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居民住宅
第二节 居民住宅
解放前,居民住宅多为土平房,三间的多,两问的少。三间的中间开门,一明两暗,明间
居中为厨房,两头暗间为居室。三间的去掉一间暗室则为两间结构。住宅外表很少装饰,门窗
为木质,糊纸采光,玻璃门窗很少。室内简陋,房间狭窄、低矮,泥土地面,无天棚,靠火炕
或火墙取暖。安达站内俄国人居住的房屋属欧式建筑,颇有立体感,房基突起牢固,外墙厚而
坚实,屋顶起脊,白铁皮房盖。木质门窗高大,窗户镶嵌玻璃采光。室内有走廊、间壁多个居
室,铺木质地板,木板或抹灰天棚,用大火炉取暖。铁路中国工人住宅多为夹层木板房,比较
低矮狭窄。正阳街临街工商业门市用房多为砖平房,外表装饰,有高大突起的门脸和美观整齐
的“女儿墙”,配“二龙戏珠”等幌架,玻璃门窗。
伪满期间,日伪官吏住房拥有量最多,平均每户占有41间;汉奸每户占有26间。其次是工
商业主,平均每户占有24.5间。贫民和店员无房户很多。至东北光复时,有房屋14 997间,被
日伪破坏199间,多年失修倒塌124间,实有房屋14 674间。
解放后,城区7 304户,住房每户两间强,每人平均半间弱。其中土房占80%,砖木结构占
16%,楼房占4%,全城仅有二层小楼12幢。为改善居住条件,县政府采取 “见缝插针”的城建
方针,在原有房屋空隙间新建房屋,大量翻修改造旧房。1949年,城内住宅面积 30.82万平方
米,房屋居住面积13.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28平方米。到1959年,城内住宅总面积达48.4
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建住宅17.6万平方米。房屋结构变化很大,砖房由1949年的 16%上升到
38%(其中楼房占9%),土房由1949年的 80%下降到59%(木房占3%)。室内有火墙、天棚,亦有砖
及木板铺地,并开始用白灰粉刷墙壁,多数居民用电灯照明。门窗改用玻璃镶嵌。但由于工业
发展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住宅建设仍满足不了居民住房需要,1959年城内仍有58户居民无住
房,27户住“七厘五”(三间房四户住),34户住“对面炕”。
1960年安达建市,城内人口猛增1倍多。为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当年新建住宅6 553平方米,
并采取大间改小间,增住外屋地,把大车店、仓库、办公室改设间壁等办法,安排无房户 980
户。人均住宅面积降至1.5平方米。部分外地调来的干部、家属只好住大车店、招待所。
1965年市、县分设,住房紧张状况开始缓解,入均居住面积上升到 3平方米。“文化大革
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失控,到1977年,入均居住面积降至 1.9平方米以下。因在房屋下面
挖防空洞,加上有些房屋年久失修,出现危房18.5万平方米,漏雨民房 3.5万平方米,拥挤户
490户,无房户3 173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鼓励私人建房,提倡单位为职工投资建房。至1981年,城
内住房总面积增加到83.4万平方米,其中私有房产34.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91平方米。
房屋的结构、内部设施开始改善,客厅、卧室、厨房各自分设,地面铺砖、抹水泥、水磨石不
等,条件好的铺地板革或地板块,个别居民铺地毯。单位自建家属楼内设上、下水道,统一供
暖,并有室内卫生间。1984年,城内总居住面积102.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4.9平方米。其中:
单位自管房产面积26.3万平方米,私有房产59.5 万平方米,私有房产居住面积5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