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货币

第二节 货币




  早于设治前,通江埠开通,南乡周围百余里粮石源源集聚本地粜籴。货币流入流出种类繁
多,宝银本街向无铸造,通用以吉林大翅每锭重53两,而不多见,惟首饰店用之。通行于市有
奉票、银元票、永衡大洋票、哈大洋票、黑龙江四厘券、江帖、吉林官帖、银元、铜元、羌帖。
外国墨银、日本钱票、朝鲜金票也有小量渗入,构成纸币和金属币、国内币和国外币混杂流通
的金融市场。银元有涨无落,江帖下跌。到欧战之后,江帖贬值四五百倍,群众称之“毛帖”。
对俄国旧币称之“墙帖”。据民国 8年(1919)旧志记载:“本街粮石输出,货物输入皆以羌帖
为通行货币,自欧战发生后,羌帖日见跌落,各商号因买卖羌帖赔累者不少”。借此,金融业
以凭证放债,批粮放债、抵押放债、担保放债等高利盘剥,开设粮栈、烧锅、油坊大肆剥削。

  望奎设治后,流通货币种类虽多,然交易零钱小帖缺乏,金融滞塞。民国 6年(1917)10月
24日绥兰道尹于驷兴,以利民便商为由向江省呈文,为望奎请设官银号及印发小帖。查《黑龙
江绥兰道》一书记载:“通货以广兴公司官帖为重点,与其他地方情况相同。其外,有当市的
流通帖子,即为救济补助货币之缺乏。此地商会于民国7年(1918)5月所发行之10吊、5吊、3吊、
2吊、1吊之小帖子约10万吊”。其后官令商会收回,结果3万吊无官帖兑换。

  一、民国货币

  民国年间,望奎县流通之货币种类极多,大体归纳中国货币。种类分硬币、纸币以及虚码
银三种。外国货币为硬币、纸币两种。

  硬币:

  (一)小银元:原为辅助大银元之用。分5角、2角、1角、5分四种。

  (二)大银元(大洋钱):以元为单位,种类有中山、袁头、墨银、港银等。

  (三)铜元:有辽宁造币厂铸10枚,20枚大清铜币,吉林造10枚,20枚铜元,以及江省铸造
之铜币。

  纸币:

  (一)奉票:乃东三省官银号发行汇兑券之通称。1元兑换小洋票1.2元,民国8、9年平稳,
待至18、19年币值已贬60倍。

  (二)现大洋票:东北境内大银元为基础之银行券,望奎亦流通不多。

  (三)哈大洋券:初发亦现大洋券之一种,因其不兑换纸币。开始流通于哈尔滨,名哈大洋,
在望奎广为流通。

  现大洋与哈大洋比值:



  ④吉帖:东北流行官帖,初为制钱兑换券,后滥发流为不兑换纸币。吉林永衡官银号印制,
以吊为单位,种类为1、2、3、5、10、20、50、100吊8种。现大洋与吉帖比值:



  ⑤江帖:亦称官帖,与吉帖相同,黑龙江广信公司印制,种类为1、2、3、5、10、50、100
吊7种广为流通。银元与江帖比值:



  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帖流通市场,当时2.2吊兑银元1元。以后逐年下跌,迨民国12年突
破百吊。官帖滥发,物价高涨日甚一日。据民国19年(1930)整顿金融提案载:“查洋价日高,
钱价日落,官民又困,隐患堪虞,欲救治本之方,除彻底整理金融外,别无善策。惟查近日洋
价暴涨尤甚,一日间每元即涨二三十吊之多,人心动摇,大有不可遏止之势。……”上自民国
当局,下迄私人商店,有可观资本,无法律限制,任意发行钱票私帖,邑镇乡村莫不深受其害。

  在望奎市场流通的虚码银,主要是吉林大翅,每两值银元1.65元。

  外国硬币:①墨银,为墨西哥铸造,称鹰洋。

   ②香港银元,币值与现大洋相等,亦称站人洋。

  外国纸币:俄国“羌帖”,望奎粮石输出,货物输入皆以哈埠为中心点,一度为通行货币。

  二、伪满货币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3月26日组织伪满中央银行创立委员会,4月30日公
布解散辽宁四行号联合准备库,6月6日伪满阁议通过满洲中央银行组织法与货币法。并规定以
纯银重 23.91公分(格兰姆)为价格单位,定名日“元”,不铸造本位货币,发行纸币无限数通
用,与日元保持等价关系。币值初名为银本位,然其实无一元之铸币。伪大同元年 9月10日发
行5角券,11月10日发行10元券,12月20日发行1元券。翌年4月10日发行百元券,6月1日发行5
元券,共5种面额纸币。相继发行1角、5分(白铜)、1分、5厘(紫铜)4种铸币,俗称“钢墩”。
伪满末期硬币出现 “钢纸”制币,群众私下议论 “出的钱,十分到九厘,满洲国要完蛋了”
(十枚一分仅九厘重)。

  伪国币发行后,对东三省官银号、奉天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官银号所发行
的各种货币,实行整理、换算。从货币法实施到1934年 6月20日两年间为有效期,允许流通兑
换。伪国币与各行号纸币等价兑换及折价兑换比价。此时货币种类繁杂,流通于市,有奉天票、
黑龙江官帖、江省大洋票、大洋钱、小洋钱、铜元、镇平银、过炉银,以及日本钞票、辅币、
朝鲜金票。从本位系统论,有金、银、铜三种。银有银锭(马蹄银)、银元(圆银货)。从性质上
论,有铸货、纸币、私帖。1934年7月1日以后,原东北四行号发行纸币停止流通,仅限日本钱
票,朝鲜金票同伪国币流通市场。大洋钱、小洋钱、镇平银、过炉银等不与货币流通,亦参与
买卖交易。

  据伪康德元年(1934)《大旅行调查报告》第14章载:“望奎货币改革前实际有十数种流通,
其主要为江洋(1.4元=1元),江帖(1 680吊=1元)并有哈大洋、小洋等。改革后,此等货币渐
呈消灭。但县城及农村有极零星金额交易,尚有使用江帖,国币流通额,其精确数字只当地支
行发行30余万元。”因一般县民生活程度甚低,平均人持币不足两元。

  三、解放后的货币

  1945年9月3日,伪满中央银行关闭,金融机构瘫痪,而伪币仍流通于市。11月,苏联红军
发行 1元、3元、5元、10元4种面额“红军票”,取代伪币。5角以下辅币与红军票同时流通。
1948年为适应东北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需要,在全国未全部解放,货币未统一前,望奎流通东
北银行发行 1元、5元、10元、100元、250元、500元、1 000元、5 000元、1万元、5万元、10
万元11种面额“东北地方流通券”取代红军票,1元红军票比价30元东北流通券进行兑换。

  建国前,全国金融市场币制不统一,通货比价不固定,影响各解放区间贸易开展。为支援
解放战争,活跃城乡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承待统一币制。1948年12月 1日,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面额较大人民币(旧人民币),为全国统一货币。因此,望奎开始使用
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以元为主币,角分为辅币,共发行 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
100元、200元、500元、1 000元、5 000元、1万元、5 万元12种,62个版面。同时发行“东北
本币”50万、100万券种,不在市场流通,用于企业间经济往来清偿债务。

  1951年3月1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望奎支行开始以1元旧人民币比9.5元东北流
通券收兑东北币。从4月1日起,一切记帐,契约均以人民币为法定货币单位,债权债务均按1:
9.5比价折算清偿。还通过法定比价收兑敌伪遗留下货币和流通的外币, 以及打击金融投机活
动,禁止金银流通和私自买卖。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建国前夕发行的人民币,因
面额大,不便计算、记帐和清点,国家于1955年3月1日发行了面额小、价值高的人民币 (现行
人民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 元、10元11种,新币发行同时
以1元比价收兑1万元旧人民币。1957年12月 1日,发行1分、2分、5分3种金属币,与纸币同时
流通市场。1964年4月15日.收兑苏联版面代印 3元、5元、10元券3种人民币。其后流通人民币,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 元、5元、10元10种、15个版面。1979年国家发行一
套纪念建国30周年金币4枚。每枚面值人民币400元,直径27毫米,成色22K金,含纯金1/2盎司,
金币正面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背面分别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
主席纪念堂。1980年3月15日,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铸币与纸币同价,小量流通于
市场。

  四、市场货币流通

  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平抑物价,制止通货膨胀,人民币经历一个稳定过程,市
场货币投放量一年大于一年。

  社会平均持币量逐年增长。1952年末全县市场货币流通量为 240万元,其中城乡持币总额
209万元。按全县25.36万人计算,人均持币8.24元。社会集团保留库存现金31.4万元,占县货
币流通量13%。城镇居民持币 7.2万元,人均持币3.80元。农村居民持币量201.8万元,人均持
币8.60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 117万元,市场每流通1元票子,有4.65元商品零售额。购买力与
可供商品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

  “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流转的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市场货币流通
量有所增加。到1957年末,全县市场货币流通量 261万元,按全县27.9万人口计算,人均持币
量9.38元,其中:城镇居民持币量21万元,人均持币10.50元,农村持币量240万元,人均持币
9.30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 549万元。按市场货币流通量计算,市场每流通1元票子有5.92
元的商品零售额,市场繁荣,人心安定。

  “二五”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求紧张,集市贸易价格上
涨。财政赤字,迫使大量投放货币,至使市场货币流量大幅度增加。到1962年末,全县市场货
币流量达 666万元,比1957年增加1.49倍。社会集团保留库存现金54.1万元,占流通8.1%。城
乡居民持币量611.9万元,占流通总量91.9%。其中:城镇居民持币量35.4万元,人均持币14元。
农村持币量576.5万元,人均持币18.68元。全县人均持币18.32元,比1957年增加1倍。1962年
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 911万元,市场每流通1元票子,有4.37元的商品零售额,比1957年减少1.55
元,出现物资紧缺局面。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压缩职工人数,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经济
逐步好转,货币投放量显著减少。1965年市场货币流通量342万元,比1962年减少94.7%。社会
商品零售额2 722万元,货币量与商品零售额是1:7.95。

  “三五”“四五”计划时期,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已达崩溃边缘。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货币投放量突破千万元,商品供应和商品库存不足,货币量偏多。1970年与商品零售额比,是
1比3.85元;1975年是1比4.45元,人均持币量是26.18元和24.73元,接近困难时期1960年的状
况。

  “五五”计划的1979年为适应经济调整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商品增加货
源,流通渠道扩大,库存商品适销对路。货币流通量虽加大到 1 523万元,却增加了货币回笼。
社会商品零售额7 231万元,为1965年的2.66倍,市场每流通1元票子有4.75元的商品零售额,
人均持币量31.73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搞活金融从生产领域发展到流通、分配领域,每年投向市场货
币量不断增加。1985年货币流通量加大到2 190万元,当年回笼 786万元。人均持币量46.04元。
流通量加大,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市场繁荣,高档商品增多,物质生活需求提高,加之物价上
涨,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超亿元。每元货币与商品零售额是1:4.86元。虽然货币流通增加较快,
商品供应比较充裕,市场持续繁荣活跃。

   货币投放量与经济指标比例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