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嫁娶

第二节 婚丧嫁娶


婚礼
旧社会汉、满、蒙、回、朝鲜民族,婚姻大事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
满族青年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时,即可订婚。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三次,
每次都带一瓶酒,到最后一次才知道成与不成,所以俗话说“成不成三瓶酒”。如成,男方
的父母领着儿子到女方家去拜女方的长辈人,这叫认亲。认亲后,选个吉日,媒人领着男方
父母及儿子到女方家送彩礼,订亲。结婚,请媒人先去女方家通知结婚日期,结婚前几天,
还要给女方家送猪肉、酒、米面等礼物。前一天,女方家把陪送的妆奁送到男方家。迎亲那
天,男方家备彩车或花轿去接。女方的头发梳成发髻,新郎乘马,新娘坐车或轿。男方家院
内设好供案,上摆着宝瓶,香斗上放着弓箭、秤铊等。新娘下轿与新郎同拜天地,拜完天地
后,由新郎的姑姊辈搀扶着新娘入洞房。新娘坐在南炕,需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
地上放一个桌子,桌上放两个酒盅和酒壶,新婚夫妇挽手绕桌三周后饮酒,称为“合@d:孙
吴县志imagesHZ650571ZA.jpg酒”,又叫“交杯酒”,吃长寿面。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
宵不熄。外屋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吉”。有的用五谷往新房里面撒。次日早晨要拜祖宗,
拜公婆,拜姑舅等。设宴招待亲朋,一般是八碟八碗。三日后新婚夫妇回娘家,叫“回门”
,也叫行返马礼。
达斡尔族同姓禁止结婚,男女两家经过媒人说合,愿意的可以订婚。在订婚送彩礼的前
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订婚后男方送大礼,达斡尔族叫“恰安特”。结婚前送
一次礼,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首饰等,这叫小礼,本民族叫“托列”。这时男方和姑娘
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即可同房,女婿过一天后可以回家。
婚礼,按传统习惯男的要迎着初升的太阳去接新娘,预祝新的家庭如旭日东升一样永远幸福
美满。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认识都分给一份酒肉和点心。陪送新娘的人要成双数。接新娘
的彩车或轿到男的家后,在院中摆好香案,夫妻双方跪拜,以示成婚。拜后用红毡铺地引入
洞房,在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打新筷子挑起新娘的盖头(蒙面红布)。过门时跨过马鞍,表示新
娘“安子”,进屋后静坐半小时或更长一些时间,叫“坐财”,然后梳头打扮招待欢宴的亲
朋好友。席宴中,女方送亲的人要偷新郎家的一些碗、酒盅等物件带回。新婚后的第二天,
新婚夫妻到祖坟上拜祖。第三天新娘由婆家人领着在本屯认门,新娘给长辈装烟。七天内要
回门。
达斡尔族中招女婿较多,他们认为离婚是不吉利的。俗说“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
青草”。如果男方坚持要离婚,也要举行离婚仪式,仪式在娘家举行,男人俯伏在地,妻子
跨过他的颈,然后在男方家的炉灶门口和烟囱上缠一块白布,象征着丈夫已经死了,这样才
算正式离婚。
回族议婚多由阿訇定局,订婚那天由媒人阿訇和男方家的父母到女方家,两家各自说明
结亲的真实心愿。阿訇申述男女双方不论贫富都不能变心,而始终如一。定婚后过礼两次:
小礼、大礼。结婚前一天,新郎插花披红,乘马去拜谒阿訇并请他来主婚。新郎到女方家将
要入门,就有童女二人争着向新郎掷喜果。迎新娘时娘家的父母要随着来,新婚夫妇到家先
向双方父母及媒人跪拜,这时阿訇诵经一遍,并以喜果掷新娘新郎以示成婚。接着由女方家
亲眷把新娘抱坐上炕,谓“坐福”。这一天新娘由其母陪到晚。晚上新婚夫妇吃寿面,下炕
为丈夫脱靴(鞋)。第二天,新婚夫妇按着亲属的远近,拜见长辈,还要备酒席请他们,他们
都给新婚夫妇赏,也叫“回门”。
汉族婚礼,在清朝时有军婚和民婚两种。
汉军婚礼由媒妁撮合,看八字,算命庚,经双方父母同意,由男方备礼品择日到女方家
,与女方家的父母举盅行礼,即为定亲。结婚时男方必须得到女方家的父母同意才可以办。
男方请算卦先生和女方父母来自家,备酒席商定一个吉日举行婚礼。结婚前要过一次彩礼。
结婚那日新郎披红,骑高马,备有彩车或花轿,同去迎亲的6人,到女方家大门前不能马上让
进去,有年轻人拦阻要礼钱,由门缝送入小红包1个,得应付三四次就不再给了,这叫“柔和
女性”。新郎走在前头,其余人鱼贯而入。新娘坐西炕上席。女方家称新郎为“新客”,新
客入席不得说话,不饮酒,女方家必须献钱数次后,新客才说话,才饮酒,名为“见面礼”
,也叫“开口钱”。席毕上轿(或上车),这时新郎得向女方家西炕磕三个头,叫“谢亲”。
女方送亲1男2女,车、轿到男方大门前,新娘要吉时下轿。院内摆香案,由新郎父母拈香,
新婚夫妇向父母行大礼,并拜天地,再入洞房。门坎前放一副马鞍,新娘要跨鞍而过,取“
安子”之吉(早立子)。洞房中新娘要向家中福神的方位坐着,这叫“坐福”。这时新娘要上
头,要开脸,梳发式,要坐帐子一天,三餐饭都由娘家人送。夫妇一同吃叫为官席。晚上新
郎新娘同吃长寿面,同食饽饽,俗谓“子孙饽饽”。同房时必须有儿女双全的长辈在另一炕
陪宿。第三天夫妇双方同回女方家(叫回门),要当天去当日回,两头见日头。第五天要去祭
家祠,祭祖茔,谓“庙见”。
汉民籍婚礼,凭媒妁,重相命,先相男后相女。男方家相女是要带着银钱或布、首饰送
给女方,叫“定亲礼”。定亲后,择一吉日由媒人传递男女生日八字,并送给女方布、金银
首饰等,叫“过小礼”,又叫“挂定”。以后再过“大礼”,俗名“压衣”。送布、首饰,
并且以盒盛金钱,叫“羊钱”(本应送羊,后以钱代羊了)。结婚的仪式与汉军基本相同。新
婚夫妇以祖宗的牌位,以当庙见。亲友来贺喜有的给钱,有的给物,叫“随礼”。宴请宾朋
时新婚夫妇依次叩拜,民籍婚礼不象汉军那样守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1980年国务院又颁布修改
后的婚姻法。这两次颁布的婚姻法中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不允许他
人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寻求配偶,县境内有如下几种形式:男女双方在工作、学习、劳动中
经常接触,彼此了解,相互爱慕,产生了爱情,结成终身伴侣;另一种是经第三者介绍,男
女见面后,认为可以相处,开始彼此来往,培养感情,居住近的经常约会,远的书信频传,
两心相许,待瓜熟蒂落结成美满婚姻。1984年以后县工会要求各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工
会,要关心帮助未婚男女的婚姻大事,特别是年岁较大的男女(30岁以上),工会干部主动做
好事,当“红娘”。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联络处,未婚男女把自己找配偶的要求、自己的简
历介绍给联络处,联络处根据实际情况,从中介绍,双方经过一段相处,彼此倾心,情窦放
葩,组成小家庭。
订婚时,都征求父母的同意,订婚时照个订婚相,互赠礼品(心爱之物)。60年代以后,
订婚时男方给女方买衣服、手表、自行车;有的给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的上千
元。
结婚登记县内开始于1950年。男女在结婚前,双方一同到乡(区)级政府登记,带着户口
和介绍信,领取结婚证。从80年代开始,要求男女双方婚前都得到医院进行体检。结婚典礼
一般都喜欢在双日举行,也有在节假日(如“五一”节、国庆节、春节),也有选吉日的,这
种现象农村重于城镇。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那时结婚男女双方把原有的被褥拆洗干净搬入新房,身着旧衣,
室内除有一个闹钟、两把暖壶外别无他物。招待来宾是喝茶水,吸烟,吃糖。极少数有家具
的仅是两个木制箱子或一个炕琴。
“文化大革命”期间,结婚时唱语录歌,诵毛主席诗词,赠送《毛泽东选集》。后期,
操办又开始抬头,如迎聚之时汽车迎接,放鞭炮,请客送礼和购置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大衣柜四大件等。
1982年后,家具有写字台、大衣柜、小衣柜、高低柜、组合柜、小茶几等,沙发由简易
发展到全包,样式由捷克式到丰田式,单双、大小有别。这些家具,不是结婚时样样俱全,
而是根据房屋大小、个人喜爱择优购置。1985年以后,由旧四大件发展到新三大件:电视机
、收录两用机、洗衣机。家庭条件好的买彩电,差的买黑白电视,个别人家还有摩托车和电
冰箱。女方赔送的有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不等。
婚礼仪式:结婚那日,新婚之家门、窗贴大红“喜”字。新郎身着毛料西装,胸戴红花
,一般都烫发。接亲有的用汽车,有的用自行车,农村多用马车。1983年后,也开始用汽车
或其它机动车,汽车前皆挂大红花,披彩红。一般在早上八、九点钟去迎接新娘,去迎亲的
人和娘家送亲的人加在一起应是双数。女家不放鞭炮,用糖、烟、茶水招待来宾和迎亲者。
新郎一进屋首先向女方父母敬礼,后面向新娘敬礼。临行前女方父母端出早就准备好的糕点
给新婚夫妇吃,新婚夫妇食毕向老人敬礼告别,男方改口叫爹妈,女方父母给改口钱。双双
携手上车,迎亲车到家,乐曲彻天,鞭炮齐鸣,人们把新郎新妇簇拥进屋。有的女方家有押
车的小孩,男方家给小红包后(钱数不等,少则5元,多则10元),小孩方下车。新婚夫妇进屋
略休息片刻,举行典礼。“文化大革命”之前典礼多在晚上举行,现在多在白天。一般都在
院内放张桌,亲朋来宾站在周围,新郎新娘与证婚人、主婚人并站在桌前。这时由男方特邀
的司议宣布典礼开始,奏乐曲,证婚人(一般是单位领导,农村多是村干部)宣读结婚证书,
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讲话,新婚夫妇给来宾行礼,再相互敬礼,有的换物以示相亲。典礼
毕,家客和来宾一起被请到事先准备好的酒席前,按先娘家人后来宾的顺序就座,娘家客坐
上席,开宴款待,美酒佳肴,喜事洋洋。席间新郎新娘挨桌敬酒。宴席中厨师特给娘家客人
多上几道菜(一般是两个菜),这时娘家客人把准备好的小红包亲手给上菜者以表示对厨师的
感谢(少则10元,多则几十元)。宴毕,先送娘家客,后送宾朋。晚上,姑娘小伙三五成群来
闹洞房,让新婚夫妇表演即兴节目,宾主同时唱歌,有的举行舞会,直到深更半夜。
80年代开始,旅行结婚渐多,旅行地点一般到哈尔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
结婚随礼日益普遍。60年代和70年代多是随物。80年代以后随钱,钱数不等,少则几元
,多则几十元,更甚者百元以上。
索取彩礼、变相买卖婚姻的现象有所出现,农村多于城镇。
丧礼
县内满族、汉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和回族人死后,死者不论老幼、男女均穿新衣,棺
殓土葬。由于宗教信仰不同,风俗有异,所以丧礼仪式各不相同。
满族人死后,停灵在院中,灵前供有香案,案上有供品。儿子在左边,儿媳在右边,皆
手拿丧杖,在苫草上盘坐。当日孝子孝孙都得穿上孝衣,男子都穿用白布做成的长衫,男的
前面开襟,女的不开襟。男子孝带1丈2尺长,女用白布包头,有孝带。停灵3天或7天,开始
不择日子,后来择日开吊受奠,并用鼓乐。死者不管是男是女都穿长袍,男的戴帽头、系腰
带,女的倒梳髻、系包头。男女口中均含口钱,手攒小饽饽,临入殓时用酒给死者净面,叫
“开光”。取出口中含的钱,解下绊脚的丝绳,棺底垫上灰炭细末,上摆7个铜钱,形状如七
星。入殓时,有钱的人家将银锭塞于死者手中,贫困的人家则以纸箱代替。死者儿女及近房
亲族跪于灵前,全家默哀。院内立高杆,上挂红布大幡,竖杆时死者全家跪在杆前叩头。棺
材式样上尖下宽,棺内高大,外画彩色的图案,内糊布或纸。在出殡前一天,把事先用纸扎
好的车马烧掉,到土地庙去烧纸,叫“褡裢”。如是妇女的丧事,婿家备纸牛一头,为喝秽
水用。如在家停灵7日,孝子孝孙及全家人每日要两祭两哀。临出葬的前一天晚上,要行辞灵
礼,亲戚好友按辈的大小,依次致祭,孝子旁跪不断地上香,彻夜不停。出殡时,用白布系
在棺材上,孝子在前,杠在肩上引路,亲友抬着到墓地。坟墓有的用红砖砌,有的用土埋,
有钱的人家在坟墓内设小室,用瓦器贮油、点灯,能点一年,叫“万年灯”。过三天后,孝
眷同去致祭、殓坟,每到“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都要到坟前祭祀,
有钱的人家不到坟上去,在家请僧道来诵经超度灵魂。人死后7天、9天(男9天、女7天)在家
里举行出魂仪式,在死者生前经常躺着的地方,旁边放香案、酒盅,家属跪在脚的方向哀哭
。百日脱孝时,会亲友大祭,扎花库、扎车马、扎童男童女。死者是女的必须扎牛,意为让
牛替死者喝秽水。在墓前烧纸,脱孝服。年内择吉日恭送神位放于宗祠,填写姓名入家谱。

达斡尔族人死后,在本家族的墓地上,同一“莫昆”(同字)按辈份的先后,由北向南一
代一代地埋下去。殉葬品有死者生前所用的什物,如首饰、烟袋、鼻烟壶、小锅、勺、碗、
刀和筷子,并有杀牛马殉葬的遗风。
死者快咽气时,子孙要在身旁等待接气,这时先穿好寿衣,剃头,但不准哭,怕人死后
不能安心地长眠。人死后放在一个木板上(叫停尸板),胸前放一面镜子,镜面对着死者的脸
,脸上蒙着布或纸,口中含有眼的铜钱,叫“含口钱”,双脚用麻绳系上,叫绊脚丝,用烧
纸包着双手,头前放一个用泥做的盆,不断地由孝眷烧纸。人死后先在屋内停一个时辰方抬
到灵棚内,叫“停灵”。灵停妥了,方准孝眷哭,停一宿,第二天入殓。入殓前用酒给死者
洗面,叫“开光”。开光后,要请子孙双全的老人作幡,幡5尺长,红布做底,镶有黑布,成
三角形,红布下端剪三条,每条末端贴上有黑布做成的“手形”,然后在院中立一高杆,幡
挂杆上,同时杀猪。入殓时长子扶头,其余的孝眷抬着褥子,从左向右转三圈让死者谜失方
向,灵魂不能找到家。尸从门出,上用毯子遮住阳光。入殓后,卯时由长子跪在灵前叫“躲
钉”。起灵时长子捧着泥盆摔于门外,叫“摔痨盆”。挖墓坑破土,由长子先挖头三锹。下
葬时由长子扶棺头,填土时先填三锹土,然后大家动手填土。灵起后,要把院内打扫干净,
在大门前点一堆火,送葬者回来必须跨过火堆,表示清洗。死者的子女在门外旁叩谢。第三
天在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铺上褥子,上供祭祀,痛哭哀悼,死者和家人最后惜别。三年内不
准贴红对联,可贴蓝色对联和素色年画。
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四天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亲友来吊唁,先在遗体
前二叩首,再向孝眷二叩首,择吉日埋葬。墓地要请风水先生选,多选在山坡向阳,头朝山
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儿孙要二叩首。以后要连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叫
“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要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日后每逢死者生日、
死日、清明、端午、仲秋节都要公祭。
回族:回族人办丧事,没有供祭,不扎彩车、彩马等。人死后用布盖着脸,丧主到礼拜
寺(清真寺)哭拜,谓之“报寺”。报寺时领取清水一桶,并请经匣,领取副木二副,一副叫
“水溜子”,一副叫“旱溜子”。回家把死者放在水溜上,请三人浴沐,男的请男,女的请
女,阿訇亲临看望诵经。浴洗毕移死者于干溜子上,熏擦香料,继用大米粒和饭揉成团塞耳
、鼻等(七窍迷)。死者无衣,用白布缠身(大克幡、小克幡、披拉汉、护心独尔、独尔帽)。
停三日出殡,由亲友等把死者抬放在经匣上,内罩棺授,这叫做最后典礼。站者挪者,而后
传经,完了送丧,阿訇在前引导。坑内周围用木镶,下葬时去笼棺,亲友拉着布盖着死者,
拉开经匣,一人立于坑内,一人立于坑外,慢慢地移死者于内,头向北,足微向西南方向,
盖上木,木上加蓆,这时阿訇诵经。填土成坟,坟是长方形。死者下葬时孝眷痛哭,到土快
要填完止哭。丧主跪,谓之“跪经”。诵经毕分散坟前的供品。必须把经匣立即送返清真寺
。葬后第三天还得请阿訇到坟前念经,谓“走坟”。逢七念经,叫“走七”,有钱的人家要
念40天,以经期多少来表示子孙的孝道。死者40天后除孝,有的孝子服丧三年。
汉族人死后,儿子即到正房西烟筒下,手执铁饭勺向西指大呼:某亲人奔往西方大路去
叫几声,叫“指路”,接着放声大哭,哭完立即穿上孝服。孝服是用白布做成的长衫,戴白
孝布。哭丧杖是用去皮的柳木做成,上卷带穗的白纸。孝子在苫草上坐卧守灵,早晚不离。
死者身上穿的衣服有5件、7件、9件不等,根据家庭贫富而论。在院内搭灵棚,停柩于棚内。
死后三天到土地庙或城隍庙去烧纸扎的车、马或童男童女,叫“送行”。第七天要烧“望乡
台”,望乡台是用纸扎成一个台,那天孝眷去台前祭祀,祭毕烧掉。这是有钱的人家,无钱
的人家扎不起台就到自己家烟筒下祭祀。停灵的日期没有规定数,有钱可停一二个月,无钱
者五七天即可,甚贫者隔日发殡。停灵时间过长,皆不穿白布衫,改穿青衣,扎白孝带,鞋
口缘白布。百日内男的不剃头,女的不戴首饰。三年举行大祭,杀猪宰羊大宴宾朋,祭毕,
脱孝。
1945年解放后,县境内各民族殡葬仍然是棺殓土葬(回族按伊斯兰教),殡葬过程中的繁
琐缛节改革甚多。城乡中人死后,一般都停一日,隔日出殡,停三日以上的也有,多系等远
方的亲人。病人死于外地多数就地而葬,随当地风俗,死者都穿新衣,先停灵于室内(在县医
院停于太平间),入殓后停于灵棚。灵前放死者生前放大的照片,灵案上点灯,呈供品。灵棚
两旁或外边放着单位、朋友、亲戚送的花圈,花圈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还有挽帐和挽联
。1981年以前自选坟地。现在都葬于政府指定的坟地,农村还是自选。出殡时间一般在上午
10点钟以前,早晨在出殡前将坑打好。城镇多用汽车载灵柩,乡村多用马车,近来也有用汽
车或其它机动车。由丧者的儿女护灵,亲戚、朋友、同志随车送葬。黑纱为孝,戴于左胳膊
上。葬毕,就墓地开追悼会,由丧者的单位领导或丧者的亲人讲话,也有专开追悼会,多为
干部。为了感谢帮忙和送葬的人,一般都设宴招待,宴席简便。