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驻军
第十五编 军事
第一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
第一节 驻军
一、清代、民国时期驻军
光绪三十四年(1908)恢复霍尔漠津卡伦,驻卡官1人,卡兵30人。
民国8年(1919)2月,黑龙江陆军混成第三旅在孙吴霍尔漠津驻骑兵一连的一个排,由连
长钱金录带领。吴家窝堡驻骑兵一连的一个排,由排长李枝荣带领(见日文版《黑龙江省、黑
河道》。),其司令部设于黑河。
二、东北沦陷时期驻军
(一)关东军独立第四军司令部与123师团
伪满大同元年(1932)秋季,关东军沿龙逊官道侵入西逊别拉(曾家堡)、腰逊别拉(腰屯)
、吴家窝堡,12月日军守备队一个小队进驻逊别拉河以南现孙吴县城所在地。
伪满大同2年(1933),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改变了把主攻方向指
向大兴安岭的方案,确定首先用主力进攻苏联沿海州,并把它作为对苏作战的基本方针固定
下来(见林三郎著《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日本关东军将伪满州国与苏联为邻的边界,
根据自然条件、战略地位等因素划为东部、东北部、北部、西部4个正面战区。北部正面战区
又称孙吴正面或黑河正面,包括伪黑河省辖区。在军事管辖方面,北部正面最初隶属关东军
第二方面军,后隶属第三方面军,最后直属关东军司令部。其军队部署根据其殖民统治需要
及国际关系的演变,特别是战争局势的变化,各时期有所不同。
伪满大同2年(1933)4月,关东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北部正面针对苏境阿穆尔
州开始军事部署。同年,由日本参谋本部与关东军共同组织的幕僚团前往北部边境地区进行
大规模侦察活动,然后在伪黑河省选定了霍尔漠津、瑷珲(包括西岗子)、黑河和法别拉4个战
略要地,准备构筑国境边境阵地。
关东军在东北边境共设置14个国境边境阵地,孙吴霍尔漠津称为第五国境阵地,位于北
部正面右翼,其任务是掩护东侧背。守备队编制:步兵4个中队,炮兵2个中队,工兵1个中队
。主要炮火力定额:10榴弹炮。中迫击炮各4门,高射炮8门。
伪满康德7年(1940)10月,日军123师团司令部(代号718)从北安迁至孙吴,总兵力约4万
余人,此后常驻孙吴,至1945年8月16日日军投降。
伪满康德8年(1941)6月,希特勒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为了和纳粹德国的侵苏战争相呼
应,同年7月2日,日本政府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规定对苏联“要秘密准
备采取武力”。于是日本关东军独立第四军司令部从齐齐哈尔移迁孙吴(代号821),部分所属
部队也随之迁驻。日军侵驻孙吴的总兵力由原来的4万增到9.8万人,号称10万关东军,约占
日军总兵力的七分之一。日军有意识在边境线上配备了最精锐的师团,当时部队是甲级编制
,每个师团达5万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驻孙吴的日军于伪满康德10年(1943)春又陆
续调出,但独立第四军司令部和所属123师团仍留孙吴,兵力剩4万余人。1945年初,德苏战
争进展对日本不利,日本大本营获悉苏联开始在边境增兵,便将齐齐哈尔第三方面军司令部
迁到奉天(沈阳),负责中南满地区作战,将驻孙吴的第四军司令部移至齐齐哈尔。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前夕,北部正面兵力编制是:第四军所属师团3,独立混成旅团
4,游击队1,独立高射炮大队1,独立野战炮大队1,特别警备大队3,特别警备中队12,特别
警备工兵队1,电信联队1,架桥材料中队2,野战筑路工兵队1,兵站勤务中队2(《战史丛书
、关东军二》390—391页、484页。)。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当天,关东军第四军在北部正面的部署是:第123师团驻
孙吴;独立第135旅团驻西岗子;其它如霍尔漠津、吴家窝堡等战略要地均有日军驻守。
123师团所属部队有:步兵第268、270联队,并各配属炮兵1个大队,工兵1个中队;步兵
第269联队,并配属炮兵、工兵各1个大队;师团炮兵队,有野战炮1个中队及24榴弹炮4门;
预备队有步兵1个大队及前沿、辎重各1个中队。
1945年8月17日,侵入孙吴的日军投降,苏主力部队进攻孙吴城,俘日军1.7万人。至此
,结束了日军占据孙吴的历史。
(二)日本宪兵队
1、孙吴本部
孙吴日本宪兵队本部于伪满康德4年(1937)8月在北孙吴成立,辖孙吴、北安、黑河分队
及绥化、奇克分遣队和瑷珲分驻所。其主要任务是侦察苏联情报人员;打击抗日联军和镇压
其它抗日救国活动。伪满康德5年(1938)8月,本部迁至北安,改称北安宪兵队,在孙吴霍尔
漠津新设胜武屯分遣队。伪满康德6年(1939)撤销胜武屯分遣队。伪满康德8年(1941)7月,随
着孙吴地区军事基地建设的扩大,设在北安的宪兵队本部又迁回孙吴,仍称孙吴宪兵队本部
。伪满康德9年(1942年)8月,嫩江分队编入孙吴宪兵队本部。伪满康德12年(1945)7月15日,
撤销孙吴宪兵队本部,编入哈尔滨宪兵队。
孙吴宪兵队本部组织机构由副官部、特高课、警务课三部分组成。
副官部掌管人事、教育、暗号等业务,领导经理室、庶务室、医务室。经理室掌握内部
财务、被服、各种备品的保管发放、部队财务物资的检查。庶务室掌握本队内部官兵工薪、
考勤、人事调动、马匹车辆的管理及各种文件的收发等。医务室配有军医,负责对内部人员
疾病的治疗、转院以及卫生防疫等事项,医务室还配有兽医,负责军马的防疫和疾病治疗工
作。
特高课又称战务课,特高课长兼任警务课长,掌管特高室、警务室、特高工作班三个部
分。特高室是宪兵队本部最重要的一部分,分管各分队特高系和特务外勤,负责积累情报,
搜集整理伪军警、行政人员和居民的言论行动,掌握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警务室分管各分
队的警务系,负责维持当地社会秩序,保卫军事行动的安全,检查军容风纪。特高工作班执
行所谓防谍对策和思想对策,负责侦破苏联地下工作人员和抗联组织及其活动情况,他们经
常活动于管辖区之外的大城市,调查和逮捕抗日爱国志士。该工作班还管理各分队军机保密
业务,检查宪兵是否有违纪行为。特高人员的骨干分子都是由军队选拔的,还千方百计收买
中国人作“秘侦”,充当日本侵略者的耳目。在管辖区域内建立了大量的秘密活动据点和联
络站,东北沦陷时期仅孙吴宪兵队本部所利用的中国人就有101人,其中6名翻译,23名宪补
,64名秘侦,8名便衣特务。活动据点设在海伦、海北神风、孙吴汉城旅馆、额木尔、北安东
北旅馆等。在孙吴联络站有10处。
2、孙吴分队
孙吴日本宪兵分队成立于伪满康德3年(1936)。当时,孙吴被关东军划为“国境地带”,
需要大量增加兵员,在向孙吴增兵的同时,每年不断从满州国内和关内抓来大批劳工,从事
繁重的军事基地建设。为保守军事机密和镇压劳工反抗,成立孙吴日本宪兵分队,隶属于齐
齐哈尔宪兵队管辖。伪满康德4年(1937)8月编入孙吴宪兵队本部。
孙吴宪兵分队内设特高系、警务系、庶务系,各系的职能与宪兵队本部的分工基本相同
。该分队辖奇克分遣队、胜武屯分遣队和孙吴火车站诘所。
伪满康德12年(1945)7月,该分队在北孙吴西北部的145战车队成立可训练200人的特警大
队,队长由宪兵讨伐大队长熬河担任。之后,立即抽调各地宪兵和宪补受训,当受训者达六
七十人时,苏军对日宣战,特警大队马上将人员遣散。此后孙吴宪兵分队在北孙吴编入临时
建制的宪兵中队,中队长由羽藤宽中尉担任。孙吴宪兵分队长池田福男中尉命令临时编制的
宪兵第三小队所属1、2分队及宪兵中队部的部分人员,将孙吴宪兵队本部及宪兵分队所有文
件烧毁(据《笹岛松夫供词》。)。8月12日,第三小队第一分队笹岛松夫准尉命令部下于北孙
吴日军宿舍附近捕捉8名中国人。8月14日,中队长羽藤宽中尉命令部下放火焚烧营房,将8名
中国人活活烧死。8月17日羽藤宽命令笹岛松夫指挥部下将8具死尸抛弃于防空壕内,浇上汽
油焚掉。
(三)关东军特务机关
伪满特务中心保安局
该局是伪满康德4年(1937)由关东军第三课的片仓衷和第二课的山岗参谋等人策划建立。
其目的是与日伪军警的武装镇压和法西斯统治相配合,专门从事所谓“秘密战”,对外主要
目标是苏联,对内主要目标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民族抗日力量。这是一个与关东军宪兵队
保持密切关系的完全秘密的特务组织。根据活动需要,省地方保安局局长和警务厅厅长,县
地方保安局理事官和特务科(股)长均采取兼职制,业务上受关东军参谋长直接指挥,机构上
是关东军参谋第二课的分支(见《伪满州国史》194页。)。
(四)驻孙吴日本细菌部队
1、孙吴支队
孙吴支队是总部设于哈尔滨平房附近的日本满州第731细菌部队下设的4个支队之一,番
号为673部队。早在日军侵入我国不久,就选中孙吴作为细菌实验场所。据日本战俘卫生上士
中村文三证实,伪满康德元年(1934)8月29日,他亲自督促十多名民夫,用5天时间,在北黑
铁路线的辰清站附近,掩埋了因战犯石井四郎在这里进行细菌实验而死于炭疽病的中国马10
0余匹。中村文三故意将一匹马推入辰清河,不久,一名日本士兵到此处钓鱼生吃后死亡。据
第731部队技手山内丰纪证实:伪满康德6年(1939)10月,孙吴发生不明原因的热性传染病,
为此,石井部队编成调查班,渡边为班长,山内为成员之一,从哈尔滨平房来到孙吴陆军医
院工作3个星期,收集各种材料进行研究。
孙吴支队细菌生产试验基地于伪满康德8年(1941)9月动工修建,位置在孙吴县城西南约
4公里的山坡上,同年12月竣工。建房300余间,设有队部办公室、化验室、试验室、锅炉房
、车库、宿舍等,其中15间用以培养鼠类。鼠房内设一个大菜窖,专储鼠菜。饲养鼠1000余
只,江猪200余只,兔子50余只,羊3只,黄鼠(俗称大眼贼)10余只。每周在这些动物身上轮
流抽一次血。日本士兵经常背着鼠笼子向当地居民索要活鼠。
孙吴支队始建时有30余人,伪满康德9年(1942)增至80余人,至伪满康德12年(1945)达1
20人。第一任支队长是佐佐木少校,伪满康德11年(1944)由西俊英少校接替,直到“八·一
五”光复。各个管理机关人员都有专门代号,管理劳工的称“金子”,管理水泵的称“一条
”,管理锅炉的称“大熊”,管理车库的称“多井”。
孙吴支队除培养细菌外,还为部队培训细菌战骨干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的是金泽少尉。
自伪满康德11年(1944)至“八·一五”光复,每年训练两期学员,每期15人左右,共训60人
左右。
伪满康德12年(1945)8月9日至10日,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为消灭日本推行细菌战的罪
证,命令部队爆破各自的实验室等设施,将贵重设备撤往汉城。8月11日,孙吴支队在管锅炉
的日本人“大熊”带领下,伙同4名日本兵将所养动物及各种文件、书类投入锅炉烧毁。之后
,炸平并焚烧营房和细菌工厂,在孙吴县西南山坡上留下一片瓦砾。据细菌部队训练部部长
兼孙吴支队长西俊英中校供述:8月14日遵照他的命令,孙吴支队发给每个队员(支队有队员
120人)一剂毒药,遇有被苏军和抗日联军俘虏危险时,即服毒自尽。可他本人即使在被俘、
预审甚至被拉上国际军事法庭的时候,也未动用那剂毒药。
2、2645细菌部队
该部队所在地位于孙吴镇东部逊河右岸,建于伪满康德6至8年(1939—1941)。部队设有
细菌生产用房25间,其中制药室和化验室15间,养鼠室10间。饲养苏雀、白鼠50余只,红、
灰鼠200多只,兔子40多只,江豕(江猪)50多条。每星期轮流在这些动物身上抽一次血。还曾
以检查身体为名,抽过3000余名劳工的鲜血用于细菌试验。
三、解放战争时期驻军
黑龙江军区所属部队
1946年2月末,黑龙江军区警备三旅九团在旅政委亚民、旅参谋长姚国金、九团团长邢奎
率领下,进驻孙吴街。紧接着在全县范围内收缴日伪遗留的枪支弹药,切断土匪的武器来源
,为彻底歼灭土匪做好思想和物资准备。同年5月8日,黑龙江军区北路剿匪总指挥王钧率军
区警备三旅主力部队及省军区警备二旅、骑兵团、警卫团从北安开进孙吴。三旅在孙吴街(今
文化街道北、西一路道东转角处)设立供给处,处长由张锦伦担任。之后,部队在黑河地区范
围内剿匪,于1947年4月撤回北安。
西满军区所属部队
1946年5月下旬,西满军区原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洪学智率特一团进驻孙吴剿匪。部队进孙
吴街后,办事处设在孙吴印刷厂原小楼,洪学智住五洲饭店(中央大街道北,东邻西一路),
部队住西南屯一带。于1947年2月3日南下。
黑河军分区所属部队
1949年黑河军分区警卫团二营营部驻于孙吴街西北侧(今兽医站),营长王德来。所属二
连驻于北卧牛河,1950年撤离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