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伪满康德8年(1941年),庆城县城内成立第一所中学,名为“庆城县国民高等学校”(下简
称“国高”)。该校4年制,不分初高中。只招收男学生,每年收 1个班,学额为50名。该校存
在期间共招收了5个班,第一班学生于伪满康德11年毕业。
国高属于农科学校,学生从事农业劳动多于上课时间。 200名学生种地20余垧,从整地到
收获均由学生承担,学习时间甚少。课程设置日语、满语、地理、历史、农产、畜产、物理、
数学、体育、音乐、图画、军训、园艺、农业泛论、植物、动物。此外,特开设“国民道德课”
或“建国精神课”,对学生灌输“日满共存共荣”、“日本亲邦”等反动思想。而地理和历史
课只讲授东北“满洲地理”和“满洲史”,妄图分割中国领土,割断东北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
明史的血肉联系,变东北为日本殖民地。
1945年东北光复时该校停办。
1946年春,县人民政府废除了伪满的“国民高等”学制,着手建立庆安县中学。招收高中
学生1个班50人,初中1至3年级共7个班,学生320人,其中初一初二各招收1个班女学生。同年
成立了女子中学,招收1个班学生50人。该校2个月后便并入庆安中学。当时县领导参与学校工
作,县长兼任中学校长,并担任政治课教学,讲抗日战争史。
1946年 9月15日,高中班停办,学校进行整顿,学校改为初级中学,男女学生合班上课。
1947年,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进入高潮,中学有 100多名学生南下,参加战地服务工作。
学校基本停办,只有少数师生留校,配合土地改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8年春季,土地改
革胜利结束,中学重新开办,当时有5个班级,教职员11人,学生248人,学习科目有:语文、
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音乐、图画、体育和政治等12科。
1949年,中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除普通初中班外,还招收了预科和工农 2个新班。学
校对就学有困难的工农子女实行助学金制。
1951年,中学招收1期文化班,学员为工农干部,享受人民助学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
该年毕业2个班,共96人。毕业生中有40人升学,2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30多人参加工作。
1953年中学增至24个班,学生增至 1 080人,教职员工达到65人,该校成立了共青团总支
委员会。全校有团员332人。本年毕业生共258人,升学112人。
1956年中学有了新的发展,招收2个高中班,建成了 1所完全中学,学额为100名,同年增
设 1套可供50人至60人分组试验的理化仪器。上级拨给一整套够中学用的动物、植物、矿物标
本和模型。
1958年,庆安、铁力合县时,庆安中学为一中,铁力中学为二中,同年,在丰乐和同乐 2
个公社分别成立三中和四中。又在新民公社成立五中,在丰收公社成立六中,在勤劳公社成立
七中。1959年,又在久胜、劳动、东风、工农、朗乡等处各成立1所中学,铁力镇设立1所朝鲜
族中学。
庆安县建国后中、小学发展情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左倾错误路线干扰下,全县各中学一律停课“闹革命”。
学生和部分教师组成了“造反团”,纷纷外出搞“大串联”,批斗“走资派”,“除四旧”,
扫“牛鬼蛇神”……。一些学生还损坏了教学仪器,洗劫了图书室的大量藏书,砸碎了教室门
窗上的玻璃,毁坏桌凳,从而使本县的教育事业遭到空前的破坏。
1967年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全县各中小学陆续复课,学生除了学习毛主席语
录、诗词外,大搞开门办学,请工人、农民讲课,中学的数理化教材打破固定教科书系统,教
师自选讲授,文科把语文、政治合为“毛泽东思想课”。
1968年,教学制度实行“九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此时,农村每个
公社均设有1处6至9年级的中学,2处6至7年级的中学。此外,各公社还自办一些“戴帽”中学
(在小学里设中学),致使教师不足,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庆安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县教育部门于1979年对
农村各公社的高中班(即八、九年级)进行整顿,一般农村公社不设高中班。将农村的高中规划
为新民、平安、同乐和劳动等 4处。其他农村各公社只保留初中(即六、七年级),撤销戴帽中
学,全县共有全日制中学29所,学生14 897人。1980年后,各中学使用全国全日制10年统编教
材,初中有政治、语文、化学、平面几何、代数、物理、动物、植物、生理、外语、历史、地
理、音乐、体育、美术;高中有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化
学、体育等课程。1981年农村 4个高中点撤销,高中均集中于城镇。城镇一中为完全中学;三
中为高级中学,不设初中班。全县的高中生都集中到这 2所中学。庆安一中为重点中学,三中
是普通中学。
“文化大革命”前,初、高中招生均为集中统考,“文化大革命”中,小学毕业后不经过
考试,均升中学,从1981年开始,经过上级统一命题招生考试。1951年前采用百分制,1951年
后采用五级分制,1960年又改为百分制。1984年,庆安县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兴办 1所农业技术高中,并在部分普通中学附设农业职业班,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新
型农民,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
至1985年,全县共有中学32所,学生18 687人,教职工1 169人。其中城镇有中学4所:一
中建于1948年(当时为初级中学),1956年成为完全中学,到1985年有28个班,学生为 1 720人,
教师116人;二中(初中)建于1970年,有18个教学班,学生1 100人,到1985年为14个教学班,
学生1 020人,教师56人;三中(高中)成立于1971年,有10个教学班,学生600人,教师36人,
到1985年,发展到18个教学班,学生1 090人,教师76人;四中(初中)建立于1979年,当时有4
个教学班,学生220人,教师12人,到1985年发展到12个班,有学生900多人,教师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