经营生产。境内有亮子河和黑金河。
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19 458亩,产粮3 808吨;有造林面积4 280亩;大牲畜年末存栏
886头,生猪存栏1 482头,羊288只,家禽9 404只;农机具96台件。栽种人参10万平方米,素
有“人参之乡”的美称,人参地下埋藏量近20万公斤,年生产 2.5万公斤,大都销往全国各地。
乡办工业有:木工厂、白灰厂、采石厂、浴盆厂。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55万元,实现
利润4万元。全乡仅有汤亮林业公路1条,交通不甚方便。
乡有供销合作社,各村设供销部。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有文化站、电影管理站各1处。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
全乡共辖9个行政村。
黑金河乡行政村概况
振兴乡
振兴乡地处汤原县东北部,距县城 110公里,东南隔江邻桦川县,东北邻萝北县,东接梧
桐河农场,西连新华农场。
全乡总面积为158.5平方公里,合237 750亩,其中耕地66 218亩,占总面积的 27.9%。总
人口11 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3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清初在振兴沿江一带设有清官庄都卡屯、玛察屯。民国 5年(1916)属汤原县第五区;伪康
德 6年(1939)划属鹤立县;1948年并回汤原县属吉祥区;1956年设振兴乡;1958年成立振兴人
民公社;1959年划归鹤岗市;1965年划回汤原县;1984年改建振兴乡。
振兴乡地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有广阔的平原,生茂密的小叶樟草,是民用建房和工业
造纸的原料,远销县内外;东部平原、兴丰、兴化、振丰等村地势低洼,易受涝灾。
全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小麦、谷子及甜菜、烤烟等。1990年播种农作物
64 014亩,产量16 530吨,其中水稻4 418吨,大豆1 530吨。有造林面积 400亩,大牲畜年末
存栏1 618头,生猪存栏2 750头,家禽31 000只。
年底乡办企业有砖厂、制油厂、饮料厂和建筑工程队等5户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万
元,有固定资产(原值)93万元。境内有鹤立镇至梧桐河农场公路 1条,双兴村设有松花江航运
船站,交通不甚便利。1989年全乡自筹资金20万元,安装电子全自动交换机,乡村电话实现自
动化。
乡有供销社,村有供销部或代销店。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0所,电影队、广播站、文化站1处,有乡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9处。
本乡地域开发较早,古城岗南缘有辽金两座古城遗址,即郞君东古城、郞君西古城;新城
村发现了代古墓葬;振兴村居民点西北 3华里处发现金代窖藏铁器铡刀,镰刀、犁镜等金代农
具。
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
振兴乡行政村概况
吉祥乡
吉祥乡位于汤原县东北部,距县城95公里。东邻振兴乡,西邻鹤立镇,南邻莲江口镇,北
与鹤岗市接壤。
全乡总面积为152平方公里,合228 000亩,其中,耕地88 600亩,占总面积 38.9%,总人
口15 7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4人。主要民族为汉族与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花市乡;宣统二年(1910)属汤原县东二区;民国5年(1916)
为汤原县第五区;伪康德 6年(1939)划归鹤立县辖属;1948年并回汤原县,为汤原县第十区;
1955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改区为乡;1957年划归鹤岗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5年划回
汤原县,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建吉祥乡。
吉祥乡地势北部有丘陵漫岗,南部均为平原地带。境内有阿凌达河、老龙岗水库、龙王庙
水库、保安水库、五大莲池水库,总蓄水量为460万立方米,修有灌溉水渠37 000米。
1990年播种农作物88 600亩,产粮18 000吨,其中水稻6 216吨,玉米8 640吨,大豆2 251
吨;大牲畜1 733头,生猪2 160头,羊1 817只,家禽1 561只。
年底乡办企业有砖厂、农具厂、新型建材厂等5户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90.4万元,纯
利润47.2万元。乡内的新型建材厂,年生产石棉水泥小波瓦 70万块左右,年产值近400万元,
此厂属黑龙江省星火计划项目,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境内公路纵横,交通比较方便。
供销社设在吉祥乡政府在地,村有供销部或代销点。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3所,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各1处,乡有卫生院,各村均有卫
生所。
全乡共辖18个行政村。
吉祥乡行政村概况
永发乡
永发乡地处汤原县东北部,距县城60公里。西邻裕德乡,东与北邻鹤立镇,西南邻望江镇,
南邻莲江口镇。
全乡总面积为69.9平方公里,合104 850亩,其中耕地面积58 292亩,占总面积55.6%。总
人口9 0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219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永发村,民国时期称五保;伪满洲国时期属鹤立县;1956年建永
发乡,1958年建永发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鹤岗市,1965年划回汤原县;1984年改永发人民公
社为永发乡。
本乡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土地多丘陵漫岗,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乌龙河、
格节河,红旗水库、红星水库、跃进水库、青年水库,利于发展水田。境内大脑袋山出产细砂,
蕴藏丰富。
1990年,播种农作物55 697亩,产粮8 700吨,其中产水稻 1 410吨、玉米4 283吨;年末
大牲畜存栏1 742头,其中奶牛206头;生猪存栏3 240头,家禽32 000只。
乡办企业有建筑队、火柴厂、食品厂、鞋厂、农具厂等7户,年完成总产值1 196万元,实
现利润18.8万元。哈萝公路穿越境内,乡村之间公路成网,交通较为方便。
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供销社,各村建有供销部或代销店。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管理站各1处;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
生所9个。
永发乡共辖13个行政村。
永发乡行政村概况
裕德乡
裕德乡地处汤原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北邻鹤立镇,东邻永发乡,西邻黑金河乡,南邻
望江镇。
全乡总面积为96.1平方公里,合144 150亩,其中耕地56 000亩,占总面积的38.9%。总人
口9 633人,主要民族为汉族与朝鲜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属汤原县花市乡;宣统二年(1910)属汤原县东一区;民国5年(1916)
属汤原县第四区西二保;伪康德6年(1939)为鹤立县裕德村,1948年并入汤原县为裕德区,1950
年改为第九区,1956年改成裕德乡;1957划归鹤岗市,1958年成立裕德人民公社,1965年又并
回汤原县;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建裕德乡。
本乡北部属小兴安岭支脉青黑山之尾闾,系半山区,全境北高南低。境内有格节河、法斯
河、半截河,水源充足,利于发展水田。1990年全乡播种农作物56 000亩,产粮 9 487吨,其
中产水稻3 698吨、玉米3 036吨、大豆1 212吨;经济作物有甜菜及瓜类。
是年末有大牲畜1 587头,其中奶牛136头;生猪存栏2 846头,羊1 114只,家禽16 700只。
乡办企业有木器厂、采石厂、砖厂、农具修配厂等5户企业。年完成产值 60万元,有固定
资产74万元。裕德乡有南至汤原县城、东至鹤立镇公路。
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供销社,各村有供销部或代销点。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管理站各1处,乡有卫生院,各村均
建有卫生所。
裕德乡共辖10个行政村。
裕德乡行政村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